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4-12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会议文集:2013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应用自然对数转换简明损伤定级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在预测死亡率明显优于ISS/NISS评分法.方法:自然对数损伤严重度评分(LISS)被定义为:简明损伤定级(AIS)取自然对数后的5.53次方再乘以1.7987,然后合计三个最严重的AIS值,不管创伤在身体的任何区域.病例分别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等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六年间已出院的三个大型数据库:3784例、4436例和4018例.此数据集对同一患者同时进行LISS和新的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的分值计算,比较它们预测死亡的能力.结果:发现LISS更好地预测生存,杭州、浙江和沈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别为:NISS=0.931、0.911和0.918,LISS=0.949、0.935和0.936,P=0.006、0.019和0.0140.此外,LISS提供了更适合拟合度的预测(Hosmer-Lemeshow统计量:杭州:NISS=15.76,P=0.0274;LISS=13.79,P=0.0550;浙江:NISS=22.70,P=0.001;LISS=18.43,P=0.005;沈阳:NISS=28.97,P<0.001;LISS=17.45,P=0.008).结论:LISS将应该作为衡量创伤的标准.
  • 摘要:本文从分诊护士、接诊医生两方面,对18起交通事故72例伤员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在救治交通事故伤时的经验方法,旨在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目的:制定急诊儿科分诊系统并检验该系统在判断急诊儿科病人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类上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急诊分诊标准并按照《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教材的有关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儿科急诊分诊系统:收集应用该系统前后各1年时间内的分诊数据,统计分析所得资料.结果:在应用该分诊系统前后,急诊患儿家属对就诊次序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81.3%及96.7%,有显著差异(P<0.01);候诊期间病情加重的病例数分别为954人及16人,有显著差异(P<0.01);急诊入院病人平均候诊时间分别为11.7分钟及4.2分钟,有显著差异(P<0.01);急诊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误判率分别为3.78%及0. 5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5级分诊系统客观性强、容易掌握且应用方便,能够迅速分检危重病例,在急诊儿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上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适合儿科急诊分诊工作,有利于保障危重患儿的及时救治并合理使用急诊医疗资源,部分缓解急诊室拥挤问题.
  • 摘要:目的:分析HIV感染者围手术期脓毒症与患者免疫缺陷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51例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脓毒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无脓毒症组,分析两组术前免疫学指标(CD4、CD8和CD4/CD8)及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等指标.根据术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0~200cell/μL(A)、200~350cell/μL(B)、≥350cell/μL(C)三组,比较各组脓毒症发生情况.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指标CD4、CD8、CD4/CD8及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等均有差异.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D4与术前血红蛋白为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白细胞为保护因素.术前CD4与血红蛋白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r=0.32,p=0.000).随着患者免疫缺陷程度增加,脓毒症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CD4+T淋巴细胞为HIV感染者围手术期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免疫缺陷程度增加,脓毒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 摘要: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在心肺复苏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肾上腺素联合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AG)对兔心脏骤停复苏的影响.方法:兰州大学机能实验室,30只家兔建立心脏骤停模型,5min后行胸外按压,机械通气.按压1min后随机分为3组(n=10):肾上腺素(EPI)组(0.02mg/kg)、AG(20mg/kg)+EPI(0.02mg/kg)组及对照组(生理盐水2ml).按压5min后给与电除颤.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室内压变化至自主循环恢复后4h.分别于基础、胸外按压1min、自主循环恢复后15、30、60、120、240min采血检测血一氧化氮含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胸外按压期间,冠脉灌注压均值AG+EPI组(48±10mmHg)高于EPI组(31±8mmHg,P=0.001)且均高于对照组(20±5mmHg,P=0.000);AG+EP组左室+dP/dtmax、-dp/dtmax均值(3075±587、3428±502mmHg/s)高于EPI组(2489±465、2276±498mmHg/s,P=0.000).自主循环恢复后,AG+EP组平均动脉压均值(72±8mmHg)高于EPI组(51±7mmHg,P=0.000)及对照组(58±8mmHg,P=0.015),后两组无差异(P=0.103);对照组与肾上腺素组+dP/dtmax、-dP/dtmax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AG+EP组保持在基础水平.结论:EPI联合AG能增加心肺复苏期间冠脉灌注压,改善心脏舒缩功能,防止复苏后早期心功能障碍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多巴胺对低血容量休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成年大鼠40只,制备休克模型后,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剂量多巴胺5μg.kg-1组、中剂量多巴胺10μg·kg-1组、大剂量多巴胺15μg·kg-1组.观察多巴胺对休克后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及SOD、Na+-K+-ATP酶活性及大鼠血清LDH、CK活性影响.结果:多巴胺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缺血再灌注所引起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保护Na+-K+-ATP酶活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论:多巴胺可通过保护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组织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大黄治疗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合并酒精中毒所致肾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合并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5人.