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封育

封育

封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9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2918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内蒙古林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生态安全与西部森林、草原、水利建设等;封育的相关文献由7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克斌、程积民、孙宗玖等。

封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4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918 占比:99.45%

总计:63264篇

封育—发文趋势图

封育

-研究学者

  • 张克斌
  • 程积民
  • 孙宗玖
  • 安沙舟
  • 李瑞
  • 袁福锦
  • 谢应忠
  • 陈功
  • 刘伟
  • 李国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华; 杜瑶瑶; 王文情
    • 摘要: 干扰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是封育和放牧。以黄土高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封育和放牧方式对甘青针茅营养成分的影响,以便制定更加合理的草地管理制度,使牧草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从而为退化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刘莉; 王明浩; 杨蔚; 任健; 张冉; 田健帆; 许文花; 马向丽
    • 摘要: 为了解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迪庆州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了封育+火烧、封育+施肥、封育和放牧4种不同干扰类型下的土壤碳(C)、氮(N)、磷(P)、钾(K)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在同一类型干扰下,土壤C、N、P、K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C、N、P、K浓度与土层深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均可用直线函数较好拟合。2)土壤C、N、P、K浓度以封育+施肥、封育地较高,其中,在0-30 cm土层,封育+施肥地土壤C、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P <0.05);在0-10 cm土层,封育+施肥地土壤P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干扰。3)在0-40 cm土层,放牧与封育+火烧地C、N、P、K浓度大多低于其他两种干扰,表明放牧和封育+火烧干扰下的土壤营养严重流失。4)研究区域土壤中的N决定了该地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化学计量学的过程变化。且土壤中C:N平均值为29.34,高于全国高寒草原平均水平(13.6),说明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有机质处于匮乏状态。故封育+施肥是该地区高寒草甸草地恢复以及放牧管理最佳措施。
    • 周元新
    • 摘要: 对不同自然封育年限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土壤持水能力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进行试验研究,以5年、10年、15年、20年4种不同封育年限的毛竹林以及常规管理的对照林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随着自然封育年限增加,毛竹林内凋落物的储量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加、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与有效拦截量的变化趋势均与自然含水量保持一致;毛竹林封育后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效果;自然封育一定年限内,毛竹林内灌木植物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但是超过一定年限,则表现出一定衰退趋势;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毛竹林内草本植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趋于衰退。
    • 许守卫
    • 摘要: “柴湾”原系水草地,后由于流沙铺压,浸水后长出红柳、白茨等灌木蒿草,阻截了流沙,形成一个个固定的沙包,最后联结成一个整体,保护绿洲不受流沙侵害。柴湾内的植被大都低矮短小,紧紧附着于地表之上,可以防止水分无效蒸发,又能够抵御强烈的风蚀。加快构筑柴湾生态体系,使“柴湾”发挥更大的生态保护屏障作用。
    • 于潇; 刘金银; 于应文
    • 摘要: 【目的】探究长期封育下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及演变特征。【方法】以兰州北部2种地形(平地和坡地)的长期封育和放牧(对照)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为对象,对其物种构成和重要值、群落和优势种群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荒漠化草原主要由多年生草本构成,封育群落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分别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对照群落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则分别为红砂和短花针茅。封育可提高草层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及植物物种多样性,促进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和红砂)及多年生草本生长,降低1~2年生草本和灌木比例,并使短花针茅植株老龄化。短花针茅对封育的响应较红砂敏感,坡地对多年生草本生长和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的正效应优于平地。【结论】封育通过改变植物物种构成和群落特征来恢复植被,使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向草原发展。
    • 余双武; 郭乾坤; 陈雨萱; 杜鹏飞; 秦伟
    • 摘要: 为了从宏观层面科学认识北方风沙区放牧和封育对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影响,搜集并筛选了大量文献,从中采集相关数据,采用荟萃分析方法,研究了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放牧强度、放牧年限和封育年限对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荒漠草原还是典型草原,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被相对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均明显下降;(2)放牧年限对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长期的放牧会使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3)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的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都明显增加。综上,放牧和封育都是影响北方风沙区植被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应重点关注其对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以实现对该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为该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姜安静; 董乙强;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周时杰; 聂婷婷; 李彩英; 席伟; 安沙舟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封育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新疆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封育区(10 a)和放牧区的退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后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草地0~10 cm土层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除山地草甸草地5~10 cm土层)(P<0.05);且封育后山地草甸草地细菌Chao 1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极显著升高(P<0.01);冗余分析表明,山地草甸草地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土壤容重,但温性草原草地为电导率和植物盖度。总之,封育对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且山地草甸草地土壤细菌较温性草原对封育的响应更显著。因此,在对退化草地实施封育措施进行生态恢复时,应着重考虑不同草地类型对封育响应的差异。
    • 哈里·阿力腾别克; 孙宗玖; 何盘星; 刘慧霞
    • 摘要: 为探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其组分特征,采用成对试验设计,研究封育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0—50 cm土层土壤氮密度(0.59~0.79 kg/m^(2))、土壤全氮含量(0.81~1.50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19.44~67.49 mg/kg)变化不显著(p>0.05)。(2)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硝态氮含量(6.41~21.26 mg/kg)、铵态氮含量(0.26~2.53 mg/kg)的影响因区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封育后巩留、呼图壁样地0—5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依次显著降低24.61%,47.25%(p0.05)。(3)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依次占全氮量的0.27%~3.01%,0.02%~0.42%,且随土壤全氮的增加,有机氮占比增加,而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占比降低。(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与有机碳、全磷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电导率呈负相关,铵态氮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呈负相关。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氮素影响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量,解释率依次为32.60%,17.90%。研究结果为揭示封育过程中蒿类荒漠草地土壤恢复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 季波; 何建龙; 杜建明; 王占军; 谢应忠; 吴旭东; 俞鸿千; 蒋齐
    • 摘要: 以不同人工补播配置模式(禾本科牧草混播、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小灌木混播及封育未补播)为研究对象,研究补播不同牧草配置模式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间,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在20~40cm土层,封育未补播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P禾本科+豆科混播>封育未补播>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小灌木混播.土壤全氮储量表现为:封育未补播>禾本科+豆科混播>禾本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小灌木混播>豆科牧草混播;短期内0~20cm土层是4种补播配置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蓄积层,20~40cm土层是封育未补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蓄积层.因此,应加强长期监测,并在兼顾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宜的人工恢复措施.
    • 刘建康; 张克斌; 冯湘; 刘新月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大部分草地正发生不同程度退化,如何恢复退化草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围栏封育作为西北地区退化草地的主要恢复措施之一,其生态过程一直是生态学者的研究重点.为研究不同封育方式对退化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宁夏荒漠草原11年和22年完全封育、11年生长季封育、和自由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法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其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封育能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并增强群落稳定性,但不能显著改善群落Simpson指数(P>0.05),并降低了群落丰富度指数R;(2)22—24年完全封育草地多年生植物及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P0.05);(4)封育能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物质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含水量.该研究指出封育年限及管理方式是影响群落结构和土壤性状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理论提供支持与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