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干扰性能

抗干扰性能

抗干扰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698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204篇、专利文献225010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科技资讯、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等; 相关会议173种,包括第二十一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第二十六届年会、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等;抗干扰性能的相关文献由16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俊、曹慧玲、曹柏松等。

抗干扰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0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25010 占比:99.76%

总计:225562篇

抗干扰性能—发文趋势图

抗干扰性能

-研究学者

  • 张俊
  • 曹慧玲
  • 曹柏松
  • 秦明辉
  • 陈志斌
  • 魏保华
  • 尹喜珍
  • 朱志明
  • 郑弘毅
  • 郝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云川; 张超; 潘长勇
    • 摘要: 为保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需通过频谱感知技术获得频谱空穴的实时信息,使数字电视系统得以正常接入空穴进行工作。针对现有感知算法感知效率低、在多径信道下的抗干扰性差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多帧头联合自相关算法(DIPNAC)。该算法的创新性在于针对信号帧中的多载波伪随机序列(PN-MC),将不同帧头自相关的加权累积结果作为统计量,从而充分利用感知时间内的检测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参数相同时,相比传统的两种算法,所提算法的性能有显著提升,并且在载波频偏和多径信道条件下具备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可为提高DTMB-A频谱感知的效率和拓宽其应用场景提供有力保障。
    • 李林峰
    • 摘要: 短波通信是当今国际常用的通信手段之一,但是容受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短波通信的原理与常见的几种干扰,详细分析了常见的干扰抑制措施,然后针对同频道内的干扰问题,分析了不同合并方式对信号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基于RAKE技术的时频调制抗干扰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邓一凡; 唐勇奇; 王培杰; 贺书航; 林国汉
    • 摘要: 针对高频链矩阵变换器(HFLMC)易受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导致输出功率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矩阵控制器(DMC)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预测控制方式,通过实时计算实际输出功率与预测输出功率的差值并产生控制量实现对网侧电流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对复杂的耦合系统实施控制时,HFLMC的输出性能优良,相较于传统的PI控制器有更好的控制效果,系统的鲁棒性能更强.
    • 张英贵; 陆强; 高全; 肖杨
    • 摘要: 区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易受突发事件干扰且处置难度大。为研究突发事件影响下区域轨道交通路网(RRTN)吸收和抵御干扰的能力,以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系统为研究背景,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基于度、中介中心度、紧密中心度和聚类系数等指标挖掘区域轨道交通路网拓扑特征,统筹考虑物理网和秩序网评价指标,分析基于度与介数、TOPSIS全要素的权重确定方法,提出基于网络融合的区域轨道交通路网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采用网络效率与网络连通度,仿真分析蓄意、随机攻击模式下区域轨道交通路网抗干扰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轨道交通物理网、秩序网均不是无标度网络,但后者具备小世界网络特征,且区域轨道交通路网是介于随机网络与无标度网络之间的特殊网络。区域轨道交通路网面对蓄意攻击呈现脆弱性,在对区域轨道交通路网的关键站点加以保护后,面对随机攻击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能。与基于节点度、度与介数的评价方法相比,所提出的基于网络融合的关键站点识别方法执行效果更好,对区域轨道交通路网抗干扰性能研究更有效。
    • 刘鹏; 周利; 刘仁伟; 丁仕风; 马群
    • 摘要: 针对主动式升沉补偿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时滞性以及干扰性等造成系统的稳定性控制难度大的问题,为提高主动式升沉补偿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将自抗扰控制技术(ADRC)应用于船舶升沉补偿系统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对主动式升沉补偿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以及自抗扰控制算法设计,并针对具有干扰和时滞环节的控制系统,将ADRC与传统的PID控制进行仿真效果对比,验证自抗扰算法的良好性能。最后以6级海况风浪流全耦合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一套自抗扰参数组合,并将该套参数应用于多种海况环境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不同耦合环境和不一样的海况环境下,ADRC使用同样参数下均取得了满意的升沉补偿控制效果,展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能与鲁棒性。
