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修复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49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6633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地质通报、地学前缘、铀矿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与整治研讨会、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等;地下水修复的相关文献由144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志飞、姜永海、席北斗等。

地下水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6633 占比:99.92%

总计:146747篇

地下水修复—发文趋势图

地下水修复

-研究学者

  • 马志飞
  • 姜永海
  • 席北斗
  • 易升泽
  • 杨昱
  • 安达
  • 邓灿
  • 夏太保
  • 严汝文
  • 何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颖莹
    • 摘要: 介绍了抽出-处理技术在上海市某地下水砷污染地块修复的应用案例。通过对该污染地开展土壤与地下水场地环境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发现该地块部分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砷对建筑工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超出了可接受水平。通过修复技术筛选、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等确定修复方案。该案例采用分区抽提的方式,同时结合多次抽提、药剂注入辅助措施进行治理修复。该污染场地经过修复,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砷浓度达到了修复目标值。
    • 李坡; 张珊珊; 施锦秋; 高航; 王明新
    • 摘要: 采用砂柱实验对模拟苯胺(AN)污染地下水进行连续处理,研究了碱(NaOH)活化、铁(Fe^(2+))活化和过氧化氢(H_(2)O_(2))活化三种过硫酸盐(PS)活化方式对AN的去除效果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H_(2)O_(2)活化PS处理对AN去除效果最好,4天内AN累计去除率达到了60%。当H_(2)O_(2)浓度递减注射时,4天内AN累计去除率达到了83%,克服了恒定浓度注射时的氧化剂浪费问题。各处理的总有机碳(TOC)矿化率远小于AN去除率,表明大量AN不完全降解。GC/MS分析表明,降解产物主要有对苯醌、偶氮苯和直链烷烃。碱活化显著提升了体系pH,其他反应体系均为中性,反应后pH均下降。H_(2)O_(2)活化PS处理的氧化还原电位稳定保持较高水平。处理后的水质急性毒性均高于处理前,主要源于过硫酸钠分解后残留的硫酸盐,使修复后地下水饱和带形成高盐区。因此,采用活化PS原位注射修复时,需对二次污染风险进行严格地评估和防控。
    • 余锦涛; 张长波; 徐剑锋; 宋盘龙; 盛健; 陆锟; 廖志强; 商照聪
    • 摘要: 以我国长三角地区某典型机械厂石油烃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为案例,阐述原位电阻加热技术对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过程。通过原位电阻加热将水土同步加热至近100°C,将污染物从土壤和地下水中脱附出来,配以多相抽提井将污染物抽出并进行后续处理;设置地下温度、压力监测点,动态监测修复过程;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评估修复效果。地下水样品中污染物浓度监测结果表明,加热50 d后(加热中期)各监测点位的地下水石油烃的修复达标率超过65%,加热108 d后(加热后期)达标率达100%。后期尚需对地下水污染物开展进一步跟踪监测,验证该技术的持久性和彻底性,为后续技术示范推广与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和成功的经验支撑。
    • 陈旭杭
    • 摘要: 降水技术是地下水修复工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技术,可通过对地下水进行抽提异位处理,快速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但对于粘土层以及淤泥质粘土等,由于其渗透性较差,传统的降水技术往往效率较低,而负压深井降水系统可以为管井提供一定的真空度,加快了管井的降水速度,提高了抽水速率。本文以某地下水修复项目为例,采用负压深井降水技术,实现了稳定高效的降水,为后续地下水修复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 张丽娜; 姜林; 贾晓洋; 夏天翔; 梁竞; 朱笑盈; 刘文晓
    • 摘要: 由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非均质性、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多样性、修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等原因,地下水修复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修复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与修复预期不匹配等问题,对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场地再开发利用带来压力.美国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不可达性的概念,推行了技术不可达豁免政策,将技术不可达评估纳入地下水修复管理程序中,并提出适应性管理、低风险结案、长期监测等一系列管理要求,以保障场地修复后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我国尚未建立技术不可达情景的应对措施和技术体系,在复杂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中仍存在修复目标、修复周期、修复效果评估周期等各方面的挑战.本文围绕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借鉴美国污染场地管理经验,提出了修复技术不可达情景下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修复过程跟踪管理技术体系、适时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严格落实污染场地后期管理等建议,以期为保障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侯盾; 徐青松; 张志强; 刘海涛; 陈选平; 曲丹; 李佳璐; 熊惠磊
