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瞭望、东南亚纵横、文史知识等; 吏部尚书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劭伟、惠鹏飞、刘诚龙等。

吏部尚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99.42%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58%

总计:343篇

吏部尚书—发文趋势图

吏部尚书

-研究学者

  • 董劭伟
  • 惠鹏飞
  • 刘诚龙
  • 孔昭平
  • 何锦龙
  • 佚名
  • 刘太祥
  • 刘渝龙
  • 刘立祥
  • 华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时亮
    • 摘要: 明代吏部尚书职司文官选任与管理,是文职官员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内阁阁臣的高级官员。其任职形式灵活多样,除正常任职者外,尚有知、兼、试、署、以大学士掌部事等形式。吏部尚书个人出身、地域和户类来源都十分广泛;但又表现出不平衡性,特别是在个人出身方面,自永乐始由多途并用转为仅用进士。吏部尚书多由南京吏部尚书、两京其他各部尚书、都御史及京师各部侍郎升调;从其迁出情况来看,近2/5的吏部尚书未得善终,说明该职务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性。
    • 申利
    • 摘要: 《宋史·宰辅表二》:“(皇祐三年)十一月庚子,文彦博自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以行吏部尚书、观文殿学士出知许州。”(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473页)“十一月庚子”为“十月庚子”之误,“吏部侍郎”为“礼部尚书”之误。按:文彦博皇祐二年已升礼部尚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皇祐二年十月丙辰条:“宰臣文彦博加礼部尚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册,第4062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一,皇祐三年十月庚子条:“礼部尚书、平章事文彦博罢为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
    • 罗国澄
    • 摘要: 洪武十三年(1380)后,吏部尚书成为主掌铨政的最高行政官员,至明亡共有121人曾任此职。吏部尚书的地域分布广泛,这对实现不同地区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增强朝廷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各政区间的分布并不平衡,相对集中于南北政治中心及其周边各省;就动态来看,其地域分布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又呈现出广泛性和均衡性不断加强而逐渐向北方地区集中的趋势。
    • 刘群英
    • 摘要: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江南学政、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时称“遂宁相国”,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誉其“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清雍正三年(1725)逝世,葬于遂宁县中安里庆云山(今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庆元山),谥号“文端”。
    • 刘鑫; 杨晓薇
    • 摘要: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今山西阳城)人。清代宰相、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曾经教导康熙帝。康熙十四年(1675年)后,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
    • 沁禾
    • 摘要: 陈廷敬(1638-1712),本名陈敬,字子端,清初泽州人(今山西阳城)。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先后担任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史》《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为官五十余年,二十八次升迁,为清朝的发展和康熙文治武功的施展起了重要辅佐作用。陈廷敬一生清廉,即使官至宰辅也依然生活俭朴,因他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
    • 孟越
    • 摘要: 1北宋王朝亡国前,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皇帝”,外加百万汴京军民,全成了金人案板上的鱼肉,一场惨绝人寰的靖康之耻即将上演。不过,就是在这耻辱时刻里,原北宋吏部尚书王时雍,却成功上演了“为大宋争光”的一幕:当了金人的“长辈”。
    • 张声和
    • 摘要: 温州历史,就如同八百里瓯江,南宋文化是最重要的时段。而最能表达南宋文化遗存又相对完整的,那就是南宋的温州诗词。温州南宋诗词中,温州地方官诗作占了重要的一席。南宋知州楼钥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楼钥(1137-1213)明州鄞县(今属宁波)人,出身名门,为"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的玄孙,是吏部尚书汪大猷的外甥。楼钥任温州教授后出知温州。历任翰林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等。
    • 马宇彤
    • 摘要: 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景泰四年(1453年),六十九岁的王翱接替何文渊为吏部尚书,辅佐同为吏部尚书的王直,第二年正式接管吏部.吏部尚书,作为六部长官之首,位高权重,王翱执掌吏部十余年,在任期间始终知人善任、奉公守法,与内阁首辅李贤,一内一外,共同辅佐英宗,使天顺一朝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定.
    • 李业陶
    • 摘要: 纵观古代史,男耕女织似乎天经地义,妇人缝衣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件妇人缝衣的事情,不但惊动了皇帝,而且青史留名。事件的主角是甘汝来的夫人。《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年七月,甘汝来赴官府办事之际,突然发病不治身亡。时任吏部尚书讷亲曾与甘汝来共事,便亲自送其遗体回归家乡。到达甘汝来故里后,讷亲率先登门,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庭院里缝补衣服,便对老妇人说:“禀告你家夫人,尚书不幸去世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