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布尔迪厄

布尔迪厄

布尔迪厄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38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法国研究、学习与探索、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布尔迪厄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翁冰莹、包亚明、陈卓等。

布尔迪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13.3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638 占比:86.58%

总计:1892篇

布尔迪厄—发文趋势图

布尔迪厄

-研究学者

  • 翁冰莹
  • 包亚明
  • 陈卓
  • 丁莉
  • 曾耀农
  • 王惠芬
  • 刘玲
  • 孙洪水
  • 张意
  • 张萌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惠芬; 莫雯婷; 唐秋鸿
    • 摘要: 企业采纳信息系统往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但实施的成效却未必达到期望。近年来,信息系统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信息系统实施的差异化结果,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象征性实践理论。本文在梳理象征性实践理论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回顾1987—2020年161篇该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文献,展示该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后续象征性实践理论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指出了方向。
    • 马月飞; 毕维娜
    • 摘要: 下沉市场是短视频发展主攻方向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下沉市场用户价值不断凸显。由于地域、血缘、宗族等因素,下沉市场用户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特征,具体表现在喜欢熟人社交、关注偶像、对短视频的使用上瘾等方面。短视频平台若想迅速占领下沉市场,可充分利用下沉市场用户的圈层特征。一是利用深交互与上瘾机制,借助熟人社交,提高短视频的使用率;二是围绕关注基层,构建以情感依托为核心纽带并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粉丝社群。
    • 王文卿
    • 摘要: 习性是布尔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布尔迪厄过于强调习性整合新经验的能力,使其理论总体上更加适用于描绘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而难以回答习性在快速变迁的转型社会中将如何重塑的问题。安·斯威德勒、阿尔君·阿帕杜莱、乌尔里希·贝克等人的相关论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源,但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动荡、断裂或脱嵌也不应被过分夸大。适当强调即兴策略的创新和变革潜力,同时承认权力关系施加的结构约束,或许能够更好地描绘转型社会中的习性重塑过程。
    • 俞睿; 刘英杰
    • 摘要: “零工经济”的崛起使越来越多数字劳工沦为新型的不稳定无产者。为审视数字劳动中人与算法的关系,本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基于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从布尔迪厄阶级理论出发,探究算法对数字劳工群体身份建构与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算法规训使数字劳工群体在身份建构与认同时处于相对被剥削地位,表现出游离、保守的抵抗意愿。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促进数字劳工群体客观公正进行身份建构,提高身份认同感。
    • 赵婉华
    • 摘要: 布尔迪厄最先把场域的概念运用于法国的知识界与艺术界,以唤起人们对于支配这些文化世界的特定利益的关注。布尔迪厄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角度提出了新闻场的概念,关注到新闻场域中媒介之间的冲突结构,并详细分析了新闻场域的无形结构及其影响,从此开启了场域与媒介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章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演进历程进行梳理,并指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的场域与新闻场的结构和特征都与媒体融合场域是十分契合的,因此进一步依循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媒体融合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媒体融合场域具有空间争夺性、商业资本性、迎合通俗化需求并呈现出入场权被削弱的特性,旨在规避媒体融合场域为了迎合娱乐化需求而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
    • 易婧; 李苒
    • 摘要: 电影奖项代表了电影文化中的一种文化货币形式,即詹姆斯·F·英格利希(James F English)在受到布尔迪厄对象征资本的考察的启发而撰写的专著《声望经济》中提出的“声望经济”的效果与价值[1],通过这个价值增值的平台和“文化空间的中间地带”,促进文化资本①和非文化资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电影奖就是通过颁发各种奖项、嘉奖影人影片、举办颁奖典礼、设置议程、制造媒体热议度、拓展国际业务等扩大声望、增加能见度、提高影响力,从而创造文化资本与声誉资本。
    • 陈卓
    • 摘要: 20世纪前期哈佛大学本科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反犹浪潮,较为典型地体现出校园里的权力争斗性质.从场域、合法性和权力3个方面审视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初整个美国社会的反移民浪潮背景下,反犹运动经历了从文化到政治的过渡,最终波及哈佛招生制度,并促进了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其他大学之间的组织同形.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本,学业资本与品位资本分别为哈佛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合法性机制:前者有利于犹太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成为他们参与哈佛招生争斗的主要武器;后者则为反犹主义者提供了主要合法性依据和具体操作空间.招生过程也是权力争斗的过程,权力并非全部都是强制性的,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中,形成了不同支配同盟,采取了多种争斗策略,最终推动哈佛招生制度的变革.
    • 朱玉川
    • 摘要: 鲁迅小说《离婚》的核心事件在于七大人对爱姑“离婚”事件的平息。一个“城里的七大人”是如何将一场三年里闹了四次的离婚事件悄然平息的呢?本文将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入手,引入“场域”和“符号权力”概念来重新解读《离婚》,以展示当时中国乡村的权力运作模式和鲁迅当时的写作意图。
    • 摘要: 大学评价的双面刃效应与符号暴力冒荣在《江苏高教》2020年第12期撰文认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失衡,导致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行为倾向,也导致大学中的浮躁、焦虑和急功近利。这也反映出大学评价中存在着布尔迪厄所说的施行者与承受者“合谋”的符号暴力。要减少大学中的符号暴力,需要大学资源配置的公正性,需要探求如何建立更科学、更合理公正而不致让大学产生“误识”的大学评价制度。在这种探求中,由于评价者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天花板”效应,必须使大学评价与大学资源配置保持适当的松脱性。
    • 常桂祥; 傅蓉
    • 摘要: 自布尔迪厄最早在学术意义上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之后,科尔曼和帕特南等人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化研究,使社会资本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布尔迪厄主要从个体社会关系网络层面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分析;科尔曼注重从社会结构功能层面研究社会资本,这是对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突破;帕特南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到更大规模的民主治理绩效研究中,这是对布尔迪厄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研究范畴的超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