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
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

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广东中山
  • 出版时间: 2012-08-10

主办单位:卫生部;科技部

会议文集: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胱氨酸结石是一种结石类型,主要成分为胱氨酸,多见于尿路结石,胆囊结石中仅有树鼩发现一例,人群中未见报道。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2007年5月~2012年4月期间24例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18例,其中2例联合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右半肝切除术6例。除1例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277.08±63.57)min,术中出血(559.58±350.17)mL,输浓缩红细胞(2.29±2.46)u,输血浆(158.33±235.75)mL。术后并发症包括肝断面出血1例,腹水4例,胆篓1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3.71±2.96)d。截止2012年5月,22例肝癌获随访,随访时间1~49个月,平均(22.23±10.65)个月,年生存率91%,3年生存率9.1%。结论:腹腔镜下解剖性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及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缝合,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创伤性膝关节脱位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按照膝关节脱位的Schenck分型标准:KD-Ⅰ型12例。KD-Ⅱ型5例,KD-Ⅲ型23例,KD-Ⅳ型1例,KD-Ⅴ型1例,均为单膝损伤。其中左膝27例,右膝15例。结果:依据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入院时平均为D级,术后均为B级。结论:关节镜下利用腘绳肌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和侧副韧带缝合的方法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疗效确实,具有手术创口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在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术前经药物治疗后怀疑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21例,女性18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5.3岁,行EKCP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肝外胆管的情况,并行诊断性治疗: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EPS)+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drainage,ERBD)/内镜下胰管内引流术(endoscopicretrograde pancreatic drainage,ERP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age,ENBD),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饮食改变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17例行EST,3例行EST+EPS,1例行EPS。15例行ERBD(2例联合行ERPD,1例联合行ENBD),4例行ENBD,2例未行胰胆管引流。术后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3例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无出现出血、穿孔。术后16例(76.19%)患者不适症状全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3例(14.29%)患者不适症状部分消失,饮食部分恢复正常,2例(9.52%)患者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0.48%(19/21)。结论:ERCP技术诊断和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是安全、微创、有效的,值得推广和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技术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病灶位于左肝和右肝前叶(Ⅱ~Ⅵ段)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功能Child-Push评分A级34例,B级18例;AFP(+)36例;采用完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技术,行左肝外叶或左半肝切除。结果:5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25例行左肝外叶切除,20例行左半肝切除加胆囊切除,7例行右肝前叶切除,无中转开腹,术中出血(96±28)mL(60~250mL),无术中和术后输血。切除肿瘤最大直径8.5cm,1例术后出现胆漏,经B超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治愈,无术后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2.8)d(6~12d)。结论: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对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可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患者开展。
  •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对30例经病理确诊的真菌性上颌窦炎进行手术治疗,并同期比较20例单纯采用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经病理确诊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结果:随访半年,治疗组30例全部治愈,对照组20例中有6例复发,再行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愈。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属难治性鼻窦炎,采用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对其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锁孔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蛇牌神经内镜辅助治疗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8例,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在蛇牌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复查CT示血肿清除90%以上。随访6个月,GOS优6例,良2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精确可靠、手术侵袭性小、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引导下行选择性肝内胆管造影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50例复杂肝内结石患者,术后T管造影及胆道镜未发现结石20例,在胆道镜指引下对于可疑胆管行造影以确定狭窄胆管及结石部位。结果:经选择性胆管造影。