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定位试验

定位试验

定位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52996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耕作与栽培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2007年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定位试验的相关文献由59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洪勋、张爱君、石孝均等。

定位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2996 占比:99.97%

总计:553182篇

定位试验—发文趋势图

定位试验

-研究学者

  • 朱洪勋
  • 张爱君
  • 石孝均
  • 孙克刚
  • 张明普
  • 毛知耘
  • 田野
  • 索东让
  • 吕家珑
  • 宋光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纲; 朱旺冲; 黄晶; 莫志军; 唐利忠
    • 摘要: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 苏观南; 徐勇俊; 袁叔洋; 朱昆
    • 摘要: 在堤防浸润线监测中,传统的光纤布置型式大部分采用直线布置,因光纤定位精度技术的限制,其监测结果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堤防浸润线定位精度,根据测温光纤测点定位特点,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的蛇形分布式光纤用于浸润线的监测.通过水深测量试验模拟堤防浸润线监测,确定了新布型监测光纤长度与浸润线位置的关系式.计算水深与实际水深对比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误差在3%以内,验证了蛇形分布式光纤新布型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 肖和友; 戴勇强; 邹凯; 朱伟; 王海军; 刘旭; 张赐喜; 唐涛; 陈立军; 陈雯韵; 曾钰
    • 摘要: 为探讨连续施用生物质炭对改良植烟土壤、提高烟叶品质的长期效应,设置不添加生物质炭(CK)、添加烟秆炭(T1)、废弃烟叶炭(T2)和玉米秸秆炭(T3)4个处理,通过连续3年定位试验研究其对植烟土壤pH和CEC值、烟叶外观质量及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pH和CEC值,提升效果为T2>T1>T3.生物质炭处理的叶片外观质量略优于对照.连续施用生物质炭后烟叶品质显著高于对照,其中T2显著高于T1和T3.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含量和氮碱比、糖碱比升高,而烟碱、氯含量和糖氮比降低.整体上废弃烟叶炭(T2)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pH和CEC值、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指标.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但其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连续施用生物质炭更有利于改良植烟土壤、提高烤后烟叶品质.
    • 张立成; 李娟; 章明清; 姚建族
    • 摘要: [目的]探讨菜田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养分吸收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连续6年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每个轮作周年内各季作物的产量,根据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分析菜-菜-稻和菜-菜-菜2种轮作体系分别在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模式下作物的产量稳定性;根据每个轮作周年各季作物农产品和茎叶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菜-菜-稻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芥菜、水稻产量分别比习惯施肥模式增产9.07%、7.77%和8.43%.菜-菜-菜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芥菜、豇豆产量分别比习惯施肥模式增产7.24%、-0.88%和7.54%.轮作施肥模式主要影响四季豆和豇豆的养分利用效率,菜-菜-稻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13.50%、10.43%、12.16%;菜-菜-菜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豇豆作物吸收钾养分利用效率比习惯施肥增加12.84%.菜-菜-稻轮作中采用推荐施肥模式各季作物的年度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习惯施肥,而菜-菜-菜轮作中推荐施肥与习惯施肥对作物的年度养分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模式能够促进轮作周年内各季作物高产稳产,并能够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率和年度养分积累量,为最佳种植模式.
    • 石云翔; 赵方彬; 王智慧; 王树刚; 崔明
    • 摘要: 自2016年以来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的变革,大量品种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合法上市身份,随之而来的是品种推广难度增加以及品种生命周期缩短,很多品种"见光死"或者一推就废,即使有特点的优势品种推广起来也是举步维艰,不推不动无疾而终.如何在品种推广期内让新品种发挥出更大价值,扩大推广面积,延长品种生命周期是种业推广人员面临的难题.根据3年来对玉米新品种京农玉658提前进行市场定位和示范布局,从而实现新品种快速推广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总结,为新品种审定前的工作准备以及审定后的快速推广提供借鉴.
    • 程会丹; 鲁艳红; 聂军; 朱启东; 聂鑫; 曹卫东; 高雅洁; 廖育林
    • 摘要: 为了探索紫云英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和适宜翻压量,利用连续11 a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GM22.5(单施紫云英22.5 t/hm2)、100%CF(常规施肥)及60%化肥施用量条件下将紫云英翻压量设15.0(GM15.0),22.5(GM22.5),30.0(GM30.0),37.5(GM37.5)t/hm24个水平,研究化肥减施下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氮磷钾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P<0.05),增幅分别为79.1% ~91.1%,44.8% ~50.7%,56.8% ~64.7%.单施紫云英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5),与CK相比,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23.9%,12.4%,16.4%.60%化肥与不同量紫云英配施处理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紫云英翻压量为15.0~30.0 t/hm2时,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均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多而提高,当紫云英翻压量多于30.0 t/hm2时,则呈下降趋势.