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水渗流

地下水渗流

地下水渗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65144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地下水、世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2014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等;地下水渗流的相关文献由826位作者贡献,包括方肇洪、张文科、崔萍等。

地下水渗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5144 占比:99.67%

总计:65360篇

地下水渗流—发文趋势图

地下水渗流

-研究学者

  • 方肇洪
  • 张文科
  • 崔萍
  • 沈水龙
  • 满意
  • 许烨霜
  • 高峰
  • 张强
  • 李伟
  • 刁乃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亮焱; 夏建中
    • 摘要: 地下水渗流对地铁地下联络通道冻结区域会造成不利影响,对此,以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的福州市地铁5号线某区间数值模拟联络通道冻结过程为例,建立地下水渗流温度场及渗流场控制方程,并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以分析地下水渗流作用对冻结区域产生的影响。通过工程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得出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吻合度,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冻结施工过程中冻结区域冻结壁厚度变化规律,以此提出实际工程中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保证冻结过程中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翁丽花
    • 摘要: 为考虑地下水渗流对滑坡治理设计的影响,提高滑坡治理的有效性,依托某省道富水滑坡治理工程,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资料,详细分析了滑坡产生的原因,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结合平孔排水的方式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后,进一步采用基于渗流的方法计算了不同降雨历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验证了滑坡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对类似滑坡工程的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 焦开拓; 孙成珍; 白博峰; 杨瑞涛
    • 摘要: 中深层地热能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中深层地下水渗流会对埋管取热性能和取热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影响规律在长时间、多周期情况下尚不明确。为此,基于自主开发的埋管与地层双向耦合传热解析模型,通过一原位试验井参数,研究了埋管在单个取热期、多取热周期情况下的性能,并通过变化率、降低程度等重要参数定量评估了地下水渗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个取热期中,地下水渗流对埋管出口温度和取热功率的增幅作用在取热初始时刻很小,随着运行时间累积而增长;②单个取热期中,当试验井中达西速度大于3×10^(-7) m/s时,含水层中的局部降低程度才低于无含水层,此时增强了局部取热可持续性;③多周期取热时,在各个达西速度下,取热期瞬态阶段的取热性能随运行年限的降低程度要高于取热期稳定阶段;④多周期取热中达西速度在4×10^(-7) m/s以上时局部降低程度近似为0,此时每年取热期的取热性能维持不变。结论认为,建立的中深层地埋管与地层双向耦合传热解析模型,分析了埋管取热性能随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我国中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王天亮; 何亚梦; 吴镇; 李君君
    • 摘要: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地下工程中水渗流对砾石地层人工冻结过程的影响,分析砾石地层的温度场分布特征及冻结壁的形成过程、交圈时间和厚度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人工冻结管的冷量扩散与地下水渗流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效应;无渗流时,人工冻结过程中砾石地层上下游温度场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且冻土圆柱和冻结壁厚度均匀一致;地下水渗流导致砾石地层上下游温度场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且渗流速率越大,不对称性越明显;冻结壁交圈时间随地下水渗流速率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增长,渗流速率达到5.00 m·d^(-1)时为无渗流时的3.2倍;由于地下水渗流的"冲蚀"作用,上游冻结壁厚度随渗流速度线性减小,下游冻结壁厚度则线性增大,冻结壁呈现"马鞍"形状。
    • 晏莉; 杨海涛; 崔云龙; 吕超慧
    • 摘要: 以太原某地铁车站试验段的富水粉砂地层深基坑为依托,利用三维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对该工程坑底加固、坑内降水及开挖进行模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旋喷注浆联合双液注浆加固富水软弱地层基底,能够有效阻止坑外地下水向坑内渗流,基坑周边的地下水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变化很小。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出现最大沉降的点距离地下连续墙5~10 m,而且地表沉降最大影响范围未超过2倍开挖深度;地下连续墙变形在各开挖阶段均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抛物线形式,最终产生的最大侧向位移为22.1 mm,位于距离地表开挖深度的1/2~2/3处。提高土体的弹性模量能够显著地抑制坑底隆起变形,然而对坑外的地表沉降及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盲目增大水泥掺入量,以免造成浪费。
    • 姜静华; 王沣浩; 蔡皖龙; 王睿峰; 刘俊; 张育平; 王志华
    • 摘要: 基于OpenGeoSys软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的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三维传热模型,探究了渗流速度、渗流层位置及多渗流层对换热器长期运行出口水温及岩土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有利于增强换热器的取热性能,同时加速岩土温度恢复;但常规地下水渗流速度范围内取热性能提升效果不明显;渗流层位置位于换热器底部时,取热性能增强效益明显好于渗流层处于换热器顶部的情况;且渗流层分布情况对换热器取热性能提升效果有限。
    • 韩桃明; 赵振晋; 王先忠; 陈亮; 杨秀峰
    • 摘要: 地下水渗流造成灾害的过程很短暂,但灾害后果很严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地下水渗流破坏机理与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并列举工程案例,说明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的重要性。为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研判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来减轻风险,降低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尚银生; 尚许雯
    • 摘要: 《水利学报》2022年第5期发表的《浅层地热能不同开发方案对深层地下淡水咸化效应研究》[1](以下简称《研究》)利用孔隙地下水渗流-热量运移-溶质运移多场耦合数值模型,探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对浅部咸水入侵深部淡水的影响。研习该文,提出几点商榷,以期说明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合理的水文地质参数是决定模型可靠性的根本基础。
    • 张婉吟; 孙昌利; 张挺; 陈小丹
    • 摘要: 某深基坑工程位于深圳市前海地区,基坑开挖深度大,临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紧邻基坑东侧有3条正在运行的地铁线路,地下水变动对周边影响较大。该文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该基坑现有支护及止水方案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研究了该基坑工程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监测数据表明,该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环形内支撑”支护方案后开挖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可为同类工程分析提供借鉴。
    • 杨卫波; 张来军; 汪峰
    • 摘要: 为获得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桩埋管参数对能量桩热-力耦合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埋管参数的能量桩数值模型,分析了桩埋管数量、埋管布置形式、埋管管径对单位桩深换热量、日换热量、桩截面平均温升、桩身位移增量及桩身附加温度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埋管数量可以增大能量桩换热量,但也会加剧桩内不同埋管间的热干扰,导致换热性能下降及桩身位移和附加温度荷载的增加;渗流下桩埋管的布置形式对其换热性能有显著影响,而对桩的力学特性影响较小,且渗流速度越大,2种布置形式对应的能量桩换热量差异逐渐增加,桩顶位移增量与桩身附加温度荷载逐渐减少;增加埋管管径可以提高能量桩的换热量,但也会加大桩身和桩周土壤温升,导致桩身位移和附加温度荷载增大。研究结论对于渗流作用下能量桩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