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姿势控制

姿势控制

姿势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体育、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2549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科学、体育科研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10届中日理学疗法国际学术大会、2008年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体育学术研讨会等;姿势控制的相关文献由69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冬青、池田博、木村秀司等。

姿势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25496 占比:99.99%

总计:1425650篇

姿势控制—发文趋势图

姿势控制

-研究学者

  • 徐冬青
  • 池田博
  • 木村秀司
  • 水贝智洋
  • 郑洁皎
  • 丹尼尔·L·特沃德尔
  • 克里斯·丁伯格
  • 刘晓磊
  • 唐亮
  • 大前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琪; 毛敏; 孙威; 宋祺鹏
    • 摘要: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足底触觉以及肌肉力量对动态和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至11月,共纳入164例老年人。本体感觉测试仪测试右侧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跖屈的本体感觉阈值;单丝法测量拇趾、第1和第5跖骨、足跟、足弓的足底触觉;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量踝关节跖屈与背屈以及髋关节外展的肌肉力量。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足底压力中心(COP)分别测量动态和静态姿势稳定性。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索每个因子与姿势稳定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本体感觉与BBS评分(r=-0.449,P<0.001)、COP在内外侧方向的均方根(RMS)(r=0.254,P=0.004)明显相关。足底触觉与COP前后方向的RMS明显相关(r=0.281,P=0.002)。肌肉力量与BBS评分显著相关(r=0.493,P<0.001)。结论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与动态姿势稳定性相关,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静态姿势稳定性相关。
    • 王亚囡; 张通; 刘元旻; 杜雪晶; 朱晓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肢体姿势控制能力与其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2019年,随机选取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BrunnstromⅣ期及以上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A、B两名测试者评定受试者双侧下肢分别支撑的星状偏移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测试者A隔天再次测量。测试者C评定Berg平衡量表、Active Balancer EAB-100平衡检测仪的(前方、后内侧、后外侧、外侧)稳定极限值、步行速度。对SEBT测试结果进行测试者内和测试者间信度统计,分析双侧下肢SEBT结果间差异,对首次测量SEBT结果及SEBT不对称值分别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步行速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EBT的测试者内及测试者间信度较高(ICC=0.888—0.969,ICC=0.892—0.951);双侧下肢SEBT测试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t=2.278—8.813,P0.05)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后外方向上SEBT不对称值与Active Balancer EAB-100平衡检测仪的前方、外侧稳定极限值(r=﹣0.380、﹣0.348,P<0.05)呈有显著性低度相关关系;前方SEBT不对称值与步行速度呈显著性低度负相关关系(r=﹣0.385,P<0.05)。结论:SEBT在脑卒中BrunnstromⅣ期及以上患者的动态姿势控制评定中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受试者双侧下肢姿势控制能力存在差异;双侧姿势控制与平衡(Berg平衡量表、Active balancer EAB-100平衡检测仪)和步行功能(步行速度)有关,双侧姿势控制不对称性与平衡和步行功能有关,但相关性较低。
    • 王亚囡; 刘惠林; 杜雪晶; 朱晓敏; 刘元旻
    • 摘要: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和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及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BrunnstromⅣ期及以上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此基础上采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于此基础上采用平板步行训练,均进行20min/d,5次/周,4周训练。治疗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支撑期时间比、摆动期时间比、步长比)、姿势控制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PASS)、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测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SS评分、支撑期时间比值、步长比值、腹外斜肌厚度、腹内斜肌厚度、腹横肌厚度改善(P<0.05),对照组PASS评分、步长比值改善(P<0.05)。治疗后,PASS评分、步长比值、腹外斜肌厚度、腹内斜肌厚度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步态对称性。
    • 解海鑫; 高原; 陈杰; 付宇舒; 张研; 梅庆康; 赵猛
