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体育、雕塑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8691篇;相关期刊524种,包括南都学坛、文博、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等;汉画像石的相关文献由1081位作者贡献,包括尹钊、张继超、朱存明等。

汉画像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0 占比:2.8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8691 占比:97.11%

总计:39841篇

汉画像石—发文趋势图

汉画像石

-研究学者

  • 尹钊
  • 张继超
  • 朱存明
  • 汪小洋
  • 刁海军
  • 杨孝军
  • 杨金萍
  • 王倩
  • 王娜
  • 刘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雪
    • 摘要: 面对城市形象宣传存在个性呈现不足、对外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应以多元化主题并进、突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视觉符号、新媒体传播平台搭建等措施合力打造城市形象品牌。以徐州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切入点,编写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动画剧本,提炼动画形象,借鉴汉画像石场景构图形式,探讨汉画像石艺术与数字动画的融合意义和价值所在,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的城市形象,增强徐州城市的品牌竞争力。
    • 摘要: 《开元室章草题跋》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8开,竖排,中式翻法,图文并茂,沈鹏题字,薛永年和莫言分别作序,设计新颖,独具匠心。书法题跋古已有之,但是当代学人较少涉猎。作者李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其擅长的章草来题跋。其对象大多是自家收藏的汉画像石、北朝摩崖、瓦当、碑刻和砚铭的拓片,个别也有应邀为收藏单位的画作和书法所题。这些题跋有长有短,内容则不外述作品,考源流,辨题材,论风格,抒新见,评述其历史与艺术价值。
    • 王言升
    • 摘要: 通过对汉画像石中图像与样式、形状与形体、空间与尺度、框架与网格等平面设计语言的应用分析,结合现代平面设计理论,提出中华文化遗产为现代艺术设计应用的实践操作建议。
    • 张梦晗
    • 摘要: 南阳是我国汉画像石出土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有学者注意到南阳汉画像石中突出的楚文化特征,认为南阳地区故属楚国,因而受楚文化熏陶至深。实则自战国后期秦统治南阳地区开始,当地文化面貌已逐渐发生本质变化。南阳汉画像石的楚文化特征主要源自秉承楚文化余绪的汉文化,同南阳地区故属楚国并无很深关联。
    • 朱存明
    • 摘要: 汉画像中有许多日月的图像,表现了汉代及汉以前的日月神话传说的历史镜像,日月的图像表现有抽象符号性的,有图像象征性的,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表现的深层含义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时间”观念,观测日月形成《易经》的太极图式与《老子》的道的图式。日月崇拜影响了中国文明、文化、文艺、文学起源的美学价值的生成。中华文明是追求光明、顺应天道、注重人文教化的文化综合体。认识这一点,在当前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实践中意义重大。
    • 孙晓
    • 摘要: 汉代崇厚葬,用画像石装饰墓室盛极一时,且画像石内容丰富,狩猎题材亦包括在内。狩猎活动在汉画像石中不仅记录汉代真实生活,而且更有深层意义。本文研究对象为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大街村东汉墓的画像石《狩猎图》,将对狩猎图像内容展开分析,从而论证大街汉墓画像石《狩猎图》图像本身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意义。
    • 王美欣; 孙晓
    • 摘要: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繁多且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济宁作为山东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出土的“庖厨图”数量居多,内容丰富,具有典型意义。“庖厨图”作为汉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的缩影,不仅再现了汉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足和饮食观念,也反映出儒家思想渗透于其中。研究“庖厨图”,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像之间的关系,明确庖厨图像的功能,有助于认识汉代社会的丧葬观念。
    • 宋维建; 王晓苓
    • 摘要: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汉画像石的发展背景来看,主要是为丧葬礼仪服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丰富、充实。通过深层次探究汉画石像的发展背景和艺术功能,能够为当前绘画、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 杨帅
    • 摘要: 山东昌乐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出土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地也在积极探索汉画像石及拓片的保护与利用。山东昌乐汉画像石数量多、分布广、特点鲜明,具有较长的发展研究历史。汉画像石的拓片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拓片的拓印需要注重很多细节工作。山东昌乐汉画像石的保护存在重视程度不足、自然侵蚀严重、公众保护认知度不高、资金保障不足等诸多的问题,应当采取有效举措推动山东昌乐汉画像石及拓片的保护与利用。
    • 耿彬; 李玉洁
    • 摘要: 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派出多批使者到西域收集“奇物”,西域的音乐、百戏迅速传入中原,大大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中原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关于百戏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内容形式丰富,包含跳丸、投壶、吐火、倒立、相搏、斗兽、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等。多种多样的百戏图像尤其是胡人百戏图像,是汉代民间表演艺术的缩影,同时也是国内各民族交往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文章通过对中原汉画像石中的胡人百戏图像进行解读,并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关于异域百戏的记载,探索胡人百戏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及对中原人民生活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