    • 朱玉田; 李亚美; 刘钊; 徐浩; 刘禹明
    • 摘要: 东汉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在失传后至今还未得到公认的复原模型,致使其真实性受到外界的质疑。针对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中存在的对于候风地动仪实际性能不明确及缺乏有效的性能检验方法两大问题,在对地动仪测震机理、候风地动仪的示震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地动仪对检验波是否做出示震响应作为候风地动仪示震灵敏度与抗干扰性能检验标准的检验波法。在确定了应响应检验波与不响应检验波两种检验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反应谱的候风地动仪复原方案,推导出候风地动仪自振周期范围为1?5 s~2?5 s,响应临界值为5 mm~10 mm。研制了实验样机,试验表明该复原模型满足候风地动仪的示震与抗干扰要求,证实了候风地动仪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 薛云松; 邓德耀; 李丽莉; 周林华; 李宜铮; 顾津伊; 刘建梅
    • 摘要: 目的 对ARCHITECT 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验证ARCHITECT 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ys C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抗干扰性能、生物参考区间.结果 低水平质控品、高水平质控品及混合血清标本的批内变异系数(CV)均小于1/4室间质评允许总误差(6.25%),批间CV均小于1/3室间质评允许总误差(8.33%),也均小于厂商标准(10.00%).5个水平校准品检测值与靶值相对偏移的绝对值均小于1/2室间质评允许总误差(12.50%).参比系统和待评系统检测结果一致性好.实测值与预期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000X+0.094,r=0.9991,r≥0.975,斜率在0.97~1.03,Cys C的分析测量范围为0.14~9.91 mg/L.Cys C可接受的最大稀释倍数为20倍,临床可报告范围上限为198.20 mg/L.含不同水平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及乳糜标本的检测值与对照标本检测值相对偏差的绝对值均小于厂商标准(10.00%).生物参考区间验证中,超出参考区间的Cys C检测结果不超过10.00%,通过验证.结论 ARCHITECT 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ys C的性能符合临床要求,可应用于临床.
    • 张冬晓; 陈志斌; 肖程; 秦梦泽
    • 摘要: 红外成像干扰模拟靶标(JST)用以在红外成像导引系统(IRIGS)抗干扰性能测试中为IRIGS提供干扰源,目前普遍采用的数字仿真法受仿真精度的制约不能准确的模拟各类干扰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热电器件阵列的红外成像干扰模拟靶标生成方法.但是实验中发现在热像仪温度反演过程中,利用传统的黑体定标方法将引入发射率补偿误差,并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热像仪发生温度漂移现象,严重的影响了热像仪温度反演精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靶标敏感单元的热像仪标定方法及漂移补偿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热像仪温度反演误差由7°C降低至0.5°C.
    • 闫舟; 杨望东
    • 摘要: 目前,各类红外成像制导导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抗干扰能力的强弱,包括自然环境干扰和人工干扰两种;因此红外导引头的抗干扰性能成为各类红外制导导弹的关键性能,极大地影响到导弹的作战性能;为了能够合理的评价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抗干扰性能,就必须制定合理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抗干扰性能评价指标;为此,笔者根据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抗干扰工作过程及其特点,以及传统的评价指标,并借鉴深度学习的评价指标,提出了由截获能力、识别能力、跟踪能力和命中精度能力这四方面组成的抗干扰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四项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内涵和计算方法,根据红外仿真与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这4种评价指标均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导引头抗干扰性能的强弱,而且识别能力和命中精度这两个指标更加突出,故笔者所提出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抗干扰性能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均可成为红外成像制导导弹抗干扰性能评估的判断依据.
    • 姚志成; 李昱婷; 侯博; 陈志侃; 范志良
    • 摘要: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抗干扰性能评估存在影响因素多、数据融合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GNSS接收机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建立接收机抗干扰性能评估指标体系,将其中的定性指标定量化后与定量指标共同构成云模型评估的依据;然后,采用黄金分割法建立接收机性能评价等级,利用云算法并结合指标权值计算各指标的云数字特征,得到直观的综合评价云;最后,通过计算云模型中综合评价云与各标准评价云之间的相似度大小获取最终评估结果,实现GNSS接收机抗干扰性能评估.与证据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多个接收机抗干扰性能准确有效的评估,而且评估等级结果更加全面直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