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丁韪良

丁韪良

丁韪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常用外国语、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593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国际公关、法学、北方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等;丁韪良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德元、张婷、王剑等。

丁韪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593 占比:99.32%

总计:15700篇

丁韪良—发文趋势图

丁韪良

-研究学者

  • 傅德元
  • 张婷
  • 王剑
  • 王文兵
  • 黄秋硕
  • 丁伟
  • 何辉
  • 何辉12
  • 刘靖锋
  • 史楠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靖锋
    • 摘要: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是在清末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但他多年从事教育、翻译等实际工作,并长期担任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使他有意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政治、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①,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文结合相关史实,对丁韪良在华主要文化活动进行分析,了解其在西学东渐中的贡献,最终对其作出相关评价.
    • 刘靖锋
    • 摘要: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是在清末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但他多年从事教育、翻译等实际工作,并长期担任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使他有意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政治、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①,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文结合相关史实,对丁韪良在华主要文化活动进行分析,了解其在西学东渐中的贡献,最终对其作出相关评价。
    • 张婷
    • 摘要: 戊戌变法时期,长期在华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他创办《尚贤堂(新学)月报》,发表时政看法,介绍西方新学,传播基督教义,与上海《万国公报》遥相呼应,是为北京地区传教士宣传变法的主要阵地.不过,由于经费不足和人员短缺,《尚贤堂(新学)月报》的宣传方式较为保守、单一,加之士人阶层多对外报宣教持否定态度,对其建言时政的宗教外衣也十分警惕,导致新刊物很难引起中国读者兴趣,在戊戌变法中起到的舆论影响极其有限.在丁韪良受邀执教京师大学堂后,《尚贤堂(新学)月报》随即停刊,在发行满一年后草草收场.
    • 张青
    • 摘要: The Siege in Peking是丁韪良的一部重要著述,记录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北京东郊民巷使馆被围事件,是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评价丁韪良"侵略者"和"谋士"身份的重要史料来源,而该书在国内尚无出版的译著,仅有的翻译片段,其准确性也待考察.如何准确地翻译该书成为摆在国内译者面前的难题.蔡新乐在研究历史文献的翻译时,提出要"追求文献翻译的历史性",并从对应、对接、对话三个方面对该主张进行阐释,以实现忠实的最高准则.基于此,以蔡新乐"追求文献翻译的历史性"为原则,对收录在The Siege in Peking中、译本较多的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on三译本进行初探,以期进一步研究历史文献的翻译.
    • 王瑞
    • 摘要: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处于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最前线,具有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双重身份,在此背景下,他在华的文化活动更加值得探究.他经历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教到希冀利用西方科技来改造中国文化的过程,他在美国东方协会会议上向西方输出的大都属于中国的文化、科技对西方的启示,大大消减了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偏见.他在当时的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也对目前外来文化冲击下中华文化底蕴的保留提供了参考价值.
    • 张青
    • 摘要: The Siege in Peking是丁韪良的一部重要著述,记录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北京东郊民巷使馆被围事件,是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评价丁韪良"侵略者"和"谋士"身份的重要史料来源,而该书在国内尚无出版的译著,仅有的翻译片段,其准确性也待考察。如何准确地翻译该书成为摆在国内译者面前的难题。蔡新乐在研究历史文献的翻译时,提出要"追求文献翻译的历史性",并从对应、对接、对话三个方面对该主张进行阐释,以实现忠实的最高准则。基于此,以蔡新乐"追求文献翻译的历史性"为原则,对收录在The Siege in Peking中、译本较多的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on三译本进行初探,以期进一步研究历史文献的翻译。
    • 陈艳君
    • 摘要: 丁韪良在华60余年,他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具有积极的开拓和促进作用。一方面,丁韪良作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对英语学制、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等做出了开创式探索;另一方面,丁韪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他不满足于移植引进当时国外流行的语法翻译法,还合理吸纳中国传统读书法中的精华,结合同文馆外语教学的实用目的,讲求用直观与情境等手段进行“学用结合”式的教学。
    • 赵少峰
    • 摘要: 在整个19世纪,史地书籍是国人了解域外形势变动的重要参考.同文馆是在饱受争议的背景下晚清最早设立的外语学校,它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对域外世界认识的转变.为满足教学需要,总教习丁韪良组织同文馆师生编译了一批历史类书籍.与中国传统史学著述以"治道"为核心理念不同,编译的书籍摆脱了学术对政治的依附,历史书写与日益变动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文馆设立本身的标志性影响,以及同文馆印书处对图书的及时刊刻,促进了图书流布,加速了新知识的传播.
    • 黄涛
    • 摘要: 晚清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下更加落伍于时代,而美国人却在中国受到了比其他西方人更好的政治礼遇,这就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华生活60余年提供了难得的政治安全环境.他在文字传教、外交活动和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十分满意的精神生活,因而在情感上倾向于对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肯定褒扬.这种褒扬中国的文化心理倾向,是丁韪良自始至终的一种文化多元原则,又显示了他的中国文化造诣和高尚的精神修养,堪称才、情、德俱佳的"中国通"和世界文明融通的远见卓识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