20例患者全部发现狭窄胆管及结石,后经胆管球囊扩张治疗,结石全部取出。无胆瘘及死亡病例,无结石残留。结论:对于寻找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胆道镜下选择性胆管造影不失为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肝囊肿患者进行腹腔镜开窗引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1.5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3~6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腹腔镜肝囊肿开创引流术是安全可行的,其优越性明显,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对直径小于1.5cm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食管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瘤体直径0.5~1.5cm)患者21例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进行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21例患者完全治愈,瘤体7~14d完全脱落,继发溃疡愈合时间为3~8周。结论: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直径在0.5~1.5cm的食管平滑肌瘤采用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分泌甲胎蛋白的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例甲胎蛋白阳性的胃癌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甲胎蛋白阳性的胃癌患者较易发生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结论:提高对甲胎蛋白阳性胃癌临床特点的认识,警惕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 摘要:目前对于儿童或气道狭窄者而言,纤维支气管镜因在操作时占据一定的气道,减少通气面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硬质支气管镜则可维持一定的气体通道,保证治疗过程的通气和安全。此项设计包括硬质电子支气管镜及与其连接的摄像主机、冷光源主机及监视器,该系统能将供氧、吸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大大缩短所需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准确率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 摘要:目前的共聚焦显微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共聚焦显微探头可以为医生提供1000倍以上的显微放大,为医生提供微观结构的诊断依据,共聚焦显微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在活体细胞进行活检诊断,省略了取活检和送活检的程序,大大节约了诊断的时间。硬质共聚焦显微支气管镜系统将共聚焦显微技术和现有的硬质支气管相结合,可通过调焦获得病变部位不同深度层次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模拟获得细胞的三维立体结构及监测活细胞内动态生理反应,可对肉眼所不能见的微小病变进行诊断。此项设计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 201020537684.6。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在病情危重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1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的危重患者27例,其中男性14例,女13例(其中妊娠晚期合并结石性胆囊炎1例),27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27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手术后右上腹疼痛症状立即缓解。手术后24h体温及白细胞明显下降,5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3例患者术后6~8周通过逐步扩管,应用胆道镜取出胆囊内结石,3例胆管癌或胰头癌患者术后7d,皮肤及巩膜黄染基本消退,谷丙转氨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超声引导下的PT-GBD,对于危重不能耐受手术或难以施行手术的患者,是一项安全、经济、简便、有效、成功率高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4月~2012年1月采用完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据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e临床分型,第1例为Ⅰ型肝门胆管癌,同时合并十二指肠乳头癌(双重癌);第2例为Ⅰ型肝门部胆管癌,第3例为Ⅲb型肝门部胆管肿瘤。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肝外胆管切除,骨骼化清扫技术、左半肝切除、改良Roux-en-Y胆肠吻合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420~660min,平均520 min。出血200~500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短暂性胆漏,一例吻合口水肿所致呕吐,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10~23d出院,平均16.7d。随访所有病例至今均无瘤生存,最长一例已存活7年余。结论:娴熟肝胆腹腔镜技术的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病例,完全腹腔镜高位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41例。总结手术前后影像学(CT和MRI)及血液内分泌激素检查,33例(80.5%)病例获得6~24个月的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78.0%),次全切除7例(17.1%),部分切除2例(4.9%)。术后复查内分泌激素不同程度改善。10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嗅觉减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蝶窦囊肿1例,脑脊液鼻漏3例,长期尿崩症3例,暂时性高热和水、电解质紊乱1例。33例随访患者中,2例在术后2年内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创伤小,显露清楚,术前鼻腔脑棉填塞,术中充分发挥内镜的作用,精细操作处理肿瘤和瘤腔,术后积极合理地治疗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低分化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鼻内镜下治疗低分化鼻窦神经内分泌癌5例,男3例,女2例,其中蝶窦1例,筛窦3例,上颌窦1例。病理确诊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其中大细胞型1例,小细胞型4例。5例患者于全麻下行鼻内镜下肿物切除术,术中根据肿瘤累及范围,开放相应的鼻窦,去除肿瘤及周围破坏的骨质。术中行颅底修补1例。全部病例术后给予放化疗。结果:术后颅内感染1例。跟踪随访1~3年,蝶窦肿瘤术后复发,4个月后死亡,余4例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镜治疗鼻窦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疗效确切。
