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垄作

垄作

垄作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72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工程、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8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农机化研究、农机科技推广、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峰论坛、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首届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等;垄作的相关文献由197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法宏、李洪文、王庆杰等。

垄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2 占比:62.5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268 占比:37.07%

总计:723篇

垄作—发文趋势图

垄作

-研究学者

  • 王法宏
  • 李洪文
  • 王庆杰
  • 包攀峰
  • 罗海峰
  • 罗红旗
  • 向伟
  • 吴明亮
  • 徐成忠
  • 李问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芳娟
    • 摘要: 在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采用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播种方式,进行了旱地梯田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单株结薯数、薯块鲜重、大中薯率和小薯率等经济性状影响明显。单株结薯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小幅减少,单株产量和大中薯率下降明显。综合考虑,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密度以49 926~65 949穴/hm^(2),最佳密度为57 938穴/hm^(2)时马铃薯的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且单株结薯率、大中薯率高,适宜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应用。
    • 石艳艳; 马志花; 吴春花; 周永瑾; 李荣
    • 摘要: 为探讨垄作沟覆不同地膜对旱地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宁夏南部山区设置垄上覆盖普通塑料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塑料地膜(DD)、可降解渗水地膜(DS)和麻纤维地膜(DM),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其对作物关键生育时期(播后60~120 d)土壤水分、马铃薯功能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期(播后60 d)不同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2018年以DD处理最高,2019年以DM处理最高,分别较CK显著提高11.2%和21.6%。马铃薯关键生育时期,除2019年DS处理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提高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在块茎膨大期(播后120 d)DM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30.0%和23.2%。2年块茎膨大期DD、DM和DS处理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分别较CK显著提高54.9%、50.0%和22.6%,马铃薯产量平均分别较CK增产13.2%、14.1%和5.2%,平均净收入分别增收16.3%、14.6%和4.0%,而DS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净收益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水分和净光合速率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垄作沟覆普通塑料地膜(DD)与垄作沟覆麻纤维地膜(DM)处理均可改善现蕾期土壤水分,从而促进马铃薯光合和产量的提高。因此,垄作沟覆麻纤维地膜与垄作沟覆普通塑料地膜的增产增收效果相当,具有部分替代普通塑料地膜的优势。
    • 王小康; 谷举; 刘刚; 师宏强
    • 摘要: 我国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正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掌握不同垄作方向耕作措施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对合理布设水保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37)Cs示踪技术并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对不同垄作方向坡耕地土壤侵蚀-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横、顺坡垄作坡面^(137)Cs平均浓度分别为1802 Bq·m^(-2)和1770 Bq·m^(-2),均小于当地背景值2417 Bq·m^(-2),说明在两种垄作方向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2)横坡垄作的坡面平均侵蚀速率(1341 t·km^(-2)·a^(-1))小于顺坡垄作(1477 t·km^(-2)·a^(-1)),表明在长期平均条件下前者的水土保持作用优于后者。尽管研究区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侵蚀,但其侵蚀速率远大于黑土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200 t·km^(-2)·a^(-1)),因而在本研究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3)横、顺坡垄作在整个坡面均存在侵蚀-沉积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顺坡垄作存在一个45 m的主周期和一个75 m的次周期,而横坡垄作只存在一个45 m的主周期。准确把握土壤侵蚀-沉积在坡面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精确布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罗晓瑛; 李城德
    • 摘要: 2019年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韩湾村韩宗强家自留地里实施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影响试验,以研究和探索新型绿色环保集雨保墒栽培技术,为马铃薯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每公顷覆盖粉碎秸秆7 500kg的垄作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21.16 kg/hm;,比对照增产6 742.76 kg/hm;,增幅20.63%,增产效果显著。马铃薯秸秆垄作模式经济效益良好,而且减少了地膜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该技术。
    • 张涛; 李英; 张晓春; 魏灵; 庞有伦; 李平; 唐兴隆; 周玉华