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48小时留取血、尿标本,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阳性发生率、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给予大黄液100ml日二次口服或鼻饲,应用5日.观察两组患者肾功能损害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其肾脏受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经应用大黄治疗后,其尿素氮、肌酐水平、血尿阳性率下降,尿蛋白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大黄救治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合并酒精中毒所致肾脏损害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粘膜细胞凋亡及凋亡调节基因Bax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重症胰腺炎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黄素治疗组(emodingroup,EM).于造模成功后24小时采集标本.测定门静血内毒素及淀粉酶含量,对近回盲部回肠粘膜在电镜下观察胞核凋亡情况,TUNEL法检测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节基因Bax的表达.结果:术后24 h后EM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及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SAP组(P<0.01);电镜下显示其胞内线粒体、胞间紧密连接、桥粒结构改善,凋亡细胞减少,EM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AP组(P<0.01).结论:大黄素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过度凋亡,有利于受损肠粘膜的修复和再生,减轻SAP时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减少SAP引发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可能性.
  • 摘要:目的:对比评价地佐辛及哌替啶在治疗肾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肾绞痛患者27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39例.观察组肌注地佐辛5mg,对照组肌注哌替啶50mg,观察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药物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地佐辛组明显优于哌替啶组(P<0.05).两组患者呕吐、呼吸抑制、头晕头痛、排尿困难、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佐辛治疗肾绞痛优于哌替啶.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脑水肿的影响,并评价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高压氧治疗组3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入院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血清S100B蛋白含量,同时于病程第5~7天、第21天进行头颅MRI检查,测定脑水肿范围与程度.结果:(1)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B蛋白即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高压氧治疗组血清S100B含量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2)病程第21天高压氧治疗组的绝对脑水肿体积和相对脑水肿体积均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3)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脑水肿体积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高压氧治疗能降低急性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S100B蛋白含量,减轻脑水肿程度和范围,对提高急性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疗效有一定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骨髓输液技术(IO)在军队士兵战创伤救治中的使用现状,在传统骨髓输液枪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完成了“单兵一次性骨髓输液器”的研制工作,并对骨髓输液器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和脑氧摄取量(CEO2)对成功心肺复苏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仍处于昏迷需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3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48h行AVDO2和CEO2监测.对入选病例进行随访(期限为3个月),并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按照评分标准分为A组(死亡、植物状态、意识转清生活不能自理)和B组(生活能自理、正常生活但有轻度神经障碍).采用ROC曲线评价AVDO2和CEO2对成功心肺复苏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AVDO2为3.61±1.08,显著低于B组的4.76±1.10;A组的CEO2为31.60±4.51,显著低于B组的39.62±5.33.以AVDO2来预测患者预后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P=0.007,95%可信区间0.605~0.919),截断值为3.30mmol/L,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50%.以CEO2预测患者预后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P=0.000,95%可信区间0.767~0.991),截断值为35.75%,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1.2%.结论:AVDO2和CEO2可作为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大鼠体内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未复苏组,制成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液体复苏,在复苏止血后的1小时,6小时以及12小时采血处死大鼠,检测各个组大鼠脑组织的S100B蛋白含量.结果:空白组大鼠S100B蛋白基本无变化(P>0.05),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以及常规液体复苏大鼠在复苏止血后S100B蛋白逐渐上升,而且在6小时以及12小时的时间点,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S100B含量要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1).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脑组织S100B蛋白的表达,S100B蛋白的表达可能跟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或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7月在急救医学科治疗的99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仅给予急性有机磷中毒常规护理,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根据APACHEⅡ评分系统评分结果进行护理人员配置和实施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M样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峰值心率、用药次数、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少/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而护理干预组患者治愈率、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中的应用,提高危重病人在经过急诊科一系列紧急抢救复苏后的救治成功率.