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水

灌水

灌水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774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626篇;相关期刊473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北方园艺、河北果树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生物节水交流研讨会、2006年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灌水的相关文献由56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云开、吴普特、魏正英等。

灌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4 占比:41.2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626 占比:58.62%

总计:2774篇

灌水—发文趋势图

灌水

-研究学者

  • 李云开
  • 吴普特
  • 魏正英
  • 朱德兰
  • 王建东
  • 尹飞虎
  • 龚时宏
  • 何帅
  • 张林
  • 卢秉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杨紫萌; 刘仪莹; 赵心雨; 陈思瑜; 李国芳; 冯金朝; 石莎
    • 摘要: 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的常绿阔叶灌木植物,具有独特的干旱环境适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浇水前后蒙古沙冬青的光合生理和水分生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浇水后,老龄、中龄和幼龄蒙古沙冬青的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增大了29.33%、18.41%和89.53%,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减小了30.06%、24.68%和8.82%。蒙古沙冬青的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包括光反应的原初电子捕获效率、电子传递功能、暗反应的Rubisco酶活性和RUBP再生受到抑制,导致其光合作用降低。
    • 王洋洋; 刘万代; 贺利; 任德超; 段剑钊; 胡新; 郭天财; 王永华; 冯伟
    •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水分条件下低温胁迫引起的小麦冻害程度,筛选冻害鉴定指标并建立冻害定量评估模型,为小麦生产科学防控低温冻害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兰考198和半冬性品种郑麦366、丰德存麦21为试验材料,在模拟冻害发生前一周进行灌水(W)和不灌水(D)处理,于雌雄蕊分化期将盆栽小麦移到低温模拟室进行处理,设置的温度为-2°C(T1)、-4°C(T2)、-6°C(T3)、-8°C(T4)和-10°C(T5)以及对照(CK为当天大田温度),低温胁迫后的第2天测定小麦生理生化指标,将标准化后的各个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品种、水分、温度下的各单项生理生化指标之间大多存在着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生理生化指标转化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度分别为55.972%、11.93%、7.168%、5.075%、4.236%和3.079%,代表了全部原始数据的87.459%的信息量,并根据隶属函数算法求出各处理的冻害程度综合评价值(F值)。以F值作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关键指标,分别为叶绿素a、叶片含水量、脯氨酸、F;/F;、可溶性蛋白、MDA和SOD,并确立了定量估算F值的数学模型。同时,将F预测值与产量损失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线性方程决定系数R;=0.898,表明该F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价冻害程度。进一步对F预测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冻害处理划分为5类:未受冻(D-CK、W-CK)、轻度受冻(D-T1、W-T1)、中度受冻(D-T2、W-T2、W-T3)、重度受冻(D-T3、W-T4)以及特重受冻(D-T4、W-T5、D-T5),其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0-10%、10%-30%、30%-50%及50%以上,相同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弱春性品种的冻害程度重于半冬性品种,相同的品种和温度条件下不灌水处理的冻害程度重于灌水处理。具体考察所筛选的生理评价指标,随着低温胁迫的加重,叶绿素a、叶片含水量、Fv/Fm表现下降趋势,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SOD活性表现先升后降的特征,MDA则为相反趋势。【结论】生产中在晚霜冻易发地区应选用半冬性品种,且依据天气预报寒流来临前加强灌水管理,并可在冻害发生时通过冻害评价指标及定量模型及时准确评估冻害发生程度,这有利于晚霜冻害的科学防控,为灾后产量恢复及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 聂卫波; 张强; 冯正江; 张凡; 马孝义
    • 摘要: 沟灌是中耕作物常采用的灌水技术,但灌水质量不高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沟灌灌水质量,该研究以在陕西省关中平原进行的45组沟灌试验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方法,量化比较了3种沟灌管理参数优化策略(策略1:仅对灌水时间优化;策略2:仅对入沟流量优化;策略3:同时对入沟流量与灌水时间优化)对灌水质量的提升效果,提出了适用于尾部闭合条件下的沟灌最优灌水时间简化估算方法。结果表明,策略3较策略1和策略2可更为明显地提高沟灌灌水质量;若仅从提高灌水质量的角度考虑,推荐采用策略3,若同时考虑优化策略的实用性,则推荐采用策略1。不同土壤入渗能力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条件下最优灌水时间与水流推进至0.75倍沟长所需时间可采用线性函数表征,与所有验证组合模拟结果比较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6.71%。采用该研究方法所得策略1和策略3条件下的最优灌水时间估算值与WinSRFR软件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所有沟灌试验点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0.88%和12.00%。运用策略1和策略3条件下所得最优灌水时间估算值进行灌水质量模拟,综合灌水质量指标≥85.0%占有效沟灌试验点的比例分别为77.3%和90.2%,较现状条件下(64.4%)有明显提升,表明该研究对尾部闭合条件下沟灌最优灌水时间估算具有较强可靠性,可获得较高的灌水质量。该研究方法仅需观测水流推进至0.75倍沟长的时间即可估算尾部闭合条件下沟灌系统最优灌水时间,实用性较强,可为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 纪耀坤; 孟自力; 高磊
    • 摘要: 为了探明灌开花水对小麦减氮增效的潜力及氮高效利用机制,以商麦178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W1表示灌拔节期和开花期水、W2表示灌拔节期水);副区为施氮量,设置施氮量为0kg/hm^(2)(N0,不施氮)、150kg/hm^(2)(N150,减氮40%)、200kg/hm^(2)(N200,减氮20%)、250kg/hm^(2)(N250)4个水平,研究灌水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转运积累、净光合速率、冠层光截获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积累不同时段差异明显,7d与14d的W2>W1,21~35d的W1显著增加更有利于氮素积累,而成熟期W1N200籽粒氮素积累量最多。开花后籽粒灌浆速率先升高后降低,14~21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开花后灌浆速率与花后氮素积累变化趋势一致。W1N200的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最多,进一步说明了水氮运筹对小麦增产的重要性。开花7~28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W1N200、W2N25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旗叶净光合速率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灌水和施氮量对小麦增产作用机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开花0~28d均表现为W1N200最高,W2N250、W1N250次之,并随着时间推移灌水和施氮量对有效光截获影响逐渐增加,在28d时差值最大,因此,有效光截获可以作为反映灌水和施氮量对小麦增产作用机理的重要指标。W1和W2穗数与施氮量成正比,穗粒数变化不显著,W1千粒质量先增后降,W2处理呈现递增的情况;最终籽粒产量W1N200、W2N250表现最好,W1N200略高,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商麦178在W1N200(减氮20%)处理下获得了最高产量,说明灌开花水能够提升氮肥利用效率,较常规施氮节约施氮20%的情况下提升产量,从而获得减氮增效的最大潜力。
