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径向速度

径向速度

径向速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55974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气象科技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径向速度的相关文献由10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黎平、张晰莹、廖桂生等。

径向速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4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5974 占比:99.42%

总计:56298篇

径向速度—发文趋势图

径向速度

-研究学者

  • 刘黎平
  • 张晰莹
  • 廖桂生
  • 张礼宝
  • 王丽荣
  • 杨淑华
  • 黄克慧
  • 侯朝焕
  • 刘颖
  • 孙大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春平; 陈烨; 何金桥; 刘波; 李镇林
    • 摘要: 针对某钢铁企业高炉煤气回收水冷系统的特点,分析研究了低热值高炉煤气与不同预热温度空气的同轴扩散气流在绝热炉膛内混合和燃烧的特点,据此建立k-ε双方程燃烧数学模型,并对其燃烧混合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回流中心区的位置位于轴向0.1~0.22 m,但随着空气预热温度的升高,缩小到0.12~0.2 m,回流负压也有所降低,同轴扩散气流在较低的空气预热温度下与管壁之间产生作用的范围更大;炉内气流的混合主要发生在炉膛的前半部分,空气预热温度越高,混合发生的位置越靠近气流入口。空气预热导致的热力作用有利于强化扩散气流内部之间及与回流气流之间的混合,缩短了火焰行程。这对优化低热值高炉煤气燃烧用炉膛结构提供了依据。
    • 田珂
    • 摘要: 靶场试验中,初速测量雷达是测试多种弹丸炮口初速的重要工具。但在某型火炮试验中,两台雷达同时参试,某台雷达受到弹丸自身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弹丸径向速度并不完整,导致该雷达计算出的初速数据与径向速度相对完整雷达的数据误差超出了正常的误差要求。为此,选择在等时间间隔加载数据点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预测出缺失的弹丸径向速度,等补齐所有数据以后再拟合递推出弹丸的初速数据。将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回归初速数据与信号完整雷达的实测初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误差明显小于两台初速雷达原始实测值的误差,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雷达在低信号下的测速精度。
    • 胡媚; 尹亮彬; 唐明晖
    • 摘要: 针对2021年12月25—26日湖南长沙暴雪天气过程,以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为主,分析此次过程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雷达风廓线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本次暴雪过程受冷空气、短波槽过境、700 hPa急流的共同影响;深厚的湿层、大气整层低于0°C、中层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强冷垫上爬升导致长沙出现暴雪。2)长沙暴雪时段,持续不断有25—30 dBz反射率因子生成,同时,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偏低。3)降雪时段,径向速度表现出风场辐合、急流核增强、零速度线成直线等特征;预示着动力条件增强,为降雪的维持和增强提供了临近预报信息。4)垂直风廓线产品上,3.4—4.9 km高度风场由西北风为主转为偏西风再转为西南风,表征短波槽过境,动力条件有所增强;随着西南风强度和厚度的持续增加,降雪强度增强;后期风场再次转为西北风为主,对应的降雪逐渐减弱。
    • 王晓君; 郑媛媛
    • 摘要: 利用探空资料、CIND3830-CC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以2013—2020年云南普洱市21次冰雹天气过程为样本,将冰雹直径≥20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大冰雹风暴单体,5 mm≤直径<20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中冰雹风暴单体,直径<5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小冰雹风暴单体(GB/T27957—2011),对比分析小冰雹、中冰雹、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风暴单体的共同特征是:高顶高底结构、风暴的高质心伸展高度≥5 km、回波梯度较大、组合反射率CR≥55 dBz、垂直液态水含量VIL≥23 kg·m^(-2)、45 dBz顶高H_(45 dBz)≥7.5 km、H_(45 dBz)-H 0°C≥2.8 km。67%的冰雹风暴单体在降雹前5~10 min出现VIL跃增现象,跃增幅度越大,相应VIL越大。冰雹风暴单体均存在明显的辐合特征,大冰雹风暴单体往往具有中气旋特征。大冰雹风暴单体的VIL/H、H_(50 dBz)-H-20°C和成熟阶段持续时间均显著大于中、小冰雹风暴单体的相同指标。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回波悬垂结构、DVIL(VIL/ET)和旋转速度往往多(大)于中、小冰雹风暴单体的相同指标。回波顶高(ET)、VIL跃增特征、TBSS和V形缺口都不能作为识别不同等级冰雹的指标。
    • 段鹏伟; 宫志华; 岳锐; 田家磊
