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2506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农机化研究、农机科技推广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山东农业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等;土壤耕作的相关文献由7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世平、左淑珍、张洪程等。

土壤耕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2506 占比:99.59%

总计:72806篇

土壤耕作—发文趋势图

土壤耕作

-研究学者

  • 刘世平
  • 左淑珍
  • 张洪程
  • 戴其根
  • 许轲
  • 赵德英
  • 陈阜
  • 霍中洋
  • 全孝镛
  • 姜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洪露; 武克焕; 朱成亮
    • 摘要: 在农作物播种之前,为了疏松土壤、防治杂草,传统上会进行农田翻耕作业,不仅提高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土壤流失机率,不利于抢抓农时及时播种。免耕播种作业指不耕作直接进行播种作业。GB/T 20865—2017《免(少)耕施肥播种机》(下称标准)中对于免耕播种作业的定义是:前茬作物收获后,直接在未经耕整的作物残茬覆盖的土地上,不实行任何土壤耕作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播种施肥作业。在实际中,进行少量旋耕作业的同时进行播种施肥作业的,若耕作动土量不超过40%,则符合标准中关于少耕播种作业的定义。
    • 黄瑜婷; 冯健安; 冯伟英; 李德斌; 曾兆行
    • 摘要: 单铧犁是以翻土为主要功能并有松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机械,南方地区多为小地块、不规整的田块,适合单铧犁这一小型耕地机械作业。目前市面上的单铧犁,由于结构设计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不平衡,全程需要人工手握拖拉机手柄,才能保证其直线行走。为此,急需开发一种新型单铧犁结构,使其在被微型拖拉机牵引工作时,能按一定轨迹自动行走,解放劳动者的双手,降低劳动强度。
    • 陈淑霞
    • 摘要: 1蔬菜栽培制度蔬菜栽培制度,就是对蔬菜在特定时期,特定土地面积范围内进行安排布局,茬口接替。其内容有间作、套作、轮作、复种以及排开播种等,同时需要结合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土壤耕作以及休闲制度。蔬菜栽培制度最大特点是普遍实行间混套种,能够大幅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光能效用及土壤肥力的利用率,通过轮作倒茬,冻地晒垡等办法可减轻病虫害,并能恢复与改善土壤肥力。
    • 摘要: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坐落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始建于1973年,是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马世均研究员、著名旱农学家李庆文研究员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组建的。目前有作物裁培学与耕作学、草牧业与生态种养两个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土壤耕作、旱作与节水农业、草牧业等。
    • 李辉; 宋成孝; 陈小翠; 罗勇; 段明禹; 舒中兵; 陈浪; 苟晓松
    • 摘要: 为明确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秸秆还田+免耕(A_(1)B_(1))、秸秆还田+旋耕(A_(1)B_(2))、秸秆不还田+免耕(A_(2)B_(1))和秸秆不还田+旋耕(A_(2)B_(2))4个处理,对玉米生育进程、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及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使玉米的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提前了1~6 d;秸秆还田+免耕处理(A1B1)下玉米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表现最好,籽粒产量也最高;秸秆还田以及免耕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以及田间持水量等理化性质影响较大,且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全N、全K、碱解N以及有机质的含量,降低土壤pH值,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 高文静; 宋占奎
    • 摘要: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免(少)耕播种、化学除草、机械深松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使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水蚀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早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章丘区农作物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近几年承担了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项目,采集了大量翔实的数据。本文将对玉米整个生育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 周凤娟
    •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方面的发展,水稻种植已经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提升,但是还是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对水稻土壤肥力进行控制,以此来对水稻的产量进行增长.对水稻耕作与水稻水分管理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且让土壤耕作与水分管理对水稻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得到具体的分析.
    • 董建新; 徐艳丽; 宋文静; 丛萍; 李玉义; 逄焕成; 郑学博; 王毅; 王婧; 况帅
    • 摘要: [目的]针对黄淮烟区植烟田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作频繁造成的土壤板结、通透性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数量下降等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问题,探讨通过秸秆颗粒还田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旋耕+不施秸秆颗粒(RG0)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颗粒用量(G1:2250 kg·hm-2、G2:4500 kg·hm-2、G3:6750 kg·hm-2)与2种耕作方式(旋耕:R、深翻:T)的交互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与RG0相比,3年间RG处理易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6.7%-16.5%,而TG处理易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3.0%-9.8%,秸秆颗粒高量还田降低比率最高.(2) RG处理提升0-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效果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4.9%(2017年);增加秸秆颗粒用量提升2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8.0%(2018年).(3) RG3与TG3处理显著提高0-20 cm与20-4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最高达17.9%与14.6%(2017年),但仅RG2与RG3处理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4) RG处理在还田后期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显著;>2mm、<0.106 mm、0.5-1 mm、0.106-0.25 mm与1-2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0-2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 66%),而0.5-1 mm与0.106-0.25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 48%).[结论]秸秆颗粒用量6750 kg·hm-2配合旋耕处理可同时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升持水性能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聚类分析也表明该处理促使土壤物理特性居于一类水平,是能有效改善当地烟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可行措施.
    • 田路明
    • 摘要: 1山地梨园的建园要点山地梨园由于山体坡度和夏季降水的影响,地面径流会引起坡地土壤的冲刷,从而可能形成大面积的片蚀和沟蚀现象。同时又会引起土壤随水流失,导致果园土壤肥力降低,甚至根系外露,果树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必须搞好山地果园的水土保持。山地梨园的建园要注重以下几点措施。1.1等高栽植山地梨园等高栽植便于以后修筑水平梯田,有利于行间土壤耕作和进行果树灌溉,可以减少果园土壤侵蚀。
    • 万里鹏程; 李永磊; 苏辰; 赵虎; 董向前; 宋建农; 王继承
    • 摘要: 采用EEPA(Edinburgh elssto-plastic adhesion)接触模型模拟土壤耕作特性,探究颗粒球型对土壤离散元模型仿真精度及计算效率的影响.测定了室内土槽土壤的静态堆积角、轴向压力、耕作阻力、耕作堆积角等土壤特性参数,确定并优化了单球土槽土壤离散元模型仿真参数.建立土槽土壤-挖掘犁铲离散元耦合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参数验证,耕作阻力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为1.70%.以13 mm为等效粒径确定了单球、双球、三球、四球等4种土壤颗粒的外形尺寸,采用单球、单球变粒径、双球、三球、四球、多球混合等填充方式建立了6种虚拟土槽,以耕作阻力、耕作堆积角、仿真时间为试验指标开展挖掘犁铲耕作过程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种虚拟土槽的耕作阻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8%,能够满足耕作阻力模拟要求;耕作堆积角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2.32%~20.32%,单球变粒径、四球、多球混合等虚拟土槽耕作堆积角相对误差均小于10%;单球土槽挖掘犁铲耕作仿真时间约为80.44 min,受土壤颗粒填充数量、接触关系及颗粒球型等因素影响,其他填充条件下仿真时间均有显著增加.综合考虑仿真精度及计算效率,土壤耕作阻力模拟时虚拟土槽宜采用单球颗粒填充方式,耕作堆积角模拟时虚拟土槽宜采用四球或多球混合填充方式建立.该研究为土壤-机具互作离散元仿真的建模,EEPA接触模型的参数选择,颗粒球型及填充方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