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
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

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11-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会议文集: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建立替代动物免疫力试验的方法。方法:建立酶标抑制法来检测霍乱灭活疫苗中LPS含量,并进行了相应的动物保护力试验,从而确定LPS含量与疫苗保护力的间接关系。结果:用酶标抑制试验检测霍乱疫苗中LPS含量的方法较为准确和稳定。结论:对照小鼠免疫力试验结果,可以用疫苗中的LPS含量范围作为疫苗效力合格的判定指标。
  • 摘要:目的:建立鸡胚细胞疫苗制品中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制备鸡胚细胞蛋白和抗鸡胚细胞蛋白抗体,摸索ELISA双抗体夹心法的试验条件,建立酶联免疫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各项指标的验证。结果:纯化抗鸡胚细胞蛋白抗体纯度达到90%以上,抗体效价为1:128,western-blot分析显示,提纯抗体与鸡胚细胞蛋白成分呈特异性的结合。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25~200ng/ml,相关系数在99%以上;对已知浓度样品检测结果的回收率在92%~110%之间,变异系数在3.0%~9.2%之间。结论: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鸡胚细胞疫苗制品中残留蛋白含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专属性、精密性及准确性。
  • 摘要:痘苗病毒广9株是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主持的协作组在检定所对天坛株进行三次蚀斑纯化筛选,并在人体观察表明其副反应较天坛株轻的痘苗病毒弱毒株,命名为广9株。rn 文章共有三项研究,一是对痘苗病毒广9株的细胞宿主范围、体外和体内复制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天坛株进行对比,并分别将两株病毒通过小鼠脑内、乳鼠脑内、家兔脑内、裸鼠腹腔、家兔皮内接种动物,对两株病毒的体内神经毒性和致病性进行了全面研究比较。二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与VTT的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随后在全面研究了痘苗病毒广9 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选择HIV 1膜蛋白基因作为外源基因,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在VG9和VTT的TK区插入HIV 1 env基因,成功构建了重组病毒VG9-E和VTT-E。对两种重组病毒的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rn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痘苗病毒弱毒株VG9具有生物学特性上的优势:毒力低、复制力好、免疫原性强,有可能成为较痘苗病毒天坛株更为安全有效的疫苗载体,具有应用于构建包括HN在内的更安全有效的新型痘苗病毒重组疫苗的前景。
  • 摘要:目的:监测市场应用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的质量,评价MMR疫苗中腮腺炎不同病毒滴度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8~15月龄未接种过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健康常住儿童共765名,随机分别接种上海所高滴度腮腺炎MMR疫苗、上海所低滴度腮腺炎MMR疫苗和国产对照MMR疫苗。观察接种后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采用定量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麻疹、腮腺炎、风疹IgG抗体。结果:全身反应率在19%左右,局部反应率在0.4%以下。各组免疫后抗体阳转率,麻疹分别为97.34%、97.18%、95.04%;腮腺炎分别为94.68%、89.83%、76.60%;风疹分别为94.68%、94.35%、91.49%。免疫后各组ELISAIgG抗体平均几何浓度(GMC),麻疹分别达到6221.57mIu/ml、5766.34mIu/ml、5054.75mIu/ml;腮腺炎分别达到381.33u/ml、308.46u/ml、207.01u/ml;风疹分别达到81.77Iu/ml、77.61Iu/ml、81.49Iu/ml。结论:三种MMR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麻疹和风疹相似,腮腺炎存在差异,上海所MMR疫苗优于国产对照的MMR疫苗,但抗体阳转率上海所高滴度MMR疫苗与上海所低滴度MMR疫苗无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用毕赤酵母表达的RANKL-HBsAg免疫小鼠,诱导其产生针对RANKL的中和抗体,考察免疫血清对于RANKL/ANK信号通路的阻断作用以及RANKL-HBsAg免疫后对OPG基因敲除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症状的影响。方法:将RANKL融合于HBsAg基因片段的N端,用毕赤酵母胞内表达系统进行高拷贝数克隆的构建和表达。重组菌体诱导后,经过纯化,用纯化后样品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检测其免疫血清中抗RANKL抗体生成情况。检测免疫血清对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和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以考察抗RANKL抗体的体外中和活性。用RANKL-HBsAg免疫OPG基因敲除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通过测定和观察骨密度、骨力学参数和骨微结构等来评估RANKL-HBsAg对骨质疏松症的体内治疗效果。结果:构建完成了毕赤酵母重组RANKL-HBsAg高拷贝数表达菌株,并通过SDS-PAGE、ELISA、Western Blot电镜和N端测序等手段证实了RANKL-HBsAg得到正确表达并能自发形成病毒样颗粒。菌体样品经过一系列步骤的纯化获得了RANKL-HBsAg。通过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证实RANKL-HBsAg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RANKL的抗体。免疫产生的抗RANKL抗体能够阻断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化和增殖抑制现象。在OPG基因敲除小鼠的治疗实验中,免疫组的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骨生物力学参数和骨微结构方面有所改善。结论:毕赤酵母重组表达的RANKL-HBsAg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RANKL抗体,所产生的抗体具有针对RANKL的中和活性,能够阻断RANKL/RANK通路。在对OPG基因敲除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进行的治疗实验中,部分骨质疏松特征得到改善,其治疗效果还需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在人群中流行度很高的性传播病毒,高危型HPV亚型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糜烂和宫颈癌的主要诱因。HPV的主要衣壳蛋白L1蛋白能够自发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该病毒样颗粒在实验动物和人体中均可诱导出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基于此VLPs的两种宫颈癌预防性疫苗Gardasil(HPV6、11、16、18)和Cervarix(HPV16、18)已在多个国家上市。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HPV52 L1蛋白的基因进行了多次的优化,并在体外构建了多拷贝载体,经转化和筛选后,不仅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出HPV52L1蛋白,而且还筛选得到了高表达的多拷贝克隆,可作为大规模发酵的种子。
