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声色

声色

声色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2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306种,包括中国青年、世界、领导文萃等; 声色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马德、伍立杨等。

声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2 占比:97.51%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2.49%

总计:402篇

声色—发文趋势图

声色

-研究学者

  • 佚名
  • 马德
  • 伍立杨
  • 凉月满天
  • 张鸣
  • 温小暖
  • 岳婷婷
  • 彭忠富
  • 曹霞
  • 李国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叶当前
    • 摘要: 《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论“物色”为气象影响下的动态节物,其中感物论部分与《诗三百》以少总多的诗例材料被姚永朴引入《文学研究法·功效》篇,认为有“达情”“博物”的文学功能。然而,刘勰的“物色”论不同于桐城派的“声色”论,前者论节物对创作主体的冲击,更侧重情感激发,属文学发生论;后者将文章的社会效益与文学性结合起来讨论,以声色服务于文章义理,关联写作学。前者所论物色讨论的是文章素材,重点是如何表达内容;后者所论色泽,以炼字、造句、隶事为色泽三要,是文章辞采问题。刘勰虽然也用“声色”一词,但没有以此为文学范畴的明确意识。《文镜秘府论》所录旧题王昌龄《诗格》与桐城派古文家分别对“物色”与“声色”理论有进一步阐释与运用。
    • 鲍国潮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的需重点突出的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具有整体性、积淀性、复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尊重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本文提供了辨声色、尝滋味、通思虑、懂乡愁四种传统文化学习任务设计的取向,并就任务的具体推进提供了方法参考。
    • 苏斌
    • 摘要: 时间恰似溪水般向前轻柔流淌,越来越接近我心中的一个特殊日子。我没露声色,一个行动在心底酝酿几个月,大家也毫不察觉。到这一天,我突然通知爸妈,和我一道去发起一场发自心底深处的纪念。埋藏心中永不泯灭的深深怀念小时候,住在平房的我,充分享受着四季分明的季节特点。
    • 义海
    • 摘要: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NCA年会,或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到拉斯维加斯来。在我的心目中,拉斯维加斯并不是个好地方,觉得它是奢靡之城、堕落之都,是一座用欲望堆砌起来的城。虽然城市都是“人工”的,是经过人为的设计构建出来的。但是,人们在构建一个城市时,往往是因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人越聚越多,而最终成为一座城市,比如美国东部的纽约、巴尔的摩等城市。可是,谁会想到,在内华达的迷茫戈壁当中,在被四周荒凉的山岭包围下的这片山谷里,居然会“噌”地冒出一座城市来呢?它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又仿佛是戈壁上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一阵风过,似乎就会烟消云散。所以,当我走在这座城市里,在脑子里飘来荡去的一个问题是: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吗?
    • 董澄
    • 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这样林林总总、光电声色的时代里,2021年推出的Electra Glide Revival就像荒漠中的绿洲,海浪里的岛屿,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它让我们再次连接哈雷的DNA,豪迈大气美国旅行的古老基因。"哈雷负责设计&风格的副总裁Brad Richards如此介绍。
    • 刘慧青
    • 摘要: 姚永朴在《文学研究法》中将"声""色"并举,指出"声色"是一个具有稳定意义指向的理论范畴."声色"含义是:"声"为声韵律调等,"色"为文章修饰润色;"声色"特点是"合自然""主平和".姚永朴提出文章写作做到有"声色"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重讽诵、求文气,注重字句事的选择与运用等.讲求"声色"的意义:可以展现文章多种要素,增强表达效果.因此姚永朴提出的"声色"论对当今的文章写作具有某些启示意义.
    • 郑世鲜
    • 摘要: 寺观本是佛道圣地,是宁静之所,除了传统佳节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会有戏乐演出,寺观大多数时候都是与钟声、木鱼声、风声、水声相伴,戏曲所代表的世俗的声色享乐与佛道的清净无为似乎是有所相违的;而庙会祭祀的歌舞游艺又总是面向民间的,所以文人群体的声色歌舞似乎与寺观有着天然的隔阂。在明末清初的苏州,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贩夫小卒,皆有戏曲声色之好,观戏听曲已然融入到了苏州人的日常之中,成为吴地风俗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文人士大夫既是这种风气的追随者,更是引领者。在明末清初戏曲之风蔓延的吴中地区,文人们显然没有放弃开辟寺观这一风景绝佳之演出场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