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剧美学

戏剧美学

戏剧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14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文艺研究、齐鲁艺苑、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戏剧美学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文放、王建高、邵桂兰等。

戏剧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25.8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614 占比:74.07%

总计:829篇

戏剧美学—发文趋势图

戏剧美学

-研究学者

  • 姚文放
  • 王建高
  • 邵桂兰
  • 单世联
  • 孙云宽
  • 朱立元
  • 程宏宇
  • 包燕
  • 史翰平
  • 孙文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茜
    • 摘要: 杂技剧《铁道英雄》以"鲁南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鲁南铁道游击队"为原型,融"技"于"剧","技""情"相长,用丰满的人物群像、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精妙娴熟的杂技技巧和多层次表意构筑了沉浸式的戏剧美学空间,再现了鲁南英雄儿女艰苦卓绝、壮怀激烈的抗战史诗.该剧立足于杂技艺术本体,融合了杂技、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及"声""光""电""影"等多元艺术手法,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人民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舞台剧目佳作,该剧不仅是杂技艺术发展之路上一次宝贵的"破题之思",也是文旅融合的语境中,一部在艺术领域和文旅演艺市场有范式意义的戏剧作品.
    • 宋娅欣
    • 摘要: 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桥头眺望》可以说是社会悲剧的一张家庭缩影,男主人公埃迪的悲剧性结局,与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十分吻合。黑格尔在肯定戏剧崇高地位的基础上,认为戏剧类型中的悲剧最为特殊,其关于悲剧的理论对后世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将在黑格尔的戏剧美学视域下,结合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悲剧《桥头眺望》,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在剧本中的具体体现与应用。
    • 靳琪
    • 摘要: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戏剧”以其流动性的开放空间设计、去文本化的可参与性演出结构,以及仪式性的集体表演,打破了欧美传统戏剧长期以来形成的由闭塞的空间、僵化的基于文本的演出和单调重复的移情式表演所组成的单一格局,拓宽了当代语境下戏剧的“边界”。环境戏剧主张对空间进行打散、叠加与重组,追求观众积极参与文本“生产”,通过“视、听、触”等直接的身体介入手段实现观演关系从“视知觉”到“感知觉”的转化,发展出“观众—空间—演员”三者共构的新型观演关系。环境戏剧颠覆了传统戏剧中“观”与“演”的对立,化入了观演双方直接的生命体验和真实的感知记忆,将传统戏剧美学所崇尚的再现式“摹写的现实”擢升至一种“建构的现实”,从而为当代戏剧构建出新的美学范式。
    • 闵敏
    • 摘要: 阿涅斯·瓦尔达是世界电影史上独具风格的女性导演之一。从1954年创作首部剧情片《短角情事》到2019年上映的纪录片《阿涅斯论瓦尔达》,在60余年的影像创作中,阿涅斯·瓦尔达用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意愿,不断突破艺术想象的边界,推动戏剧美学与纪实美学相融合,为观众创作出一批具有启发意义与心灵想象的影视作品。本文拟从“身体空间”到“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辨析瓦尔达的影像风格。
    • 吴连磊
    • 摘要: 主旋律题材纪录片伴随着底层技术的快速更迭、创作理念的渐趋流变,在新时代中不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并始终引领着社会的主流意识。无论是镜观社会变迁,把握真实至上的纪实美学,还是突破叙事结构,营造戏剧张力的戏剧美学,又或是创新影像视野,打造视觉奇观的技术美学,都始终在主旋律题材纪录片中缠绕交织,形成了开放性的美学表达空间,建构起更加立体多元、生动多意的美学形象。
    • 王黎燕; 张艳肖
    • 摘要: 《我不是笨小孩》相较于同类作品有着张同道儿童纪录片一贯的鲜明特色,如大众化叙事与学者型思考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平衡纪实手法和戏剧美学的创作手法等。此外,作品大胆借鉴学术纪录片的理性思考和学术思维,实现了儿童纪录片的一个全新突破。
    • 彭程
    • 摘要: 汤显祖和伊凡·弗兰科分别是中国和乌克兰的伟大戏剧家。对汤显祖《紫钗记》与乌克兰戏剧家伊凡·弗兰科《被盗走的幸福》戏剧美学思想——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认识两个不同国家、民族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人物形象描绘手法、文化的特点及实质,对社会发展的期盼等的不同,展现两位戏剧大师之间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惊人的思想、艺术相通之处。
    • 梁梦苇
    • 摘要: 随着我国对传统艺术和戏剧教育的重视,国内的戏剧艺术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除保持传统戏剧的创作之外,涌现了不少具有实验性的先锋戏剧以及新型戏剧样式,"浸没式戏剧"就占了其中一席,随着它在戏剧界不断崭露头角,大众对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从"文本设定"、"观演关系"和"场景建构"三个方面着手,对2019年孟京辉导演推出的大型"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进行个案研究,简要分析了该剧在戏剧美学上的创新与突破,突出了"浸没式戏剧"的主要特点,挖掘了国内"浸没式戏剧"的探索与发展、戏剧界对观演关系的持续尝试与创新.
    • 李茂叶
    • 摘要: 本文以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观"为参照解读荒诞派戏剧,对荒诞派戏剧中"人的存在"及"荒诞性"做出新解.文章指出,与古希腊哲学物我浑然一体的存在相比,荒诞派戏剧解构了人的自然存在;与近代哲学以"理性"确证人的存在相比,荒诞派戏剧解构了人的理性存在而陷入非理性;与传统西方哲学相比,荒诞派戏剧以现代主义哲学立场解构了一切传统的存在和人的终极存在走向虚无与荒诞,呼应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荒诞派戏剧除了哲学、美学价值外,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启发了国内的话剧,也使国内的话剧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贴近大众的审美趣味.
    • 赵一晓
    • 摘要: 本文基于对当代戏剧美学的了解,阐述了当代戏剧美学的发展形态,针对其特征,进一步对题材内心化、内心情节化、情节形象化和人物类型化等表达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切实提高对当代戏剧美学的认知程度,为其向多元化方向积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