  • 摘要:目的:研究鸡胚尿囊腔培养流感病毒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中空纤维超滤、病毒裂解和两次sepharose4FF凝胶层析纯化流感病毒。结果:通过中空纤维超滤可去除76.53%~93.66%卵清蛋白,再通过两次sepharose4FF凝胶层析纯化,流感病毒样品总蛋白质/血凝素比值小于4.5,卵清蛋白含量小于500ng/90 μg血凝素,SDS-PAGE电泳和Western免疫印迹的电泳条带和血凝素特异性条带与英国NIBSC的标准品一致。结论:该工艺纯化的流感病毒纯度符合现行《中国药典》的要求。
  • 摘要:目的:探讨自然人群中成人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加强接种的免疫效果和大剂量乙肝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对某地1105名16岁及以上年龄接种10μg乙肝疫苗无应答的人群按0、1、2月免疫程序接种10 μg或30μg或60μg乙肝疫苗后进行免疫学检测,评价免疫效果,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无应答人群复种重组乙肝疫苗后,所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以1级不良反应为主,三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43)。接种针次相同的情况下,抗-HBs阳转率有随剂量增高而上升的趋势;60μg组第1针对无应答人群的免疫效果相当于10μg组第3针的免疫效果,60μg组第2针的免疫效果优于10μg组第3针。结论:60μg重组乙肝疫苗适用于16岁及其以上年龄的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无应答的人群进行复种,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研究,按2:1的比例分别给予900名3岁以上健康人群接种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于接种日和接种后72hr内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应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对受试者血清进行抗体分型检测,计算阳转率(4倍以上增长率)、抗体阳性率以及抗体GMT值及抗体增长倍数。比较两者在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严重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保护率及GMT水平相似。结论:国产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与进口疫苗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
  • 摘要:目的: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进行Ⅲ期临床研究,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盲法的临床设计,在6-35月龄婴幼儿中按2:2:1比例设计7.5ug、15ug试验疫苗和7.5ug对照疫苗3个疫苗组,分别于0,21天肌内注射疫苗,于0,21,42天采集血标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310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种2剂H1N1流感疫苗或季节性流感疫苗。试验未发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7.5ug、15ug试验疫苗组及对照疫苗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0.7%、26.0%和36.5%,3级不良反应率分别为0.8%3.3%和3.2%,局部不良反应均为1级反应,全身不良反应以1、2级反应较多。采集血样进行免疫原性分析,经过一剂疫苗接种后,7.5ug、15ug试验疫苗组血清抗体阳转率和血清抗全阳性率分别为48.4%、58.5%和49.2%、60.2%。两剂疫苗后诱导了良好的免疫原性,两疫苗组血清抗体阳转率和血清抗体阳性率均达到92.2%和95.6%。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2剂疫苗能使6-35月龄婴幼儿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
  • 摘要:目的:评价连续三个批次国产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免疫后3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这是在一项连续3批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在儿童中应用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束后进行的开放性、持久观察性研究。共计344名2~8岁儿童受试者分为4个组:连续三个批次国产甲肝灭活疫苗组(组1、组2和组3)和进口甲肝灭活疫苗组(对照组)。选择在之前连续三批次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临床试验中完成甲肝灭活疫苗全程免疫(0,6个月)的受试儿童,分别在全程免疫后12、24和36个月采集血清样本检测甲肝抗体。结果:在全程免疫后3年内,4个试验组抗HAV阳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国产甲肝灭活疫苗三个批次组受试者的GMC分别为295.6mIU/ml、305.4mIU/ml和440.0mIU/ml,高于对照疫苗组的GMC(234.3 mIU/ml),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838,P=0.005)。结论:国产甲肝灭活疫苗接种后3年内免疫效果良好,抗体反应与持久性优于进口疫苗,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了解痘苗病毒减毒株广9株(VG9)对BALB/c小鼠的免疫原性。方法:痘苗病毒VG9和其亲代病毒天坛株(VTT)调整到同一病毒滴度后皮内途径接种小鼠一次,每周采血检测,持续4周。ELISA检测血清中抗痘苗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中和试验检测两株病毒免疫后3w和4W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ELISA显示两株病毒免疫小鼠后1W就产生抗痘苗病毒特性抗体,效价达到1:4050,到第3W,抗体效价上升至1:12150;4W时广9株免疫血清效价维持在3w水平,天坛株免疫血清效价则有缓慢上升,至第4W可达到1:36450。四份混合免疫血清和四份EIASA效价高的免疫血清中和试验结果均显示,两株痘苗病毒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在免疫后3周最高,4周时略有下降。广9株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较天坛株低,两株病毒诱导的中和抗体具有交叉中和反应,且均对天坛株中和效果更好。结论:和天坛株一样,痘苗病毒广9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小鼠皮内接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抗痘病毒特异抗体和中和抗体。
