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流

对流

对流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3年内共计7747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2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6593篇;相关期刊708种,包括大气科学、气象、气象科技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等;对流的相关文献由13726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东、车灿、不公告发明人等。

对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2 占比:14.22%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67%

专利文献>

论文:6593 占比:85.10%

总计:7747篇

对流—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俊; 黎仕华; 孙志高; 宋士博
    • 摘要: 超声由于空化和声流机制可起到强化换热效果,为研究其在高热流下对喷雾冷却传热特性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以H_(2)O为工质的浸液式喷雾冷却实验平台,在无沸腾区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喷雾高度、压力和热通量下超声场对喷雾冷却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声浸液喷雾冷却的换热效果要优于浸液式喷雾冷却,在高热通量152 W/cm^(2)情况下更加明显;强化换热效果会随着喷雾压力的升高而减小,在最佳喷雾高度10 mm和喷雾压力0.1 MPa条件下,浸液超声式喷雾冷却相比浸液式换热效果最高提升14.4%;超声对换热的改善作用随着喷雾高度增加而提升,喷雾高度18 mm时最高强化比29.1%。
    • 杨延涛
    • 摘要: 针对海洋相关盐指型双扩散湍流开展了二维直接数值模拟研究,特别关注了四种不同物性参数组合情况下,传输特性和流动结构随瑞利数和密度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温度努塞尔特数、盐度努塞尔特数和流动雷诺数随瑞利数的整体变化规律受密度比的影响较小,但其具体数值随密度比的增加而减小;密度比的影响幅度随着组分扩散率比值,即刘易斯数的增大而减小;相关变化规律可由幂律模型描述,且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本文确定了四种物性参数组合所对应的幂律指数。对于大多数算例,流动主导结构为盐指。对具有小刘易斯数和大瑞利数的数个算例,主导结构变为类对流涡结构。对所有物性参数组合,盐指水平宽度随瑞利数变化趋势与线性稳定性分析给出的结果类似。这些结果对理解海洋盐指双扩散湍流、以及实验和模拟结果应用于真实海洋流动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 贺有乐
    • 摘要: 浮法玻璃一窑两线是继浮法玻璃熔窑大型化之后,为满足玻璃市场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的重大技术创新。一窑两线以其能耗低、产品质量好、玻璃厚度品种齐全和生产稳定等优势,得到了广大玻璃工作者的认同。基于浮法玻璃一窑两线的工艺布置,根据玻璃熔化和成形对流理论,剖析了浮法玻璃一窑两线能耗低、玻璃均匀性好的原因,为一窑两线的新建或者改造提供借鉴,在熔窑设计和生产运行中发挥其优势。
    • 刘玉龙; 扶海鹰; 叶勇军; 胡南; 李广悦; 丁德馨
    • 摘要: 铀矿堆浸过程中铀的浸出是溶浸液在多孔介质中对流、弥散以及反应耦合作用的结果。首先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铀矿堆浸对流−弥散−反应耦合动力学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法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解算,最后采用铀矿柱浸试验对解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铀矿堆浸对流−弥散−反应耦合动力学模型能反映浸出柱中主要特征变量的变化,同时可以表征浸出柱不同深度处溶浸液和铀的浓度、各粒级铀矿石的浸出率、各粒级铀矿石缩核随时间的分布,因而能准确预测浸出柱铀矿石的浸出率。因此,该对流−弥散−反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用于铀矿堆浸铀浸出率的预测及工艺参数的调控。
    • 殷青青; 任璐; 田文寿; 王涛; 杨景怡; 张健恺
    • 摘要: 对流激发的重力波能够向中层大气输送动量和能量,准确获取重力波主要特征对于研究中层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构非常重要。本文利用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0年8月4日发生在华北地区上空的一次对流激发的重力波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事件激发的重力波在平流层以中低频重力波为主,且在平流层中垂直波长、水平波长分别为9~11 km和650~800 km,约62%的动量聚集在15~25 km高度的低平流层。在对流活动发生期间,低平流层重力波势能密度一直维持较大数值,而上平流层重力波势能密度则在对流减弱后迅速减小,且伴随着下一次对流活动的出现再次迅速增大。平流层不同高度上重力波势能密度对对流活动的响应主要与对流发展高度和背景风场有关,当对流发展较浅时,其激发的重力波在低层西风中易耗散;当对流发展较深到16 km甚至更高时,其激发的重力波接近零风层,并在东风中迅速上传,使得高层重力波势能密度增加较快。
    • 董彬; 薛永浩; 梁坤峰; 袁争印; 王林; 周训
