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容积再现

容积再现

容积再现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91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法医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第十四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七次放射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等;容积再现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平华、廖余胜、林润芳等。

容积再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914 占比:99.38%

总计:17019篇

容积再现—发文趋势图

容积再现

-研究学者

  • 万平华
  • 廖余胜
  • 林润芳
  • 王本星
  • 高代平
  • 丁国良
  • 万雷
  • 凌志勇
  • 刘年元
  • 刘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靖; 李建峰; 王光辉
    • 摘要: 目的对比128层MSCT重建技术VR与MPR在鼻骨线性骨折不伴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鼻骨线性骨折不伴移位患者70例,HRCT高分辨率轴位平扫,对患者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组,采用软组织算法获得VR图像,骨算法获得MPR图像,分析总结影像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的70例患者中,影像诊断鼻骨骨折56例,依靠传统CT检查诊断鼻骨骨折的18例,阳性率为25.71%(18/70);依靠128层MSCT能明确诊断鼻骨骨折的38例,阳性率为54.28%(3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R结合VR成像在鼻骨骨折的诊断治疗中,可直观显示鼻骨无移位线性骨折复杂的解剖结构,多视角、多个方向观察骨折冠状、矢状位的图像,避免将正常结构误诊为骨折或将细微骨折漏诊,较传统CT影像检查诊断更准确,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陈斌; 冷志欣; 田红岸
    • 摘要: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以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咸宁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26例疑似骨折但普通X线检查阴性,行MSCT扫描证实为细微及隐匿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16~63岁,疑似骨折关节共145处,分别应用MSCT MPR以及VR重建诊断细微及隐匿骨折,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效果。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McNemar检验,计算MSCT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126例患者经手术及术后随访共证实145个骨关节损伤中隐匿性骨折115个,无骨折部位30个。骨折关节部位包括:骨盆及髋关节26个,膝关节20个,脊柱21个,踝关节31个,肘关节11个,腕关节6个。以手术及术后随访结果为金标准,McNemar检验提示,MS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8.26%(113/115)、100.00%(30/30)、98.62%(143/145)。MPR识别隐匿骨折的正确率为94.78%(109/115),漏诊6处;VR识别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为99.13%(114/115),漏诊1处;MPR及VR均能正确识别未骨折处,两种重建方法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4,P>0.05)。结论MS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MPR、VR均能有效显示微小及隐匿性骨折,在诊断微小及隐匿性骨折中具有重要价值。
    • 吕铭; 黄建松; 张运阁; 李春晓; 程荷英
    • 摘要: 目的 明确薄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2018年在本鉴定所进行肋骨骨折摄片复查的被鉴定人为研究对象,年龄为41~80岁,共计125例,所有对象均在本鉴定所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根据现场CT影像学检查进行图像后处理并作出诊断,采用卡方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本所复查的案例中,64例与原诊断不一致,发现漏诊149根肋骨骨折,时间跨度从伤后1个月至2年以上.距损伤时间越久,越难以发现漏诊.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不同时间段陈旧性肋骨骨折的诊断率具有明显差异,MIP检出率最高,其次为VR,CPR则最低,各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伤后不同时间段复查肋骨骨折,不同的CT成像方式各有其优势.
    • 黄开平; 王荣芬; 刘云昇
    • 摘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小脑齿状核各向异性分数(FA)、容积再现(VR)与病情的关系及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ABE)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单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5例作为黄疸组,并选取同期继发为ABE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73例,作为ABE组.均接受DTI技术检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病情程度、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实验室指标[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SB)、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小脑齿状核FA、VR,分析小脑齿状核FA、VR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情程度、NBNA评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及与ABE发生的关系,并评价小脑齿状核FA、VR对AB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病情程度、NBN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E组TSB、DBil、TBA、小脑齿状核VR高于黄疸组,小脑齿状核FA短于黄疸组(P<0.05);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小脑齿状核FA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与病情程度、TSB、DBil、TBA呈负相关;小脑齿状核VA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与病情程度、TSB、DBil、TBA呈正相关(P<0.05);病情程度、NBNA评分、TSB、小脑齿状核FA、VR与ABE发生显著相关(P<0.05);小脑齿状核FA、VR联合预测ABE发生AUC最大,为0.81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23%、78.82%.结论:小脑齿状核FA、VR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早期采用DTI测定小脑齿状核FA、VR,可为临床评估病情程度、预测ABE发生提供有效辅助手段.
