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78000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低温工程、真空与低温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接触热阻的相关文献由120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卫方、宣益民、侯卫国等。

接触热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78000 占比:99.55%

总计:78351篇

接触热阻—发文趋势图

接触热阻

-研究学者

  • 张卫方
  • 宣益民
  • 侯卫国
  • 唐庆云
  • 王宗仁
  • 丁美丽
  • 刘肖
  • 李强
  • 张平
  • 徐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建宁; 魏东; 杜雁霞; 刘冬欢; 桂业伟
    •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存在大量不同材料的装配界面,因此在结构热力耦合分析中会产生界面非完好接触、热力耦合等非线性效应。针对传统三维有限元方法在求解此类结构时存在的计算量大、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适用于含搭接界面温度场和热力耦合分析的分区连续/间断伽辽金有限元方法,充分考虑材料非线性以及温度和应力相关的接触热阻对结构热力耦合响应的影响,并编制相应的有限元计算软件,形成适应于工程大规模计算的含多材料搭接界面结构的三维传热、热力耦合问题研究的高效高精度计算能力,为我国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热气动弹性特性预测及安全评估等提供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撑。
    • 肖游; 智小琦; 王琦; 范兴华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结构复合装药在慢速烤燃过程中的响应规律,分别设计了JH-2和JHB炸药的Φ19 mm单独药柱装药和Φ30 mm复合药柱装药烤燃弹,通过慢速烤燃试验分别获得了单独药柱烤燃弹在1和2°C·min^(−1)升温速率、复合药柱烤燃弹在1°C·min^(−1)升温速率下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并结合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烤燃弹内部温度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单独药柱装药情况下,低敏感炸药能明显降低弹药在热刺激下的响应等级;而在复合药柱装药时,烤燃弹响应点均位于外层低敏感药柱靠近壳体的环状区域,响应温度随高能药柱直径的增加而升高,响应等级随外层低敏感药柱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复合装药由于药柱接触面存在接触热阻,烤燃弹传热受到阻滞,使得内部高能药柱极少参与反应。
    • 杨冀炜
    • 摘要: 针对现有整车热平衡试验中铠装热电偶测量排气管表面温度的固定方式,在考虑了接触热阻和对流换热等影响热电偶测温误差的因素后,利用测温试验与STAR CCM仿真软件传热分析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一种简易、可操作性高及可广泛适用的热电偶固定方式。通过仿真计算及实车热平衡试验验证,该固定方式相比铁丝紧固方式在测温结果上有8%的提升。对日常整车热平衡试验中热电偶测量排气管表面温度的布点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张岩; 许锦阳; 洪芳军
    • 摘要: 搭建了镓铟锡合金低温液态金属接触热阻实验平台,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对比了常规导热硅脂和液态金属的热阻特性,研究了压力、温度和界面特性对接触热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特征测点温度稳定变化且在稳态下具有很小的线性偏差(ε<6%),表明该实验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导热硅脂相比,在74 kPa的界面压力下液态金属的接触热阻降低约71%,且界面接触热阻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此外,界面温度的升高造成试件界面处液态金属导热系数降低,进而增加界面接触热阻。通过对铜表面镀镍处理能够有效防止液态金属对铜表面发生腐蚀,但镍层存在造成接触热阻增大。
    • 李风新
    • 摘要: 在加固计算机热设计中,接触热阻直接影响着热传导结构的导热效率,尤其是发热芯片和冷板之间的接触热阻,造成芯片和冷板之间存在较大温差。通常在发热芯片和冷板之间填充导热介质的方式降低导热接触面的接触热阻,提高热源的一级导热效率。通过分析接触热阻的存在机理和影响因素,给出了工程实际中的降低接触热阻的方法措施。并针对相变导热膏、导热衬垫、石墨和铟箔等应用普遍的导热介质,依据工程应用经验,给出了各导热介质的性能指标、应用场合和优缺点。通过对各降低接触热阻措施效果的数值分析对比,得出了在加固计算机热设计中降低接触热阻的性能差异,对于工程设计应用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 张志豪; 王长宏; 吴婷婷; 胡艳鑫; 何奎