  • 摘要: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由WILK提出。1998年,美国的5所大学成立了Apollo小组,开展专门的NOTES研究,并于1999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展了活体动物经胃行腹腔镜手术伪。2004年,KALLOO等发表了将胃镜经胃壁切口置人腹腔进行肝活检的动物实验报告。至此,NOTES的研究热潮便向全球扩散开来。本文从体表损伤、手术器械、手术入路、医学伦理等方面对NOTES的研究热点展开了讨论,同时对NOTES进行了评价。
  • 摘要: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全球新兴的一项新的探索性诊疗技术。NOTES是指通过人体与外界自然相通的腔道,如口腔、胃、结(直)肠、阴道、膀胱及食管等自然腔道,以内镜进入腹腔、纵隔或胸腔等进行探查、活检以及各种手术操作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NOTES是继腹腔镜手术开展后外科领域的又一次革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瘢痕手术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为NOTES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医学以人为本,NOTES手术以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为目的,强调患者的价值和尊严,其开创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
  • 摘要:内镜微创保胆技术已在国内开展二十年,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保留有用的胆囊,已成为医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内镜微创保胆技术已在全国逐渐普及目前全国超过50家医院开展了内镜微创保胆手术,年手术量超过3000例,其特点:中小医院多附属医院少,开展手术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保胆医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适应症禁忌症掌握不严格。部分医院规范,手术质量也参差不齐。
  • 摘要: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胃镜诊疗技术已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胃镜检查必竟是一项侵人性操作,部分患者抱怨咽部不适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导致依从较差,且有极少数患者对胃镜检查存在恐惧心理,拒绝胃镜检查而延误病情。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一种新型经鼻超细胃镜应运而生,由于经鼻插入途径能避免镜身与悬壅垂、软腭和知根部的接触、减轻咽部反射等不适及痛苦,临床上可以引用。
  • 摘要:目的:运用基于Taqman探针法的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及胆石标本中的华支睾吸虫DNA,并对其检测效价进行对比评估。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9月份30例该院普外科实施内镜取石保胆手术患者的胆囊胆汁及胆囊结石,首先分别对胆汁及胆石标本进行显微镜检,然后提取其DNA。根据华支睾吸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的引物、TaqMan探针,建立华支睾吸虫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做灵敏度及特异性分析,然后对胆汁及胆石标本DNA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应粪便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检测。结果:该实验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华支睾吸虫成虫DNA的最低检测阈值可达0.1 pg,且探针的特异性很高。胆囊胆汁标本中有14例镜检发现虫卵(阳性率46.7%),胆汁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检结果一致(符合率100%);胆囊结石中16例镜检发现虫卵(阳性率53.3%),19例实时荧光PCR结果阳性(阳性率63.3%);粪便标本中7例镜检发现虫卵(阳性率23.3%)。结论:首次对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及胆石标本进行了华支睾吸虫DNA的基因检测,从而为华支睾吸虫感染诱发胆囊结石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此外,5种不同检测技术的对比分析表明,实时荧光PCR技术对胆囊结石标本的基因检测是判定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最有效手段。此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性高,对胆囊结石患者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术后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LRFA)与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CC),探讨特殊部位HCC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优势,评估疗效。方法:对525例HCC患者671个肿瘤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LRFA组78例106个肿瘤结节,PRFA组447例565个肿瘤结节。结果:①LRFA组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为97.17%(103/106);PRFA组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为93.09%(526/565)。2组的瘤体完全消融率(χ2=2.523,P=0.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LRFA组1、3、5年总生存率为分别为96.15%、55.12%和38.46%,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87%、43.58%和28.21%,平均无瘤生存时间22.25个月;PRFA组1、3、5年生存率为分别为93.73%、48.54%和31.5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65%、40.27%和25.95%,平均无瘤生存时间21.53个月。2组1、3、5年总生存率(χ2=0.699,1.151,1.447;P=0.403,0.283,0.229)和1、3、5年无瘤生存率(χ2=0.915,0.303,0.174;P=0.339,0.582,0.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RFA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0/78),78例HCC患者中62例AFP升高,治疗后AFP下降率为100%(62/62);PRFA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34%(6/447),447例HCC患者中398例AFP升高,治疗后AFP下降率为95.98%(382/398)。2组治疗后AFP下降率(X2=2.582,P=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LRFA组复发率23.07%(18/78),复发时间为4~32个月;PRFA组复发率34.89%(156/447),复发时间为3~38个月。2组复发率(X2=4.189,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RFA的治疗效果等同于PRFA,LRFA的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RFA,LRFA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彻底性要优于后者。