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剧观

戏剧观

戏剧观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28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文艺研究、四川戏剧、上海戏剧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戏剧观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迎平、丁罗男、吴民等。

戏剧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9.2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28 占比:90.70%

总计:4000篇

戏剧观—发文趋势图

戏剧观

-研究学者

  • 杨迎平
  • 丁罗男
  • 吴民
  • 孙惠柱
  • 宁殿弼
  • 胡星亮
  • 刘子枫
  • 刘平
  • 厉震林
  • 吴保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文平; 李玉婷
    • 摘要: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性与宣传性的同时,亦重视艺术性,并努力追求戏剧表达的大众化。曹禺的抗战戏剧观及其创作实践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以文艺服务于抗战的戏剧家的重要典范。
    • 袁思奇
    • 摘要: 编剧有技法吗?时至今日,编剧不仅成了一门“学”科,更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所谓剧本是一剧之本。我的理解,“学”为体、“术”为用,编剧应该是兼具理论与技法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编剧陆军亦曾说过,编剧的三点基本功就是戏剧观、想象力、技法。可见,研究一位编剧,必不可少的就是研究他的创作技法。
    • 黄峰
    • 摘要: 哈罗德·布鲁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痴迷贯穿于其批评实践的始终,其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梳理布鲁姆的观点可见,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强调莎士比亚本人的创作经历,主要是通过对抗、偏离马洛及其创作的对抗予以开展;其二,强调莎士比亚不仅仅善于对抗,更善于通过创作呈现出颇具革新意义的原创性.相较于现有的莎学研究,这种分析视角及相关论述本身就极具创新性,这既为我们理解莎士比亚戏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也为我们理解布鲁姆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探究的途径.
    • 李钢
    • 摘要: 在清初的剧坛上,李渔的戏曲创作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李渔和同时代以写时事剧和历史剧为主的苏州作家派不同,也和那些鼓吹封建伦理宣传封建正统思想的文人有别,当更多历经时代剧变的句子偶家力求通过传奇作品来表现家国之痛、个人哀怨时,李渔却独辟心窍,以一些列的风情喜剧给沉闷的社会带来了轻松地笑声。在李渔众多的喜剧中,《风筝误》唯独更显耀眼,该作品以其独特的喜剧手法屹立于剧坛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本文试图通过对《风筝误》,解读李渔剧作中的戏剧观
    • 康建兵
    • 摘要: 近年来,莫言在戏剧创作和戏剧改编之余,发表了不少关于戏剧的见解,逐步形成其别具一格的戏剧观.莫言在其有关戏剧的一系列演讲、对话、访谈中,多次提及陈独秀;其对戏剧审美教育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与陈独秀在《论戏曲》中阐释的戏剧思想异曲同工.深入解读莫言戏剧观与陈独秀戏剧思想的关联意义,也有助于深化对其第一部大型戏曲文学剧本《锦衣》的民间性和作者立场的理解.
    • 吴民
    • 摘要: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启蒙者,其一生的奋斗紧密围绕民族解放和国民性改造两大主题。在论述这两大主题的过程中,戏剧艺术成为鲁迅一再引证的文艺样式。在引证过程中折射出的鲁迅对于戏剧艺术的观念,近乎完美地诠释了鲁迅的文化启蒙观念的源头、发展和旨归,即从乡土发源,历经了由乡土而都市的困惑与苦痛,最后走向成熟和出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乡土与都市,带有畸变的文化生态特质。这一特质在戏剧艺术上的体现,尤为鲜明。鲁迅先生的戏剧观便是在由乡土而都市的现代戏曲生态嬗变格局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民族解放与国民性改造的出路所在。
    • 赵婷婷
    • 摘要: 梅兰芳1919年首次访日演出之前,日本学者村田乌江发表了《中国剧与梅兰芳》.在历来的中国戏剧史著作中,标明"中国剧与梅兰芳",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是第一部.村田乌江通过此书,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梅兰芳戏剧观,同时由于他是将梅兰芳视为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因此实际上也阐明了他的中国戏剧观.村田乌江的梅兰芳戏剧观,可以分四个层次加以讨论:(一)在中国戏剧的大背景下审视梅兰芳;(二)从角色行当的角度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力的拓展;(三)从表演要素的角度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力的拓展;(四)"我相信他将拥有未来":从伶人到艺术家.
    • 李想; 冯华
    • 摘要: 2021年初,一档以戏剧为主题的节目--《戏剧新生活》在网络平台播出并引发热议,戏剧相关研究者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思考。以一些戏剧作品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的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作为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全览样本—分类—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对样本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根据样本探寻现代戏剧创作者演剧观念的走向与趋势。
    • 洪浩
    • 摘要: 熊佛西先生是我国话剧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我国戏剧推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与价值。对熊佛西先生戏剧观展开剖析,会对戏剧创造性以及民族性发扬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对熊佛西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通过对佚文《戏剧与学校》的分析,对熊佛西先生戏曲观展开深入性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戏剧理论发展与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方面参考。
    • 马凯乐
    • 摘要: 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十九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先锋,推动英国汉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德庇时18岁时来到中国,在华生活长达35年之久,在此期间屡居要职,曾担任第二届香港总督。同时,德庇时也是十九世纪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学的英国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涵盖多种体裁,包括小说、诗歌等诸多方面。对于中国戏剧,德庇时也有所涉及,在早期中国戏剧西传阶段,德庇时功不可没,他将《元曲选》中的杂剧《老生儿》介绍到西方,打破了之前《赵氏孤儿》在欧洲世界独树一帜的局面,并且他对中国戏剧持有不同于之前西方学界的态度。此后,德庇时又将《元曲选》中的《汉宫秋》介绍到西方,再次让西方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戏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