  • 摘要:目的:高效表达HIV-1型截短基因片段,满足HIV体外检测试剂生产的需要。方法:将HIV-1型gp41部分外膜基因进行优化,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片段基因插入到表达质粒E1,使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HIV-1型抗体阳性血清和HIV抗体阴性血清。结论:所克隆的基因片段获得高效表达,经测定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HIV体外检测试剂的生产。
  • 摘要:流感病毒是基因组分段、负链、单股的RNA病全毒,属正粘病毒科。文章首先对上世纪三次流感的规模、危害及来源进行了综述,流感病毒变异,产生新的抗原变异株,使得流感病毒能爆发大流行,成为一个全球性灾难,直接威胁着人类卫生保健和公共服务系统,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感染,疫苗接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可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类。灭活疫苗主要包括全病毒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随后文章对上述疫苗的研制作了详细介绍。
  •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一批国产和一批进口Hib结合疫苗,按照开放、随机、双盲的原则。选择1970名2月龄~5岁的健康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年龄分层为2~5月龄750人,6~11月龄620人,1~5岁600人。两种疫苗按1:1比例进行随机分配,2~5月龄婴儿于0、1、2月,6~11月龄婴幼儿于0、1月,1~5岁幼儿于0月免疫程序分别接种1剂疫苗。各组于首剂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1个月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多聚核糖基核糖醇(PRP)抗体。结果:免疫国产Hib结合疫苗后各年龄段婴幼儿血清PRP抗体浓度均达到1.0μg/ml以上,保护率为100%;而免疫进口疫苗后,各年龄段均有血清PRP抗体浓度<0.15μg/ml的婴幼儿,总保护率为99.3%。但是,免疫后国产疫苗组血清PRP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普遍低于进口疫苗,小于6月龄组分别为14.136和18.135,6月龄至小于1岁组分别为21.457和25.728,1~5岁组分别为31.095和38.119。结论:不同Hib结合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水平分布虽然相似,但抗体GMC存在一定差异,应关注其抗体亲和力,跟踪其免疫持久性。
  • 摘要:目的:利用Vaxign软件预测和分析幽门螺杆菌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方法:以网站提供的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选择参考菌株为幽门螺杆菌26695和J99用Vaxign预测可能的疫苗候选抗原。然后对代表性的蛋白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验证。结果:Vaxign软件分析得到34个符合条件的候选蛋白,其中有14个OMP家族蛋白,6个铁离子代谢相关蛋白,3个毒力相关蛋白,2个鞭毛合成相关蛋白和9个假想蛋白。结论:Vaxign软件预测结果准确可信,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疫苗研究工具。Vaxig软件预测疫苗候选抗原这一方法在疫苗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EDAC是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连接剂,有必要对其在疫苗中的残余水平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设备建立了EDAC的检测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检测灵敏度可以低至0.2ug/L,容易操作,在10-100ug/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
  • 摘要: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婴幼儿脑膜炎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病因。由于多糖疫苗不能引发T-细胞依赖型免疫反应,因此在婴幼儿中保护效果很差。采用结合技术将HIB荚膜多糖共价结合到载体蛋白,将HIB荚膜多糖转变为T-细胞依赖型抗原,所制备的HIB结合疫苗可以在婴幼儿中起到良好的免疫应答和保护效果,并被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其有效性。
  • 摘要:人类控制HIV感染长远的目标是发展安全、有效、廉价的艾滋病疫苗。但经20多年的努力,人类探索艾滋病疫苗之路仍在继续。分析了疫苗研究的复杂性和发展HIV/AIDS疫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发展艾滋病疫苗的可能性从实验和临床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原理对现有的各种艾滋病疫苗研究策略作一综述,并根据以往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未来疫苗的发展思路及展望。
  • 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世界人群中广泛存在,能引起多种胃部疾病,包括胃癌。尽管抗生素治疗已经应用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疾病中,但是人们仍然认为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保护性抗原、佐剂、动物模型、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样本反复冻融对甲状腺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TT3、TT4、TSH、FT3、FT4)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未冻融过的20份甲状腺功能检查患者血清样本进行TT3、TT4、TSH、FT3、FT4的检测,检测结果作为基准参考水平,将检测后的血清零下25度冻存,复融后再次进行TT3、TT4、TSH、FT3、FT4定量检测,重复进行,直至检测结果与基准参考水平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冻融1次的血清样本,除TSH外检测结果与基准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冻融2次以上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与基准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于甲状腺功能检测的血清样本不宜冷冻储存,最好采血当天进行检测,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摘要:卒中发生发展的相关病理生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相对特异性的蛋白质,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卒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卒中的严重度和预后判断等,本文简略阐述了近年来部分卒中相关指标的实验室研究现状及进展。