对于特殊部位的HCC患者,LRFA是有一定优势的,为特殊部位肝癌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肛管在预防腹腔镜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后吻合口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施行的84例腹腔镜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46例,联合应用自制肛管及骶前引流管,对照组38例,用普通肛管及骶前引流管。结果:治疗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2.17%)。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7.89%),两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行横结肠造瘘二期还纳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自制肛管能够降低腹腔镜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同期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移植术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对1例实施膝关节双束双通道前交叉韧带重建、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切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同期实施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栓固定方法,外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桥固定方法。术后结果采用VAS疼痛评分、Lysholm记分和IKDC分级评价。关节稳定性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随访26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伸直和负重行走功能正常。VAS膝关节疼痛评分较术前降低2分。Lysholm记分较术前升高20分。IKDC分级由术前C级上升到B级。膝关节稳定性检查基本正常。术后1年MR检查显示,重建前交叉韧带连续性完整,内侧和外侧移植异体半月板外形均较好,内侧半月板后角和外侧半月板前角有轻微萎缩。术后18个月关节镜复检观察到,外侧和内侧移植半月板均愈合良好,形态完整,但前角表面均有轻度磨损现象。结论:对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内、外侧半月板切除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同期实施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移植术可能尽量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对年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术中建议采用同一供体的内侧和外侧异体半月板,制作各骨道时须注意其方向以避免骨道相互交通。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技术在保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2011年09月施行的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手术中采用电切技术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患者中胆囊息肉98例,胆囊壁间结石32例,胆囊颈管结石嵌顿50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无1例胆囊切除。术中、术后无1例出血,术后迟发性胆瘘2例。结论:胆道镜镜下电切技术在微创保胆取石(息肉)中是安全、可靠、微创的,其熟练地应用扩大了保胆的适应症。
  • 摘要:目的:探讨食用普通淡馒头行胆囊收缩功能检测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对98例经B超、CT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拟行保胆取石术的患者行2只普通淡馒头试验,并观察进食后45~60 min胆囊收缩的情况。结果:98例患者在进食淡馒头45~60 min后胆囊排空率大于30%的77人,占79.3%,小于30%的21人,无1例诱发胆绞痛和胰腺炎。结论:利用淡馒头行胆囊收缩功能检查效果良好,既方便、经济,又无胆绞痛、胰腺炎发生,可以作为胆石症患者行保胆取石术时初步筛选。
  • 摘要:目的:评价在肝硬化条件下不阻断肝门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176例有肝切除手术指征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1例,采用不阻断入肝血流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B组75例,采用阻断入肝血流的传统肝切除技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ALB、ALT、TB)的变化,标本切缘阳性率及近期预后。结果:全部病例无术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肝细胞肝癌1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5),而1年无瘤生存率高于B组(P<0.01),肝功能损害较B组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硬化条件下,不阻断入肝血流的精准限量肝切除技术优于传统肝切除技术,是对精准肝切除技术的改良。
  • 摘要:目的:评价联合肝叶切除在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施行胆管癌切除的75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除方式分为两组:肝切除组32例,施行肝叶切除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非肝切除组43例,施行癌肿局部切除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比较两组的根治切除率、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切肝组、非切肝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8.13%、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肝组与非切肝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6个月、13.5个月,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48%、48.15%、29.63%及54.29%、22.86%、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肝组与非切肝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0%、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肝叶切除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提高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1月~2012年5月。实施经脐入路+剑突下加一5mm辅助孔来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155例,在取尽胆总管结石后直接缝合,网膜孔置负压球引流自剑突下引出。结果:手术成功143例(95.56%),12例留置T管,无中转开腹,胆漏25例,通常3~7 d自愈,最长者3周,无结石残留。随访3~32个月,平均14.6个月,无胆管狭窄和结石残留。