    • 摘要: 传统定型相变材料由于刚性强导致的易脆化断裂、装配困难、与热源壁面刚性贴合导致接触热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变材料在热管理领域的应用。制备热塑性苯乙烯基聚合物(TPS)/石蜡(PA)/碳化硅(SiC)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常温下(30°C以下)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柔性和机械性能,断裂伸长率可达640.916%。进一步验证TPS/PA/SiC复合相变材料在热管理领域的有效性,将其作为散热介质,设计并搭建相变材料电池热管理系统。40°C下,该电池模组进行2.5 C高倍率放电6个循环后,其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差均优于以5 m/s风速强制冷却的电池模组,最高温度约55°C,电池模组最大温差为3.15°C。
    • 闻敏杰; 田乙; 吴文兵; 王奎华; 熊厚仁
    • 摘要: 多孔介质广泛存在于各类地球物理环境和工程应用中。由于双层饱和孔隙地层接触面间接触热阻的存在,接触面间会产生显著的温度差异。本文尝试对考虑接触热阻和弹性波阻抗效应的双层饱和孔隙地层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进行研究。采用算子分解方法求得简谐热力荷载作用下双层饱和孔隙地层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的解析解;通过与现有解的对比验证该解的正确性。此外,对接触热阻、热传递系数、孔隙比对双层饱和孔隙地层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开展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接触热阻的增大,位移、孔隙水压力和应力大小都逐渐降低,且温度跃变现象在地层接触面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 缪红林; 张良
    • 摘要: 通过建立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单松弛数值模型,对固-固曲面间的接触热阻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中,接触面的形貌特征通过在曲面坐标上采用W-M分形特征函数生成,并通过CMYTCR接触模型得到接触形变特征。曲面边界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插值方法,接触面间间隙介质与固体材料之间的传热采用等体积比热假设进行耦合。在采用具有理想光滑曲面间隙的模型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温度、压力、材料和表面粗糙度四种因素对曲面接触热阻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不同因素主要通过改变间隙中气体导热系数以及接触面间隙特征最终影响接触热阻大小,其中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间隙中空气导热系数影响接触热阻,而压力、材料硬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则主要对接触面特征产生影响。
    • 史鑫; 赵建宁; 杨苗苗; 张家雷; 刘冬欢
    • 摘要: 建立了含高温度梯度及接触热阻的非线性热力耦合问题的谱元法格式,考虑了温度相关的热导率、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热膨胀系数,以及界面应力相关的接触热阻的影响.谱元法的插值函数基于非等距分布的Lobatto结点集或第二类Chebyshev结点集,兼具谱方法的高精度和有限元法的灵活性.数值算例表明,建立的谱元法计算格式可以高效高精度地求解域内高温度梯度以及含接触热阻的非线性热力耦合问题,不仅收敛速度快于传统有限元法,而且用较少的自由度和较短的计算时间即可得到比传统有限元法更高精度的计算结果,在工程实际热力耦合问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卫昭夏; 潘小珊; 陈志超; 刘少帅; 蒋珍华; 吴亦农
    • 摘要: 无氧铜材料是深低温区常用的传热介质,其界面接触热阻是受多参数影响的变量。基于稳态实验法采用了一种温度、压力等参数可调可控的固体界面接触热阻测试系统。通过减小数据采集系统的激励电流提高了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精度,并基于多层热阻法将制冷机温度波动控制在±1.5 mK以内。实验测试了无氧铜材料在4—40 K、0.6—2.8 MPa范围不同热流和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的界面接触热阻。结果表明温度和粗糙度对其影响明显,当温度降低至4 K附近时无氧铜界面接触热阻迅速升高;在5—20 K温区当表面粗糙度由0.8μm增加到1.88μm时,其界面接触热阻将增加3—7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