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状结构

层状结构

层状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2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1764429篇;相关期刊347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池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2017年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层状结构的相关文献由3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勇、董显林、陆亚林等。

层状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64429 占比:99.96%

总计:1765066篇

层状结构—发文趋势图

层状结构

-研究学者

  • 周志勇
  • 董显林
  • 陆亚林
  • 涂江平
  • 陈小兵
  • G·基德勒
  • 彭冉冉
  • 李玉胜
  • 李玉臣
  • 杨建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瑜
    • 摘要: 层状双(或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的新型层状材料,因其独特的组成结构可调变性及记忆效应等特性使其在诸多领域获得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综述了LDHs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近年来LDHs功能材料在混凝土、涂料、保温材料及其他建材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LDHs材料的特点和应用机理,并分析了当前LDHs材料存在的制备成本高、制备工艺条件苛刻、剥离困难及插层组装定位取向和机理分析不够成熟、用途较单一等问题。最后对LDHs在超分子功能材料及剥离重组等方面的开发使用进行了展望。
    • 陈敏; 唐泽勋; 冯泽; 商士波
    • 摘要: 镍钴锰三元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循环稳定性有待提高。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Zr、Ti共掺杂和Al_(2)O_(3)包覆的单晶正极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用XRD、SEM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分析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材料的层状结构较好。扣式电池以0.20 C在3.00~4.40 V循环,放电比容量可达185.8 mAh/g;软包装电池以1.00 C在3.00~4.35 V循环1500次,容量保持率为93.2%。
    • 管浩
    • 摘要: 弹性木材海绵是通过调控木材细胞壁骨架结构而创制的一种新型的木基先进功能材料,创造性地实现了木材由蜂窝状结构向“波浪形”层状结构转变,其密度低(~0.03 g/cm^(3))、孔隙度高(~98%)、压缩弹性好,在保温隔热、吸附、储能、催化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木材海绵的优良特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简单且可持续的策略,来制备石墨烯包覆的层状木材海绵,用于高性能压力传感器。该研究以低密度轻木为原料,采用化学处理依次脱除细胞壁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保留木材细胞壁纤维素骨架,经冷冻干燥后得到具有“波浪形”层状结构的木材海绵。随后通过浸渍氧化石墨烯(GO)并采用抗坏血酸还原,在木材海绵骨架上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制得负载石墨烯导电木材海绵(RGO@WS)。
    • 陈华鑫; 康志宏; 康志江
    • 摘要: 随着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层状洞穴储层结构特征和流体同层连通特点逐渐被学者重视。层控岩溶结构、形成要素和过程等是本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原始地层组构对比和野外溶洞特点,认为:塔河奥陶系岩溶层具较好的对比标志层和岩性差异,为层状岩溶洞穴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野外顺水平层理多层溶洞和受控于层理缝的管道型古暗河等地质现象,证实了层控岩溶普遍存在。在岩溶洞穴单井识别、连井测井对比、单井动态及地震波形特征的基础上,以典型溶洞带为例,识别出3个主要洞穴层,建立了全新的3层洞穴储集体地质结构剖面:第1层洞穴以砂砾岩充填为主要特点,第2层洞穴呈现洞穴规模大且泥质充填严重,第3层规模较小,主要发育于岩溶地貌高地。运用现代岩溶理论,探讨了层控岩溶的形成机制: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之一;潜流带岩溶水(饱含CO_(2))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岩溶古地貌控制同层洞穴的横向差异;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水面水位垂向带迁移控制洞穴的岩溶期次及层状结构。基于各岩溶要素认识,构建了层状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 陈崇安; 杨国昱
    • 摘要: 以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为模板,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两种具有深紫外吸收特性的硼酸盐Na_(2)Ba·[B_(5)O_(8)(OH)]_(2)·2H_(2)O(1)和KSr[B_(5)O_(8)(OH)_(2)](2),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SCXRD)、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可归属于单斜晶系P2/c空间群,结构中四连接的B_(5)O_(10)(OH)簇单元通过共氧连接形成含有两种9-元环窗口的二维层;化合物2结晶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结构中四连接的B_(5)O_(10)(OH)_(2)簇单元则通过共氧交替连接构筑了罕见的含有8-/12-元环孔道的二维褶皱层.两种基于B_(5)O_(n)(n=11,12)簇单元构筑的化合物均具有低于200 nm的深紫外吸收边,在紫外/深紫外区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袁茹欣; 陈文革; 栗雯绮; 李拥璇