方法:收集急诊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院内转运急危重症患者1206例,男593例,女613例,平均年龄(42.2+-4.1),归纳总结其转运所采用方法,回访其转运结果 .结果: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应用风险管理,本组1206例病人中有1195例病人安全转运,11例病人在转运途中发生了并发症,其中9例病人经过及时救治病情好转后转出,1例抢救无效死亡.快速、有效、安全的院内急救转运,是急诊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一重要环节结论:风险评估管理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 摘要:为深化护理管理改革,推动优质护理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提升护理人员管理、技能培训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对急诊抢救室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形式进行了探索.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口腔损伤的个体化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历史对照研究,以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共收治55例百草枯患者为对照组,给以传统方法进行口腔护理;以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53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试验组,给予规范化化口腔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口腔损伤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Z=-0.071,P=0.944);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腔损伤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Z=-2.562,P=0.01),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进行规范化口腔护理能有效控制口腔黏膜损伤,减轻局部创面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摘要: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乳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其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效应及量效关系.方法:培养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分成三组:缺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缺氧-复氧加EPO干预).两组根据缺氧-复氧时间不同进一步分为5个亚组:缺氧Oh/复氧Oh、缺氧2h/复氧Oh、缺氧2h/复氧2h、缺氧2h/复氧4h、缺氧2h/复氧6h,最后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另选择细胞生长情况良好细胞也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缺氧组,缺氧2h/复氧12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缺氧2h/复氧12h加EPO干预.
  • 摘要:目的:通过床旁快速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其在急诊ACS中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所有ACS急诊患者来院后立即检测血浆NT-proBNP和cTnl水平,同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ACS患者共113例,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5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5例,选择正常对照组26例.比较各组中血浆NT-proBNP水平有无显著性差异及其与cTNI的相关性,分析74例AMI患者NT-proBNP水平与LVEF及心功能killip分级的相关性.结果:STEMI和NSTEMI组血浆NT-proBNP水平(2173.19±902.36ng/L和1738.13±621.71ng/L)明显高于UA组(653.04±162.27ng/L).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27.00±94.45ng/L)
  •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作用及给药方法 .方法:随机收集2007-2011年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三组:心跳停搏≥30分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30分组.其中将心跳停搏≤30分者又分成二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后改用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为观察治疗组27例;治疗组在心肺复苏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结果: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分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7、0.85,P>0.05).院内外心跳停搏≤30分的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5.16%、46.67%)和自主循环恢复(45.16%、50%)与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35.48%、40.0%)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8.7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22、0.26、0.0,P>0.05);但观察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明显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X2=6.38,P<0.01).(甲乙丙)三个剂量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0.51、0.0,P>0.05),但分别统计不同单个剂量的垂体后叶素与标准剂量肾上腺素合用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4、10.81,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难治性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