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可以减少腹壁疤痕,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 摘要:目的:遵循微创化的原则,设计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并用神经内镜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方法:模拟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步骤开颅,在枕外隆凸上50mm,中线旁35mm取一40mm长直切口,切开头皮至骨膜,牵拉头皮暴露顶枕部骨质,做一直径30mm的类圆形锁孔骨窗,剪开硬脑膜显露顶内沟,沿顶内沟剪开蛛网膜,分离至顶内沟底部,切开皮质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导入神经内镜观察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结果:顶内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4±1.1)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2±1.0)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3)mm。内镜观察:侧脑室三角区的底为侧副三角,前壁内侧为穹窿脚、外侧为丘脑枕,内侧壁下部为禽距,上部为胼胝体球,外侧壁为尾状核围绕丘脑枕部形成。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有一明显突起,即脉络丛球,其向外侧伸入侧脑室颞角,向前部伸向侧脑室体部。体部方向还可以观察到脉络丛上表面的脉络丛上静脉、体部的脉络裂及穹窿体。颞角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侧副三角的外侧部、穹窿伞与穹窿脚的交界部。结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研究,能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可应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体后部内的临床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胃镜检查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98例心功能不全Ⅰ、Ⅱ、Ⅲ级的老年患者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接受经鼻胃镜检查,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测并记录检查前及检查过程中(胃镜通过咽食管连接处)的脉率、血氧饱和度、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数值,并计算心率动脉收缩压乘积作为心肌氧耗量的指标。检查完成后对患者进行一个问卷调查。结果:98例患者,除2例患者因为鼻腔畸形鼻胃镜无法插入而改经口胃镜检查,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三组患者之间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查前后的差值对比无显著性(P>0.05);Ⅰ级患者检查前后心肌氧耗量的差值明显低于Ⅲ级患者(P<0.05);80.2%(77/96)的患者称能够接受该项操作,并称下次如有必要时,仍选择行经鼻胃镜检查。结论:经鼻胃镜检查对于老年心功能不全Ⅲ级以下的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颅内病变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神经内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颅内血肿38例(5例颞叶血肿、6例枕叶血肿、24例基底节血肿、3例外伤性脑挫伤伴血肿),垂体腺瘤15例,视神经减压3例,对手术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手术经验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好转。结论:神经内镜控制下颅内病变手术的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神经外科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首次报道并介绍应用套扎悬吊法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实施的远端胃癌根治术(D2)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和套扎悬吊方法,于2011年4月20日对1例早期胃癌患者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结果:按规范化的腹腔镜胃癌D2根治手术的要求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为3cm,切除淋巴结为24枚。手术时间200min,出血量40ml.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术后3d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时间6 d。无任何并发症,悬吊穿刺点无明显瘢痕。结论: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采用套扎悬吊法,能够使手术野显露良好,利于手术操作,达到与传统的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同样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在上消化道及其临近脏器疾病中诊断和治疗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ENTAX-3830UT型纵轴线阵式超声内镜对200例上消化道及其临近脏器疾病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内镜检查,并对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和胰腺疾病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结果:200例患者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102例(51%),上消化道黏膜良性病变16例(8%),食管、胃恶性肿瘤20例(10%),转移性淋巴结肿瘤肿大10例(5%),胆胰病变52例(26%),40例行EUS-FNA的患者中32例取材成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80%)。结论: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及其临近脏器疾病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遵循非接触分离原则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D3根治术的方法和中期治疗效果。方法:1996年6月~2004年8月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和韩国庆北大学医院对87例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行D3根治术。其中,男38例,女49例。年龄35~85岁,平均62岁。87例为经组织学证实结肠癌,肿瘤位于盲肠17例(19.5%)、升结肠53例(60.9%)、肝曲13例(14.9%)、横结肠4例(4.6%);腺癌83例(95.4%),黏液癌4例(4.6%)。术前CEA正常22例,异常65例(3~111.9 ng/mL,平均6.6 ng/ml)。Dukes分期:A期7例(8.1%)、B期37例(42.5%)、C期43例(49.4%)。TNM分期:Tis期2例(2.3%)、T1期5例(5.7%)、T2期9例(10.3%)、T3期68例(78.2%)、T4期3例(3.4%);N0期47例(54.0%)、N1期31例(35.6%)、N2期9例(10.3%);无远处转移病例。按照沿外科干游离肠系膜上血管根部淋巴结、游离右半横结肠与升结肠、体外肿瘤肠管切除并吻合的手术路径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120~397 mim,平均212 min。淋巴结清扫总数9~91枚,平均35枚;其中结肠上旁淋巴结0~50枚,平均17.5枚;系膜间淋巴结0~20枚,平均10.4枚;血管根部淋巴结0~39枚,平均7.5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14/87),其中切口感染8例(9.2%),术后肠梗阻2例(2.3%),术后吻合口周围炎2例(2.3%)。腹腔脓肿与局限性积液2例(2.3%)。