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文

国文

国文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7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3篇、专利文献53篇;相关期刊440种,包括劳动保障世界、中学历史教学、语文学习等; 国文的相关文献由645位作者贡献,包括国文、梁实秋、余光中等。

国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3 占比:92.99%

专利文献>

论文:53 占比:7.01%

总计:756篇

国文—发文趋势图

国文

-研究学者

  • 国文
  • 梁实秋
  • 余光中
  • 冰心
  • 李斌
  • 杨绛
  • 林明进
  • 饶杰腾
  • 张恨水
  • 牛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顾振彪
    • 摘要: 夏丐尊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和别的科目性质不同。”“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表的能力。凡是文字,都是作者的表现。不管所表现的是一桩事情、一种道理、一件东西或一片情感,总之逃不了是表现。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情感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这番议论,一是突出国文科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出于教学的可能性。读一篇文章约有三个阶段,只知道写了些什么,是“见”;进而辨析它的主旨、结构、文字,是“视”;再深入其境,用整个心和它相对,是“观”。学生独立阅读,往往是“见”;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达到“视”;“观”则靠人生经验和修养才能达到。换言之,“视”是可教的,“观”是不可直接教的,教学不是万能的。因此,夏丐尊主张国文科应侧重在文章形式的探究。
    • 摘要: 看、读、作是学好国文的基本功。此中看、读自然较作为要。因为必先经过看、读,方才能作。看、读实在还是一事。我们看书时,虽然自己不觉得在念,其实是无不默念的。看与念,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并无性质上的差别。所不同者,则普通所谓读,乃是将一篇文章,反复念多少遍,看则不过走马看花而已,一则分量少而用力深,一则用力浅而所涉广,此二者之中,看实尤要于读,因为要求悟入,总是利于从多中捞摸的。
    • 顾之川
    • 摘要: 二、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体大思精,系统全面,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涉及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考试和教师各个方面。第一,关于语文的性质。叶圣陶认为,语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他说:“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学生“不能运用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自然是直接吃亏。”
    • 顾之川
    • 摘要: "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 朱正明
    • 摘要: 整本书阅读是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一个理论。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说:“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的主张。但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就没有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仍然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学生,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读懂一本书,去研究如何读懂一本书。
    • 王锡政
    • 摘要: 这份档案是民国21年(1932)7月31日热河省教育厅通令学生作文应多注重现实的训令。内容是:本省各级学校国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每多空论史事而不注重现实问题,殊于青年思想有碍函应加以纠正。所属各校嗣关于学生作文应多注重现实问题之讨论及研究以促进青年思想,勿再空论史事是为至要,切切此令。
    • 李云龙
    • 摘要: 董渭川1923年发表的《研究国文的实际问题——课外阅什么书?怎样阅?》与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相前后,着眼于初高中学生国语、国文课外阅读,开列了与梁启超、胡适、周予同不同的书目。其所荐图书依据中学国语、国文课程纲要,针对初中、高中不同教育阶段而限制数量,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法、修辞、文学史、文字学、文艺、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董渭川的课外阅读观念受到新文化运动中师友的影响,并与其在北京高师所受国文教育紧密相关。对其所列书目特点的分析,可以为今天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的制定提供启示。
    • 冰心; 孔雀绿(图)
    • 摘要: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 王广清
    • 摘要: 高考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同,在文本选择上一般都是单一的,然而,202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八省联考”卷文学类文本破天荒出现了两个互为关联的阅读材料,以“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方式呈现,命题人选择著名学者金克木《化尘残影》中《国文教员》来命题,并将作者附在一组文本最后的“评曰”作为“文本二”,请看--。
    • 陈海燕
    • 摘要: 民国时期江西国文教师,在新旧文化之交,顺应潮流,兼容并蓄,对待文言与白话之争,采取了温和、冷静的科学态度.他们学识渊博,文节俱高,将现代教学法与传统的熟读精思、经典训练结合起来,教学并重,展现了第一批现代语文教师的风采,是后世语文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