  • 摘要:目的:探讨非颅脑外伤的创伤类型是否可影响血清中S100B蛋白的含量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急诊抢救室及急诊留观的325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于相应的时间点采集血液标本,将患者按是否存在颅脑损伤分为IHI组、NHI组、MTHI组,分析各组创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差别,并分析四肢长骨骨折、失血性休克、ISS评分对非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结果:在患者伤后3小时,MTHI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高于IHI组以及NHI组(P<0.01),而IHI组与NHI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126),而在创伤患者伤后6小时发现各组伤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较前提升(p<0.001),且同样发现MIHI组血清S100B蛋白高于IHI组以及NHI组(P<0.01),而IHI组与NHI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217),且非颅脑外伤患者中,四肢长骨骨折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高于非骨折患者,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高于非休克患者,ISS评分》16分者其血清S100B蛋白水平高于ISS评分<16分者.结论:非颅脑外伤可促使创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升高,而且失血性休克、四肢长骨骨折以及伤情严重程度均会影响血清S100B蛋白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并发症的特点以及相关并发症可对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7例百草枯急性中毒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患者服毒一周内采集其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并通过四格表χ2检验分析中毒死亡组患者与中毒存活组患者之间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学差别.结果:发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的并发症发生率最多的依次为凝血功能障碍、呼吸系统功能损害、胰腺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肌功能损害以及胃肠道出血.而其中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功能损害、胰腺功能损害、心肌功能损害这五项并发症在中毒死亡组患者和中毒存活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早期并发症予以关注,预防并治疗服毒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功能损害、胰腺功能损害、心肌功能损害并发症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帮助.
  •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基层县级医务人员开展急诊急救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安全保障义务,对各种急、危、重、疑难病进行评估,抢救,治疗,减少死亡率,致残率,降低并发症.加强完善组织管体制理机制,稳定专业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培训,掌握急诊特点,急救知识,急救技术,各种急救仪器熟练使用,在参加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突发疾病工作中,掌握现场急诊急救、转院途中护送、急诊安全,达到较强的急救意识,病情评估、抢救生命,专业技术,迅速应变能力,学习钻研业务,形成对急诊急救的特殊敏感性和医疗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各类疾病的诊治常规,快捷的反应速度,形成紧张快速应急的流程和绿色通道,流畅,规范,快速,高效.
  • 摘要:目的:探讨窒息至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后心脑ICAM-1和MMP-9的变化及血必净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呼气末夹闭气管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并心肺复苏成功后生存24小时,将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5组分别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小剂量血必净组,中剂量血必净组,大剂量血必净组.复苏24小时后处死大鼠,取心、脑组织标本,电镜下观察心、脑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脑组织中的ICAM-1和MMP-9含量变化.结果:心、脑组织病理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组心脑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损伤性改变,其中模型组损伤最重,大剂量血必净组损伤性改变轻微;心、脑中ICAM-1和MMP-9含量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脑ICAM-1和MMP-9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心、脑ICAM-1和MMP-9含量明显下降,治疗组中,大、中剂量较小剂量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心跳骤停复苏后大鼠心、脑组织内ICAM-1和MMP-9等细胞因子含量增多,血必净可明显抑制心、脑组织中的细胞因子,而且存在明显量-效关系,从而缓解心跳骤停大鼠复苏中缺氧及再灌注后炎性因子所带来的损伤.
  •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方法 在急危重症科的应用比较,探讨一种中心静脉置管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最安全、快速有效的途径.方法:将78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给予锁骨下静脉置管,C组股静脉置管患者给予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种方法分别比较置管成功率和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情况.三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颈静脉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低于其他两组,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因其易操作、导管相关性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发症最低,值得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推广.结果:三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颈静脉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因其易操作、导管相关性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发症最低,值得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呼吸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278例,其中免疫功能正常患者122例,免疫功能异常患者156例.根据APACHE Ⅱ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三组.分析PCT浓度与APACHEⅡ评分,首次PCT浓度与入院7天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首次PCT浓度与动态监测PCT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PCT浓度与即时APACHEⅡ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979,P<0.05).患者首次PCT浓度与入院7天死亡率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首次PCT浓度和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患者7天预后显著相关.首次PCT值浓度OR=1.77,95%CI=1.28,3.83,P=0.0023.与动态监测PCT比较,分别以免疫功能正常患者PCT≥7.18ng/ml,免疫功能异常患者PCT≥3.52ng/ml为脓毒症患者入院7天死亡的预警界值,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特异性低于动态监测PCT.结论:PCT浓度对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有明确的鉴别诊断价值.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比较,免疫功能异常患者提示短期恶性预后的PCT预警界值更低.
