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主义

审美主义

审美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1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北方论丛、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审美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时、叶世祥、顾梅珑等。

审美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54.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91 占比:45.48%

总计:420篇

审美主义—发文趋势图

审美主义

-研究学者

  • 杨春时
  • 叶世祥
  • 顾梅珑
  • 张中
  • 李育红
  • 何志钧
  • 刘士林
  • 欧阳谦
  • 汪震宇
  • 章长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存明
    • 摘要: 汉画像中有许多日月的图像,表现了汉代及汉以前的日月神话传说的历史镜像,日月的图像表现有抽象符号性的,有图像象征性的,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表现的深层含义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时间”观念,观测日月形成《易经》的太极图式与《老子》的道的图式。日月崇拜影响了中国文明、文化、文艺、文学起源的美学价值的生成。中华文明是追求光明、顺应天道、注重人文教化的文化综合体。认识这一点,在当前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实践中意义重大。
    • 蒋浩伟
    • 摘要: 王国维早期对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等西方美学和道德观的译介和运用,充满了主观上的偏好和倾向。这些偏好和倾向主要体现在对下层国民道德的强烈关怀、对西方伦理学中上帝概念的悬搁、对主体实践理性的政治道德化,和对道德和知识品性的等级化等方面。在对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等人的美学观点的补充和替换中,王国维早期诗学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始终未能脱离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文化和价值结构。在王国维所宣扬的非功利、非政治道德的审美主义中,始终潜藏着对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倾慕和热诚。这一点与席勒等人的审美启蒙观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也从侧面折射出王国维前后期思想学术分歧背后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 朱建刚; 侯子琦
    • 摘要: 在浩如烟海的托学研究中,康斯坦丁•列昂季耶夫的名字极少被提及。然而,他关于托尔斯泰的几篇论文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直至今日也未失去价值。本文立足于批评家论述托尔斯泰的著作,剖析了列昂季耶夫文学批评的诸多矛盾与新颖之处,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颠覆了传统俄国文学史观。
    • 欧阳谦
    • 摘要: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体快感的自由为目标的,是以主体审美化的自我创生为前提的。福柯的主体诗学,无疑是在诉诸一种“伦理政治”的抵抗策略。这种伦理政治以其局部的和分散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一种多形态实践的和审美主义的后现代政治取向。
    • 颜水生
    • 摘要: 或许只有在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变革和学术变迁的整体视野中,才能厘清审美主义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复杂关系。从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到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美学话语都存在相似的历史逻辑和密切的精神联系。审美主义在文学史著述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中,文学本质论建构了文学史对象的美文性质,文学本体论奠定了文学史评价的美学标准,文学主体论强化了文学史阐释的作品中心。与此同时,对文学史写作中的审美话语进行理论反思和历史反思也是必要的。
    • 欧阳谦
    • 摘要: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体快感的自由为目标的,是以主体审美化的自我创生为前提的.福柯的主体诗学,无疑是在诉诸一种"伦理政治"的抵抗策略.这种伦理政治以其局部的和分散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一种多形态实践的和审美主义的后现代政治取向.
    • 欧阳谦
    • 摘要: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体快感的自由为目标的,是以主体审美化的自我创生为前提的.福柯的主体诗学,无疑是在诉诸一种“伦理政治”的抵抗策略.这种伦理政治以其局部的和分散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一种多形态实践的和审美主义的后现代政治取向.
    • 颜水生
    • 摘要: 或许只有在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变革和学术变迁的整体视野中,才能厘清审美主义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复杂关系.从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到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美学话语都存在相似的历史逻辑和密切的精神联系.审美主义在文学史著述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中,文学本质论建构了文学史对象的美文性质,文学本体论奠定了文学史评价的美学标准,文学主体论强化了文学史阐释的作品中心.与此同时,对文学史写作中的审美话语进行理论反思和历史反思也是必要的.
    • 刘聪; 云楷
    • 摘要: 众多审美主义观点的潜在逻辑认定,美学必以艺术为研究对象、以"美"为核心范畴.其实,在"美"、艺术和美学三者之间的互文关系中存在着难以自洽的阐释矛盾,其中主要包括以"美"为中心的自相关悖论和"审美无利害"的伦理指涉."美"的自相关悖论,即对"美"的先天原理的求索仅仅是基于一种无根的设想.这种从美学创设之初就带有的根本缺陷,导致关于"美"的一系列理论神话的出现."审美无利害"的伦理指涉是指,"无利害性"从观念史的脉络上来讲,它并不能证明审美的独立性和超越性.相反,"无利害性"在多种视角上都与社会的伦理教化问题密切相关.
    • 吴晓东; 罗雅琳
    • 摘要: 一重新思考审美主义罗雅琳:吴老师,在您即将出版的著作《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商务印书馆,即出)中,第一章修改自您1999年发表的文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这也是您在2003年获得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的论文。您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审美领域具有难以被一元化的现代性理念所整合的异质性、复杂性乃至颠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