    • 杨洪强; 顾晶晶; 田文仲; 段国辉; 温红霞; 张少澜; 高海涛
    • 摘要: 为促进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以高产小麦洛麦26、洛麦28、洛麦29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不同品种和不同灌水处理影响显著(品种和灌溉次数显著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二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灌水处理下穗数均有所增加,穗粒数有所降低,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穗数的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变化较大,不同灌水处理下的营养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处理间的规律性相同。处理W5(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和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改善产量三要素,从而提高产量;处理W4(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利于提高营养品质;处理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加工品质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是获得高产、优质的最佳灌水方案。
    • 刘绍菊
    • 摘要: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业种植大省,具有较为综合的农业发展条件,而小麦作为我国第二粮食作物,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如何实现节水增收至关重要,但实际上小麦种植过程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小麦灌水以及播种时间等。结合农业种植经验研究小麦种植技术,重点分析高产节水中的小麦灌水及播期,旨在不断深化小麦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水平,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 潘大全; 陈军锋; 薛静; 崔莉红; 赵德星; 杜琦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冻融阶段灌水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方法】冻融期进行了未灌水裸地L0和7个不同时间灌水处理(即L1(20041130)、L2(20041214)、L3(20041227)、L4(20050106)、L5(20050216)、L6(20050225)和L7(20050315),灌水1次,灌水量225 m3/hm2)的田间土壤水热监测,运用水热耦合模型(SHAW)模拟计算了土壤蒸发。【结果】冻融期灌水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比未灌水处理增加24.0%~150.0%,不稳定冻结阶段灌水促进土壤蒸发,与未灌水处理相比土壤累积蒸发量增加22.4%~27.0%;稳定冻结阶段灌水对土壤蒸发的影响较弱,L3处理和L4处理土壤累积蒸发量最少,较其他灌水处理低3.8%~67.1%;消融解冻阶段灌水处理L6处理的土壤蒸发量最高,较其他处理高55.3%~97.1%。【结论】不稳定冻结阶段和消融解冻阶段灌水后土壤蒸发能力较强,不利于水分在土壤中蓄存;稳定冻结阶段灌水后对3 d内的土壤蒸发影响较弱;冻融期灌水后土壤累积蒸发量约为灌水量的8.6%~9.3%。
    • 张录良; 潘换来; 潘小刚; 范婷
    • 摘要: 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是桃树提质增收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果实采收后,及时施入基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灌水、深翻等项工作,可为来年丰产打下坚实基础工作。
    • 任婕; 高志强; 孙敏; 任爱霞; 林文
    • 摘要: 为探究晋南地区探墒沟播下水地小麦适宜的灌水量、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本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品种为主区、灌水次数为副区)设计,其中主区为邯农1412、山农29两个品种,副区设春一水(拔节水,W60)、春二水(拔节水+开花水,W120)和春三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180)3个水平,研究灌水对冬小麦成熟期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邯农1412籽粒蛋白品质表现优于山农29,春二水、春三水与春一水相比,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增加,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以春二水最高.邯农1412春二水、春三水与春一水相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9.92%、11.28%,以春三水处理最高(P<0.05);蔗糖含量增加8.84%、6.71%,以春二水最高(P<0.05);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降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分别增加5.43%、1.64%和3.42%、0.08%,且均以春二水最高,淀粉产量增加,但春二水和春三水间无显著差异.春二水、春三水与春一水相比,峰值粘度和回升值均先升后降,保持粘度和最终粘度以春二水最高(P<0.05);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增加,但春二水和春三水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稀懈值外,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与主要糊化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选用邯农1412品种灌春二水可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可有效调控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达到节水、高产、优质的目的.
    • 张笑培; 周新国; 王和洲; 杨慎骄; 陈金平; 刘安能
    • 摘要: 【目的】探索黄淮地区冬小麦适宜水氮管理模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基施氮肥(纯N)15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不同灌水0 mm(W1)、60 mm(W2)、90 mm(W3)和追氮0 kg/hm2(N1)、75 kg/hm2(N2)、150 kg/hm2(N3)对冬小麦生长状况、产量构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拔节期增加灌溉和施氮量均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追氮量超过75 kg/hm2对小麦的生长性状、产量、氮素吸收量增加效果不显著,尤其是在W3处理下。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负相关,LAI、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量、穗粒数、成穗数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增加灌水量,氮肥生产效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WUE降低;增加追氮量,氮肥生产效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WUE增加。W3N2显著提高了产量和籽粒吸氮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了1.33%~65.92%和4.63%~59.25%,从而显著提高了氮肥生产效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结论】综合考虑作物生长性状、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W3N2是最佳的水氮管理模式,可以获得更高产量的同时消耗较少的氮肥,增加氮肥吸收利用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