  • 摘要:睾丸特异性蛋白50(Testes-specificprotein50,TSP50)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与常用标志物相比,TSP50的组织特异性强,有可能提高早期筛查的特异性。TSP50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备受关注,预示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就TSP50一些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TSP50应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近些年来,艾滋病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大量的研究和资助机构要求有更好的监督措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和研究工作。尽管艾滋病的预防、护理和关怀工作中的数据收集活动在本质上并不是研究活动,但在项目报告和评估工作中涉及大量的隐私、知情同意和其他一些伦理学的问题。在研究人类的伦理指南方面,国际上也出现了专门的机构和文件,随后笔者主要对艾滋病信息收集中伦理道德的考虑作了详细论述,以避免发生伦理上的问题,有效地保护艾滋病防治项目和研究的参与者。
  • 摘要:目的:分别选取上海、安徽两地一定数量的体检人群,分别对两地人群血清中的CysC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两地人群血清中CysC浓度的分布状况。方法:体检对象为:上海20-59岁,140例;安徽:20-59岁,82例,上述两地人群均为外表健康的体检人群。对此人群血清样本分别测试肌肝及CysC含量,并对两地入群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地人群肌酐测定结果均正常,CysC浓度主要分布在0.4-1.Omg/1的范围,在该浓度范围的人群占总人数的97.15%;而在安徽,CysC则在0.6-1.4mg/1的浓度范围内正态分布,在0.6-1.4mg/l的浓度范围内的人群占总人数的98.78%。结论:对于这两地的同一年龄段的体检人群,血清中CysC的浓度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 摘要:目的:针对市场上出现的两家公司生产的能够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作者对如何对候选疫苗进行评价,特别是如何对疫苗的效力进行评价,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方法:建立了假病毒为基础的体外中和抗体评价方法和假病毒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并初步应用于HPV免疫原性分析和部分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找到L1类和L2类HPV预防性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与各自的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L2类疫苗:2ug, 4ug和8ug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血清抗体滴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ug和8ug剂量组较2ug剂量组抗体滴度高,L1类疫苗:5只小鼠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为40~160。而当免疫剂量为0.08ug时,完全不具有保护作用,且5只小鼠中只有1只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40,其它均小于20。结论:L2类疫苗,当抗体滴度大于等于1: 25000时,小鼠体内检测不到荧光信号,能够保护机体不受假病毒的感染。对于L1类VLP疫苗,当中和抗体达到160时即可以达到完全的保护作用。
  • 摘要:面对手足口病疫情的明显上升趋势,开发研制疫苗是控制该病的唯一有效手段。EV71疫苗本身具有的中和抗体的优势以及其他肠道病毒疫苗对其的指导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EV71疫苗的研发有了很强的可行性;但是在EV71疫苗研制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如:研究基础和临床经验不足、病学调查不全面以及疫苗创新难点这些困难,因此我国的研究人员对其研发做了详细的考虑和计划,目前我国EV71疫苗初步形成了产学研联合的模式,对疫苗研发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有3家企业研发的全病毒灭活EV71疫苗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疫苗的研发成功打下了基础。
  • 摘要:目的:对研制的HCV血清分型试剂进行初步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方法:采用含有HCV-C、NS4两个区段的型别特异性嵌合抗原研制的血清分型试剂盒,检测200例HCV抗体阳性样品,其中基因分型128例HCV 1b和72例HCV 2a:9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11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16例其他肝病患者血清。结果:200例HCV患者中,检测型别特异性抗体157例,分型率为78.5%,与基因型符合率为98.09%。其中1b型101例,99例与基因型一致,符合率为99.0%,2a型56例,55例与基因型一致,符合率为96.49%。而在117例非HCV的其他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未检测出HCV型别特异性抗体。结论:本室研制的HCV血清分型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分型率及特异性,可用于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疗效的预测。
