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0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法人、中国行政管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80周年--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等;官僚制度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伟、钟兴永、任世江等。

官僚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 占比:36.3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470 占比:63.43%

总计:741篇

官僚制度—发文趋势图

官僚制度

-研究学者

  • 陈伟
  • 钟兴永
  • 任世江
  • 刘永佶
  • 卜宪群
  • 卢经
  • 周易知
  • 屈鑫涛
  • 张晋藩1
  • 张晓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哲罕
    • 摘要: 讨论数字赋能与社会正义问题,有必要梳理一下政府角色的历史以澄清一些相关问题。在欧洲早期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作为权力中心的世俗化的政府需要对抗宗教的、封建的、世袭的各种势力,以完成自己在一定疆域内从横向(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与纵向(更为深入的社会层级)两个方向上对全社会的贯穿。当然,我们也理解官房学(行政学的前身)和官僚制度的早期建立过程有关,在那个时代需要行政系统的发展、专业行政人员的扩充以实现警察国家(Polizeistaat)的建立。警察国家并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专制暴政,只是指缺乏法治而依靠警察权(行政权的前身)的任意的国家。这种警察国家的目的乃是为了共同体的良善生活。在这个时期,政府(国家)与社会也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增长的,而公权力与私权利其实也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增长的。
    • 李鹏; 李忠林
    • 摘要: “守”是战国至秦汉常见的一种代理任职方式,部分秦汉代理意义上的守官被长期当作试守,里耶秦简公布后才逐渐辨明。秦汉时期太守之官亦称守官,这与代理制度实无关系,守官概念不应泛化。早期守官任命有很大随意性,并没有立即形成制度,当值说并不成熟。假官也是代理官吏,假官与守官起源不同,但在任用时有很多相似之处。
    • 徐成
    • 摘要: 时间来到西周。西周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心向往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逐渐走出蒙昧,礼、乐开始成为整个民族的行为准则,殷商神秘可怖的宗教逐渐淡出;在这个时代里,官僚制度逐渐成形,尚末从世袭贵族中脱离而出的职业官僚开始成为王朝统治天下的重要工具;在这个时代里,理性的思辨源源不断地出现,为后来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大碰撞奠定了基础。
    • 陈锋(口述); 邓苗苗(整理); 曾那迦(整理)
    • 摘要: 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的派生物。俸禄制度上继君主宗法制下的世官世禄制,下接民国的薪金制度,与世官世禄制和薪金制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长期以来,古代官员俸禄厚薄与吏治好坏是否存在联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 李钊; 赵琦
    • 摘要: 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机构的官僚制度虽然是现代社会在形式方面高度合理的组织模式,却因非人格化的内在特征而持续遭到人们的批评。哲学层面的反思不仅能展现官僚制度重大缺陷的深度,还有助于在不同的根基上建构公共组织的替代性模式。本研究尝试从现象学的进路对公共组织的官僚制模式进行批判和重构。研究发现,匿名性的增长一方面是公共组织个体结构得以形成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是阻碍成员理解和反思组织实践的根本原因。未来公共组织应该从道德上拒绝容纳富余匿名性的官僚制度,并最终导向将匿名性限制在维持组织个体结构之最低限度之内的社会协同型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临时项目组为基本单元,打破典型官僚组织的固定职权体系,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理解和探索组织实践提供规范性指引。
    • 李钊; 赵琦
    • 摘要: 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机构的官僚制度虽然是现代社会在形式方面高度合理的组织模式,却因非人格化的内在特征而持续遭到人们的批评.哲学层面的反思不仅能展现官僚制度重大缺陷的深度,还有助于在不同的根基上建构公共组织的替代性模式.本研究尝试从现象学的进路对公共组织的官僚制模式进行批判和重构.研究发现,匿名性的增长一方面是公共组织个体结构得以形成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是阻碍成员理解和反思组织实践的根本原因.未来公共组织应该从道德上拒绝容纳富余匿名性的官僚制度,并最终导向将匿名性限制在维持组织个体结构之最低限度之内的社会协同型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临时项目组为基本单元,打破典型官僚组织的固定职权体系,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理解和探索组织实践提供规范性指引.
    • 摘要: 《儒林外史》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作者的创作意图非常清晰,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人物自己的语言一一道来,-点也不做作。书中许多小故事看似独立,实际上彼此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深入了解文字背后的精髓,回味书中一段动作、一段对话,你一定会感叹中国古典文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妙。
    • 李洋; 刘军
    • 摘要: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的具体分析中,他进一步发现现实中的治理实际上是不同等级基于各自利益的斗争,批判了资产阶级试图将国家贬低为私人利益工具的狭隘性.普鲁士官僚治理体系是在封建专制力量与资产阶级的共谋下形成的,其严重缺陷使得社会贫困等突出问题难以得到解决.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包含着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两种治理形式的批判.基于现实治理问题的双重批判是马克思之后一系列理论活动的起点,也对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启发意义.
    • 蔡瑰宇; 李秀娟
    • 摘要: 退休也并不是完全终止工作,无论是担任顾问角色,再次创业,或是投身教育、慈善,还是享受生活,退休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退休制度最早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的是官员辞官之后颐养天年。而现代社会的退休制度实质上是工业化的产物。
    • 马锦燕; 张路迎; 韩玉娟
    • 摘要: 《莱茵报》时期青年马克思对官僚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普鲁士官僚制度作系统而深入批判中形成的自由主义权力观和人民理性国家观,不仅是对前人的扬弃,更是青年马克思自身重大转变的“坐标”.学习研究马克思对官僚制度批判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对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研究,对当代中国官僚主义现象和行为的研判,特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