    • 孔丹青; 刘年元; 陈翠美; 王新正; 邱波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螺旋CT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在肋骨转移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肋骨转移瘤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 T检查,并采用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处理,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容积再现技术诊断成骨转移病灶准确率97.32%、溶骨性转移病灶92.00%、混合型骨折病灶97.44%均显著高于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28.57%、60.00%、85.90%,而病理骨折病灶诊断准确率45.45%显著低于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90.91%(P0.05).结论:在肋骨转移瘤诊断中采取螺旋CT检查,并采取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处理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容积再现技术相对更具有优势,尤其对成骨型病灶、溶骨性转移病灶及混合型骨折病灶检测价值更高,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对病理骨折病灶诊断优势明显,应综合应用保证诊断准确率,两种技术均值得推广.
    • 王俊鹏; 刘春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CT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肋骨骨折患者,均接受CT检查,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肋骨拉伸三种后处理技术处理,对比三种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诊断价值和诊断耗时.结果 通过手术或CT随访发现,90例肋骨骨折患者共421处骨折,VR、MPR、骨拉伸分别检测出342处、376处和408处.骨拉伸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术检出率明显高于VR、MPR后处理技术(P<0.05);骨拉伸技术诊断用时明显短于VR、MPR(P<0.05).结论 相较于MPR、VRCT后处理技术,骨拉伸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肋骨骨折检出率,缩短诊断用时.
    • 陈凯; 邢杰
    • 摘要: 目的 探究胸部CT扫描后图像处理对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90例疑似创伤性肋骨骨折患者设为研究对象,进行CT胸部扫描,采用肺窗、纵膈纵隔窗和骨窗技术对肋骨骨折部位进行肋骨重建,使用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CT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测患者确诊人数、部位和骨折数.结果 90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中共确诊81例(90.00%),其中MPR检测75例(83.33%)、VR检测72例(80.00%)和MIP检测73例(81.11%)低于联合诊断检测79例(87.78%)(P0.05).MPR准确度77.78%、VR准确度76.67%和MIP准确度77.78%低于联合诊断95.56%(P<0.05).结论 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诊断肋骨骨折情况,MPR、VR和MIP联合对图像进行处理能提高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效率.
    • 孔丹青; 刘年元; 陈翠美; 王新正; 邱波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螺旋CT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在肋骨转移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肋骨转移瘤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采用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处理,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容积再现技术诊断成骨转移病灶准确率97.32%、溶骨性转移病灶92.00%、混合型骨折病灶97.44%均显著高于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28.57%、60.00%、85.90%,而病理骨折病灶诊断准确率45.45%显著低于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90.91%(P0.05)。结论:在肋骨转移瘤诊断中采取螺旋CT检查,并采取容积再现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处理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容积再现技术相对更具有优势,尤其对成骨型病灶、溶骨性转移病灶及混合型骨折病灶检测价值更高,而表面遮盖显示技术对病理骨折病灶诊断优势明显,应综合应用保证诊断准确率,两种技术均值得推广。
    • 刘玲; 王继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诊断中的评估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经CT肺血管成像确诊的51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方法,对肺动脉及其栓子显示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对于亚动脉段及其以上肺动脉而言,MPR影像显示率较高,诊断结果优于MIP和VR.结论 在肺栓塞患者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效果显著,综合应用MRP、MIP和VR能够保证定位的准确性,提高诊断价值,临床意义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