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同一性

同一性

同一性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37223篇;相关期刊1106种,包括江汉论坛、求是学刊、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第三届全国比较管理研讨会等;同一性的相关文献由227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献珍、于海江、林青山等。

同一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1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223 占比:99.55%

总计:439196篇

同一性—发文趋势图

同一性

-研究学者

  • 杨献珍
  • 于海江
  • 林青山
  • 易小明
  • 邓贤科
  • 冒从虎
  • 刘海龙
  • 尚杰
  • 张旭
  • 王红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德志
    • 摘要: “启蒙辩证法”的两个命题,“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分别表达了对启蒙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将理解的重心放在第二个命题上,则会得出阿多诺、霍克海默全然抛弃启蒙事业的结论,而对该辩证法的完整理解告诉我们,“启蒙辩证法”正是要将启蒙从它的“盲目统治”的扭曲形式中拯救出来,最终给出一个积极的、救赎性的启蒙概念。由此出发,文章最终将阿多诺、尼采一并解释为康德式启蒙事业的同盟军。
    • 滕慧群; 熊忠辉
    • 摘要: 电视剧《人世间》充分运用影视表达手段,挖掘人的纵深性,真实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人性;调用隐喻和象征等符号,深刻揭示故事主体的情思演变和情感的本质,表达了强烈的审美生产和艺术创造的自我意识;描绘故事生活场景,演绎人性情义,在欣赏主体和创作主体之间搭建起流畅的对话机制,以真善美的价值鼓舞和引导观众反观自身。《人世间》的成功源于对普通劳动者的“史诗书写”,彰显了艺术作品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深度和审美高度。
    • 姜原
    • 摘要: 谢林建构了自己哲学体系中的“绝对同一”理念,由此又发展出他的艺术哲学理论并以此参与了欧洲思想界的艺术与美学讨论,还深刻地影响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柯勒律治:实际上,谢林的同一性理念正是柯勒律治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柯勒律治在谢林艺术哲学的基础上将关注点系于诗人自身,强调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这同时也意味着同一性命题从哲学思考进入了诗学范畴,并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 尚杰
    • 摘要: 后现代哲学讨论的“差异”,是不同于“存在”概念的差异,它可以追溯到尼采的“永恒轮回”命题,返回的,是一个不同于同一性的异样的思想情景,重复的真实内容是差异,差异导致的重复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当代法国哲学家,以德勒兹和德里达作为典型代表,揭示了一种差异哲学的可能性,超越了传统理性的界限,并且独创出一系列“家族相似”的后现代哲学概念,它是我们时代的新启蒙精神。
    • 杨舜超
    • 摘要: 李沧东的电影主要体现出了个人面对痛苦时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密阳》和《诗》两部电影中。《密阳》的主人公为了恢复即将崩溃的日常生活而不断努力,然而儿子的突然死亡使她面临更大的痛苦。之后,主人公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并试图维持自身主体的同一性,她希望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破坏,但是最终没能接近“痛苦他者”的本质。然而,她真正的救赎并不是来自主观记忆被重新整理的日常生活的恢复,而是来自陌生的他者,即主体和痛苦之间的面对面。《诗》的主人公则是一位贫穷的老年女性,有着比他人更独特的特性。
    • 刘逸峰
    • 摘要: 胡塞尔现象学的真理问题与同一性及在场概念息息相关,而三者在现象学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对象性在场中的诸同一性导致对象构造中的巨大冲突。以时间意识为线索,通过分析非对象性在场,胡塞尔现象学完成了由同一性并存向同一化融合的转变。同时,在场的时间性与本质性这两个方面,以及具体在场和“活的当下”这两个层面也被揭示出来。真理的同一性在根本上奠基于时间意识的内在性的同一化生成活动,这为胡塞尔现象学与尼采哲学之间的对比提供了基础。
    • 摘要: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心理学家、心理社会发展论创始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主要著作有《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 王俏冰
    • 摘要: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正义”作为理想国的核心命题始终贯穿于整部著作中。在《理想国》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对话引出了关于正义的问题的讨论。玻勒马霍斯接替了克法洛斯的位置,提出了与父亲一脉相承的正义观。起初,苏格拉底利用层层反问毫不留情地将这一观点驳倒,但他最后所构建的两个城邦却大致与此正义观相符合。因此,这一看似矛盾的转变不仅引发众多思考,也正是本文试图切入的关键,同时,在深入理解这一巧妙的背离中读者也可进一步探索出柏拉图正义观的逻辑思路与深刻含义。
    • 张瑞涛; 袁明月
    • 摘要: 中华传统女性道德作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近代得到了理性的批判,但依旧在一些方面影响着现代女性的生活。批判和回避并不能解决传统遗留的问题,理性全面的认识才是正确对待中华传统女性道德的首要基础。坚持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中华传统女性道德能更公正地理解其在不同时空下,因不同的社会生产等因素而存在着不同的特征与变化;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能更体会到中华传统女性道德在人类女性文明中具有的鲜明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其内在生命力;坚持主体选择性与客观必然性相统一,体现实践主体的“为我”目的性和“从他”的受制约性,能更明晰它曾长期存在并影响深远的原因;坚持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权责一致的态度辩证发扬优秀传统女性道德,在尊重两性天然差别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的共性与特性达成新的相对平衡关系。从“四大关系”的视角理性对待中华传统女性道德,既是对当代女性的重视与保护,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伦理智慧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与和谐家庭建设。
    • 张静羽
    • 摘要: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对于同一性的绝对的否定,他反对西方哲学根本的"一",同时反对由这个"一"所衍生出来的体系与相对主义等。他的目的是通过对同一的批判来确立异质化的东西,以此把那些被异化的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不仅如此,由于绝对的同一性思想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如种族灭绝这样的巨大灾难,所以阿多诺提出了星丛概念——可以把各种概念置于一种"和平"的无等级的状态下。这样,就破除了同一性下的等级之分并且破除了僵化。这也就达到了阿多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