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质观

文质观

文质观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专利文献348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行政管理、广西社会科学等; 文质观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双祖、阳海洲、万攀等。

文质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2.00%

专利文献>

论文:3487 占比:98.00%

总计:3558篇

文质观—发文趋势图

文质观

-研究学者

  • 陆双祖
  • 阳海洲
  • 万攀
  • 张富林
  • 马海音
  • 马衍
  • 乌仁高娃
  • 付晓青
  • 侯海阳
  • 刘亚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江英; 李青洁
    • 摘要: 权德舆是一位介于中唐古文家李华、梁肃和韩愈、柳宗元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古文运动由复古到通变、由宗经到实用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和先驱作用。权德舆提倡的“通理”“辨惑”“尚气、尚理、有简、有通”等文质观,促进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发展,并使之在文体文风、思想认识、文学理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对中唐古文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可以说权德舆是当之无愧的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
    • 房玉柱
    •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质是和礼乐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朱熹的文质观受到了前人的影响,面对变化的时代进行了调整。朱熹认为,质为本,文为末,礼贵得中,文质与性情联系在一起,礼进乐反,方可得性情之正,文和质之间是一种"不离不杂"的关系,朱熹主张文质双修,在追求文质合一的同时,更重视形而上的质,这与宋代社会作为中国古代后期社会的特点有关系,宋代社会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始,类似于西方的文艺复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市民阶层崛起,在审美领域由汉唐的粗拙简约向平淡美过渡,同时受到了"道的理化"的影响,朱熹的文质观趋于保守和封闭。
    • 梁晓萍; 陈恩诚
    • 摘要: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当前国人的主要生活目标,然社会上出现的"假精致"现象却折射出当代部分青年对"美好生活"表面化、形式化的误解.面对新问题,生活美学需要为"美好生活"立心,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孔门儒学的"文质观"分别以个体人格和"礼"的完善为"质""文"的主要内容,"文"以"质"为本,"质"因"文"而彰,这种理解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以此为参照,"美好生活"的实现应关注以"学"与"思"的方式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非对特定器物的贪嗜.
    • 郭佳良
    • 摘要: 本文基于《诏策》篇的文本与《文心雕龙》全书的文章创作理论尝试提炼中国传统政策叙事的基本命题.首先,刘勰提出的"质先于文,文质并重"的"文质观"构成本土政策叙事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文质关系"在诏策创作中具体表现为"德"与"文"、"风"与"骨"、"情"与"采"三组概念范畴,从中可解构出本土传统政策叙事的三个命题,即宏观层面以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政策元叙事、中观层面以父爱主义为特征的叙事策略以及微观层面抒情化的政策叙事技巧.再次,基于对上述三组命题的现代性重思,其可能具有的当代价值分别为:伦理型政策元叙事可在价值多元时代维系社会的价值共识;父爱主义策略可成为政府"元治理"与政策干预角色的思想资源;抒情化技巧能够提升政策说服和行为改变的效果.
    • 王哲林; 覃莉
    • 摘要: 汾阳市九枝社柳编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文化与艺术于一体,扎根于当地深厚的农耕文明与历史文化土壤.九枝社柳编在发展中经历了从"重质轻文"到"质文融合"的过程,由重实用性向实用与审美并重转变,为柳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文章以汾阳市九枝社柳编的历史溯源、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为基本线索,梳理九枝社柳编的发展脉络,试图为九枝社柳编在当前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 乌仁高娃
    • 摘要: 清代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节译成四十回《新译红楼梦》。其中,对原著中的十二回进行全译,回目完全相同。对此十二回文本对比发现,哈斯宝所呈现的《红楼梦》“文质观”与曹雪芹大不相同。整部《新译红楼梦》在宏观框架布局上呈现出“双重”性,在具体微观的人物刻画层面体现了“对立”型。“双重”性与“对立”型的融合可以看作哈斯宝的“文质观”。
    • 杨二斌
    • 摘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提倡『变』,是根植于时代的需求,北碑至唐楷之变也在于时代的需求.唐楷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结晶,然亦为时代所局限.近百年来,楷书创作的取法深受康氏『卑唐』论的影响.为此,当代楷书观念的建构应当突破『碑学』观念,以唐楷为中心建立起当代楷书碑帖相融的『文质观』,突破以士大夫楷书为尚的观念,发掘多元化的楷书艺术形式,继承古代书论及文史哲中的艺术观念.
    • 吴欣雨
    • 摘要: 《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了"质"这一概念.在多数情况下,"质"与"文"作为一对相对概念出现,但也不乏单独出现的情况.本文搜集整理了《文心雕龙》之中出现过的"质",探究其在不同情况下的释义.总体可归纳出三种:①"质"解释为"质朴";②"质"解释为"内质、内容";③"质"的其他释义.
    • 贺敬雯; 张然
    • 摘要: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一句,作为《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论及商周文学的重要观点,其释义不容忽视.学者们大多关注于"胜"字应释为"超过"还是"相称"的问题,而未关注到"其"字的具体释义."其"字应代指"商周"之文,而并非代指"唐虞"与"商周".同时,在《宗经》篇、《通变》篇等篇章中,皆可看出商周文学文质彬彬的完美状态.关于商周之文的评价是刘勰论文的重要观点之一,符合刘勰文质并重的思想,因而"胜"字应释为"相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