    • 摘要: 氯代烃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染料、润滑油、农药和电子等行业的生产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使用、存储与处置等环节中,氯代烃类化合物易渗入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在某氯代烃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工程中应用高效吹脱技术,以实现污染羽的有效控制。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抽出处理后出水中的四氯化碳、1,1,2-三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和三氯甲烷等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599—2006)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标准的要求,可为类似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提供一定技术借鉴和工程示范。
    • 王啟华; 黄文涛; 陈建; 成德久
    • 摘要: 文章介绍了抽出-异位处理技术在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地下水有机污染羽修复的案例。该案例通过多级水泵将地下污染羽区内多相态污染介质及NAPL抽提至水面,采用日处理3000t的小型移动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和垂直止水帷幕的设立对地下水进行异位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为防止污染羽和洁净地下水不同浓度梯度下的基质对流,在遭受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中采用常用的膨润土等材料设置半永久性止水帷幕,同时梳理了污水处理工艺和止水帷幕施工流程,总结了止水帷幕在项目中应用的优点,并对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傅晓日; 魏新颜; 张伟; 闫武鹏
    • 摘要: 文中对比了盐酸羟胺(HAH)、抗坏血酸(ASC)、亚硫酸钠和抗坏血酸钠(SAS)对谷氨酸-Fe(Ⅱ)催化过碳酸钠(SPC)[GLA-Fe(Ⅱ)/SPC]体系降解地下水中苯的作用;考察了HAH浓度、水质条件对HAH强化GLA-Fe(Ⅱ)/SPC[HAHGLA-Fe(Ⅱ)/SPC]体系中苯降解的影响;探究了HAH对GLA-Fe(Ⅱ)/SPC体系中主体活性氧自由基产生的强化作用,以及主体活性氧自由基在苯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考察了HAH-GLA-Fe(Ⅱ)/SPC体系在实际地下水修复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HAH、ASC和SAS促进了苯的降解,且HAH促进效果最佳,但过量的HAH不利于苯的去除;HO·是GLA-Fe(Ⅱ)/SPC体系降解苯的主导自由基,HAH强化了HO·的产生,提高了HO·强度;O·^(-)_(2)也一定程度参与了苯的降解,但HAH对O·^(-)_(2)产生的影响可忽略;高浓度的Cl-和HA不利于苯的降解,但HCO_(3)^(-)对苯降解的抑制效果最显著;酸性条件有利于苯的降解,但碱性条件显著抑制苯的降解;HAH-GLA-Fe(Ⅱ)/SPC体系对实际地下水中苯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 石会轻
    • 摘要: 地下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合成了一种负载Fe^(0)/FeS的高炉矿渣复合材料(Fe^(0)/FeS@BFS),并将其用于Cr(VI)和土霉素(OTC)共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研究了污染物初始浓度和pH对模拟污染地下水中Cr(VI)和OTC共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Cr(VI)和OTC的吸附均具有较高的p H依赖性,p H值越低,对吸附越有利。同时,在初始p H为3.5、初始Cr(VI)浓度为20 mg/L、初始OTC浓度为50 mg/L时,0.5 g/L Fe^(0)/FeS@BFS可有效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约38 mg/g Cr(VI)和95 mg/g OTC。在共吸附过程中,Cr(VI)的去除主要通过还原和铬铁矿络合物的形成进行,而OTC去除主要通过氧化降解、吸附和络合进行。结果表明,修正Fe^(0)/FeS@BFS是修复Cr(VI)和OTC共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方法。
    • 丛鑫; 王宇; 李瑶; 曹平
    • 摘要: 工业场地地下水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目前缺少经济有效、可以大面积工程应用的处理技术。膨润土系阻隔屏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该技术造价低廉,可实现污染地下水持续原位阻控,为后续处理提供长期缓冲。综述了近年来膨润土系阻隔屏障修复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工艺参数、功能实现和材料更新,扼要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该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