  •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三类哨点(男男同性恋、吸毒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和单阳配偶人群2009年的HIV新近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河南省男男同性恋、吸毒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及单阳配偶人群各534、1 757、4 767及11 468例,通过酶联免疫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出HIV-1感染的样本,再应用BED HIV-1发病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 HIV-1Capture enzyme immunoassay,简称BED-CEIA)检测出其中的新近感染样本,进而估算新近感染率。结果:河南省2009年男男同性恋、吸毒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哨点的新发感染率分别为4.50%、0.46%和0.13%。单阳配偶人群的新近感染率为0.39%。结论:河南省2009年男男同性恋人群新发感染率较高,同时不同地区单阳配偶人群的新近感染率有较大差别。
  • 摘要:目的:建立两种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ELISA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生物素标记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联合应用建立甲型肝炎病毒抗原BA-ELISA检测法;同时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HAV-Ab作放大系统建立双抗体夹心甲型肝炎病毒抗原ELISA检测试剂,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用生物素标记甲肝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做放大系统建立的HAV-Ag(BA-ELISA)检测法,较双抗体夹心检测方法灵敏度高1-2个稀释度;两种检测法均对10余种病毒无交叉,P/N值BA-ELISA检测法较高。结论:利用生物素标记甲肝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作放大系统,建立的甲型肝炎病毒抗原BA-ELISA检测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甲型肝炎病毒研究及临床检测中。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检测灵敏度适中,操作简单,更适用于甲肝疫苗生产检定。
  •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快速、敏感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测定方法。方法:以纳米胶体金颗粒作为示踪粒子标记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经离心纯化、紫外扫描以确定标记条件,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制成双抗原夹心快速测定试纸,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国家参考品确定最终反应体系。结果:该方法组装成的快速测定试纸可通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国家参考品的测定灵敏度10mIU/ml,20人份阴性参考品均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的快速测定试纸条。本试纸条10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测,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测定灵敏度达到10mIU/ml,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对测定人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或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的有效性评价具有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对新开发的一种快速、敏感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测定方法进行应用评价。方法:与酶标法试剂盒分别对1042份血清样本,62份血浆样本、92份全血样本进行临床比对测定。结果:该方法组装成的快速测定试纸可通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国家参考品的测定灵敏度10mIu/ml,20人份阴性参考品均为阴性。对1042例临床血清样本、62份血浆样本和92份全血样本进行临床比对实验,与酶标法比对试剂符合率分别为96.2%、96.8%和95.7。结论:该方法能测定人的全血、血清、血浆样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本试纸条10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测,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对测定人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或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的有效性评价具有应用价值。
  • 摘要:逆转录病毒是一类RNA病毒,此类病毒能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白血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最为人熟知的逆转录病毒当属人免疫缺陷病毒。针对逆转录病毒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采用逆转录酶活性测定法检测逆转录酶活性,而目前国内建立的操作规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常常出现假阳性结果,文章主要对鉴别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用硫氰钴胺比色法检测流感裂解疫苗中Triton N-101残留量,并进行验证。方法:用硫氰钴胺显色,620nm测定吸光度,检测Triton N-101的线性、空白回收率、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Triton N-101含量在0~400μg/ml时,线性良好,R2大于0.99;空白回收率在87.4%~95.4%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7%~99.8%之间;精密度(CV%)<10%。结论:该方法能满足流感裂解疫苗中Triton N-101残留量检测。
  • 摘要:等离子体是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自行研制的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对本公司自产的酶标板进行处理,显著的改进了酶标板的性能,提高了抗HCV产品和抗HIV产品质量;结果显示等离子体方法处理的酶标板性能优于市售酶标板和γ射线处理的酶标板。
