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抽动症

抽动症

抽动症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0368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少年儿童研究、上海针灸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17年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大会、第十一届苏南苏中地区针灸学术交流大会等;抽动症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建钢、王素梅、王雪峰等。

抽动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 占比:1.4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0368 占比:98.50%

总计:20678篇

抽动症—发文趋势图

抽动症

-研究学者

  • 史建钢
  • 王素梅
  • 王雪峰
  • 田梅
  • 阎兆君
  • 唐彦
  • 崔永华
  • 席静
  • 张秀英
  • 李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蓝屏
    • 摘要: 抽动症属于行为障碍疾病的范畴,属于神经椎体外系功能缺陷,多发生在儿童群体,大多起病于3~12岁。而春季是抽动症的易发时节,这是因为春季万物复苏,人的大脑神经细胞相对活跃,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故容易诱发抽动症和多动症。抽动症与行为怪异有本质区别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行为有“异”,不知如何判断孩子只是调皮、好动或扮怪象,还是患上了抽动症?其实,这很好区分,如果只是孩子行为怪异,则是可控的,是能自主停得下来的;而抽动症是不由自主的,孩子无法自己控制。
    • 曹杏; 沈雷; 陈振辉; 李林; 宋红娜; 陈云秋; 代卫锋
    • 摘要: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片联合菖麻熄风片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疗效及其对神经递质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4例抽动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组顺序数字化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奇数设为试验组,偶数设为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片及盐酸苯海索片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菖麻熄风片联合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分,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运动障碍、失眠、头痛、口干、心律失常)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抽动症复发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82.69%、96.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1,P=0.026)。试验组YGTSS、CBCL评分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5-HT、DA、GABA水平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CD3^(+)、CD4^(+)、CD8^(+)、CD4^(+)/CD8^(+)水平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为2.08%(1/48),低于对照组的17.50%(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啶醇联合菖麻熄风片治疗儿童抽动症疗效尚可,还有利于血清神经递质和免疫能力的改善,降低复发率,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 李凌云
    • 摘要: 一、学生情况介绍我们班的小张同学是一个聪明活泼有礼貌的学生。但孩子患有抽动症并伴随多动症,因此他的个人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经常在个人日常行为方面不能自控,而且脾气暴躁。在班级中的表现是: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稍有不如意,就会情绪失控,病情发作时更是不服管教,而且行为不顾后果。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一旦遇到问题,情绪失控的时候,还会对同学轻则出言不逊,重则大打出手。长期的频繁发病,导致该同学与班上其他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更让他的心理产生了问题,内心极其逆反,总认为班里的同学针对自己,大家都与他过不去。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他处处提防,甚至对于教师善意的提醒,都有对抗情绪。
    • 冯秋菊; 杨阳; 陈晨; 吕晓琳; 王有鹏
    • 摘要: 目的:探讨揿针结合中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痰火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发性抽动症(痰火上扰证)患儿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给予揿针结合中药治疗,对照1组给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2组给予口服硫必利治疗,3组均治疗1个月。对各组患儿治疗前后的YGT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和总评分、IgE阳性率进行评定,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YGT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3组中医症状评分和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多动多语、夜卧不安、性急的中医症状评分和总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1组IgE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揿针结合中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痰火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明显改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患儿IgE阳性率。
    • 单爱慧
    • 摘要: 面向社会服务的特殊儿童教育在线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泛在学习时代的在线资源建设需基于知识点进行。为确保全方位满足用户对在线资源的个性化需求,特殊儿童教育在线资源建设需在建构知识点需求冰山模型基础上,进行冰山上层显性需求和冰山下层隐性需求的知识点提取,并将显性需求知识点和隐性需求知识点汇总,聘请领域专家从科学性、专业性、可靠性和有用性等方面对提取的知识点进行审查,最终确定在线资源建设的知识点集。将冰山模型应用于抽动症儿童教育在线资源建设,进行知识点提取,结果证明此方法可行、有效。
    • 蒋阳; 艾炳蔚
    • 摘要: 揿针是一种刺入表皮较浅部位的针法,该针法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揿针的技术在《黄帝内经》中有五种浅刺方式,包括“浮刺”“毛刺”“扬刺”“半刺”“直刺”。揿针是利用刺激浅表部位的神经组织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在20世纪50年代改良后,揿针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肩周炎、神经疼、失眠等各种疾病中,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康复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 张俊广; 罗金; 罗光亮
    • 摘要: 目的探讨揿针埋穴联合惊风汤对小儿抽动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抽动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中药惊风汤及揿针埋穴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盐酸硫必利片(泰必利)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耶鲁大体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埋穴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儿童抽动症有明显疗效,复发率低。
    • 魏西军; 刘志强; 李倩倩
    • 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抽动症患儿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睡眠结构参数的变化及与整体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抽动症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86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及睡眠结构参数[入睡后觉醒次数、睡眠进程(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效率)及睡眠结构相关指标(慢波睡眠百分比及非快眼动睡眠Ⅰ期百分比)],将观察组中不同整体严重程度患儿的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参数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参数与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HT、DA、NE均高于对照组,入睡后觉醒次数多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睡眠效率低于对照组,慢波睡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非快眼动睡眠Ⅰ期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整体严重程度较重患儿的5-HT、DA、NE均高于整体严重程度较轻患儿,入睡后觉醒次数多于整体严重程度较轻患儿,睡眠潜伏期长于整体严重程度较轻患儿,睡眠效率低于整体严重程度较轻患儿,慢波睡眠百分比低于整体严重程度较轻患儿,非快眼动睡眠Ⅰ期百分比高于整体严重程度较轻患儿(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睡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及非快眼动睡眠Ⅰ期百分比与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睡眠效率及慢波睡眠百分比与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抽动症患儿的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参数相对异常,且上述方面的表达与抽动症的整体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故对抽动症患儿中的诊治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 尚九华
    • 摘要: 10岁那年,我得了种病,要不停地清嗓子,喉咙里不受控制地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还不时地翻白眼。医生诊断为“抽动症”,开了些很贵的药,但吃了半年也未见好转。我的“异常举止”常引得路人侧目,这也让我倍感难堪。暑假第一天,父亲带回了一对羽毛球拍,让我从明天起陪他打羽毛球——他的颈椎病又发作了,头晕,不能去开车了,想通过打羽毛球,抬头、仰脖子来锻炼颈部,恢复健康。
    • 刘毅
    • 摘要: 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类起病于幼儿时期的相关疾病。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方式,对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脑性瘫痪及抽动症等儿童青少年神经发育障碍具有促进作用。为增强运动干预效益,未来需要普及运动知识,加强家庭对患儿身体活动的监督与引导,校园内营造“运动是良医”的氛围与理念,多途径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干预个性化,探索更加适宜的运动处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