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异动症

异动症

异动症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489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第十四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等;异动症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岩、孙圣刚、曹学兵等。

异动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489 占比:99.33%

总计:20628篇

异动症—发文趋势图

异动症

-研究学者

  • 徐岩
  • 孙圣刚
  • 曹学兵
  • 刘振国
  • 何建成
  • 刘春风
  • 滕龙
  • 管强
  • 罗蔚锋
  • 洪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秦正巍; 王顺; 白妍; 李元
    • 摘要: 中药治疗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药用靶点广泛,可根据异动症的不同病程、不同证型辨证施治,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胆碱能、发挥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作用、影响纹状体多巴胺系统、抗氧化等。针灸亦可保护神经元、改善细胞凋亡、抵抗细胞自噬,有效改善异动症患者临床症状,抑制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异动症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突触前机制、突触后可塑性变化、GABA能神经元、非多巴胺能调节因子等方面,具体机制仍不甚清楚;研究缺乏深度,专方专药较少,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针灸治疗在穴位选取及手法操作方面缺乏量化和标准化。故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异动症的机制研究,制定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继续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
    • 谭超; 陈志刚; 陈路
    • 摘要: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最主要的药物,但长期用药及药量持续增加会诱发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异动症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的过度激活以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的损伤及失能导致。兴奋性系统激活直接与外源性的多巴胺前体代谢增强、多巴胺含量相对较高有关,且涉及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的激活;抑制性系统的失能则以色胺能神经递质系统为代表,表现为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含量减少,转运蛋白活性增强导致5-HT再摄取回到突触前膜的量增多,突触后膜5-HT 1A/B受体通路活性下降。现就左旋多巴治疗PD引起的异动症机制学说进行总结,为研发新型辅助治疗PD药物提供依据。
    • 程淑华; 聂红兵
    • 摘要: 目的观察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并发以呼吸困难为表现的异动症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处理方法。方法对九江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4月收治的1例晚期帕金森病并发以呼吸困难为表现的异动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女,72岁,帕金森病病史12年。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躯干及双手的扭动症状,同时伴呼吸困难。通过调整口服药物方案,患者头面部及四肢、躯干的异动症均得到改善,呼吸困难同样得到缓解。结论异动症多累及头面部、四肢及躯干,累及呼吸肌较少见。累及呼吸肌的异动症,处理同异动症
    • 李彦
    • 摘要: 目的:分析联合使用左旋多巴与恩他卡朋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在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帕金森病治疗的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使用左旋多巴片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左旋多巴片联合恩他卡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期时间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期时间与异动时间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UPDRSⅡ的评分统计数值低于对照组,UPDRSⅢ的评分统计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于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左旋多巴与恩他卡朋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并发症情况较少,建议在帕金森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杨虹; 成静; 陈芳
    • 摘要: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nAChR)对左旋多巴(L-dopa)致老年大鼠帕金森病(PD)异动症的作用。方法选择(22±2)月龄SD大鼠,在建立L-dopa致的老年大鼠PD异动症模型后,随机分为control组、L-dopa对照组、nAChR激动剂组,在1、21 d进行不自主运动评分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区神经突触的变化。结果1 d nAChR激动剂治疗对L-dopa诱发PD大鼠异动症无治疗作用(P>0.05),而21 d nAChR激动剂治疗可减轻大鼠的异动症表现(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PD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神经突触后致密带宽度显著增大,突触间隙显著变窄,经21 d nAChR激动剂治疗后上述突触结构的变化均显著减轻(P<0.05)。结论持续nAChR激动剂治疗可减轻L-dopa诱发老年大鼠PD异动症表现。
    • 杨俊峰; 朱晓冬
    • 摘要: 异动症是帕金森病主要的运动并发症,同患者病情进展、年龄、性别和体质量等多种因素相关,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异动症的表现有明显的异质性且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通路,但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本文综述了异动症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汪露; 曾昭豪; 李晓婷; 古丽波斯旦·阿尤甫; 毕伟
    •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长期使用左旋多巴会导致异动症的发生,严重影响着PD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异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改变给药方式、联合用药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大多数患者的异动症症状均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笔者现围绕近年来PD异动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帮助临床同道有效治疗PD异动症.
    • 杨雅玲; 刘华斌; 林庆金
    • 摘要: 目的 探讨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基础治疗.根据是否服用枸橼酸坦度螺酮或氯氮平分为4组:联用组:同时使用枸橼酸坦度螺酮和氯氮平;枸橼酸坦度螺酮组:仅使用枸橼酸坦度螺酮;氯氮平组:仅使用氯氮平;对照组:未使用枸橼酸坦度螺酮和氯氮平.经过12周治疗后,以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各部分评分相对治疗前基线水平的变化为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12周后,联用组、枸橼酸坦度螺酮组、氯氮平组、对照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79±5.09、8.06±3.71、8.13±4.81、9.45±3.23)、运动功能评分(12.88±8.50、13.89±6.94、14.18±10.84、17.25±6.80)较基线水平(13.98±5.25、13.86±3.18、13.31±5.45、13.18±3.61;26.98±11.33、26.18±4.58、26.82±8.92、26.53±8.26)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枸橼酸坦度螺酮可减轻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于症状严重者,可考虑与氯氮平联用.
    • 张琰; 李文辉; 柴毅明; 周水珍
    • 摘要: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THD)患儿的临床特征,从而对本病进行早期识别、优化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THD的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治疗随访等结果,依据Willemsen方法进行分型,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9例THD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为新生儿期至2岁6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确诊病程为4个月至5年7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其中A型THD患儿6例,B型THD患儿3例;7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迟缓,其余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减少8例,四肢肌张力障碍5例,躯干肌张力低4例,吞咽/构音障碍4例,动眼危象4例,震颤3例,肌强直3例,表情僵硬3例,眼睑下垂2例,过度流涎/出汗2例,昼夜波动2例,肌阵挛1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1例.7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2例非特异性异常(1例髓鞘化落后,1例双侧脑室扩大、白质减少).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8个酪氨酸羟化酶变异,分别为4个错义变异,2个移码变异,1个剪切变异,1个无义变异,其中3个变异既往未见报道[c.1505_ 1518dup(p.R507Afs*23)、c.1128_1138del(p.Q377Gfs*12)、c.1058A>G(p.H353R)].所有患儿均服用多巴丝肼片,A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8.3 mg·kg-1 ·d-1及4.5~20.0 mg·kg-1·d-1;B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12.5 mg·kg-1 ·d-1及4.6~12.0 mg·kg-1·d-1;A型THD患儿中4例有异动症,通过下调左旋多巴剂量或延缓加量,异动症均缓解.B型THD患儿中1例有异动症,未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THD虽临床表现多样,但1岁以内首发症状多为运动发育迟缓,临床表现以运动减少、躯干肌张力低、四肢肌张力障碍多见.推荐THD患儿(无论临床分型)在1.0~5.0 mg·kg-1·d-1范围内按便于分割的最小剂量起始,维持剂量可根据患儿个体化反应进行调整.本病异动症发生率不低,通过下调用药起始剂量、延缓加量速度多数可以中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