    • 摘要: 目的探讨疲劳前后大学生静动态平衡能力变化特征,以期为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大学生男、女各20人。采用Monark功率自行车、Polar M400心率表和Polar心率胸带为大学生实施疲劳方案,采用Freemed足底压力平板对大学生疲劳前后静态单足站立进行足底压力数据采集,使用Y平衡(Y Balance Test,YBT)对大学生前侧、后中侧和后外侧3个方向上的伸展距离进行疲劳前后动态平衡测试。结果在静态平衡能力方面,单足睁眼疲劳前后Sway长度显著增加、椭圆面积非常显著增加、平均X轴显著增加、最大振动非常显著增加。在单足闭眼疲劳前后中Sway长度非常显著增加、椭圆面积显著增加、平均速度显著增加、平均Y轴显著增加、最大振动显著增加、最小振动显著增加。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单足睁眼疲劳后椭圆面积非常显著增加、平均速度显著增加、平均X显著增加。单足闭眼疲劳前偏心角度非常显著增加、最小振动显著性增加;在动态平衡能力方面,单足疲劳前前侧伸展距离非常显著增加、后中侧伸展距离显著增加、后外侧伸展距离非常显著增加、综合值距离非常显著增加。单足疲劳后前侧伸展距离非常显著增加、后中侧伸展距离非常显著增加、后外侧伸展距离非常显著增加、综合值距离非常显著增加。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单足疲劳前前侧伸展距离显著增加、综合值距离显著增加。单足疲劳后前侧伸展距离显著增加。结论大学生在疲劳状态时姿势控制能力减弱,闭眼单足站立时平衡控制对视觉具有一定依赖性;疲劳增加大学生跌倒风险,还增加大学生运动控制难度,导致运动损伤概率增加;疲劳可显著降低大学生的单足静、动态能力。
    • 李有华; 李英奎
    • 摘要: 目的:研究太极拳(Tai Chi,TC)或与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联合对足球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姿势控制如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柔韧性的影响。方法:将53名FAI大学足球运动员随机分配到3组:TC+KT(n=20);TC+KTp(n=17);KT(n=16)。TC+KT组进行TC和KT功能矫正技术干预,TC+KTp组进行TC和安慰剂KT技术干预,KT组进行KT功能矫正技术干预,3组各进行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计6周的干预训练。在基线(干预前),干预后4周(干预中期)和干预后6周(干预后期)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闭眼单足站立测试(unipedal stance test,UST)、站立体前屈测试(toe touch test,TTT)进行评估。结果:TC+KT组中干预前-干预中期以及干预前-干预后期之间SEBT、干预前-干预后期之间以及干预中期-干预后期之间UST有显著差异(P<0.05);TC+KTp组中干预前和干预中期之间SEBT、干预前-干预后期之间UST以及干预前-干预后期之间TTT有显著差异(P<0.05)。与KT组相比,干预中期,TC+KT和TC+KTp组SEBT有显著改善(P<0.05);干预后期,TC+KT和TC+KTp组SEBT、TC+KT组UST和TC+KT与TC+KTp组TTT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6周太极拳干预能显著提高FAI姿势控制如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柔韧性,且与单独使用肌内效贴相比,太极拳或联合肌内效贴提高FAI姿势控制的效果更好。因此,太极拳可以作为FAI康复的长期训练手段。
    • 马隆飞; 李宗涛
    • 摘要: 学步车于17世纪中后期出现并获得广泛使用,现如今国外许多学者对学步车的使用与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基于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拟厘清学步车使用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学步车的正确认识,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使用学步车会导致婴幼儿爬、站立、走等动作发展迟缓,且其影响程度可能与使用时间长短有关;使用学步车与婴幼儿脚尖走路的异常步态以及头部、躯干姿势控制能力低下有关。学步车使用对婴幼儿动作发展有不良影响,建议对其进行改造,并适度或慎重使用。
    • 窦晓语; 宋小贝; 夏晓迪; 李昭缘; 张孝林; 李昌荣; 王晓文; 杨雪梅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辅助下进行双下肢平衡负重训练对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48)和试验组(n=47)。试验组在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辅助下进行主动站立训练,对照组仅进行主动站立训练,两组均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前、治疗第4周和第8周采用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PL)及重心移动总面积(CA)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PASS、PL及CA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使用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进行静态站立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未来可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主动站立训练的辅助康复器材。
    • 张娟; 苏清伦; 陆飞; 储晓新; 赵秦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腿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给予大腿肌群等速肌力训练。随访1年,比较术后3(T_(0))、6(T_(1))、12个月(T_(2))两组伸膝关节力矩峰值(PT)、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结果两组伸膝PT、Lysholm评分、闭眼泡沫平面重心摆动速度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研究组伸膝PT、Lysholm评分、闭眼泡沫平面重心摆动速度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腿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
    • 亓丰学; 苗雨; 张娜; 刘卉
    • 摘要: 小脑是脑皮层下的一个重要运动调节中枢,它与大脑不同皮层区域在解剖和功能上紧密连接,配合大脑皮层完成机体的运动功能和运动学习。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通过电极将微弱的电流作用于小脑能有效地提升皮层脊髓兴奋性和调控小脑与大脑皮层间的功能连接。系统梳理近20年中外关于tDCS刺激小脑对提升人类运动表现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表明tDCS刺激小脑可以改善人体的运动表现,如姿势控制、运动适应与运动学习、肌肉力量表现等。然而,tDCS刺激小脑的生理机制和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时间间隔等参数的选择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的体育科学研究中,如何将tDCS刺激小脑的技术应用于运动训练,帮助运动员突破现有的运动能力仍有待深入探究。
    • 刘冬煦; 刘芳
    • 摘要: 人体姿势稳定性是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运动中不可或缺的,而慢性颈痛这一现代社会多发的肌肉骨骼疾病对姿势稳定性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从慢性颈痛造成的人体肌肉神经功能障碍入手,探索其对人体姿势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并总结和梳理相关的研究方法,期望能对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