    • 摘要: 为了准确评估组网测量的布站方案,将基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GDOP算法拓展到包含径向速度测元的数据融合模型中,建立包含径向速度的弹道组网测量误差模型,获得了更加切合数据融合模型的GDOP,为弹道组网测量布站建立评判标准。在常规组网测量布站条件下,用提出算法与原有算法对弹道和测站形成GDOP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GDOP拓展算法计算结果更加准确,能够准确评估弹道组网测量布站方案。
    • 戴红星; 马宁; 何东霖; 吴其侃; 徐鹏
    • 摘要: 为提高致灾性暴雨短时临近预报的分析能力,收集了2021年19次致灾性暴雨过程资料,对金华北山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19次致灾性暴雨过程中,出现逆风区次数的比例为78.9%,且以第一类逆风区为主:0.5°仰角出现逆风区次数最多;出现逆风区的致灾性暴雨过程强度和范围多数超过了没有出现逆风区的过程:致灾性暴雨大多数逆风区范围大且较为深厚,持续时间较长,但从哪个仰角即高度开始发展,与致灾性暴雨的强度和范围没有明显关系;86.7%的逆风区先于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平均提前39min;66.7%的逆风区结束时间先于主要降水时段;西风或西南风引导的系统产生致灾性暴雨出现逆风区的比例大,而东风或者东北风引导的系统出现逆风区的比例小。
    • 李云龙; 董志强
    • 摘要: 基于螺旋槽动压气体止推轴承的承载原理,利用台阶流原理,为进一步优化轴承特性,增加轴承的承载力和支撑刚度。改进了两种凸、凹槽型结构与平底螺旋槽动压气体止推轴承进行比较,通过采用CFD软件对计算区域进行数值模拟,用理想气体作为试验气体,分析比较了三种不同槽底气体轴承的气膜压力、径向速度、气膜切向力、承载力、摩擦阻力与摩擦功耗。结果显示凸型槽底轴承的承载力随着转速提升的增大程度要大于其他两种槽型,摩擦力、摩擦因数与摩擦功耗也远大于其他两种槽型。
    • 韩颂雨; 刘永生; 骆阳; 杨明; 罗昌荣
    • 摘要: 径向速度模糊问题限制了雷达速度资料的广泛应用,针对退速度模糊中孤立回波或被距离折叠隔离的回波出现模糊、受杂点干扰影响以及大多算法往往将径向直线作为初始参考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自动退模糊方法:(1)通过查找0速交界点插值得到两条0速线以进行正、负速度区域的大致分区;正、负分区后,分区域段识别杂点干扰区与非杂点干扰区;对杂点干扰区,逐点判断其是否满足模糊特征条件,对非杂点干扰区,识别模糊边界以圈定模糊区域块进行退模糊,并做遗留点的逐点扫尾退模糊处理。(2)对于未能确定0速线的情况,使用上层记录的0速线信息或搜索符合条件的径向直线0速线。(3)对于仍未能确定0速线的情况,用逐点判断的方法退模糊。利用S波段雷达观测的飑线、冰雹、强台风等事件11个个例3407个速度模糊体扫资料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总体速度退模糊准确率高于98%。利用0速线确定正负分区、识别模糊区域块以及在逐点判断中考虑扩展邻域搜索,有助于孤立回波及被距离折叠隔离回波的退模糊处理,该方法比业务方法更有效,2018年3月4日冰雹个例的速度退模糊准确率高于业务方法10%。对杂点干扰区使用逐点判断方法可正确退去模糊区,使其免受杂点影响。综合考虑上层0速线信息及图像中有助于确定0速线的相关信息,经严格把关和检验,确保0速线的准确性,有益于退速度模糊处理。
    • 苗春艳; 白子恒; 刘伟; 刘娜
    • 摘要: 利用2008—2021年呼伦贝尔市中西部5个气象站冬季降雪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海拉尔天气雷达(CINRAD-CD)回波资料,对发生在此期间14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及雷达产品特征进行形态判别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市中西部2008—2021年的14次强降雪过程中,500 hPa影响系统10次为高空槽(涡),4次为平直西风;850 hPa多数伴有低空急流;地面影响系统多数为气旋顶部。(2)强降雪过程雷达回波平均强度为5~15 dBz,中心强度为15~25 dBz,回波多呈均匀片状,低仰角回波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高仰角;雨夹雪回波强度比纯雪回波强度略大。(3)绝大多数强降雪过程径向速度场回波无逆风区特征,“牛眼”结构出现比例仅为28.5%,“S”或反“S”结构比例为64.2%;速度模糊出现比例仅为21.4%;径向速度场上任意高度出现西北或偏北风,可以作为强降雪过程减弱或趋于结束的短时临近预报指标。
    • 田珂
    • 摘要: 利用连续波雷达测试弹丸径向速度时,会遇到弹丸、火炮、雷达及外界因素异常,测试的径向速度会出现缺失,导致递推出的炮口初速不准确。为此,选择建立合理的模型预测出缺失的径向速度对数据进行重构。雷达测试的径向速度属于一维数据,大口径弹丸的径向速度主要包含线性特征,小口径弹丸的径向速度既包含线性特征又包含非线性特征,都可以建立ARIMA模型、GM(1,1)灰色模型和回归模型进行预测。但是这些传统模型有时预测能力比较局限,预测精度不理想。为了充分整合所有模型的预测优势,提高预测精度,选择建立组合模型进行预测。针对大口径弹丸,建立由ARIMA、GM(1,1)和一阶线性回归方程构建的组合模型进行预测,针对小口径弹丸,建立由ARIMA、GM(1,1)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构建的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为了保证预测精度,按照迭代的方式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大口径弹丸还是小口径弹丸,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始终高于单项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更加适合作为弹丸径向速度的预测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