    • 摘要: 根据相变微胶囊储存和释放潜热的特殊性质,分别使用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PCMS)和纯水作为喷淋介质,搭建了一个小型喷淋塔装置,其中相变微胶囊的芯材为正二十二烷(C22H46)。实验设定了五个喷淋温度(35、40、44、47、51°C)、三个空气流量(0.011、0.018、0.025 m^(3)/s)和两种直径(SMD=80、240μm)的大、小液滴作为实验变量,探究了上述两种介质与空气之间的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的过冷会影响换热过程。常温常湿条件下,对于小液滴,当空气流量为0.018、0.025 m^(3)/s时,喷淋温度为44、47°C的MPCMS比相同温度下的纯水更能促进换热;当空气流量为0.011 m^(3)/s时,喷淋温度为44°C的MPCMS比相同温度下的纯水更能促进换热。对于大液滴,在三种空气流量下,喷淋温度为44°C的MPCMS比相同温度下的纯水作为喷淋介质时换热效果更好。
    • 罗佳; 吴双应; 肖兰; 周世耀; 陈志莉
    • 摘要: 借助高速摄像机捕获连续液滴撞击热圆柱壁面后的动力学行为,通过直接测试与数值计算方法相结合,获得了不同撞击速度下沿周向和轴向的局部对流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当液滴撞击速度较小,液膜未发生飞溅时,由于圆柱面的各向异性,沿轴向的对流传热系数单调减小,而沿周向,对流传热系数先减小后略有增大;根据对流传热系数沿周向的变化,将圆周划分为撞击区域、热扩散区域和尾部脱离区域;增大液滴撞击速度主要提高撞击区域和热扩散区域的对流传热系数,而对尾部脱离区域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当液滴撞击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约为1.53 m/s)时,液膜发生飞溅,此时继续增大撞击速度,壁温的降低不再明显。
    • 张春伟; 李山峰; 郭永朝; 张学军; 江龙
    • 摘要: 为提升相变储热单元的相变材料(PCM)熔化速率,本文定义基于热源输入方向与重力方向的通用坐标,建立可视化实验装置与数学模型,探究定热流边界下夹角γ对方腔内PCM熔化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当夹角γ从0°增加到180°时,PCM熔化时间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轻微上升。当夹角γ为0°时,PCM以纯导热完成熔化;夹角为15°时,对应的熔化时间最长,相对纯导热过程增加了40.32%;夹角为120°时,对应的熔化时间最短,相对纯导热过程减少了63.11%。当夹角较小时,自然对流对PCM的整体熔化过程有抑制作用,只有在夹角大于一定数值时,自然对流才能促进PCM的熔化过程。此外,多工况下获取的最优夹角γ均在90°~180°,且相对更趋近90°。所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规整相变储热单元的热源端最低点应该低于PCM端最低点。
    • 袁玲; 王洪章; 张一泓; 高庆宇; 彭耀丽; 胡影
    • 摘要: 该文基于BrO_(3)^(-)-SO_(3)^(2-)-Fe(CN)_(6)^(4-)(BSF)振荡反应体系设计了一种具有图形变化的趣味性创新实验。在非搅拌BSF反应体系中,由于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变化使得整个反应系统局部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引发自然对流。这种自然对流与反应、扩散过程相耦合,导致丰富的时空结构,并且可通过液膜厚度和亚硫酸钠初始浓度调控斑图形成速度、斑图结构等。该实验涉及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多个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 尹少武; 康鹏; 韩嘉维; 张朝; 王立; 童莉葛
    • 摘要: 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LIB)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电池之一,在电动汽车等行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池的温度是影响LIB性能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电池热管理(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BTM)至关重要。目前,利用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进行相变冷却的热管理方式因其潜热高、不需消耗额外能量的优点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本文针对8节并联18650LIB的电池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探究了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CPCM)物性参数(包括热导率、熔点、相变潜热和材料厚度)对本文设计的电池组热管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石蜡用于BTM可将3C放电下的电池最高温度降低28.0%,向石蜡中添加膨胀石墨后可使CPCM的热管理性能进一步提升,CPCM的热导率为2.0W/(m·K)时可将3C放电下的电池最高温度进一步降低5.42°C,继续增大CPCM热导率对热管理性能的提升较小。在综合考虑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温度均匀性的情况下,为得到在本文所设计的锂离子电池组最佳热管理性能,CPCM的热导率为2.0W/(m·K)、熔点应在36~38°C之间、相变潜热在212J/g左右、CPCM的厚度为4mm时最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