  • 摘要:为探讨炎症因子在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本文用盲肠结扎穿刺加导管留置法(改良CLP法)制各脓毒症ALI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SAP组(按不同时间点分成亚组).最后得出结论:脓毒症ALI时伴随着显著的氧化应激反应.脓毒症ALI时肺组织中PPAR-γ的蛋白和mRNA、抗氧化调节转录因子Nrf2表达降低.
  • 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组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抽静脉血测定LPA、hs-CRP的水平;对ACS患者的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比较各组间LPA、hs-CRP的水平的差异,分析LPA、hs-CRP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LPA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S组LPA、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MI组血清LPA、hs-CRP水平较UAP组升高(P<0.01和P<0.01);AMI组比UAP组Gensini评分高(P<0.01);ACS组LPA、hs-CRP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成正相关(r分别为0.83、0.79.P均<0.01);LPA与hs-CRP的水平呈正相关(r=0.85,P<0.01).结论:LPA、hs-CRP在ACS患者中表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ACS患者预测、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LPA、hs-CRP在ACS患者中表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ACS患者预测、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死亡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指导AOPP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00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为24小时内就诊于重度AOPP患者,观察项目包括服毒剂量、中毒种类、初次胆碱酯酶活性、呼吸心跳暂停情况,生化指标等.依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不同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服毒剂量、毒物种类、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较,平均年龄、服毒的量、服毒至洗胃时间、胆碱酯酶的水平均存在差异,死亡组在各种并发症(如肝损伤、心肌损伤、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再此基础上合并多脏器衰竭,此外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胆碱酯酶水平偏低、血液中毒物浓度较高、年龄偏大、服毒量较大、服毒至洗胃时间较长,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等脏器损伤是增加死亡患者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本文系统回顾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特点,临床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动脉氧分压等与患者预后相关性,以找出早期判断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指标.方法:总结2009年6月~2010年12月解放军307医院全军中毒救治中心收治的154例急性口服PQ中毒患者,分析患者中毒24h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动脉氧分压等)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154例PQ中毒患者中,死亡72例,死亡率46.8%.肝肾发生异常者多大3-4天左右,而低氧血症多发生在5天后.肝肾等脏器越迟发生损伤,患者越易存活,p<0.05.COX多因素危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肝损伤、低氧血症和服毒量、血毒物浓度一样,是PQ中毒患者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肝损伤时ALT值对百草枯预后有判断意义.结论:PQ中毒患者生化指标,尤其是肝功能对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有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甘草酸二铵(DG)和地塞米松(DXM)对内毒素(LPS)所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LI组,DG干预组,DXM干预组和联合用药组(DG+DXM),每组8只.ALI组、DG干预组,DXM干预组和联合用药组均给予LPS5mg/kg尾静脉注射;LPS注射前1h,DG干预组给予DG 20mg/kg静脉注射,DXM干预组给予DXM 2mg/kg静脉注射,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DG 20mg/kg和DXM 2mg/kg静脉注射.观察4h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测定肺湿干比(W/D)、PaO2,并采用逆转录-PCR反应检测肺组织GR mRNA及NF-κB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10浓度.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1)ALI组TNF-α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DG干预组、DXM干预组和联合用药组(均p<0.01).ALI组IL-1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但低于DG干预组和联合用药组(均p<0.01).(2)ALI组GR mRNA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DG干预组及联合用药组GRmRNA表达则明显高于ALI组(分别p<0.05,p<0.01):DG干预组、DXM干预组及联合用药组NF-κB mRNA表达均低于ALI组(均p<0.01).(3)ALI组肺组织明显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DG干预组、DXM干预组和联合用药组肺部炎症较ALI组减轻.结论:联合应用甘草酸二铵和地塞米松可上调GR及IL-10的表达,同时抑制TNF-α及NF-κB的过度表达,从而起到减轻ALI的作用.