  •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快速、简便的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试纸条,以用于对猪尿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以胶体金标记盐酸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竞争性膜层析技术制成了猪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残留检测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如待测尿样中无盐酸克伦特罗,则金标抗体能顺利地与固相载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带。如待测尿样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则与金标抗体以同样的机会与固相载体结合,竞争性地占去了金标抗体与固相载体结合的机会,使金标抗体与固相载体的结合量减少,无法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带。结果:经过实验制成了可检测出猪尿样中盐酸克伦特罗浓度为2 ng/ml的试纸条,可在8 min完成测试,肉眼即可判断。结论:该试纸条灵敏度能够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且无需任何仪器设备,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的特点,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和筛选工作。
  • 摘要:对HIV新发感染的检测将为流行趋势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于HIV新发感染的检测有不同的实验室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真正形成产品大规模应用的为BED法和亲和力方法。BED法是利用新发感染的抗体占总抗体的比例来区分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HIV-1型的方法。而亲和力法是继BED法后最合适的检测HIV新发感染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新发感染血清中抗体对抗原的亲和力比既往感染的低来达到区分是新发还是既往感染。
  • 摘要:目的:对我国戊型肝炎(HEV)IgM诊断试剂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分别选择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现代高达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科卫临床诊断试剂有限公司以及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研)的HEV-IgM抗体检测试剂,分别检测100份阳性和232份正常人群血清的HEV-IgM抗体。结果:姨金豪的试剂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最高,阳性(96%),阴性(98.7%),总符合率为(97.8%),其次为万泰,科卫,科华,高达,贝尔等。结论:6家试剂检测无感急性无感感染期患者的抗体阳性除了高达的低于90%外,其它都高于90%,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依据本实验检测结果,北京金豪和万泰的检出符合率最高。
  •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绝经后妇女中的应用价值,为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80例绝经后妇女,分为体检组、宫颈炎性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及宫颈癌组,采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其中包括13种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5种低危型HPV(6、11、42、43、44)和3种中国人常见的基因型HPV(53、66和CP8304)。结果:HPV总检出率为19.79%,高危型检出率为19.17%,HPV-16型检出率最高,多重感染占27_37%,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癌组同体检组相比较统计学有差异。结论:绝经妇女HPV-DNA检测非常重要,对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很有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反复冻融血清样本HBV-D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未冻融过的22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BV-DNA检测,检测结果作为基准参考水平,将血清样本分装,分别反复冻融1~10次后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有63%(132/210)的血清样本HBV-DNA定量结果低于基准水平,37%(78/210)的血清样本HBV-DNA定量结果高于基准水平。反复冻融7次以内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与基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反复冻融8次以上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与基准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样本反复冻融7次以内HBV-DNA水平较稳定。
  •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发生情况,分析劣势耐药毒株在该人群本底存在情况。方法:以河南某农村149名初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建(In-house)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HIV-1耐药发生情况,对抗病毒治疗后产生耐药的病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实时定量ASPCR(Allele-specific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抗病毒治疗前样本劣势耐药毒株存在情况。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HIV-1病毒载量显著下降(t=275,p=0.0001),但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无明显变化(t=1.765168,p=0.0852)。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耐药的发生率为4.88%,ASPCR检测发现,在调查基线时,7例耐药患者全部存在劣势M184V突变、5例存在劣势K.103N突变。结论:河南省部分未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存在HIV-1原发性耐药毒株,劣势耐药突变可能发展为优势耐药毒株并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 摘要:目的:构建HIV-1 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流行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克隆。方法:HIV的基因组较长,需用MLU1酶将其分为两个半分子(2.9kb和6.9kb)进行扩增,然后利用低拷贝质粒pLG338为载体构建HIV-1YA001毒株(CRF01_AE亚型)和YA004毒株(CRF07_BC亚型)的全长基因组克隆,将克隆所得全长基因组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得到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克隆各4株,并通过测序得到模板毒株YA001和YA004的全部序列信息及其系统进化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但TCID50和p24抗原测定结果显示,实验所得的全长基因组克隆还不具备感染性。结论:得到在我国广泛流行的HIV-1 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克隆,鉴定了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和重组特征,但尚未获得由全长基因组克隆包装出来的感染性病毒,可能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了感染性缺失,下一步将纠正序列可能存在的突变,并改进转染方法,以获得这两株病毒的感染性克隆。
