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32398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08年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孟潭、徐伟进、张秋文等。

地震危险性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2398 占比:99.97%

总计:632608篇

地震危险性分析—发文趋势图

地震危险性分析

-研究学者

  • 高孟潭
  • 徐伟进
  • 张秋文
  • 刘艳琼
  • 史保平
  • 吕悦军
  • 沈建文
  • 王乘
  • 荆旭
  • 谢礼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阙仁波
    • 摘要: 以示例的方式简洁地呈现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并尝试通过它将所涉及的地震学、工程地震学、地震工程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做个串联式探讨,以期以此来深度解读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原理,并体现跨学科沟通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的思想理念。
    • 摘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 肖剑; 罗开海
    • 摘要: 具有“一致风险”的地震动参数是研究建筑物一致倒塌风险抗震设计方法的基础。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给出的三水准地震动参数并未充分考虑地区性差异,用于结构抗倒塌验算的罕遇地震也不具有相同的超越概率。本文从地震危险性数据出发,采用概率统计的手段给出了各烈度地区具有相同超越概率的三水准地震动参数的概率分位取值,指出规范给出的小震地震动参数不具备分位值意义上的安全储备、大震地震动参数分位概率的地区差异显著。按照90%分位值结果对规范中的地震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需要显著提高小震和7度地区大震的加速度取值,可以满足各烈度地区地震动参数“一致风险”的要求。
    • 郑晓伟; 李宏男; 张营营; 尹世平
    • 摘要: 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地震危险性模型、输入地震动记录、结构参数和需求模型的不确定性,并以云南大理地区1970年-2017年间的地震数据为研究基础进行了详细讨论。在传统基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通过贝叶斯更新准则,确定了地震概率模型中未知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通过贝叶斯理论建立了基于概率的地震需求模型,并在易损性中考虑了需求模型认知不确定性的影响;以42层钢框架-RC核心筒建筑为例,开展了地震作用下的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能够获得更为合理的危险性模型;忽略需求模型中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将错误估计结构的地震易损性;不同加载工况将对高层建筑的地震风险产生显著影响。提出的概率风险评估方法,提供了可以考虑固有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高性能结构地震韧性评价和设计理论的发展。
    • 阙仁波
    • 摘要: 对反应谱性质及其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逻辑关联性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严密性推导和深入性分析,以期以此来加深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编制原理的理解。
    • 张敏政
    • 摘要: 本文试图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就我国地震工程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论文指出:宏观考察得出的地震烈度并不具备科学概念应有的确切内涵和外延;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不可能被验证;抗震设防标准的采用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水平;断层避让研究尚未达到工程应用阶段;不能追求结构地震反应数值模拟的精确结果。最后,提出了对当前地震工程研究的建议和前景展望。
    • 闫秀杰
    • 摘要: 胡聿贤院士(图1),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22年生于北京,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8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1955年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到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院士)。胡聿贤院士致力于地质学、地震学和工程学的有机结合,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估计、场地条件影响和震害估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培养了许多跨学科的人才。
    • 任梦依; 刘哲
    • 摘要: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建地震活动性模型,因其输入参数取值难以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依据该模型所得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鉴于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全域敏感性分析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的不确定性分析流程和方法。首先,利用地震活动性广义帕累托模型,进行研究区地震危险性估计;然后,选取地震记录的起始时间和震级阈值作为地震活动性模型的输入参数,采用具有全域敏感性分析功能的E-FAST方法,对上述两个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两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不同重现期的震级重现水平、震级上限及相应的置信区间)对两个输入参数中的震级阈值更为敏感;不同重现期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对震级阈值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不同的重现期而言,在影响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上,两个输入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效应,且非线性效应程度不同。本文提出的不确定性分析流程和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基于其它类型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分析。
    • 姜丛; 蒋长胜; 尹欣欣; 王蕊嘉; 翟鸿宇; 张延保; 来贵娟; 尹凤玲
    • 摘要: 诱发地震及其灾害风险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废水回注等新型工业活动的顺利实施存在严重威胁,并早已引发社会各界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由此也产生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且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震级-频度分布(FMD)是描述地震活动的重要内容,对诱发地震的b值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区域应力累积状态、地下构造特征以及诱发地震危险性。文中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工业开采水力压裂诱发地震b值的数值大小、时空异质性、物理机制解释、受影响因素、应用现状等相关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前人发现的可能影响b值大小的因素,包括原位应力场、断层几何参数、断层成熟程度、震源深度等客观因素,以及注液体积、注液速率等由具体施工情况引起的孔隙压力大小变化的主观因素;总结了前人提出的包括孔隙压力控制论、原位差应力大小控制论、最大剪应力方向控制论、地质条件非均匀性决定论等多种可能的物理机制。厘清其中已取得的共识性认识、争议科学问题后,我们认为诱发地震b值或许可以成为判断储层改造效果、储层应力状态以及诱发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入手点之一。文中对水力压裂诱发地震b值特征的总结分析可为从事新型能源开发、地震安全监管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员及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 刘晓航; 贺金川; 郑山锁; 陈点新; 吴星霞
    •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城市正常运转提供保障的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可靠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在电力系统、供水系统等多个独立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电力系统对供水系统可靠性影响模型尚待研究.首先,对变电站典型结构及埋地管道典型单元进行数值建模分析,分别得到了不同设防烈度下不同电压等级典型变电站和不同腐蚀环境下不同龄期典型埋地管道单元的地震易损性,并对典型泵站单元建立了考虑电力因素的表决系统可靠性模型以及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进而得到典型泵站单元的解析易损性.其次,选用合理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与场地土放大效应对示范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各系统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地震动强度,进而结合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得到系统关键节点、线路的抗震可靠性.最后,采用拟蒙特卡罗方法和Warshall算法对西安市长安区供水系统在5种工况下进行了节点连通可靠性评估,以节点服务区域人数作为权重因子iω,得到了5种工况下供水系统的抗震可靠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评估供水系统的抗震可靠性时,当仅考虑供电系统的影响(工况4)时,供水系统可靠性相比工况3下降12.94%,若泵站同时具有备用电源(工况5),供水系统可靠性仅下降了4.05%,因此在供水系统抗震可靠性分析时必须要考虑供电系统对其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