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6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13846篇;相关期刊674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经济研究导刊、农村经济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第25届天府创新论坛、2013首届世界农村和农民论坛、第三届国土资源法制与市场暨法律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土地产权的相关文献由1532位作者贡献,包括曲福田、李乐、吴次芳等。

土地产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6 占比:7.84%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13846 占比:91.57%

总计:15120篇

土地产权—发文趋势图

土地产权

-研究学者

  • 曲福田
  • 李乐
  • 吴次芳
  • 周诚
  • 钱忠好
  • 鲁德银
  • 佟绍伟
  • 吉喆
  • 吴九兴
  • 吴晓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芳
    • 摘要: 转型社区从乡土村落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不只是居民身份、基层行政建制与组织形态的变化,更主要是土地产权性质与空间结构的改变.土地产权与空间结构是形塑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形态的基础要素,转型社区实质上是城乡二元空间结构与制度安排在社区场域内的投射.作为城市化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转型社区的性质特征必须在城乡二元体系中来理解.基于城乡二元土地产权与空间结构的视角对转型社区进行研究发现:转型社区的土地产权存在集体产权、国有产权以及混合型产权三种形态,分别形塑出不同的社区经济关系与公共服务关系;转型社区的空间变革主要有集体主导的局部空间改造与行政主导的整体性空间再造两条路径,相应形成不同的社区空间形态与治理任务.从土地产权与空间变革的角度能够解析转型社区的不同实践类型及其属性特征,进而为探讨转型社区的有效治理奠定重要基础.
    • 黄凌翔; 梁兴森; 张贞; 李雪梅
    • 摘要: 当前国家规定国土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编制的现状底数,这使得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必须要考虑更精细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产权属性。但是在多年的空间规划分置管理体系中,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底图与现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底图对地类的划分有很大区别,且在传统规划的编制环节中基本不考虑土地产权关系。因此,探索土地产权关系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创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多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案例,提出典型土地产权问题下国土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思路,并基于调整思路从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全流程管控和规划指标等方面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创新建议。
    • 崔益邻; 程玲娟; 曹铁毅; 邹伟
    • 摘要: 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2)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土地确权颁证率较高,发挥出了明显的确权效应。研究结论:(1)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石,不仅要保障产权明晰,还要构建有效的产权实施机制;(2)经济利益是驱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地价值形成合理的价格参照系;(3)文化观念是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协调好市场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4)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 王光海; 谢保鹏; 陈英; 裴婷婷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地转出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的关键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和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农地转出具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对农地转出的影响机理,本文构建“农地产权权能强度—交易成本—农地转出”的理论框架,基于297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验证三者关系。结果表明,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对农户农地转出的总体效应呈显著正向影响,交易成本由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构成,资产专用性中非农就业比指标的中介作用路径不显著,其他维度下的指标在农地产权权能强度与农地转出间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因此,要充分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强化农地产权权能。同时,完善中介机构、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关注务农老龄化、农户“待地而沽”等现状,同时规范农地流转管理是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农地转出的必由之路。
    • 公茂刚; 李汉瑾
    • 摘要: 农地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在破解农村融资难、盘活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我国农地金融演进历程实质是农地由资源逐步资产化再逐渐资本化的过程,期间农地价值不断被挖掘,农地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农地金融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和民间探索相结合的演进历程,从属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并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其演进逻辑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由内生到外生,再回归到新内生发展。未来应以试点经验带动全局发展,在原有金融机构基础上设立“农地金融事业部”,为建立独立正规农地金融机构做准备。同时应注重社会保障体系与专业农地价值评估机构的建构与培育。
    • 朱介鸣
    • 摘要: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中建设用地利用的效率与公平问题,采用土地地租、土地产权、土地寻租和租值耗散等概念来研究上述土地利用的两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种不同的产权制度同时存在,即增量土地市场出让制、存量土地行政划拨制和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三种制度下的土地交易产生了土地寻租和土地租值耗散。研究提出必须完善建设用地市场机制和均衡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措施,阻止土地寻租和租值耗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增量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建议,以及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改造时为保障土地增值或减值的效率与公平所应采取的措施。国土空间规划中建设用地指标利用的效率与公平,是可持续城市化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
    • 杨遂全; 耿敬杰
    • 摘要: 研究目的:从土地产权收回、转让和继承,探究集体成员身份与产权相对分离理论及制定面向未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社会保障在城乡一体,集体成员身份保障功能在弱化,让农民工带财产进城需产权和身份分离,新型利益冲突需立法调控。研究结论:新型身份和产权关系应以农为本,逐步分离产权和身份绝对的绑定关系;土地经营权人可成为新社员和有偿使用宅基地;因入公职而离社,个人的由家庭共享,全家离社的承包地收回,宅基地保留与否视住房保障;宅基地资格权可为市民继承和转让,避免为占地新建闲置房;有农技的可优先继承股份和承包地;全家出国的,收回其土地产权;退休或恢复国籍回乡,可有偿使用宅基地。
    • 嵇淋
    • 摘要: 推动乡村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从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出发,基于乡村治权和土地产权互动,建构乡村空间内生治理的分析框架。乡村治权与土地产权的互动,通过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释放了土地的财富潜力,实现了以乡村精英、自组织为代表的主体再造。主体再造实现空间治理的“主体自主性”,土地资源和整合配置与土地财力的释放,实现空间治理的“能力自主性”,“主体自主”和“能力自主”共同推动空间内生治理。实证研究以张家港永联村为例,分析其达成空间善治背后的乡村治权、土地产权运作逻辑。
    • 黄唯唯
    • 摘要: 本文以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人地矛盾恶化、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为研究背景,基于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情况,首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进行梳理,并以空间和时间为维度划分出5种开发利用类型;然后,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得出城市地下空间区域协调发展的以下3种优化路径:加快空间产权秩序的制度化、规则化进程;重视空间产权于时间维度中的迁移发展问题;完善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并最终形成发展方案。
    • 谢芳; 王学锋
    • 摘要: 王船山关于封建土地产权问题的伦理思辨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他提出了"均天下"之地权分配的基本价值诉求,并深刻地批判了我国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产权模式,同时对土地所有权"共享"的正当性、农民土地使用权"私有"与"可继承"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各治其田而自收之"的土地收益分配模式.王船山关于土地产权的伦理思想中有诸多合理的成分,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尤其对坚持土地所有权公有化、使用权私有化和承认祖业权的合法地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