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洪水

大洪水

大洪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5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344篇;相关期刊390种,包括瞭望、气象知识、东北水利水电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2007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2007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等;大洪水的相关文献由740位作者贡献,包括侯琴、李文龙、李秀斌等。

大洪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4 占比:31.4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86%

专利文献>

论文:1344 占比:67.71%

总计:1985篇

大洪水—发文趋势图

大洪水

-研究学者

  • 侯琴
  • 李文龙
  • 李秀斌
  • 王涌泉
  • 纪冰
  • 天堂之门
  • 姚润丰
  • 孙又欣
  • 小椴
  • 李祖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双芬
    • 摘要: 各类研究资料表明,公元前2000年前后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时期,大范围的降温与洪水灾害改变了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多元化进程,中原周边诸早期文明因无力应对灾害而发生文化衰变与更迭。伴随着周边众多族群向中原地区的迁徙,早期诸文明的衰落、消亡与中原文明的勃兴同步发生,中原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优势发展起以二里头为中心的广土定居文明。中原文明吸收并借鉴了周边早期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治水的过程中形成世俗务实的文明演进模式。而“居中而治”和“天下”观念也基于中原定居文明而产生。在文化交流和族群融合的过程中,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文化共同体。祖先崇拜的发展、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国家制度与权威观念的成熟以及礼乐文化的成长等,使中原成为最初的“文化中国”。
    • 魏继印
    • 摘要: 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王湾三期文化不是新砦文化的前身,其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很可能是东夷伯益族群的文化.而发生在夏代前夕的大洪水,是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从联合走向对抗,是由禹益联合治水转向启益争位的反映.到了新砦文化晚期气候趋于稳定,新砦文化向洛阳盆地迁移形成二里头文化当与太康迁居斟寻有关.
    • 钟琳颖; 杜毅贤; 徐家鹏; 李杨; 沈婕
    • 摘要: 通过对历史大洪水统计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分析,基于洪水发生过程与机理探讨了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洪水动态地图的要求,并从动态和相对静态两个方面进行了洪水动态地图设计.最后以长江中下游流域1998年特大洪水、1991年太湖流域洪水的部分指标为例,设计并实现了相关洪水动态地图.研究结果重现了历史洪灾的发生过程,展示了洪水发展规律以及灾害损失,为历史大洪水统计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具有借鉴意义,也为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起到警示作用.
    • 宋书敏
    • 摘要: 通过碑刻史料对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千年一遇"大洪水进行深入解读,再现洪水过程及其巨大危害,对当时清中央政府、地方州府和灾民的应对措施进行认真梳理,提出其洪水预警的被动性与滞后性、黄河治理缺乏长期性规划、黄河治理体系的碎片化与局部性、河神信仰的普及化等时代缺陷,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经验教训.
    • 朱鸿光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东溪水库历史较大洪水的研究得出大洪水可能发生的时间,并根据雨强数值特征,结合锋面雨带和雷达回波运动出现类直线图像,可以迅速判断出可能的洪水等级,从而及时上报雨情,为城区错峰赢得宝贵的预泄腾库时间.
    • 尹雄锐; 王晓妮; 孟楠
    • 摘要: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地位十分重要。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80%以上的洪水发生在7-9月,一次洪水历时较长,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为40~60 d,松花江干流可达90 d左右。经过多年建设,流域已基本形成由尼尔基、丰满、白山等大型水库,胖头泡、月亮泡等蓄滞洪区和干支流堤防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可以保障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对超标准洪水,通过弃守河道内围堤、加筑子堤强迫行洪等工程措施和视情提前转移受威胁区群众、强化监测预报预警、科学实施工程调度管理和保证河道行洪通畅等非工程措施,保证沿江城市主城区和干流两岸粮食主产区防洪安全。
    • 魏继印
    • 摘要: 嵩山东南麓的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洛阳盆地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都发现有异常洪水的迹象.陶器特征和绝对测年显示两地的洪水应为一次.晋南地区、豫西北地区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此时期的洪水迹象.此次洪水发生在新砦文化的中期,覆盖的范围广大,是数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与禹时期的大洪水比较相符,故新砦文化应与早期夏文化有关.新砦文化晚期,洪水退去,在洛阳盆地的中央形成大面积的无人区,新砦文化趁机而入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
    • 靳云霞
    • 摘要: 本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树立防大汛测大水的信念,简要分析论证、推算“59· 10”渭河上游右岸支流藉河天水站特大洪水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计算水位、面积、流速对资料的影响,加之特殊年代的特定历史因素的原因,对分析研讨认识洪水的本来面目,造成一定影响.经计算分析论证,最大流量定在3260 m3/s是合理的.“59· 10”洪水实测水位流量有偏大的嫌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