  • 摘要:目的:干预DAG-PKC信号转导通路后观察JNK1、IRS1等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化、Real-Time PCR检测PKCβ2、JNK1及IRS1在大鼠心肌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模型组PKCβ2、JNK1、p-JNK、IRS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DAG-PKC信号转导通路后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结论:DAG-PKC通路可能是通过G蛋白受体和胰岛素受体途径的共同信号点JNK1影响下游的信号传导而导致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DAG-PKC-JNK1-IRS1-Akt/PKB-mTOR-p70S6K1等一系列信号位点可能是DAG-PKC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糖尿病心肌病可能得潜在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生化、血气指标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到2012年共17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中毒早期血液生化和血气各指标的水平,并建立ROC曲线观察各指标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钾、CRP和动脉血乳酸与患者死亡率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其它指标,且三者指标水平在两组患者有明显差异(P<0.01),血钾、CRP和乳酸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86、0.810和0.856,对早期患者预后有较高分辨力,根据ROC曲线确定的最佳截断值,血钾、CRP和乳酸预测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分别为0.5~0.741,0.105~1,0.5~0.646.结论:早期血钾、CRP和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抗自由基及不同剂量药物运用对大鼠模拟心梗后微循环障碍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5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1)对照手术组,(2)缺血-再灌注组,(3)依达拉奉低剂量组,(4)依达拉奉中剂量组,(5)依达拉奉高剂量组,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模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的方式,分别给药生理盐水及不同剂量依达拉奉,并测定各组心肌梗死范围及给药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变化.结果:依达拉奉高、中两个剂量组梗塞程度明显减轻,梗塞区重占全心脏百分比,坏死区非灌注区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达拉奉给药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早期抗自由基运用对大鼠模拟心梗后微循环障碍恢复有积极作用.
  • 摘要:急诊医学在我国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中等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发展,探讨出一条适合中等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发展的最佳模式.根据急诊科发展的历程,结合现阶段的发展之势,提出目前制约中等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认为中等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只有领导重视,合理的急诊发展模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完善急救系统才能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 摘要:目的:探讨分级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人员中的应用.方法:将聘用制护士进行分级管理,将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级管理有机结合,不同层级的护士赋予相匹配的岗位,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结果:实行分级管理后,提高了就诊患者满意度、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压疮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护理文书书写错误率.结论:分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护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护理质量与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病人转运记录单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的影响.方法:设计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记录单,指导护士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好充分的转运前准备和沟通,进行完整的文书记录.结果:使用后病人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记录单可提高转运安全、规范转运流程、保证转运记录完整.
