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InSAR

InSAR

InSAR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1400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601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震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等;InSAR的相关文献由29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志伟、朱建军、胡俊等。

InSA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8 占比:55.57%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1.50%

专利文献>

论文:601 占比:42.93%

总计:1400篇

InSAR—发文趋势图

InSAR

-研究学者

  • 李志伟
  • 朱建军
  • 胡俊
  • 吴宏安
  • 张永红
  • 丁赤飚
  • 赵超英
  • 季灵运
  • 许才军
  • 单新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世川; 瞿伟; 陈海禄; 高源; 李久元; 李达
    • 摘要: 针对2020-07-23西藏尼玛MW6.3地震发震构造的复杂性(无明显地表破裂、发震断层倾向存在争议等),利用哨兵-1A升、降轨影像数据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通过设置两组可能性断层滑动模型及结合区域余震分布和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演获得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东侧NWW向正断层,断层走向为207°,倾角为33.1°,平均滑动角为-89.27°,以正断倾滑为主;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沿断层面5.4~9.3 km深处(未破裂至地表),最大滑动量约1.7 m,矩震级为6.3级.此次地震的发生是青藏地块现今构造运动变形的结果.
    • 张可欣; 田崇瑞; 焦健; 曾琪明
    • 摘要: 针对距离向频谱分割法(range split-spectrum,RSS)进行InSAR电离层校正中多视视数和滤波窗口尺寸两种平滑处理参数选择较为主观的问题,采用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模型,通过目视对比和统计分析来评价RSS与IRI的相似性,并综合电离层分布特点为RSS平滑参数的选取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最终为两对ALOS-2 PALSAR条带数据选取32×16的多视视数和600像素尺寸的滤波窗口,取得较好的InSAR电离层校正结果,验证了以IRI模型作为参考选取RSS平滑参数在无地表形变区域和缓慢地表形变区的可行性.
    • 雍琦; 高二涛; 余杭洺; 兰艳萍
    • 摘要: 为探究InSAR和GPS形变数据对断层深部滑动的敏感性,分别模拟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冲断层在不同深度的滑动分布模型,并基于不同精度的InSAR和GPS形变数据反演了3类断层在不同深度位置的滑移分布.对3类断层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深度时,基于高精度InSAR和GPS形变数据反演的深部滑动残差较小,而基于常规精度InSAR数据反演结果的残差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反演深部滑动的探测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基于高精度InSAR和GPS数据的滑动探测性高于基于常规精度InSAR的滑动探测性.当InSAR和GPS数据精度相同时,维度对断层深部滑动的探测性有一定影响.
    • 杜东; 刘宏伟; 周佳慧; 张竞; 苗晋杰; 李云良; 曹鑫宇; 叶淼
    • 摘要: 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地面沉降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为案例,基于2014~2018年43景Sentinel-1A/B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结合高精度GPS数据,开展了通州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InSAR与GPS结果的相关系数高达0.98。应用水文地质和道路密度等综合数据集,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平均地表位移速率为-101.5~+16.7 mm/a,其中沉降速率超过50 mm/a的城市面积为86.6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8%。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典型断面永顺镇-永乐店镇(A—A’)和马驹桥镇-宋庄镇东(B—B’)上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曲线的梯度在副中心规划区内变化较大,最大达到41.4 mm/(a·km),不均匀沉降现象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同深层地下水系统的水位变化相比,浅层地下水对地面沉降没有显著影响。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区域可压缩层厚度都在100 m以上且处于不同厚度过渡带。路网密度的大小与地面沉降的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影响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为深层地下水位变化。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通州地区地面沉降防控与机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 庄婧; 屈正一
    • 摘要: 地表残余变形是由老采空区引起的地质灾害之一,对老采空区上方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多年来,针对老采空区的残余变形监测方法与预计模型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对已有残余变形监测技术在精度及工作有效性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多种开采沉陷预计方法,对其构建的残余变形预计模型及其适用性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更多融合InSAR方法和建模方法的高精度、普适性的残余变形预计模型做出展望。
    • 马张烽; 蒋弥; 李桂华; 黄腾
    • 摘要: 在时间序列InSAR相位解缠的过程中,相干目标需事先构建空间网络之后再进行模糊度解算。Delaunay三角网是当前时序相位解缠的主流构网方法,但其网络形态易包含高相位梯度的边缘,导致违背相位连续性假设。考虑到目前很少有关于空间网络对解缠影响的研究及相位解缠对InSAR技术测量精度的主导地位,本文在量化分析Delaunay网络对解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图论中的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优化Delaunay网络中所有边的相位梯度,进而改善时序相位解缠的精度。本文采用模拟和真实数据对基于Delaunay网络和基于优化网络的相位解缠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构网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相位连续性假设,减少约33%由解缠误差所导致的不闭合三角环数。较传统研究聚焦解缠方法和目标函数的改进而言,本文研究揭示了空间网络的改善对时间序列相位解缠的重要性。
    • 黄波; 赵淮; 郭莉
    • 摘要: SAR数据具有较高的穿透性,利用InSAR技术制作DEM数据的生产模式已日趋成熟;然而受SAR数据源的约束,其制作的DEM数据精度如何,能满足多大比例尺的DEM,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利用高精度控制点、1∶10000 DEM成果数据、实景三维DEM成果数据检验了利用InSAR技术制作的DEM数据的高程精度质量和地物表达的精细度。
    • 穆文光; 韩广乐; 高雪莲; 李鹏; 张春生
    • 摘要: 为分析采空区对鲁南高铁DK276+400~DK279+900段的影响程度,采用InSAR解译方法获取连续时段的累计沉降量,依据InSAR监测数据绘制古城煤矿附近InSAR沉降干涉成果,得出采空区影响范围及采空区有向东南扩展趋势。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布置4条物探测线,解译出物探异常区平面位置分布情况及采空高程范围,发现采空区异常部位有自开采工作面边界往东扩展的迹象,与InSAR解译成果基本吻合与收集的资料相符。研究表明,通过对InSAR解译、物探、收集资料等勘探成果综合分析,可准确划分采空区范围。最终确定拟建高铁位于采空区影响范围以外,研究结论对采空区地段高铁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李升甫; 向波; 孙晓鹏; 徐鸿彪; 汪致恒
    • 摘要: 随着高速公路向复杂山区延伸,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快速有效的判识和分析,以绕避影响公路安全的大型不良地质体。限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传统的调绘、勘察方法难以实现该目的。针对G4216沿江高速公路新场沟受金沙江库岸再造影响的大型变形体,综合采用多源遥感技术进行判识、分析。首先,基于LiDAR获取的高精度DEM数据,辅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得到了变形体的边界及表面裂缝特征;应用InSAR技术,结合水电站蓄水水位数据,获取了变形体的形变发展规律。通过多源遥感技术应用分析,得出了该变形体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目前持续变形的结论,并提出了高速公路绕避的安全距离。
    • 周文韬; 张文君; 缪骏懿; 申锐; 訾应昆
    • 摘要: 提出一种融合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HVCE-RBFNN)的三维形变计算方法,结合GNSS和InSAR监测数据,解算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采矿区的地表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基于HVCE-RBFNN方法获取的三维形变结果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其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5 mm、7.41 mm和34.47 mm,3个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28 mm、300 mm和193 mm,采空区形变空间分布符合开采沉陷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