    • 摘要: 针对西南丘陵山区土壤黏重、耕作与起垄阻力大的问题,为改善表层土壤结构,设计了一款精旋起垄一体机,主要由深旋装置、碎土装置、成垄部件等组成,可实现旋耕、碎土、起垄等联合作业。深旋装置采用双螺旋线方式交替安装旋耕刀,间隔为60 mm,旋耕刀轴转速为260 r·min^(-1);碎土装置中以刀盘为中心对称安装,每侧安装3把碎土刀,刀尖间隙为32 mm,碎土刀轴转速为430 r·min^(-1),并建立了作业过程中土壤断面模型和碎土刀运动轨迹;依据农艺要求将成垄部件设计成前宽后窄、上窄下宽的梯形箱体结构,分析确定成垄罩体长度为300 mm。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前茬作物为水稻或油菜条件下,垄宽、垄高、沟面宽稳定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96.26%、93.34%、89.09%,垄型饱满,无高低、宽窄垄现象,地表平整度、碎土率、植被覆盖率分别为2.06 cm、92.32%、85.32%,各项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作业后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分别降低了14.31%和11.25%,对土壤结构和通透性有一定改善。
    • 王朝霞
    • 摘要: 在庄浪县盘安镇进行了旱地玉米黑膜通用微垄垄作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庄浪县玉米该模式栽培最佳密度为82 063株/hm2,较高产量密度73 000~87 000株/hm^(2)。
    • 靳韦; 王昊; 陈永伟; 王世平; 张洪银; 马文礼
    • 摘要: 以二年生"宁杞7号"为试材,研究不同垄作根域限制栽培方式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探索滴灌条件下垄作根域限制盐分的灌溉调控方法,以期为宁夏干旱盐碱地种植枸杞等作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当累计灌水量达到1 715.7 m3·hm-2,可有效将处理全沙垄、1/2原土+1/2沙垄、2/3原土+1/3沙垄垄体全盐含量降至轻度盐化土和非盐化土范围,利于枸杞生长;对比各处理垄体盐含量下降速率,掺沙土根限垄作处理全沙垄、1/2原土+1/2沙垄、2/3原土+1/3沙垄有利于盐含量下降;对比各处理苗木成活率,根限垄作栽培模式枸杞苗成活率高于对照,且掺沙土根限垄作处理苗木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6.3%、93.1%、100.0%,三者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对于重度盐化地,可采用"滴灌+掺沙土+垄作根域限制"水盐调控模式进行枸杞种植,应保证在滴灌强化淋洗灌水1 715.7 m3·hm-2以上,方可进行垄体枸杞栽植.
    • 马花; 李祯; 官梅; 官春云
    • 摘要: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油菜垄作和厢作下不同深度处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土壤10、20、30 cm深处菌群的组成、丰度、α多样性及菌群差异,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CCA)及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优势菌群与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探讨土壤细菌与作物耕作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期垄作的土壤温度高于厢作0.1~0.7°C,成熟期垄作的土壤温度低于厢作0.2~1.2°C;厢作的土壤相对湿度均高于垄作;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各深度土壤样本共有的OTU数为2814条,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为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均大于5%);垄作土壤细菌的丰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大于厢作(P<0.05),优势菌群在土壤样本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对10 cm的土壤细菌无显著性影响,对20~30 cm的土壤细菌有影响;酸杆菌的相对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油菜垄作栽培有利于调节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展.
    • 肖庆礼; 孙兰茜; 代先强; 陈昆燕; 杨石猛; 汪长国; 杨超; 戴亚; 丁伟
    • 摘要: [目的]探讨武陵山区旱地烟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烟田抗旱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8年5-9月,利用等值线图、时间稳定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垄体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等值线破碎化程度较弱;而底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等值线破碎化程度较强.与垄体土壤相比,垄沟各层土壤均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等值线也都呈破碎化程度较高的斑块状.2)垄体与垄沟土壤均受到伏旱天气的不利影响,导致土壤水分在7月底(伏旱末期)达 到最低值.3)基于时间稳定性指数最小值得出的代表性样点,建立了代表性样点土壤含水量与对应土层平均含水量之间的统计回归模型.4)相关性分析显示,垄体土壤与垄沟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分交换,且交换量随垄沟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起垄和终生覆膜显著改变了武陵山区旱地烟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加剧了伏旱天气下烟田土壤水分的亏缺,研究结果可为本区烟田的墒情预测及抗旱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戴伊莎; 贾会娟; 熊瑛; 刘帮艳; 成欣; 王龙昌
    • 摘要: 针对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多发、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平作+无秸秆覆盖(FT)、垄作+无秸秆覆盖(RT)、平作+半量秸秆覆盖(FH)、垄作+半量秸秆覆盖(RH)、平作+全量秸秆覆盖(FW)、垄作+全量秸秆覆盖(RW)6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田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土层分布特征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同一生育期内,垄作和适量的秸秆覆盖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减少氮组分的流失;全量秸秆覆盖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与氮组分的固定.垄作较平作、秸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减少土壤氮含量的损失.各处理中,RH处理对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能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各组分在成熟期玉米田0~10 cm土层中的含量相较于移栽前分别显著增加5.1%、39.2%、38.5%、18.8%、8.7%.此外,RH能有效减缓水溶性氮的流失,其流失量为FT的45.57%.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以表征总有机碳;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碳、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垄作+半量秸秆覆盖(覆盖3750 kg·hm-2蚕豆秸秆)在西南旱地能产生显著的增碳固氮效应,且具有一定增产效应,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