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2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14875篇;相关期刊198种,包括心肺血管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暨第一届国际脑心同治高峰论坛、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研讨会等;下肢缺血的相关文献由1147位作者贡献,包括谷涌泉、张建、郭连瑞等。

下肢缺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2 占比:2.18%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14875 占比:97.47%

总计:15261篇

下肢缺血—发文趋势图

下肢缺血

-研究学者

  • 谷涌泉
  • 张建
  • 郭连瑞
  • 汪忠镐
  • 崔世军
  • 李建新
  • 陈忠
  • 齐立行
  • 俞恒锡
  • 李学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伟英; 庄一渝
    • 摘要: 目的:设计并应用病人下肢缺血护理清单,降低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病人下肢缺血的发生。方法:设计V-A ECMO病人下肢缺血护理清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行V-A ECMO治疗的9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V-A ECMO病人下肢缺血护理清单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上机时r St O_(2)、下肢缺血发生率、发现下肢缺血时间,了解医护人员对应用下肢缺血护理清单的评价。结果:两组病人下肢缺血发生率、发现下肢缺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访医护人员对V-A ECMO病人下肢缺血护理清单的应用效果给予肯定。结论:下肢缺血护理清单能够降低V-A ECMO治疗病人下肢缺血的发生率,早期发现下肢缺血,促进干预措施的早期实施。
    • 郭瑞锋; 马富珍; 张斌; 殷昌祺; 郭淑萍; 郑栋莲
    • 摘要: 总结1例暴发性心肌炎青少年体外膜肺氧合(ECMO)置管并发下肢缺血救治护理的经验:包括体外膜肺氧合建立后置管侧肢体远端灌注的判断与护理、ECMO撤机后患侧下肢感染的预防与处理、负压引流装置的观察与护理、创伤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支持及出院指导与随访。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该例病人足部未出现感染和新的破溃,下肢血液循环障碍逐渐恢复,下肢缺血由膝关节以下10 cm逐渐局限至踝髁以下部位。
    • 李宝宝; 郑静; 蔡灏; 李桂霞
    • 摘要: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下肢缺血。在急症修复手术之后,部分可恢复下肢血供,但也有患者因下肢缺血时间较长,可并发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引发微循环障碍、大量炎性介质的释放、组织坏死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液灌流是采用吸附原理,有效清除细胞因子、炎性因子和毒素的治疗方法。
    • 覃晓; 杨晗
    • 摘要: 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缺血是由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或主动脉分支血管阻塞,使相应供血的终末器官血流灌注不良,包括动力型、静力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动力型为主动脉腔内撕裂的内膜瓣片覆盖和阻塞主动脉分支血管的开口而使器官缺血;静力型为夹层累及分支血管,假腔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压迫真腔,使分支血管供血器官缺血;混合型为两种类型兼有[1]。主动脉夹层合并缺血可发生于所有主动脉分支供血脏器,主要包括大脑、心脏、内脏器官、肢体和脊髓等。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大脑缺血的发生率为4.7%~14%,心脏缺血为6%~11.3%,脊髓缺血为0.3%~4.8%,肠系膜缺血为1.4%~9.5%,肾缺血为11.99%~22%,肢体缺血为15%~40%[2-6]。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主要为腹腔脏器缺血、下肢缺血和脊髓缺血,其中肠系膜缺血发生率为5.7%~40%,肾缺血为18.2%~51%,下肢缺血为3.4%~43%,脊髓缺血为2.7%~5.9%[7-12]。主动脉夹层合并缺血不仅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难度,而且使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上升,预后较差。数据显示,合并器官缺血患者的死亡率比无器官缺血者增加2~4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再干预率增加2倍以上[10,13-15]。鉴于合并器官缺血对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预后的严重影响,如何进行及时诊断并优化治疗值得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本中心经验,对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缺血的诊疗进展进行介绍。
    • 郭玉颖; 谢铃莉; 鲁乔丹; 刘晓龙; 邵江; 徐雪蕾; 刘雅菲; 王悦; 杨春旭; 任红艳; 曹晶; 任金锐; 王磊
    • 摘要: 目的汉化下肢缺血患者生活质量量表(VascuQOL)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翻译、回译、跨文化调试及预调查形成中文版VascuQOL,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20例下肢缺血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下肢缺血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条目临界比值(CR)为3.015~15.767;量表所有条目得分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461~0.876(P1的公因子4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63%;Bartlett's球形检验显示χ2值为1041.588(P<0.01);Cronbach'sα系数为0.96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8、0.777、0.894、0.925;重测信度为0.929。结论中文版VascuQOL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中国下肢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
    • 谢佳佳; 廖文君; 吴碧君; 唐其东; 李瑜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双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DM),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M)。术前,术后0、7、14、21、28 d分别对小鼠双侧后肢骨骼肌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后肢骨骼肌血流情况(用缺血后肢血流量/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表示)。术后28 d利用运动评分评价缺血后肢的运动功能。术后28 d处死小鼠取缺血后肢骨骼肌分别行Bandeiraea Simplicifolia-1凝集素、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微血管和小动脉,评价血管发生和小动脉生成。结果 对比超声灌注成像显示:术后0 d, 3组的血流均下降至15%(P=0.811)。随时间的推移,3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其他两组。术后28 d, Ad-TM组中缺血后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的(67.4±8.1)%,较Ad-LacZ组的(33.2±5.2)%和Ad-DM组的(48.4±5.3)%显著增加(P<0.001)。术后28 d, Ad-TM组的运动评分(3.4±0.7)分显著高于Ad-LacZ组的(1.8±0.6)分和Ad-DM组的(2.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TM组的微血管密度(3.1±0.6)显著高于Ad-LacZ组的(1.6±0.4)和Ad-DM组的(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TM组的小动脉密度(10.6±2.2)显著高于Ad-LacZ组的(5.7±1.0)和Ad-DM组的(6.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三突变型HIF-1α可通过血管发生和小动脉生成的方式有效促进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后肢血流灌注和运动功能。