  • 摘要:目的:为探索洗胃患者有效健康宣教的方式,提高洗胃患者的健康意识,保证洗胃的顺利进行.方法:选择神志清楚中毒的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分组:60例为观察组、60例为对照组.将签定洗胃知情同意书和健康宣教结合方式应用于观察组;将只签订洗胃知情同意书应用于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在洗胃过程中,是否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洗胃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患者不良症状出现较少(P<0.05),提示该组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好.两组患者发生纠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洗胃患者社会文化背景,给予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以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签定知情同意书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洗胃重视程度,为做好健康教育提供良好条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强化健康教育效果,增强举证倒置意识,更加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 摘要:目的: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为急诊群体伤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间,提高急诊群体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优化急诊流程,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等对群体伤患者进行集中管理和及时诊治.结果:流程优化后,大大节约了群体伤患者的就诊时间,保证了群体伤患者的救治安全,为患者的进一步就治和良好预后提供了保障.结论:急诊流程优化能有效提高群体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生评判式思维的培养途径,提高急诊护理教育质量.方法:从急诊门诊、病房选取168名护生,分两期进行培训,对照组进行传统理论加实践的护理培训,培训组在此基础上进行PBL教学、案例交叉反思教学等培养评判性思维的培训,培训前后两组护生分别进行评判式思维倾向测试,数据统计后对照分析.结果:培训后实验组评判式思维总平均分为283.7分说明正性评判式思维能力,对照组平均分为223.4分代表中等水平,两组量表7个项目对比,实验组均优予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1).结论:加强急诊护生评判式思维的培训不仅有助于夯实护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素养,还可以提高护生的业务水平,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提高护生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 摘要:目的:设计并筛选人IGF-Ⅰ有效RNA干扰片段,构建IGF-Ⅰ-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对人IGF-Ⅰ基因编码区分析、筛选序列4条,阴性对照序列1条.与pGCL-GFP质粒重组后,转染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阳性克隆经过鉴定后得到正确重组子,制备编码慢病毒颗粒的重组病毒质粒及其两种辅助包装原件载体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体外直接感染表达IGF-I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用Realtime-PCR检验干扰效果.结果:1、成功地合成四条编码发夹siRNA序列的单链DNA,并将其克隆到pGCSIL-GFP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scSl-1,2,3,4及无关基因的重组质粒PSC-NC,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载体构建成功.2、Real time-PCR检测IGF-I的mRNA表达,发现重组质粒PscSI-1转染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后IGF-I mRNA表达最低,重组质粒PSC-NC转染组细胞内IGF-ImRNA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的水平接近(P>0.05).结论:1、成功构建了小的发夹式IGF-I慢病毒表达载体.2、在人IGF-I序列位点1010~1028bp、序列为ACCTTGTCTAAGTGGTTTA可以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实现对人IGF-I基因表达的有效沉默.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干预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百草枯中毒的6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一组在至院前给予电话干预,指导患者服用泥浆水并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治疗组),另一组为自行到达医院,院前未给予指导救治(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当地给予洗胃等对症治疗.入院后两组病例均给予大剂量激素,灌肠,导泻,血液灌流等治疗.记录患者临床表现,每三日复查胸部CT,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分别检测患者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等,分析死亡原因,比较各组患者病死率、存活病例住院时间、肺纤维化、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①治疗组患者34人,死亡14人,2月后存活率为58,8;对照组患者31人,死亡19人,2月后存活率为41.9.②治疗组第14天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第14天的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14天的生化指标优于第3天的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存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院前干预,早期给予百草枯中毒患者口服泥浆水、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肺纤维化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存活病例的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多种毒物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策略,对近5年的急性中毒病例进行了分析.方法:分析多种毒物中毒患者涉及的毒物数量、各类毒物复合中毒情况和不同毒物数量中毒的人数.通过临床救治,评定患者临床救治的转归,计算死亡率.结果:摄入毒物数量:2种毒物141例,3种毒物42例,3种以上毒物40例.毒物类别复合情况:酒精中毒合并其他毒物中毒者66例;多种西药药物中毒58例,多味中药相关的中毒57例,多种成分毒气中毒31例,农药中毒+药物中毒11例.中毒事件分布223例多种毒物急性中毒病例分布在113起中毒事件中,其中1人中毒64起,2人中毒32起,3人中毒6起,4人中毒2起,6人中毒3起,8人中毒5起,11人中毒1起.824例中毒患者死亡%例,总体死亡率为11.65%.其中单种药物中毒601例,死亡63例,死亡率为10.48%;223例多种药物中毒中死亡33例,死亡率14.40%.结果表明多种药物中毒死亡率高于中毒患者的总体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种药物中毒的死亡率.结论:多种毒物急性中毒在急性中毒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中毒涉及毒物复杂、作用机理复杂、造成机体损害严重,给有效治疗带来很大难度.正确判断毒物种类、准确评估各种毒物在患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积极针对主要中毒毒物进行救治处理,对多种毒物急性中毒的救治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院的流程和相关护理措施,为院内急救,保证患者安全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收治的的253例急诊危重患者急救处理后,院内收治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相关转运方法及护理措施,研究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需要的观察和处置要点,结合我院实际临床工作状况及环境设施,制定出转运模式,工作流程.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和完善流程,采用转运模式,使得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极大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医疗事故发生率大大的降低.说明此种转运护理模式对临床工作及护理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ABC”岗位责任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细化和完善急诊科岗位责任制,优化急诊科的岗位分工方式,并对护士加强新的岗位责任制的培训,比较“ABC”岗位责任制实施前((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与实施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后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及家属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实施“ABC”岗位责任制后1年患者抢救成功率(90.37%)较实施前(70.34%)明显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9,P<0.01);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由60.2%提高到81.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6,P<0.01),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以提高.结论:“ABC”岗位责任制可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优质护理在急诊科的开展.