  • 摘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coli,EHEC)O157:H7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enteritis,HC),并容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等严重并发症。该菌进入宿主肠道后,黏附肠上皮细胞,并引起黏附、擦拭损伤(A/E损伤,attaching andeffacing lesions)。A/E损伤过程是EHEC O157:H7致病过程起始环节和必要步骤,已发现该过程由一系列EHEC毒力因子和宿主细胞蛋白参与介导。阐明A/E损伤形成的分子机制,对于EHEC O157:H7的致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对四种国产和三种进口第四代HIV诊断试剂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利用HIV抗体阴性样品库和核酸阳性样品库、BBI阳转血清盘样品等,对四种国产和三种进口第四代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HIV-1早期感染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七种第四代试剂的敏感性均为100%(95%CI:99.86~100%),且1份HIV-1感染窗口期样品均检测为阳性,其中1种进口试剂“δ+”值较大(1.0892),其余6种试剂的“δ+”值均比较小(为0.0836~0.3003)。对阴性样品,七种试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阳性(特异性为97.80~99.60%,“δ-”值为-1.3803和-0.4778)。对BBI阳转血清盘样品,国产试剂的阳转血清相对敏感性系数为-0.500~0,2种进口试剂则为-0.600和-0.700。结论:七种试剂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第4代HIV试剂用于血液筛查可发现HIV感染窗口期样本,对减少HIV传播的风险有一定的意义。但进口第四代试剂检测HIV-1早期感染的能力强于国产第四代试剂。
  • 摘要:目的:将HIV-2的跨膜蛋白gp36进行截短与串联,表达出的目的蛋白用于HIV体外检测。方法:PCR方法扩增序列,产物经BamH I和Xho I双酶切后,分别连入pET32a、pET28MBP质粒,得到两株重组表达载体,分别导入表达宿主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出两株目的蛋白。结果:扩增出目的片段,得到正确的重组载体,并表达出与理论分子量一致的两种融合蛋白,用于ELISA检测相应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构建出可用于HIV检测的gp36表达载体,为跨膜蛋白gp36的进一步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磁珠法的快捷、简便、高纯度的血液病毒核酸的提取方法。使之在充分保留了现有煮沸法便捷特性的情况下,增强其抗干扰性能力,为核酸定量检测的全自动化提供有效支撑。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提取为例,研制出一套快速的、适用于临床诊断的磁珠抽提方法。通过平行检测100例临床血清样本及梯度稀释的阳性样本,从定量线性范围、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等方面与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成熟的煮沸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肝素钠、乳糜、EDTA对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物干扰实验和线性分析。结果:磁珠法在精密度、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都优于煮沸法,但两种方法在常规标本的检测中无显著的差异;在抑制物方面,当肝素钠浓度达到62.5U/ml后,对煮沸法提取的高低浓度的HBV-DNA阳性样本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磁珠法并不显著;血脂对两种方法提取的HBV-DNA含量干扰不明显,EDTA对高浓度的阳性标本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采用以磁珠法为基础的核酸提取方法,核酸得率高,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和定量准确性,操作简单,可做为实验室首选的核酸提取方法,并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 摘要:以禽流感病毒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NP全长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FastBacHTa上,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经Ni柱纯化和western-blot鉴定后,点到醛基包被的载玻片上,制备检测流感抗体的蛋白芯片。利用该芯片分别对1-15亚型流感病毒免疫血清、SPF鸡血清、新城疫血清、法氏囊血清和现地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与血凝抑制试验实验比较,符合率为100%。利用该方法对56份野鸟血清的检测,其阳性检出率为92.9%,与HI符合率为94.6%。结果显示,蛋白芯片方法可以灵敏特异地检测禽流感抗体,本研究可以为野鸟流感抗体检测提供新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检测禽流感亚型和其它多种病原的蛋白芯片技术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探究HPV58 L1蛋白羧基端核定位信号是否在毕赤酵母细胞中发挥主动入核功能。方法:分别构建表达全长HPV58L1蛋白和缺失羧基端核定位信号的HPV58L1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质粒,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相应蛋白,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细胞中分布情况。结果:全长HPV58 L1和缺失羧基端核定位信号的HPV58L1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没有聚集在毕赤酵母细胞核中,而是随机地分布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结论:HPV58 L1蛋白的羧基端核定位信号在毕赤酵母中不发挥主动入核的功能。
