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污染土壤

污染土壤

污染土壤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0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9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123004篇;相关期刊528种,包括土壤学报、土壤、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土木工程安全与创新——2014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八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污染土壤的相关文献由1837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周启星、吕正勇等。

污染土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9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23004 占比:98.99%

总计:124255篇

污染土壤—发文趋势图

污染土壤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周启星
  • 吕正勇
  • 魏丽
  • 苗竹
  • 朱湖地
  • 李淑彩
  • 冯国杰
  • 郭书海
  • 程功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悦; 慕晓泉; 李博; 杨杨; 王殿武
    • 摘要: 针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问题,选取河北省保定市周边地区持续重金属污染的原位土壤与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采样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蚯蚓扰动作用对土壤重金属Cd、Cu和Zn全量与有效性变化的影响及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主要结果如下,蚯蚓在供试土壤(清洁土与3种原污土)中培养至第14天时,不同供试土壤全量Cd、Cu和Zn含量较培养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土壤全量Cd含量分别降低了40.48%、9.90%、0.89%和6.15%;土壤全量Cu含量分别降低了3.16%、8.16%、4.34%和7.74%;土壤全量Zn含量分别下降了2.27%、3.53%、3.34%和4.84%。供试土壤DTPA-Cd、DTPA-Cu和DTPA-Zn含量较培养前呈升高趋势,DTPA-Cd含量分别增加了29.41%、16.54%、14.33%和0.51%;DTPA-Cu含量分别增加了10.51%、1.26%、12.28%和5.30%;DTPA-Zn含量分别增加了44.99%、9.62%、7.97%和0.18%。另外,不同污染土壤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蚯蚓体内Cd、Cu和Zn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蚯蚓对Cd、Cu和Zn的富集能力表现为Cd>Zn>Cu。培养至第2天和第7天时,蚯蚓Cu含量与土壤全量Cu和DTPA-Cu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培养至第14天时,蚯蚓Zn含量与DTPA-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朱灿; 陈玉芳; 朱慧
    • 摘要: 为解决土壤污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后续开发利用问题,针对土壤修复治理产生的“场地周边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调查不精准、场地污染范围不精准、地块污染物筛选不精准、土壤修复目标值和修复方量不精准、地下水风险控制不精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路径不精准、工程施工不精准”七个“不精准”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增加对场地周边开展的土壤采样调查、场地污染土壤电镜扫描、地块污染物精准筛选、科学计算土壤修复目标值和修复方量、地下水污染调查、污染土壤分区管理、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并结合尾矿库治理的技术和方法,成功完成了某省某市首例土壤修复工程。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后的土壤符合一类一般固废标准,运至尾矿库进行填埋闭库,精准治理节约费用44.4%。完成治理修复的土地,由某市规划收储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增值收益大于治理费用,为我国其他矿业重金属污染城市土地治理建立了一种可复制的精准修复模式。
    • 栾雪; 吴磊; 谢晴; 赵立茜; 乔显亮
    • 摘要: 为了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需要研究有效的修复技术.采用可生物降解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GLDA)为淋洗剂,通过开展土柱淋洗实验,考察了GLDA对Cd和Zn的修复效果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LDA对Cd、Zn的淋出率(61.7%、22.3%)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相近,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的Cd和Zn显著减少,Cd、Zn迁移性和环境风险有效降低.FeS沉淀淋洗液中的Cd和Zn,可以实现GLDA回收利用,再生与新鲜的GLDA对Cd、Zn具有相近的提取能力.GLDA淋洗后采用水冲洗土壤,可以减少GLDA的使用量,也会降低GLDA在土壤中的残留.GLDA淋洗对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显著增加土壤细颗粒的比例,对土壤结构和质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 方卢秋; 游豪; 刘忠闯
    • 摘要: 以模拟铅污染涪陵榨菜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淋洗法修复土壤,研究淋洗剂种类、浓度、固液比和振荡时间对污染土壤中铅去除率的影响,拟为铅污染涪陵榨菜栽培土壤的化学淋洗修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所用的12种淋洗剂物质中,以表面活性剂CTAC、CTAB、硝酸和乙酸的淋洗效果较好;4种淋洗剂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表现为先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到一定值后趋于平稳或者缓慢下降;乙酸淋洗时铅的去除率最大为16.97%,硝酸淋洗时铅的去除率相对较小,仅为5.51%;铅的去除率随固液比增大呈递减趋势,当固液比为10 g/L时,铅的去除率介于64.73%~81.37%之间;在振荡时间为12 h, CTAC浓度为0.006 mol/L、CTAB浓度为0.01 mol/L、乙酸浓度为1.8 mol/L、硝酸浓度为4.0 mol/L时,铅的去除率比对照组依次增加34.76%、39.51%、48.40%和54.89%.
    • 郜涛; 骆碧涛; 卢海勇
    • 摘要: 目前,土壤污染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废物排放对土壤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对污染土壤进行有效的治理,一直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土壤污染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土壤污染技术的发展方向。
    • 王新; 柳文睿; 侯佳文; 葛玲; 张亚楠
    • 摘要: 针对土壤农药污染问题,介绍了微生物菌剂的概念、类型及有效微生物菌株,总结了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的主要制备方法,阐述了微生物菌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研发出针对多种目标污染物、高耐受、长保质期的微生物菌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 严志楼; 王昶童; 张施阳
    • 摘要: 该研究以上海市某地块石油烃(TPH)和多环芳烃(PAHs)有机污染土壤为例,采用目前修复工程中常用的碱活化过硫酸钠和热脱附技术,分别对TPH和PAHs污染土壤开展修复模拟试验,根据污染去除效果确定了该氧化剂对不同浓度污染土壤的投加量和热脱附温度。在碱活化过硫酸钠体系中,针对低浓度的TPH和PAHs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时,投加1.0%的氧化药剂即可达到修复目标;对于高浓度的TPH和PAHs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时,投加3.0%的氧化药剂无法达到修复目标。随着药剂投加量的增加,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增幅减弱,大量地使用化学药剂修复经济性差且效果有限。采用热脱附技术,在脱附温度为300°C且持续加热1 h的条件下,即可将低浓度TPH和PAHs修复至达到目标值;而对于高浓度污染土,需将温度提升至500°C才可达到修复目标。脱附温度越高,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且其去除效果不受污染物浓度高低的限制。对于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经济、时间以及二次污染等因素来确定其适用的修复技术。
    • 常跃畅; 葛亚军; 曹占强
    • 摘要: 伴随着土壤修复行业的起步和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土壤修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土壤修复领域的应用,并结合案例介绍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的流程及技术优势,分析了目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所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土壤修复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修复技术发展。
    • 陈梦巧; 籍龙杰; #孙静; 邢轶兰; 张婧卓; 刘鹏; 顾群; 李书鹏; 刘渊文; 焦文涛
    • 摘要: 随着城市结构调整,工业企业易地搬迁后遗留下大量污染场地,严重威胁人居环境,亟待开展土壤修复。土壤淋洗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处理范围广、修复效率高和治理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是目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同时对于有机物污染土壤也具有显著修复效果。经过大量资料、文献调研,系统梳理土壤淋洗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重点分析异位土壤淋洗设备的典型工艺技术路线,进而提出未来土壤淋洗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 张宪芝; 何汇洲; 刘松; 韦丹丰; 林军; 夏惠承
    • 摘要: 简述了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现状,研究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性,对其修复后资源化利用制备超轻陶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污染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满足Riley相图,基本可用于制备陶粒,为进一步改善其内部的发泡情况,可与市政污泥配伍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