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采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4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6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357438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2010全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微生物采油的相关文献由1070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振山、池昌桥、邸胜杰等。

微生物采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7438 占比:99.87%

总计:357891篇

微生物采油—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采油

-研究学者

  • 吕振山
  • 池昌桥
  • 邸胜杰
  • 汪卫东
  • 乐建君
  • 俞理
  • 李蔚
  • 侯兆伟
  • 吴晓玲
  • 吴晓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欣; 马天祥; 于洋; 刘琦; 牛建杰
    • 摘要: 综述了产生物乳化剂菌株和主要的生物乳化剂,分析了营养物质、温度、pH以及矿化度对菌株产生物乳化剂的影响,对目前主流的生物乳化剂纯化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介绍,总结了生物乳化剂应用在提高采收率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生物乳化剂应用于提高采收率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 任厚毅
    • 摘要: 2019年的某一天,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微生物所专家林军章从孤岛油田带回一瓶地下水采样,里面含有各种微生物、古菌之类的。这很平常,微生物所的科研人员经常收集、培养、研究这些菌样,从中发现一些有益于石油开采的细菌之类的,加以培养放大,为微生物采油做贡献。“真的没有想到,这里面竟然含有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全新古菌,完全打破了传统认知,有望让一些濒临枯竭的老油田起死回生。”
    • 王雅洁; 梁绮雯; 杨芳芳
    • 摘要: 生物乳化剂是一种由细菌新陈代谢形成的生物表面活性化合物。在胜利油田油井中分离并检测到了一株能形成某种生物乳化剂的菌株SL-2,经确认是苍白地芽胞杆菌。深入研究发现,该菌株所形成的生物乳化剂的化学构成和理化特性对研究中高油藏生物乳化剂有着重大价值。在试验中通过化学显色、红外光谱和氨基酸自动解析法等方式,确认生物乳化剂的化学构成;通过乳化物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乳化指数(EI-24)判断其理化特性。通过结果可确定由菌株SL-2在60°C条件下生长所形成的乳化剂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脂类和蛋白质,其主要活性成分蛋白质对汽油、甲苯、二甲苯和煤气等石油烃都有很好的乳化效应;理化特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该乳化剂具有耐高温、耐盐、抗酸的优异性能。
    • 赵宇平; 杨爱刚
    • 摘要: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其进行的开采利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简单介绍了石油开采的概况,详细分析石油开采的各项新型技术及其应用,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发现其在生产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向关注此话题的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 李彩风; 王晓; 李岗建; 林军章; 汪卫东; 束青林; 曹嫣镔; 肖盟
    • 摘要: 为了探究稠油开采过程内-外源菌的协同驱油机理,以嗜烃乳化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作为外源菌,考察了该菌与内源菌群的协同降黏、降烃性能。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讨了内-外源菌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株SL-1后,稠油中的长链烷烃被显著降解,原油黏度降低约79.5%。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菌株SL-1的加入有效激活了烃降解菌、产氢菌等采油功能菌,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升高,同时增强了菌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采油功能菌代谢性能的发挥。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SL-1与Pseudothermotoga、Coprothermobacter、Gelria等产氢菌呈正相关性,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协同可推动烃降解及产甲烷等进程,进而有利于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本研究为菌株SL-1在稠油开采中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毕永强; 胡张明; 王国柱; 闫蕊; 修建龙
    • 摘要: 为了提高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基于前期对微生物迁移滞留的实验研究成果,引入全新的微生物运移模型方程,体现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状态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反映微生物采油过程的一维两相(油、水)三组分(微生物、营养物以及代谢产物)数学模型.通过编制程序,模拟微生物采油过程,对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表明:该模型可以模拟微生物采油过程,反映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较为敏感,通过引入这些参数可以实现对微生物浓度分布、含水率和采收率的准确预测,为微生物采油施工方案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 汪卫东
    • 摘要: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已经越过其高峰期,适合化学驱的油藏资源越来越少,对接替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微生物采油技术再次受到关注.微生物采油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生产需求使该技术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得到快速发展,其应用工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场试验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采油机理也进一步明确,以乳化、产气为主导机理已形成共识.但该技术的优势在现场应用过程中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油藏微生物生态功能的精准调控和微生物采油配套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 林军章; 汪卫东; 胡婧; 吴晓玲; 谭晓明; 丁明山; 曹功泽
    • 摘要: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t.
    • 张嵩元; 汪卫东
    • 摘要: 鼠李糖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相比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其具有更优秀的理化性质及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采油、环境污染修复等工程中.目前,鼠李糖脂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这一具有致病性的天然合成菌株,与此同时,受菌株遗传背景的限制,优化发酵过程等方法在产量提升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菌株进行改良有望进一步提高鼠李糖脂生产的安全性、产量、产物性能等多项指标,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优化鼠李糖脂生物合成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异源合成、代谢通路改造、基因表达优化、蛋白质工程、底盘工程等多种策略的应用,并展望了一系列可行的研究方向.
    • 吴波; 修建龙; 俞理; 黄立信; 马原栋; 崔庆锋; 伊丽娜
    • 摘要: 大庆卫星油田T区块存在大量的低效井及长关井,这类油井大多存在注水不受效、产量递减快以及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针对T区块的油藏条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细菌培养及物模实验,构建适合该区块的微生物驱油体系,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表明:在构建微生物驱油体系时,需满足激活后总菌浓度大于108个/mL、烃氧化菌浓度大于106个/mL、表面张力小于45mN/m,且原油乳化效果良好;T区块内源菌激活效果较差,但外源菌枯草芽孢杆菌SL与油藏内源菌匹配性好,且具备良好的乳化效果;筛选得到枯草芽孢杆菌适用于T区块最佳营养剂配方为(NH4)2HPO42.0 g/L+NaNO3 3.0 g/L+糖蜜1.2g/L+玉米浆干粉3.0 g/L.该微生物驱油体系可降低表面张力至35.23 mN/m,可降低原油黏度88%,可提高采收率最高达12.21%,具备良好的现场应用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