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46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89篇、会议论文216篇、专利文献22662篇;相关期刊861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护理学杂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18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等;心脏骤停的相关文献由66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春盛、陈蒙华、马青变等。

心脏骤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89 占比:12.23%

会议论文>

论文:216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22662 占比:86.94%

总计:26067篇

心脏骤停—发文趋势图

心脏骤停

-研究学者

  • 李春盛
  • 陈蒙华
  • 马青变
  • 刘晓亮
  • 廖晓星
  • 沈洪
  • 王立祥
  • 魏红艳
  • 谢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熊梦晨; 张国强; 汤阿玲; 沈美佳
    • 摘要: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指在冠状动脉发生完全或部分梗阻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又重新获得血流时,这部分心肌组织的损伤反而会进行性加重[1]。临床上常见的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等疾病都存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在减少再灌注损伤的风险问题上。
    • 夏腾飞
    • 摘要: 目的 探究常规复苏结合纳洛酮及糖皮质激素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急救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常规复苏+糖皮质激素抢救)与研究组(52例,常规复苏+糖皮质激素+纳洛酮抢救)。比较两组的自主呼吸、自主意识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APACHEⅡ、GCS评分、血清SOD、MDA水平、复苏情况及48 h存活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自主呼吸、自主意识、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用药前,GCS评分均高于用药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研究组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给予常规复苏结合纳洛酮及糖皮质激素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加速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循环恢复,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 岳阳; 刘作良; 龙燕琼; 左钰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索了一种需求导向、以教促学的心肺复苏培训新模式,通过比较其与传统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在近、远期培训效果上的差异以确定其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教师授课与心肺复苏模型实践练习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的授课教师根据问卷结果可在覆盖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的侧重点进行调整,随后在心肺复苏模型实践练习。两组受训者均在培训后即时、培训后3个月以及6个月时评价CPR操作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果在培训后的即时评价中,两组学生在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知识成绩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对心肺复苏模型的心肺复苏操作上试验组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受训后3个月以及6个月后的评价中,两组学生在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优于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模型上的心肺复苏操作评分两组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需求导向、以教促学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可较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医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对心肺复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
    • 王明月; 王晶
    • 摘要: 调查ICU护士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知识的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结果显示,护士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需要接受个性化程度高、实践指导性强的培训。
    • 胡苗; 熊滨; 韩林; 庞静; 向淑麟; 蒋玲玉
    • 摘要: 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74岁,2020年6月12日因“呕吐、昏迷2 h,心肺复苏后1 h”收治入天等县人民医院。患者2 h前被发现昏迷在床上,呼之不应,床边可见呕吐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呕血、黑便、大小便失禁等,遂立即送往当地卫生院,途中再次出现呕吐并发抽搐,于诊治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随即予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持续心肺复苏约5 min后,患者缓慢清醒,但血压偏低,予升压、强心等对症支持治疗,呼叫天等县人民医院120出诊,在急救车转运时,再次出现阵发性室速、室颤并抽搐发作,予以就地抢救: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肾上腺素(1 mg,1次/5 min)及利多卡因(0.1 g)静脉注射,约30 min后心跳恢复,心音、呼吸仍弱,予返天等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 黄建慧; 曾瑞峰; 陈百坚; 朱德才; 陶兰亭; 李志尚; 丁邦晗
    • 摘要: 从中西医机制展开阐述,探讨心肺复苏联合针刺内关穴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可行性。联合针刺内关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心脏骤停的救治中能发挥积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心律失常、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因子、调节神经物质分泌等方面。本方法临床可操作性强,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 杨爽; 王进国
    • 摘要: 目的探讨鞣酸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急诊·医学康复科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救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鞣酸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心脏与循环指标、脑氧代谢指标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肺复苏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心脏指数、实时心输出量高于对照组,脉压变异率低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两组的SjvO_(2)、Ca-jvO_(2)、CERO_(2)均较发病后12 h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24 h,观察组的SjvO_(2)、Ca-jvO_(2)、CERO_(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后,两组的GCS评分均较复苏12 h后升高,CPC评分均较复苏后12 h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 h后,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CP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鞣酸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中可提高抢救效果,改善心脏与循环指标、脑氧代谢指标,促进意识状态及脑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李恩善
    •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5例静脉肾盂造影致心脏骤停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迅速建立人工、进而自主有效循环和呼吸复苏措施,观察记录抢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100.00%。复苏成功后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静脉肾盂造影致心脏骤停患者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可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和抢救成功率,降低复苏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曲利军
    • 摘要: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首都机场集团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急诊接受救治的心脏骤停者100例,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心肺复苏方法及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管加压素(40 U)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并统计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脏停搏开始时间较早,心肺复苏操作持续时间及电击除颤时间较短;对照组心脏停搏开始时间较晚,心肺复苏操作持续时间及电击除颤时间较长,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而心脏骤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应加强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的应用,以提升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 彭亚; 何璐瑶
    • 摘要: 《心内科护理学》一书系统阐述了心内科临床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措施,推进了当代心内科临床护理专业实践型人才的专业化教育发展。该书系统介绍了心血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内外科治疗、内外科临床护理等内容,并针对心血管基础理论、心力衰竭护理、心律失常护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心脏骤停护理等作出了详细分析,有效增强了心内科护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