  • 摘要:为了解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所带学生的满意度,提高满意度,以便提高教学水平及效果,为临床培养高质量人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6名急诊本科实习护生、64名专科实习护生进行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满意度存在差异(P<0.05);专科生在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方面比本科生差.实习结束考核本科生成绩较专科生理想通过对理论考核、沟通能力考核、基础操作、急救中配合的考核,本科生通过率比专科生高,其中理论考核、与病人沟通、配合急救工作的考核结果在两组实习护士中有明显差异.原因是相同的带教方法带教不同知识结构的实习生,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带教应当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的常见病因,提出针对昏迷病因进行的临床急救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41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昏迷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出不同病因昏迷患者所占的构成比及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了解年龄、性别、昏迷程度及病因等因素与患者昏迷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昏迷的病因所占构成比较大的是心跳骤停(17.01%)、脑出血(16.18%)、大面积脑梗死(13.69%).241例患者最终抢救成功者190例,成功率为78.84%.抢救失败死亡的51例,死亡率为21.16%,占前三位死亡的是心跳骤停为30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5例.性别、年龄及病因与昏迷死亡的无统计学意义,而昏迷程度与患者死亡呈正相关,中、重度昏迷的患者死亡率为32.47%显著高于轻度昏迷患者的死亡率1.14%(P<0.05).结论:中重度昏迷死亡率高,除了针对不同病因所致的昏迷进行病因治疗外,还应该保护脑细胞的功能,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降低中重度昏迷患者的死亡率.
  • 摘要:目的:观察胸腔积液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浓度的变化.方法:按照住院顺序的随机原则,选择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急诊住院治疗的57例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二组:老年肺炎胸腔积液30例(肺炎组),肺癌胸腔积液27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1d和第7d胸部CT扫描,与此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浆BNP和CRP、PCT浓度.两组患者抗感染与强心、利尿和限制液体出入量的治疗原则相同.比较治疗效果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和CRP、PCT浓度值的差异性.结果:(1)治疗效果:肺炎组明显优于肺癌组,P<0.05.肺炎胸腔积液组明显优于肺癌胸腔积液组,P<0.05.(2)血浆BNP,治疗前肺炎组高于肺癌组(P<0.01)治疗后肺炎组明显下降(P<0.05);肺癌组无明显变化(P>0.05).(3)血浆CRP,治疗前肺炎组低于肺癌组(P均<0.05),治疗后肺炎组与肺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治疗效果对照分析,肺炎组BNP下降与胸腔积液的吸收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肺癌组BNP浓度和胸腔积液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抗炎治疗后肺炎组CRP、PCT下降与肺部阴影消散程度相对应,但肺癌组CRP、PCT下降与肺部阴影的吸收不具对等性.结论:观察血浆BNP和CRP、PCT浓度的变化对于胸腔积液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筛查和抗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护患关系,探讨急诊护患关系和谐的技巧,提高急诊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分析和总结急诊科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提高急诊护士的自身素质,在临床工作中采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健康资料,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技巧,明确自身职责范围,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创造一个和谐的救治氛围,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果: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护患关系和谐,护患纠纷明显下降,整体护理效果提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