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015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兽医导刊、动物医学进展、今日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内科与临床诊疗学分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奶牛精细化管理高峰论坛暨奶牛精细化饲养关键技术与设施设备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等;奶牛酮病的相关文献由56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洪友、何宝祥、夏成等。

奶牛酮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0158 占比:99.79%

总计:100373篇

奶牛酮病—发文趋势图

奶牛酮病

-研究学者

  • 张洪友
  • 何宝祥
  • 夏成
  • 徐闯
  • 王哲
  • 刘国文
  • 张克春
  • 张波
  • 徐世文
  • 李小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晓刚; 牛华锋; 李丹; 张芮琪; 罗艳; 白军; 薛增迪
    • 摘要: 奶牛酮病是奶牛进入围产期后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出现奶牛产乳量和乳品质下降,及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情况,甚至于导致奶牛死亡,给牧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酮病定义高产奶牛产后出现能量负平衡的状态,能量的摄入满足不了泌乳的需求,不得不动员体脂来满足其能量需求。脂肪的不完全氧化产生酮体,通常通过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BHBA)的含量来诊断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
    • 陈淑蕾; 邓亮; 刘天龙; 朱春燕; 朱怡平; 李靖
    • 摘要: 奶牛酮病(Ketosis)是高产奶牛围产期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脂肪酸代谢产物酮体在血液中的异常累积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又称为酮血症。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以及丙酮酸。当酮体在血液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出现酮乳和酮尿等症状,常见的症状还包括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等,偶尔伴发神经症状[1-2]。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0%~40%[3-4],欧美国家奶牛酮病发病率为2%~20%[5]。Holtenius等[6]将酮病分为Ⅰ型、Ⅱ型和青贮丁酸型3种,是目前比较经典的酮病分类方法。
    • 杨春; 王艳琼
    • 摘要: 奶牛酮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于奶牛分娩后大量泌乳或能量摄入不足。奶牛酮病多发于分娩后6周以内的奶牛,可导致奶牛健康状况下降,进而造成奶牛泌乳量和繁殖性能降低,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人员熟练掌握奶牛酮病的发病机理及疾病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奶牛酮病发病率,日常养殖过程中,可通过科学搭配日粮、加强饲养管理、完善奶牛酮病监测体系等措施,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 郭晓丽
    • 摘要: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尤其处于围产期的奶牛容易发生,发病后,会对奶牛的生产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会影响牛奶的质量,使养牛场的经济效益下降。本文根据当地奶牛酮病的发生情况,详细地分析了奶牛酮病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防控措施,以期为广大奶牛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 陈斌
    • 摘要: 奶牛酮病是容易发生在奶牛围产期的一种特殊病症,一旦奶牛出现相关症状,就会使奶牛产奶量大幅度下降,使养殖场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寻找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措施以及治疗方法。本文介绍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相关诊断,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 叶玮琪; 蔡金音; 陈曦; 范欣怡; 赵倩; 苏亮飞; 和凤平; 张立梅; 江康峰; 李小兵
    • 摘要: 为了解云南省某集约化养殖场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围产期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相关血液指标和肝脏的变化,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随机选择胎次为2胎~4胎的荷斯坦奶牛40头,跟踪采集产前5 d、生产当天、产后5 d和10 d的血液样品,根据β-羟丁酸(BHBA)浓度将奶牛分为健康组和酮病组。选取酮病组中因酮病被淘汰或死亡的奶牛,取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酮病组奶牛与健康组奶牛相比,β-羟丁酸(BHBA)在产后5 d和10 d极显著升高(P<0.01),血糖(GLU)在产后5 d和10 d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NEFA)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在产后10 d极显著升高(P<0.01),甘油三酯(TG)在产后10 d显著升高(P<0.05),对氧磷酶(PON-1)在产后10 d显著降低(P<0.05)。肝脏病理切片显示,与健康奶牛相比,酮病奶牛的肝脏组织结构异常,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脂肪蓄积严重。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酮病发病率为47.5%,多发于产后10 d,肝脏功能指标异常,肝脏脂肪蓄积严重,病变明显,存在潜在被淘汰风险。
    • 公培涛
    • 摘要: 奶牛酮病是奶牛泌乳早期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正常的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本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已成为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从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帮助.
    • 王宗毓
    • 摘要: 奶牛酮病是养殖期间很容易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通常发生于高产奶牛群体中,主要是因为奶牛机体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的代谢出现紊乱。高产奶牛养殖管理过程中,很多养殖户盲目追求奶牛产量和品质,增加蛋白质饲料的添加量,使机体营养代谢出现失衡,临床上表现为产奶量显著下降,乳汁品质降低,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症状。奶牛酮病诊治过程中,应明确具体的发病原因,并结合实际的临床症状进行严格诊断,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确保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 刘志鹏; 于志勇; 迟良; 胡学远; 刘焕奇
    • 摘要: 奶牛酮病时引起非酯化脂肪酸(NEFA)增加,造成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引发氧化应激反应.L-肉碱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是否对NEFA导致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仍然未知.为探讨L-肉碱对NEFA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效果,通过建立NEFA诱导小鼠肝细胞AML12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运用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和线粒体分布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NEFA极显著升高AML12细胞丙二醛和活性氧水平(P<0.01),降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导致线粒体异常分布(P<0.01),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1);但在NEFA中添加L-肉碱处理后,与NEFA组相比,极显著降低丙二醛和活性氧水平(P<0.01),升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极显著降低线粒体异常分布率(P<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试验结果表明,L-肉碱可减轻NEFA引起的小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为奶牛酮病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 王治德; 初莉莉
    • 摘要: 奶牛产后阶段是奶牛饲养管理中最关键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奶牛分娩后,生理代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及时做好产后护理,或使用了错误的护理方法,容易发生奶牛产科疾病如胎衣不下、子宫脱垂和代谢类疾病如产后瘫痪、酮病等.本文从诊断要点、治疗措施、预防控制等方面,对以上疾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期为广大奶牛养殖场(户)提供一些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