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质力学模型

地质力学模型

地质力学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83641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地质力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水利水电混凝土坝信息网技术交流会议、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第8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及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等;地质力学模型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林、陈建叶、胡成秋等。

地质力学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3641 占比:99.94%

总计:183749篇

地质力学模型—发文趋势图

地质力学模型

-研究学者

  • 张林
  • 陈建叶
  • 胡成秋
  • 陈媛
  • 杨宝全
  • 董建华
  • 李朝国
  • 杨庚鑫
  • 姜小兰
  • 陈旭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昊天; 牌立芳; 赵永辉; 李志涛; 张俊德
    • 摘要: 降雨型滑坡因其受区域降雨影响而具有分布广泛、灾变因素复杂的病害特征。青海海东地区受季节性降雨因素影响显著,在公路沿线极易遇到降雨型滑坡病害。以青海川官公路民和段古鄯滑坡为例,在现场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结合FLAC3D有限差分计算分析,通过对比天然状态下边坡与饱水状态边坡的变形情况,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及变形演化过程,研究表明该滑坡是在其特殊的下覆坡体结构及罕见的降雨天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计算结果与滑坡变形特征基本相符,具有较高可信度,为古鄯滑坡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 摘要: 2022年8月5日,从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悉,今年金秋气田致密气累计完试水平井47口,井均无阻流量超90×10^(4)m^(3)/d,并培育出18口无阻流量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井,这得益于公司多方位优化储层改造技术,持续推动致密气提效提产,支撑致密气高效开发。一是攻关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设计技术,提升致密气改造针对性。针对河道砂岩致密气非均质性较强、部分井改造效果低于预期的问题,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地质力学模型,开展裂缝形态及产能预测模拟,优化压裂施工参数。
    • 张芮瑜; 陈媛; 张林; 刘子安; 杨宝全; 董建华; 张冲
    • 摘要: 叶巴滩高拱坝地质条件复杂,坝体与坝肩的稳定安全问题突出,工程安全性评价及加固处理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叶巴滩拱坝在天然地基条件下的坝肩稳定,并针对揭示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固措施.对加固后的拱坝进行有限元计算及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综合评价坝肩整体稳定安全性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地基条件下的坝体与坝肩变位较大,并呈现明显左右不对称特性,拱端附近发育的软弱结构面相互错动,对坝肩稳定起控制性作用.坝肩主要结构面加固后,坝体及坝肩变位减小,对称性得到明显改善,坝肩承载力及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表明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对拱坝受力变形和坝肩稳定起到良好的加固作用.
    • 廖伟; 刘国良; 陈如鹤; 孙军昌; 张士杰; 王玉; 刘先山
    • 摘要: 为了有效指导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和动态监测井网的优化调整、保障储气库运行安全,以目前中国库容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地应力场交替变化的特点,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各类室内岩心实验结果,建立了H储气库区域尺度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和三维动态地质力学模型,综合评价了H储气库在经历原气藏14年衰竭式开发及其改建储气库后长期高速注采气过程中交变应力下的圈闭动态密封性.研究结果表明:①H储气库地层压力的变化对区域地应力场具有显著影响;②原H气藏开发后断裂两侧地应力具有较大差异,但盖层未发生变形破坏,作为含气边界的控藏断裂也未发生滑移,保证了H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安全性;⑦由于H储气库高速注采导致地应力场变得更加不均衡,对储气库注采井的完整性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④H储气库在长期高速注采运行过程中盖层未发生剪切和拉张破坏,但地质力学数值模拟显示储气库长期高速注采导致储层南部的H断裂两侧形成最大约5 cm的相对错动变形,H断裂的密封性成为影响储气库完整性的薄弱区域;④建议在储气库南部H断裂上盘部署监测井,加强注采动态监测.结论 认为,该项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评估了气藏型储气库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圈闭的动态密封性,对保障H储气库长期注采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郭斌; 贾燕; 梁彧; 纪志阳
    • 摘要: 特殊的顺倾层状坡体结构、不合理的坡脚人工开挖与罕见的强降雨的共同作用,是公路、铁路沿线降雨型滑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宝轮服务区属于降雨型滑坡,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存在相对隔水、遇水极易软化成为滑床的炭质泥岩层.本文基于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服务区滑坡坡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和区域气候条件,采用FLAC3D软件模拟计算并分析了天然与饱水状态下边坡坡体的变形,验证了宝轮服务区特殊顺层坡体不合理坡脚人工开挖与罕见强降雨型滑坡诱发机理,计算表明与滑坡变形特征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提出了宝轮服务区特殊顺层坡体不合理坡脚人工开挖与罕见强降雨降雨型滑坡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对类似滑坡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许旭堂; 简文彬; 张少波; 陈玮; 洪儒宝