84例经随访12~113个月,平均45个月,生存3年以上者30例,期间失访36例。局部复发1例,其他器官转移12例,无戳孔癌种植病例。结论:本研究中采用首先游离胰头十二指肠前筋膜,然后沿回结肠动脉将系膜开窗,追踪至肠系膜上血管根部,再向头侧游离肠系膜上血管前方系膜组织,依次处理游离过程中遇到的右结肠血管、胃结肠静脉干(由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下静脉、右结肠静脉、结肠中部静脉等合流形成,变异较多)和中结肠动脉的右侧支与伴行静脉,最后游离右半结肠外侧和后侧系膜组织。这种手术入路可形成一种安全达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尤其是肠系膜根部血管前淋巴和脂肪组织清扫,在血管变异较多时可避免损伤血管。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可适合任何T,N1或N2,M0期肿瘤。但也应掌握手术指征,在肿块严重浸润十二指肠或肝脏以及在腹腔严重粘连而影响分离的情况下应果断开腹手术,以获得更大的手术安全性。在遵循肿瘤完整切除原则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操作路线明确、出血少、视野清晰。是完成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侧方淋巴结清扫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7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1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67)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侧方淋巴结清扫,对照组(n=85)单纯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术后排尿功能及性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63.2±48.4)min、(535.3±62.7)ml,对照组分别为(207.1±45.5)min、(409.5±48.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56%、83.61%,对照组分别为21.74%、20.29%、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的侧方淋巴转移率分别为33.33%、40.00%,高于高分化腺癌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方淋巴结清扫能安全有效地改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尤其适用于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者。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序贯治疗急性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应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83例的方法与经验。并与1996年6月~2004年6月期间,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74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镜联合组全部病例取得成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能减少术中胆管损伤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多种入路上颌窦病变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犬齿窝入路上颌窦开窗术、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Denker术式联合鼻内镜上颌窦病变切除术等多种入路对59例上颌窦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病变的不同临床特点,采用不同鼻内镜手术入路既可有效治愈上颌窦病变,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 摘要:目的:研究OUTLOOK型造影导管与RH型造影导管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方法:应用OUTLOOK型造影导管及RH型造影导管该院50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OUTLOOK型造影导管组26例,RH型造影导管组24例,比较使用两种不同造影管行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手术用时、术后患者舒适度、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OUTLOOK型造影导管手术成功率、手术用时、术后患者舒适度、穿刺部位并发症、术中患者舒适度均明显优于RH型造影导管。结论:对肝癌患者经左肱动脉路径行TAC术中使用OUTLOOK型造影导管优于RH型造影导管。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胆总管下段微小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因腹痛到我院就诊8位患者,结合患者病史、体征考虑为胆石症,但各项腹部B超、上腹部CT、MRCP均未发现异常,排外其它系统疾病,诊断仍考虑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EUS检查。结果:检出胆总管下段微小结石6例,检出率为75%。结论:超声内镜能准确判断胆总管微小结石。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保胆取石并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手术指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4月为26例患者行胆道镜保胆取石并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前均经B超、CT及MRCP检查,术中证实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行阴性探查8例,均行胆道镜保胆取石、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术中因胆囊收缩功能欠佳者,术后留置胆囊造瘘管5例,带管时间6~8周。术中结石取净率为100%;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时间为(5~20)min,平均10min,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5~10d,平均为7d。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个月,复查彩超均无结石复发,胆囊收缩功能良好。3例彩超提示存在胆囊内胆泥淤积,坚持服用胆石利通及牛黄熊去氧胆酸调节胆汁代谢,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彩超及脂餐实验均提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泥已排出。结论:胆道镜保胆取石并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安全、可行、微创,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前提在于掌握非常精熟的胆道镜技术,确保术后胆道无结石残留和胆总管下端通畅是开展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关键。
