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旋流

旋流

旋流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7950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3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71660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内蒙古石油化工、油气田地面工程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2010年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2010’中国铝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大会等;旋流的相关文献由15394位作者贡献,包括汪华林、李争起、陈智超等。

旋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3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1660 占比:99.77%

总计:172054篇

旋流—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家栋; 王宗勇; 李航; 李权; 林茹亭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心多孔射流的旋流式静态混合装置,为了探究流速比R对其混合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Fluent多相流模型对湍流状态下液液两相的浓度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流速比(R=12—38)下,分离强度及其变化速度均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混合器同一横截面内分离强度随着流速比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亦相应减小;经过4个混合单元后,流体已基本达到完全混合,混合效果随流速比的增加而提高,但相差程度较小(≤0.35%);R=33时是较为理想的工程参数,之后增大流速比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很小;分离强度在前2个混合单元下降迅速,而在后2个混合单元下降缓慢,说明流体在达到一定混合效果后,后面的混合单元主要起维持混合作用。
    • 王奎
    • 摘要: 针对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的特性,对比传统水处理工艺,介绍了采用旋流、稀土磁盘、沉淀、过滤组合的直接循环水处理工艺。直接循环水处理工艺水质控制良好、稳定,具有较好的运行效果。
    • 柳晓琳; 杜健敏; 黄炎俊; 刘恒; 宋光森; 张垒
    • 摘要: 针对钢铁厂转炉一次烟气含尘浓度高、颗粒物细的特点,提出一种声波耦合旋流除尘新技术,用于降低转炉一次烟气细颗粒物浓度。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研究了声压级、声频率、停留时间及烟气进气方式对颗粒物浓度降低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转炉一次烟气颗粒物团聚效率随声压级升高而增大,但存在最佳团聚频率。相比单一声波团聚,声波耦合旋流除尘技术对细颗粒物有很好的团聚效果。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得出,当声压级为140 dB、声频率为1400 Hz、停留时间为8 s时,采用旋流进气方式颗粒物浓度降低率最高,达33%。研究结果为提高转炉一次烟气中细颗粒物的去除效率及工艺开发提供参考。
    • 胡斐; 胡胜勇; 高扬; 王和堂; 冯国瑞; 刘长河; 李继华
    • 摘要: 为解决现有湿式除尘器普遍存在的喷嘴易堵塞、滤网需频繁拆卸清洗、维护量大、设备尺寸过大导致安装空间有限等问题,自主研发了一种湿式旋流抽尘净化器,该设备主要由进水管、新型叶轮、锥形后盘、防水电机、旋流叶片、脱水筒组成,按功能分为进水布水、混合旋流和脱水排污3个单元。基于常见除尘器的3种叶轮特点,设计出一种有锥形后盘的新型叶轮。新型叶轮在防水电机带动下产生的高负压吸入含尘气流,同时将进水管出水吸至叶轮锥形后盘上形成水膜,实现第1次捕捉抽入粉尘;水流进入叶片间的动态文丘里通道后在机械作用下被充分破碎,在动态文丘里原理作用下完成第2次捕捉粉尘;经旋流叶片上形成的水膜实现第3次捕捉粉尘,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第1次脱水,以螺旋轨迹运移的含污气流经导流后通过脱水筒完成第2次脱水;第1次脱水与第2次脱水后汇聚到净化器内壁上的污水在风流与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积聚到净化器内壁底部的排污槽处,从排污槽排出。通过三重粉尘捕捉与双重脱水作用,实现了高效抽尘、净尘、脱水的一体化。在山西某选煤厂精煤2次脱水与运输车间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除尘前车间内全尘和呼尘浓度分别为87.7~118.7 mg/m^(3)和59.8~79.2 mg/m^(3),除尘后下降为2.9~3.2 mg/m^(3)和2.0~2.2 mg/m^(3),全尘除尘效率达到96.3%以上。