    • 摘要: 为了研究开挖效应对残积土坡坡体内部变形特征及边坡失稳机理的影响,以福宁(福鼎—宁德)高速公路某高路堑边坡为原型,依据相似理论设计地质力学模型所需相似材料及其合理配比,结合自制监测系统和数字照相量测技术,开展基于PhotoInfor的多级边坡开挖效应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多级开挖过程中模型边坡坡体位移及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边坡坡体变形是由缓慢至加速滑动的渐进过程,坡体中部和坡脚开挖时,坡体内部位移增长速率最快;坡体上部位移大于下部土体位移,且从坡体内部向临空面方向位移逐渐增大;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体内部土体应力分布不均,坡脚处应力集中度高,边坡前端推力随着开挖过程逐渐增大;开挖卸载效应打破了边坡原有应力平衡,坡体后缘出现张拉裂隙,裂隙在整个开挖过程中不断发育、扩展和连通,形成贯通裂缝及滑动带,滑动带的形成过程与应力集中→释放→转移→重新调整造成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一致;开挖效应具有一定时效性,应力与位移变化并不同步,应变集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此类边坡的早期监测,应以水平位移增长速率为控制指标,后期监测应兼顾水平位移和应力水平增长速率,两者缺一不可.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级边坡开挖的预警监测和支护加固提供重要依据.
    • 李东阳; 王杰; 杨韶珺; 王波; 张垒志
    • 摘要: 为研究某城市地下小型采空区的岩层稳定性,采用三维相似模型方法,对城市潜在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超载破坏试验研究.根据相似模拟理论,以中粗河砂为骨料配置了相似材料,采用砌筑法建立了相似模型.对岩层进行逐级竖向加载至破坏,同时监测了地表位移、矿柱和岩层顶板的应变变化,并采用内窥镜拍摄了顶板和矿柱的破坏演变过程.计算分析了岩层表面的位移、曲率变形、顶板的应变,及矿柱的破坏随荷载增加的变化曲线.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岩层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①岩层表面荷载小于2 MPa时,岩层表面变形很小,属于稳定状态;2 MPa后岩层变形呈随荷载迅速增大的状态,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变形特征.②岩层表面荷载不超过1.2 MPa时,顶板应变处于线性小变形阶段,属于稳定阶段;而后顶板应变随岩层表面荷载迅速增加,当荷载增大到5 MPa时,应变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拐点,顶板开始出现破坏现象.③根据影像记录,顶板先于矿柱出现受拉裂缝破坏,而后矿柱出现剪切破坏现象.因此,未来的破坏模式必将是顶板先于矿柱出现拉裂缝破坏现象,所以要从防止顶板拉裂的角度来控制岩层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最终确定岩层表面瞬时荷载为1.2 MPa,并且在未来的开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岩层因存在地下不规则采空区而导致的不均匀变形问题.
    • 崔雪婷; 张子东; 范珊
    • 摘要: 目前,中国对于岩质边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对于土质边坡,特别是黄土边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究却非常浅薄,因此研究出一种适用于黄土边坡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大量的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黄土相似材料来模拟诠释兰州报恩寺滑坡的破坏过程,借以兰州报恩寺滑坡为模型,通过常规三轴试验,确定材料的基本力学参数,通过兰州报恩寺滑坡的室内物理模拟底摩擦试验来验证试验相似材料配比 ω黄土:ω河沙:ω石蜡油:ω水=4:1:0.7:0.627的可靠性.并且通过对该材料的试验可得出,该相似材料有使黄土易于保持水分、配置的特点,且价格便宜,方便购买,可模拟按相似比缩小后的大型黄土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拟黄土的相似材料.
    • 江勇顺; 付振华; 李天斌; 孟陆波
    • 摘要: Water bursts during tunnel construction endanger construction,and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reserve a waterproof dike with the required thickness to avoid water bursts and to take reinforcement of the dike and treatment of the structure liable to trigger a water burst.Using the water burst at K5+398 of the Mingyueshan tunnel of the Shanghai-Chengdu expressway as an example,and considering the type of tunnel section and the upright mudstone of the dike,the waterproof dike at the work face is simplified as a round thin plate.A formula for the calculation of a minimum safety thickness for the critical waterproof dike is deduced by analyzing the force applied on the water-proof dike,and the minimum safety thickness for the water burst section at K5+398 of the Mingyueshan tunnel is cal-culate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critical thickness of waterproof dike at K5+398 of the Mingyueshan tunnel is 1.4-1.55 m,and the calculated water inflow and water burst basically agree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隧道施工突水灾害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的安全.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存在突水致灾构造时,留足一定厚度的隔水岩盘——最小安全隔水岩盘,对确保突水致灾构造中水不至突出以及加固隔水岩盘和处理突水致灾构造至关重要.文章以沪蓉高速公路垫邻段明月山隧道K5+398处突水事件为例,基于隧道断面形式和隔水岩层为近直立泥岩层实际情况,将掌子面隔水岩墙简化为圆形薄板,以弹性力学薄板理论为基础,通过隔水岩墙受力分析,推导出临界隔水岩墙(盘)厚度——最小安全隔水岩盘厚度计算公式,并计算得出明月山隧道K5+398处突水位置最小安全隔水岩盘厚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验证,明月山隧道K5+398处掌子面隔水岩墙临界厚度为1.4~1.55 m,与实际涌突水情况总体吻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