  • 摘要:超声内镜(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改进,目前已成为上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为精确的影像技术。它不仅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黏膜表面的病变形态进行实时超声扫描,而且为针对这些病变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制度今年启动,这是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首次启动对全国医师定期考核,执证上岗。考核不及格的医师给予停止医师执业处理。这对保障我国人民医疗健康有重大意义,也是实施我国医师规范管理的重大措施。为规范内镜与微创专业医师的执业,确保执业内镜与微创医师的水平,本文对内镜与微创专业医师的考核框架进行了探讨,分别从考试内容、考核对象、评分标准、监督机制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 摘要:目的:研究斜仰半截石位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肾脏与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该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斜仰半截石位下B超引导行MPCNL治疗肾脏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9±17)岁,肾结石最大径2.6~3.7 cm,平均(3.0±0.6)cm。上段结石最大径为1.1~2.3cm,平均(1.6±0.5)cm。结果:39例均获得良好疗效,B超引导穿刺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6±21)min。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斜仰半截石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脏与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48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中斜疝35例,直疝6例,双侧疝5例,复合性疝2例。结果:4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0~150min,术后住院3~7d,平均4d。1例发生血清肿,抽液后治愈,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疼痛及阴囊血肿发生,伤口愈合佳。术后随访3~2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有效,具有术后患者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提高手术技巧、降低手术难度单孔腹腔镜发展的方向。
  •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50例老年患者行经鼻胃镜诊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进行检查前评估、心理沟通、检查中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熟悉操作流程,做好医护配合及检查后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对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胃镜观察,并行幽门螺旋杆菌快速检测和病理活检。结论:经鼻胃镜检查对于老年患者安全可靠、便于护患交流,提高了护理质量。
  • 摘要:消化内镜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和大肠镜。众所周知,消化内镜在大型综合型医院的消化科广泛应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内镜技术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新技术,从60年代硬式镜、纤维镜在我国初步应用,到近年来,新型消化内镜的开发发及微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应用,使消化内镜的窥视范围、分辨能力、操作性能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内镜下各种诊断、治疗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更大大提高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目前基本代替了胃肠的X线检查。
  • 摘要:目的:探索经脐入路行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底部良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15例胆囊底部良性疾病患者行经脐入路腹腔镜保胆术。取脐部1、6、9点3个5 mm切口,在腹腔镜直视下电凝切开胆囊底,进入胆道镜探查,确认病变位于胆囊底部,胆囊管有胆汁溢出,完整切除包括病变部位在内的胆囊底部,冰冻病检为良性。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胆囊。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最短为35 min,最长为65 min,平均42min。3例放置引流管,无出血及胆漏,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平均术后3 d出院。术后半年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入路胆囊底部部分切除治疗该部位胆囊良性疾病进行内镜微创保胆术是安全可行的,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手术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2012年期间接受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手术中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法的患者30例和接受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30例,比较接受两种治疗方法后患者康复情况(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快速康复组并发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概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法可有效促进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手术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经超细胃镜直视下放置食管支架操作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将该院收治的38例食管狭窄患者分成两组,21例行传统胃镜(A组)直视下放置支架,17例行超细胃镜(B组)直视下放置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操作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操作完成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操作中不适感评分、并发症。结果:其中有3例患者因食管狭窄致使传统胃镜无法通过,改用超细胃镜完成食管支架的植入。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超细胃镜组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值明显低于传统胃镜组(P<0.05);两组患者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超细胃镜组患者操作过程中不适感评分远低于传统胃镜组(P<0.05);所有患者操作完成后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食管支架较传统胃镜更加安全,更具操作性。
  •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有效的内镜器械清洗方法,促进手术内镜器械的规范清洗。方法:采用临床实验比较手术内镜器械规范清洗、多酶超声6min和多酶超声3min3种不同清洗方法的清洗效果,清洗效果采用Pro-tect M培养检测、杰力试纸检测。结果:规范清洗组阳性率为45.0%(Pro-tect M培养检测)和40.0%(杰力试纸检测),多酶超声6 min组阳性率为15.0%(Pro-tect M培养检测)和18.3%(杰力试纸检测),多酶超声3min组阳性率为20.0%(Pro-tect M培养检测)和33.3%(杰力试纸检测);3种清洗方法之检测结果分别采用检验和完全随机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进流程多酶超声6min组和多酶超声3min组其清洗效果均优于规范清洗组,多酶超声6min组和多酶超声3min组两组之间其清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建议临床采用多酶超声3min的改进流程清洗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