    • 摘要: 为了提升纯氧化石墨烯(GO)膜的油水分离性能,以GO粉末为原料,微米二氧化硅(SiO_(2))粉末为改性添加剂,乙二胺(EDA)为交联剂,纤维素微孔滤膜为基底膜,采用真空抽滤技术制备了GO/SiO_(2)复合薄膜用于油水分离,采用SEM、XRD和AFM分别分析了GO/SiO_(2)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表面粗糙度,研究了改变添加剂的含量对GO/SiO_(2)复合薄膜亲水性能、渗透通量、油水乳液分离性能以及循环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iO_(2)颗粒插入GO纳米片层之间,EDA联结相邻的GO纳米片,形成多孔纳米通道,复合薄膜GO/SiO_(2)的质量比为1∶2时,性能最佳,纯水渗透通量可达839 L/(m^(2)·h),平均接触角55.42°,不同种类的油水乳液截留率超过99.2%.循环实验表明,在6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9.6%的高截留率.
    • 栗志展; 秦金磊; 梁嘉宁; 李峥嵘; 王瑞; 王得丽
    • 摘要: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逐步扩大,续航里程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解决续航焦虑的有效途径,高镍三元层状材料具有比容量高、成本低及安全性相对较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然而,随着三元层状材料中镍含量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显著下降。本工作回顾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三元层状材料向高镍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基于高镍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对当前高镍三元层状材料存在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从阳离子混排、结构退化、微裂纹、表面副反应、热稳定性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材料的失效机制;针对高镍三元层状材料存在的问题,综述了表面涂层、元素掺杂、单晶结构以及浓度梯度设计等方面的改性策略,重点探讨了各种改善策略的研究进展以及对高镍三元层状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理;最后归纳了上述改善策略的特点,基于单一改善策略的优势和不同改善策略的耦合效应,展望了高镍三元层状材料改善策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多重改善策略协同应用的可行性方案。
    • 郑美琪; 毛方琪; 孔祥贵; 段雪
    • 摘要: 核能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如何高效解决核废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类水滑石材料是一类阴离子型粘土化合物,因其层板组成及层间阴离子种类的可调控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及粒径和形貌的可调控性等特点已在含放射性核素废水的处理中崭露头角.本文主要阐述了类水滑石材料对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行为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许静; 何梓民; 杨文龙; 吴荣; 赖晓芳; 简基康
    • 摘要: Bi_(2)Se_(3)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超低本征晶格热导率材料,显示出比传统的Bi_(2)Se_(3)更高的热电性能潜力.本文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制备了具有(001)取向生长的N型纯相Bi_(2)Se_(3)纳米晶薄膜,并通过Sb共蒸发,制备得到不同掺杂浓度的Bi_(1-x)Sb_(x)Se热电薄膜.对薄膜样品物相、形貌、组份、晶格振动、化学价态及电输运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Sb进入到Bi_(2)Se_(3)晶格中取代了Bi原子的位置,而Sb原子与Bi原子之间的金属性差异使得掺杂后的样品载流子浓度下降,塞贝克系数上升.同时,随着Sb掺杂浓度的增大,组成薄膜的纳米晶粒尺寸减小,薄膜面内形成更加致密的层状结构,有利于载流子输运,导致样品的载流子迁移率由13.6 cm^(2)/(V·s)显著提升至19.3 cm^(2)/(V·s).受到Seebeck系数与电导率的综合作用,Bi_(0.76)Sb_(0.24)Se薄膜具有2.18μW/(cm·K~2)的室温功率因子,相对于未掺杂Bi_(2)Se_(3)薄膜功率因子得到提升.本工作表明Bi_(2)Se_(3)基薄膜在近室温热电薄膜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解帅; 贾治勇; 曹延鑫; 冀志江; 司甜甜; 王静
    • 摘要: 以纳米炭黑和膨胀珍珠岩为吸波剂和轻骨料,设计制备了层状结构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采用弓形反射法研究其对X波段的微波吸收性能,并对其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阻抗渐变多层结构相比,所制备的层状结构水泥基材料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对X波段的电磁波反射率小于-15 dB;所制备的层状结构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显著的保温隔热功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