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1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6701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临床消化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食管癌综合治疗研讨会、第10届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学术会议暨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研讨会等;早期食管癌的相关文献由1581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昕、赵学科、王立东等。

早期食管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0 占比:3.3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6701 占比:96.58%

总计:17293篇

早期食管癌—发文趋势图

早期食管癌

-研究学者

  • 宋昕
  • 赵学科
  • 王立东
  • 李贝
  • 韩雪娜
  • 李欣然
  • 李留玉
  • 杨苗苗
  • 王国清
  • 王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雪; 邢洁; 张倩; 李鹏; 吕富靖; 张澍田
    • 摘要: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日本食道学会(Japan Esophageal Society,JES)分型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白光内镜检查高度疑似早期食管癌病灶或经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203处病灶,所有病灶均行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检查,并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放大内镜下JES分型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结果NBI-ME模式下JES分型B1型、B2型判断早期食管癌准确度分别为63.5%(95%CI:63.3%~63.8%)和71.9%(95%CI:71.7%~72.1%),灵敏度分别为65.7%(95%CI:58.0%~73.5%)和75.0%(95%CI:60.0%~90.0%),特异度分别为58.3%(95%CI 45.9%~70.8%)和71.3%(95%CI:64.6%~78.1%)。比较放大内镜JES分型及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的一致性,Kappa值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JES分型能够诊断早期食管癌和预测肿瘤浸润深度,但效果欠佳,预测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较低,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
    • 荣德钊; 李娜; 郑权; 彭柳
    •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电子染色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珠海市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89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分成A(30例)、B(30例)、C(29例)三组。A组予以高清内镜白光模式检查,B组予以I-Scan电子染色检查,C组予以放大染色内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漏诊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情况。结果B组检出率高于A组和C组,漏诊率低于A组和C组(P<0.05);I-Scan电子染色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高清内镜白光模式检查和放大染色内镜检查结果(P<0.05)。结论I-Scan电子染色检查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张明鑫
    • 摘要: 食管癌(EC)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排第7位,死亡率排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早期症状不典型,吞咽异常应警觉食管癌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但绝大多数食管癌患者都经历过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
    • 陶生; 苏峰; 张瑞
    • 摘要: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在早期食管癌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原宿迁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06例高度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NBI-ME检查及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所得到的病理组织学结果及图像清晰度,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通过NBI-ME检查和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检查,共发现病灶123个。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检查的总检出率为91.06%,高于NBI-ME检查的总检出率(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NBI-ME检查、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检查得到的病变形态图像,其清晰度各评分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炎组的IPCL分型主要见于Ⅱ型(14/2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IPCL分型主要见于Ⅲ型(26/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IPCL分型主要见于Ⅳ型(22/22),早期食管癌组的IPCL分型主要见于Ⅴ型(13/24)。NBI-ME检查评价浸润深度为黏膜浅层有63例,黏膜深层30例;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评价浸润深度为黏膜浅层有69例,黏膜深层43例。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检查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为89.54%,特异度为96.65%,阳性预测值为94.45%,阴性预测值为94.44%,均高于NBI-ME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可用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病变检出率较高且图像清晰度较高,并能通过IPCL分型准确判断病变性质。
    • 卢嘉茵; 邱小蕾; 李兆滔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利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8例早期食管癌治疗患者纳入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剥离术下治疗,对比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分析指标:病灶切除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与对比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比较,观察组数据有显著优势性(P<0.05);观察组、对比组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早期食管癌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剥离术,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 韩永焕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内镜治疗的268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患者共发生并发症69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75%),其中延迟出血11例(4.10%)、食管穿孔12例(4.48%)、食管狭窄46例(17.1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病变周长是患者术后延迟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手术方式是食管穿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病变周长、手术时间是食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易发生延迟出血、食管穿孔和食管狭窄,其中延迟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病变直径、病变周长,食管穿孔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手术方式,食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病变周长、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应根据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侯超; 李翔; 黄兴广; 李文波; 董倩倩
    • 摘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食管狭窄是ES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防治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方法。本文就有关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防治EDS术后食管狭窄提供参考。
    • 段海玲; 曲洪澜
    • 摘要: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它的发病率占第七位,死亡率占第六位。早期食管癌较中晚期食管癌生存率明显升高,足见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早期食管癌治疗方法有: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后期随访工作能监测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
    • 邱祥南(综述); 孙向东(审校)
    • 摘要: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内镜诊断方法的发展,浅表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先进的内镜切除形式,可以整体切除较大的黏膜病变,并进行更精确的组织学评估,适应证已扩展至食管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上1/3的食管癌患者。但部分浅表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且单独接受ESD术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7.8%~91.5%,因此,部分浅表食管癌患者ESD术后需要追加治疗。目前追加治疗的手段主要包括食管根治性手术、放疗及同步放化疗等,本文对浅表食管癌患者ESD术后追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丁娟; 曹名波; 马志杰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延迟性出血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经ESD治疗后,20例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9.26%(20/216);发生组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易发生延迟性出血,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