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层深度

土层深度

土层深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0354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内陆地震、地震工程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第11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等;土层深度的相关文献由653位作者贡献,包括祁伟、郭月峰、刘芳等。

土层深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354 占比:99.77%

总计:70517篇

土层深度—发文趋势图

土层深度

-研究学者

  • 祁伟
  • 郭月峰
  • 刘芳
  • 李仕华
  • 李新乐
  • 董雪
  • 贺军奇
  • 赵宝峰
  • 辛智鸣
  • 郝玉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狮; 严君; 陈旭; 陆欣春; 高瑞敏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Biolog方法,对比研究长期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GL)、农作物(AL)、人工林(FL)及无植被覆盖(BL)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变化均表现为GL>AL>FL>BL,且0~15 cm土层的AWCD值均高于对应植被15~35 cm土层。GL、AL和F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总的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BL处理的,GL处理0~15 cm土层的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最高,分别为3.38和6.89。在0~15 cm土层AL和FL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利用相对较高,而GL处理对氨基酸类利用较高;在15~35 cm土层AL和FL处理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利用最高,而GL被对羧酸类利用的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GL、AL和FL处理在0~1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方式及代谢功能相似;15~35 cm土层下AL和F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相似。因此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是植被类型与土层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植被类型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土层深度的影响。
    • 吴洁; 张咪咪; 周佳佳; 郝小玲; 王永吉; 张粉果
    • 摘要: 探讨了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地、退耕荒草地、农田玉米地)不同土层深度的碳氮含量变化,为该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年限、坡度、坡向等相近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热--重铬酸钾容量法和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其不同土层深度的碳氮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在0 cm~45 cm的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侧柏林地,总氮含量最高的为刺槐林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在45 cm~90 cm和90 cm~150 cm土层间无显著差异.林草地的有机碳、总氮含量最高,农田最低.由此可见,土地利用方式从农田到林草地的转变提高了有机碳和总氮的储量.
    • 袁翎凌; 董文渊; 钟欢; 陈新; 夏莉; 黄小东; 谢泽轩; 蒲婵
    • 摘要: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一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一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一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一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一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一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一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一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一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一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一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 赵佳翔; 张秀敏; 安秀; 黄头生
    • 摘要: 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冀北山区3种典型森林(落叶松林、白桦林和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矿化培养实验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林分、不同土层深度(0~10 cm和10~20 cm)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内,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呈现一致规律:培养前期速率波动较大,培养中后期矿化速率逐渐下降到较低水平并保持稳定。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白桦林 白桦–落叶松混交林 落叶松林,且白桦林的累积矿化量是落叶松林的1.52~2.53倍,是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的1.32~2.24倍;上层土壤(0~10 cm)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0~20 cm),具体表现为落叶松林、白桦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上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分别是下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的1.83、2.56和1.55倍。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0.0001),且存在显著的林分类型与土层深度交互性作用(P 0.0001),说明林分类型,土层深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会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 赵佳翔; 张秀敏; 安秀; 黄头生
    •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云杉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对0~10 cm和10~20 cm土层深度上的土壤进行室内矿化培养实验,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影响并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进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云杉林各坡位土壤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呈现不同规律,但是无明显差别。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云杉林夏季的土壤矿化潜力C0最低,秋季的C0/SOC最高,因此秋季对应的土壤碳库更加不稳定,表层土壤的矿化潜力高于深层土壤。
    • 刘江伟; 徐海东; 林同岳; 曹国华; 成向荣
    • 摘要: [目的]探索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为围垦区林分土壤碳库稳定性评价和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涂围垦区3种主要林分(美洲黑杨、水杉和银杏)为研究对象,分析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其中,0~20 cm土层水杉和美洲黑杨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银杏林分,2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0~60 cm土层水杉林分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杨林分,银杏林分最低,6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除银杏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外),20~60 cm土层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较高,总体上,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剖面分布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与有效氮和蔗糖酶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树种显著影响沿海围垦区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分布,但对剖面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影响较小。试验区美洲黑杨和水杉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优于银杏人工林。
    • 张萌; 沈雅飞; 陈天; 王丽君; 曾立雄; 孙鹏飞; 肖文发; 田耀武; 程瑞梅
    • 摘要: 【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C、N、P养分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养分差异显著,阔叶纯林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而土壤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阔叶纯林土壤C、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倒三角”的变化规律;而针阔混交林土壤C、N含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表聚现象”严重;阔叶混交林土壤C、N养分含量表层明显低于下层。3)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9.43~11.06)、N∶P(2.16~3.18)、C∶P(20.84~37.08)均小于全国水平(12.3、5.2、61.0),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C∶N、C∶P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壤P含量是土壤N∶P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宜阳县森林土壤受到严重的N限制,但其有机质矿化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较高,比较有利于该地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宜阳县未来的森林经营和植被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土壤N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关治理策略,以期解决土壤N限制的不良影响,加快生态恢复进程。
    • 罗忠奎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源”“汇”状态取决于植物碳的输入和碳库分解输出之间的动态平衡。然而,气候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植被、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从观测的角度,需要在几十年甚至百年尺度进行连续监测,才能完全刻画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但是,目前室内增温培养、野外地表土壤增温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土壤剖面增温等主流研究手段都是短期和骤然增温,忽略了植被、微生物和土壤对缓慢变暖的调节和适应过程,因此并不能完全捕捉土壤剖面有机碳对变暖的响应。
    • 王靓丽; 陈栋凯; 陈昢圳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陕西省不同树龄苹果园内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肥力,分别采集了幼龄苹果园、盛龄苹果园、老龄苹果园中的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有效营养成分在0~40 cm土层中含量处于较高水平,40~100 cm土层中含量不足;盛龄苹果园中土壤养分明显高于幼龄和老龄苹果园,老龄化果园土壤营养流失严重;幼龄和盛龄苹果园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明显,但老龄苹果园随土壤深度增加酸化严重。建议果农根据果园种植年限的不同,按照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才能有效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
    • 王靓丽; 陈栋凯; 陈昢圳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陕西省不同树龄苹果园内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肥力,分别采集了幼龄苹果园、盛龄苹果园、老龄苹果园中的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有效营养成分在0~40 cm土层中含量处于较高水平,40~100 cm土层中含量不足;盛龄苹果园中土壤养分明显高于幼龄和老龄苹果园,老龄化果园土壤营养流失严重;幼龄和盛龄苹果园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明显,但老龄苹果园随土壤深度增加酸化严重.建议果农根据果园种植年限的不同,按照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才能有效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