在所有的化肥配施紫云英处理中,早晚稻籽粒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均以翻压紫云英30.0 t/hm2时最高.与常规化肥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可提高氮、钾肥回收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紫云英翻压量为22.5~30.0 t/hm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化肥处理(P<0.05).因此,在本试验施用60%化肥条件下长期翻压紫云英有利于促进水稻增产及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提高双季稻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
    • 黄婧媛; 王思凡
    • 摘要: 为了实现埋地管道变形的精确定位,利用携带测径板的清管器对管道进行变形检测,并对变形检测过程中的压力、流量等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将管道异常压力对测径板变形影响进行仿真验证,结合埋地管道施工图,确定变形疑似管段,然后利用携带测径板和信号发射机的清管器在管道变形处人为制造卡堵,之后通过信号接收机跟踪定位变形的具体位置,并通过现场试验,准确定位了管道变形的位置,定位精度可达0.1 m,表明该埋地管道变形定位工艺可行.
    • 刘卉; 周清明; 黎娟; 向德明; 张黎明
    • 摘要: 为了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并探讨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长期效应,以云烟87为试材,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明显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5年烤烟生育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均有促进作用,土壤含水率升高了3.243~3.983个百分点,且差异极显著,而在2016,2017年时,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在烤烟生育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与对照比较或高或低,但差异均不显著;连续施用生物炭在2015年移栽后30 d时,土壤容重升高0.083个百分点,土壤孔隙度降低3.113个百分点,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他年份各时期为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容重降低0.010~0.144个百分点,土壤孔隙度升高0.500~5.537个百分点,且以2017年移栽后30 d时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作用显著;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5,2016年各时期的土壤固相比影响较小,主要能显著降低2017年移栽后30 d时土壤固相比.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极显著增加2015年各时期土壤液相比,降低2015年移栽后30 d土壤气相比,但对其他年份各时期的土壤液相比和气相比影响较小.不同年份各时期土壤物理性状各参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连续施用生物炭后的土壤物理性状与对照差异较大,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 朱萍; 顾艾节; 王华; 顾建芹
    • 摘要: 为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从2010年起,分别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柘林镇和庄行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1 g/kg和2.2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5 mg/kg 和34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7 kg/hm2和814 kg/hm2,增产7.79%和8.84%.可见,秸秆连续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具有促进秸秆分解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traw,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straw returning with decomposing agent on soil properties and rice yield were studied in field in Fengcheng Town,Zhelin Town and Zhuanghang Town of Fengxian District from 2010 onwa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5 years of continuous rice and wheat straw returning,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 soil organic matter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with composting agent treatment and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treatment increased 4.1 g/kg and 2.2 g/kg,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creased 45 mg/kg and 34 mg/kg,respectively.The rice yield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with decomposing agent treatment and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treatment were 717 kg/hm2and 814 kg/hm2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increased by 7.79% and 8.84% respectively.It can be seen that continuous straw retur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otassium,and increase rice yield. Continuous straw returning with decomposing agent can promote the decomposition of straw,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nutrients and the increase of rice yiel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