    • 王江南; 高杰; 丁戊坤; 宋美玉; 马苗苗; 金璨; 郝奕菲; 李旭东
    • 摘要: 目的:探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治疗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选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口服,对照组选用通塞脉片口服,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踝肱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红外热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的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5.28±3.27)分较观察组(6.65±2.6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踝肱指数为(0.72±0.08),高于对照组(0.6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红外热像温度变化情况为治疗组下肢左侧、右侧各部位足部温度高于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为(3.80±1.24)分,较观察组(4.60±1.0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可有效缓解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
    • 董丽萍; 罗怀青; 袁衡; 龙娟; 许少辉
    • 摘要: 背景:以往动物实验发现,将血管生成细胞或生长因子注入实验动物可显著促进侧支血管的生长。然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给予重症下肢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生成细胞均显示没有改善缺血组织血流恢复。对比动物实验的显著效果和令人失望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能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在多数实验室研究用的是年轻动物,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目的:利用成年和老年大鼠股动脉结扎的后肢缺血模型探讨增龄对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大鼠(6月龄)和老年大鼠(20月龄)各12只,均分为假手术组和结扎组。结扎组大鼠行股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后肢缺血模型。大鼠术后存活1周,每组3只大鼠取后肢带侧支血管的肌肉做冰冻切片用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Ki6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另外每组3只使用明胶四氧化三铅进行血管造影再用X射线拍照观察侧支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同月龄假手术组的大鼠相比,结扎组的大鼠后肢的侧支血管数量、Ki67阳性细胞数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也显著增强(P<0.01);(2)与成年大鼠结扎组相比,老年大鼠结扎组后肢的侧支血管数量和Ki67阳性细胞数量少(P<0.0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显著减弱(P<0.05);(3)结果证实,增龄可导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受损。
    • 董丽萍; 罗怀青; 袁衡; 龙娟; 许少辉
    • 摘要: 背景:以往动物实验发现,将血管生成细胞或生长因子注入实验动物可显著促进侧支血管的生长.然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给予重症下肢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生成细胞均显示没有改善缺血组织血流恢复.对比动物实验的显著效果和令人失望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能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在多数实验室研究用的是年轻动物,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目的:利用成年和老年大鼠股动脉结扎的后肢缺血模型探讨增龄对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大鼠(6月龄)和老年大鼠(20月龄)各12只,均分为假手术组和结扎组.结扎组大鼠行股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后肢缺血模型.大鼠术后存活1周,每组3只大鼠取后肢带侧支血管的肌肉做冰冻切片用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Ki6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另外每组3只使用明胶四氧化三铅进行血管造影再用X射线拍照观察侧支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同月龄假手术组的大鼠相比,结扎组的大鼠后肢的侧支血管数量、Ki67阳性细胞数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也显著增强(P<0.01);②与成年大鼠结扎组相比,老年大鼠结扎组后肢的侧支血管数量和Ki67阳性细胞数量少(P<0.0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显著减弱(P<0.05);③结果证实,增龄可导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受损.
    • 董松波; 郑军; 李建荣; 许尚栋; 刘永民; 孙立忠; 潘旭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行孙氏手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2例采用缺血侧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治疗的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4±8.4)岁.合并单侧下肢缺血11例,双侧下肢缺血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00(18.50,43.25)h.使用缺血侧股动脉端侧吻合8 mm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转机.根部操作:Bentall术5例、升主动脉替换3例、瓣交界加固及升主动脉替换4例.弓部操作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12例.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体外循环(204.6±26.3)min,阻断主动脉(114.6±16.6)min,停循环(23.4±8.5)min,选择性脑灌注(33.5±11.0)min.5例患者同期行转流术:升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升主动脉-右股动脉转流3例;升主动脉-左股动脉转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CRRT治疗4例,再次开胸探查止血1例,再次气管插管1例,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例.随访(17.2±7.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对于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联合插管行孙氏手术,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比例,改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