    • 曾卓雄; 徐晓东; 王浩渊; 程恒; 公雪
    • 摘要: 颗粒湍流有其自身的产生与耗散。鉴于颗粒湍流模型对预测精度有很大影响,建立了考虑各向异性和两相相互作用的颗粒相湍流模型,采用代数雷诺应力模型封闭气固两相产生项及两相速度关联产生项。分别利用本模型和k_(g)−ε_(g)−k_(p)−ε_(p)−θ模型对比研究了轴对称旋流两相流动的颗粒相平均速度及脉动速度,结果显示,本模型的模拟结果比k_(g)−ε_(g)−k_(p)−ε_(p)−θ模型的更接近于实验数据,表明本模型更符合颗粒湍流的内在特性。
    • 严科辉
    • 摘要: 对于溶剂再生装置富液夹带烃和油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旋流技术对富液和轻烃进行快速有效的分离,在500 t/h溶剂再生装置进行工业实施。富液中的轻烃和凝缩油得到了最大的回收利用,富液闪蒸罐顶的闪蒸气量相比未设置内件的装置减少了90%以上,有效的减少了富液的损失,满足了目前劣质原油加工中脱硫系统的环保经济要求。
    • 周识略; 邹泽成; 杨名洋; 丁占铭; 黄敏; 刘莹
    • 摘要: 两级可调增压系统具有高度结构紧凑性,系统间存在气流相互干涉产生的强耦合作用,从而导致涡轮性能发生变化。从可调两级增压系统级间流场测量手段展开论述,详细探究了涡轮入口流场测量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X型恒温热线风速仪的全自动步进测量方法,测量了35°旋流发生器在径流涡轮入口处产生的旋流。测量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的改变,旋流角的大小与旋流发生器叶片偏转角度保持一致,稳定在35°~36°之间,旋流的轴向速度与切向速度变化趋势相同,由管壁向管道中心逐渐增大且在圆心处增加至最大。该研究验证了X型二维热线测量涡轮入口旋流的可行性和精确性,为两级可调增压系统管内流动测量方法及管路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 李峥嵘; 俞伊赜; 钱必华; 陆袁
    • 摘要: 基于CFD模拟和实测数据,比较了考虑旋流模型和面源模型下风井所排放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并以落地浓度评估其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因城市隧道风井建设条件限制,风井偏离隧道正上方,致使风井内气流存在旋流,现有面源模型对风井的污染物扩散效果有所低估。
    • 张筠松; 刘永葆; 李钰洁; 李启杰
    • 摘要: 针对变几何涡轮导叶端区复杂二次流动和传热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型燃气轮机高低压两级涡轮进行了三维计算,分析了存在进口热斑旋流时,变几何导叶弯曲对高压涡轮级端区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静叶正弯引起气流的径向流动,从而有效抑制了泄漏涡的形成,降低了静叶端壁载荷及端区二次流强度,有效削弱了变几何导叶带来的端区附加损失,且随着正弯角度的增加效果愈明显;静叶正弯抑制了热斑高温核心的径向扩散,但在旋流的带动作用下使得静叶端区温度增加;相比于静叶,动叶叶顶的平均温度和平均传热系数受旋流方向的影响更大,且反向旋流始终大于正向旋流.变几何导叶的大角度正弯设计虽然增加了静叶端区的平均温度,但有效降低了静叶端区的传热系数和动叶叶顶平均温度,降低了端区热负荷.
    • 刘建荣; 伊玉祥
    • 摘要: 针对传统矿井水处理"沉淀+过滤"工艺的不足,面对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和技术创新,天祝矿的矿井水处理站采用"高效旋流多级净化"先进技术,工艺流程为"高效旋流多级净化器+消毒+采矿污染物处理+在线监测",将污染物接入选矿厂进行处理,减少设备、人力投入.同时选矿废水、生产其他废水接入矿井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使其全面处理各类废水、污水.对今后其他矿井进行矿井水、生产废水处理提供宝贵经验,工艺指标和设备可靠性获得了有效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