  • 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与显微镜经蝶垂体瘤术后生存质量,为全面评估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5例垂体瘤分别采用内镜和显微镜经蝶手术,采用SF-36、HADS、MFI-20生存质量量表对41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内镜组)和64例显微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显微镜组)进行比较。结果:SF-36提示内镜组总体健康指数(71.6±21.9)明显高于显微镜组59.8±21.7(t=2.706,P=0.008);HADS提示2组焦虑指数无明显差异(t=0.518。P=0.615)。抑郁指数亦无明显差异(t=0.128,P=0.899);MFI-20提示内镜组一般疲劳程度(10.2±4.3)与显微镜组(11.3±5.3)差异无显著性(t=-1.114,P=0.268)。结论: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比显微镜经蝶垂体瘤手术使患者获得更满意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比较染色胃镜和普通胃镜检查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局部喷洒0.2%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凭肉眼按常规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由同一位病理医师对活检结果进行判读。结果:实验组发现癌前病变51%(51/100),其中异型增生18%(18/100、);对照组发现癌前病变27%(27/100),异型增生9%(9/100);两组各发现1例胃癌。结论:靛胭脂染色可明显增高胃镜检查异型增生检出率。染色胃镜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胆管吻合术中带侧孔T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7月60例胆囊胆管吻合术患者的的临床效果,比较常规T管与带侧孔T管患者术后胆囊大小、功能、黏膜恢复情况。结果:胆囊胆管吻合术中使用常规T管者,6~8周后行经T管胆道造影胆囊均不显影,大部分胆囊黏膜色泽正常,无明显水肿;部分胆囊黏膜充血水肿;少部分胆囊正常黏膜结构消失。使用带侧孔T管者术后造影胆囊均显影,胆囊黏膜无水肿、糜烂,胆囊收缩功能均正常。结论:胆囊胆管成形术中使用带侧孔T管术后,胆囊内絮状物、血凝块以及炎症介质可通过T管排泄入肠道,胆汁可以经T管进入胆囊内进行浓缩。使用带侧孔T管术后即可恢复胆汁的生理流向,从而能促进胆囊功能的早期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异体肌腱重建治疗踝外侧不稳定合并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提出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关节内病变特征。方法: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合并创伤性关节炎患者36例,关节镜下观察到踝关节滑膜炎16例,游离体5例,滑膜嵌顿15例,距骨软骨损伤9例,胫骨前缘骨赘增生5例,采用滑膜清理、游离体取出、骨赘磨除、软骨下骨微骨折术等对症处理。异体肌腱INTRAFIX技术固定重建外侧稳定结构。术后石膏管型固定踝关节3周。同时实施康复计划。结果:术后随访15~96个月,观察踝关节外侧稳定改善情况,36例患者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明显改善,反复扭伤现象消失,均恢复工作和运动。AOFAS评分术前36.7分,术后85.4分。结论:异体肌腱、intrafix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临床效果肯定。关节内病变的重视和及时微创处理对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胰胆管疾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ERCP检查460例,其中327例进行了EST治疗,探讨了在各种情况下如何进行EST治疗和提高其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效果。结果:327例中胆总管结石233例(71.2%)经EST取石成功。胆总管泥沙样结石25例(7.6%)。经EST切开作ERBD引流治疗。胆总管狭窄及扩张28例(8.5%),经EST切开作网石篮或气囊扩张治疗。化脓性胆管炎6例(1.8%),急性梗阻性胰腺炎4例(1.2%),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4例(1.2%),经EST切开引流治疗成功。胆总管癌9例(2.7%),胰头癌11例(3.3%),壶腹部癌7例(2.1%),经EST切开后作ERBD引流治疗。结论:EST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适应症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石患者。化脓性胰胆管炎和梗阻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简单可靠,可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病灶位于左肝(Ⅱ~Ⅳ段)的肝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lO例,胆管细胞癌4例,肝功能Child-Push评分A级32例,B级10例;AFP(+)24例;采用完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技术,行左肝外叶或左半肝切除。结果:4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20例行左肝外叶切除,22例行左半肝切除加胆囊切除,无中转开腹,术中出血(90±25)mL(60~220mL),无术中和术后输血。切除肿瘤最大直径8.5 cm,1例术后出现胆漏,经B超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治愈,无术后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2.2)d(6~11d)。结论:完全腹腔镜精准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08~2011年143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59例,胆管癌25例,肝内胆管结石34例,肝血管瘤2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5例。肿瘤直径大小2.0~8.0 cm。143例患者中肝硬化48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46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51例,Ⅴ段切除21例,Ⅴ/Ⅵ段切除14例,右半肝切除3例,肝局部切除8例。结果:中转开腹1例,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并发症包括出血2例,胆漏3例,腹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及胸腔积液2例,肝功能不全并腹腔积液1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切范围、肿瘤大小、疾病性质无关(P>0.05),与患者术前肝硬化、术中出血量有关(P<0.05)。结论:重视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巧,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