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平衡障碍

平衡障碍

平衡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7616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北京中医药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等;平衡障碍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佩芳、胡碧升、李远征等。

平衡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7616 占比:99.88%

总计:97738篇

平衡障碍—发文趋势图

平衡障碍

-研究学者

  • 李佩芳
  • 胡碧升
  • 李远征
  • 肖照林
  • 胡军
  • 谢乐
  • 金海燕
  • 刘志顺
  • 刘桂兰
  • 史蒂芬·特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冉晓丽; 张晓宇; 许扬
    • 摘要: 目的探讨达标理论指导下的特异性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障碍、步态、疲劳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达标理论指导下的特异性训练,观察8周。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感觉整合、疲劳严重程度量表、Berg平衡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帕金森非运动症状量表、社会功能问卷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感觉整合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帕金森非运动症状量表、社会功能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 <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达标理论指导下的特异性训练能提高帕金森病患者机体平衡能力,减轻疲劳程度,纠正异常步态和姿势,改善非运动症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 钟聪聪; 李童; 楼雅洁; 李丽萍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1年3月15日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RCT文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改善脑卒中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SMD=1.68,95%CI 1.07~2.29,P<0.05),躯干控制测试评分(SMD=1.37,95%CI 0.64~2.09,P<0.05),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SMD=0.54,95%CI 0.33~0.75,P<0.05)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SMD=0.94,95%CI 0.49~1.38,P<0.05)效果更好。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能提高Berg平衡量表评分、躯干控制测试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平衡障碍
    • 骆涵泳; 崔檬; 王佳贺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头晕/眩晕为主诉的病人日渐增多。它的发病机制受多因素、多环节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旋转运动的错误感觉,经常伴有前庭眼动症状,如眼球震颤、体位不平衡和跌倒,并伴有神经植物效应[1]。既往研究显示,老年人群头晕/眩晕发生率更高,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症状,这些情况导致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受到限制,对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2-3]。
    • 单筱淳; 周鹏; 张瑜; 吴苗; 梁雪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90例,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B组采用假头穴丛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C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假低频rTMS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阈值,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BBS评分、FM-B评分及MEP阈值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组整体疗效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低频rTMS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后平衡障碍的效果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及单纯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提高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
    • 李佳艺; 李剑锋; 金朝; 秦骞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伪rTMS刺激,低频rTMS组给予1 Hz rTMS治疗,高频r TMS组给予5 Hz rTMS治疗,联合组先后给予低频rTMS和高频rTMS叠加治疗。比较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静态平衡测试及动态平衡测试。结果 治疗后,4组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联合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晃动速度均慢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 TMS组、高频r TMS组、联合组第1项和第3项晃动速度均慢于对照组,联合组综合晃动速度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反应时间均短于治疗前,移动速度快于治疗前,端点行程、最大偏移、方向控制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联合组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移动速度快于对照组,方向控制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反应时间短于低频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方向控制大于低频rTMS组和高频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且低高频联合疗效显著。
    • 王玉; 李梦醒; 宋宗胜; 唐巍
    • 摘要: 改善平衡能力是脑卒中后遗症恢复的关键。将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与针刺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运用纠正感觉输入与强化正确运动模式等自下而上的外周干预手段,如体针疗法、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中国传统功法;同时,采用激活相应脑区功能的自上而下的中枢干预手段,如头针、经颅直流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整体促进脑卒中后平衡功能。
    • 林志诚; 游咏梅; 江一静; 王君; 李燕燕; 周小燕
    •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小脑蚓部功能连接特点,探索其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 选择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7例为研究组,另有11例正常平衡功能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技术,选择小脑蚓部I~VIII区为感兴趣区与全脑进行相关分析,观察其和全脑的功能连接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小脑蚓部与右侧颞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前额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双侧小脑后叶的功能连接减弱;与双侧丘脑间的功能连接增加.结论 卒中后平衡障碍的患者小脑蚓部与前庭皮质网络、椎体外系皮质中枢的连接减弱,可能是导致其平衡能力下降的中枢机制;与丘脑间的连接增加,可能是脑损伤后机体为维持平衡而产生的感觉代偿.
    • 任芳芳; 任滕; 冯力
    • 摘要: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平衡功能受损,跌倒风险增加,但目前国内对COPD患者平衡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Berg平衡量表(BBS)是评估平衡功能的金标准,但耗时长,使用繁琐,不适合门诊应用.简单有效的评价COPD患者平衡障碍的工具有利于快速筛选具有平衡障碍发生风险的门诊COPD患者.目的 探讨COPD患者平衡障碍发生率,并以BBS为金标准,评估多种平衡测量方法评价COPD患者发生平衡障碍的价值.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在西安市北方医院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71例为COPD组.采用201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ABCD评估工具将COPD组患者进一步分为AB级亚组(44例)、CD级亚组(27例).在同一时期,选取年龄匹配的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受试者70例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COPD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平衡障碍检测结果 〔BBS、单腿站立测试(SLS)、五次坐立试验(5STS)、四方格跨步试验(FSS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所测平衡障碍发生率〕,记录SLS、5STS、FSST、TUG评价COPD患者发生平衡障碍的符合率,比较AB级亚组与CD级亚组平衡障碍发生率.结果 COPD组6 min步行距离(6MWD)短于对照组,有跌倒史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COPD组BBS、SLS、5STS、FSST、TUG所测平衡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SLS、5STS、FSST、TUG评价COPD患者发生平衡障碍的符合率分别为45.1%、46.5%、81.7%、88.7%.AB级亚组平衡障碍发生率低于CD级亚组(P<0.05).结论 COPD患者具有较高的平衡障碍发生率,尤其是病情严重者,FSST和TUG评价COPD患者发生平衡障碍的价值较大,建议在门诊首先选用FSST和TUG初步评估COPD患者的平衡功能.
    • 刘东辉; 张大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小脑阳极tDCS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小脑阳极tDCS假刺激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日常生活活动评定量表和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评估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不发生跌倒的自信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不发生跌倒的自信能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不发生跌倒的自信能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tDCS组患者治疗后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不发生跌倒的自信能力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tDCS组患者治疗后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不发生跌倒的自信能力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不发生跌倒的自信能力,能显著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问全飞
    • 摘要: 脑源性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脑外伤和脑性瘫痪的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导致的骨骼肌张力异常增高,出现瘫痪肢体肌痉挛,部分患者甚至停留在肌肉痉挛状态,出现异常姿势和平衡障碍,造成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康复治疗效果。本文分享1例脑源性痉挛的临床评估与治疗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