  • 摘要:研制新型丙型肝炎免疫治疗疫苗,采用复合体液免疫原、复合T细胞表位免疫原和高聚化CpG质粒佐剂,进行复合免疫治疗剂的配伍。初步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中和抗体交叉活性试验及体外刺激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检测,为进一步研发丙型肝炎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重大传染病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研究提供思路。
  •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16株狂犬病毒P基因序列特点,探讨广西狂犬病高发的可能原因。方法:2005-2008年在广西14个市采集健康犬脑标本3961份,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和RT-PCR法检测狂犬病毒,P基因PCR扩增阳性者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16株狂犬病毒完成P基因序列测定,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6%~100%和93%~100%,属于基因I型狂犬病毒;广西境内至少存在3条狂犬病毒传播链;16株狂犬病毒P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多个位点发生变异。结论:广西存在多个I型狂犬病毒株系的流行,可能是近几年广西狂犬病持续高发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制备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简称SA)和P3株的单克隆抗体,用于乙脑单克隆抗体捕获法检测血清乙脑病毒抗体,竞争抑制法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乙脑病毒的抗原含量。方法:分别用SA株减毒活疫苗和P3抗原免疫BALB/c小鼠,交叉加强1次,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分别进行3次融合,培养上清经过分别包被人白蛋白(HSA)、P3、SA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选择HA抗体阴性、乙脑抗体阳性的克隆进行2次亚克隆,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并对单抗进行鉴定。尝试用SA单抗建立捕获法检测血清乙脑病毒抗体,竞争抑制法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含量。结果:获得4株HSA-P3-SA+、3株HA-P3+SA-的杂交瘤细胞,7株单抗均为IgG1型,特异性好,但均无中和活性。SA单抗的相对亲合力3D1>5E3>6H3>4F12,均识别SA相同的抗原表位;P3单抗的相对亲合力1C7>5H12>3C4,均识别P3相同的抗原表位。用SA单抗5E3建立了抗体的捕获法、抗原的竞争抑制法及双抗体夹心法。结论:捕获法ELISA检测乙脑抗体比间接法更简便、敏感度更高,对于抗原浓度高的样品,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比竞争抑制法更有优势。
  • 摘要:目的:分析嗜人性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orcineendogenous retroviruses,PERV)感染的人源细胞中Stathmin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探索嗜人性PERV感染人源细胞后可能产生的分子效应。方法:嗜人性PERV感染性克隆感染HEK293细胞,采用PCR、实时定量RT-PCR、免疫荧光分析确认PERV感染后,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法分析Stathmin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嗜人性PERV感染性克隆成功感染HEK293细胞,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PERV感染后Stathmin蛋白与对照相比表达上调。结论:嗜人性PERV感染HEK293细胞后Stathmin表达上调,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嗜人性PERV与人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PERV感染后的分子效应等提供了线索,也提示了PERV感染后可能会对细胞的生长、生理功能等造成影响,甚至存在潜在的致病性。
  • 摘要:目的:监测并比较神经内外科脑脊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状况,以期对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送检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比较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结果: 1.细菌构成比比较:革兰阳性菌(G+)在神经外科中的比例(68%)高于神经内科(56%),铜绿假单胞菌在神经内科所占比例(9%)高于神经内科(2%)。神经内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aureus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为5/5,神经外科为30/37,显著小于神经内科。2.细菌药敏:G+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高,革兰阴性菌(G-)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神经外科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比神经内科高。神经内科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更敏感。结论:监测并比较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可为神经内外科颅内感染的预防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可靠数据资料。
  • 摘要:在提出了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疫苗——表位疫苗的的作用以及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Hp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步移重叠合成肤建立了一种系统筛选Hp保护性抗原免疫显性CD4+T细胞表位的方法。此方法为Hp表位疫苗的设计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应用表达载体pHIE3N表面呈现表达幽门螺杆菌Ure B串联融合表位。方法:通过改造表达呈现表达载体pHIE11,在质粒上的FhuA基因多克隆位点插入两个SfiⅠ酶切位点并调整读码框,改建成pHIE3N载体。将幽门螺杆菌三个ure B表位基因串联起来,双拷贝合成,然后利用pHIE3N表达幽门螺杆菌Ure B串联融合表位,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全菌ELISA检测所得到的重组菌。结果pHIE3N质粒插入序列正确,能够特异性呈现表达UreB串联融合表位,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60kD,与预期大小一致。全菌ELISA结果表明Ure B串联融合表位表达于菌体表面。结论 pHIE3N载体能够表面呈现Ure B串联融合表位,使Ure B串联表位得到呈现表达,为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克隆、表达和鉴定肝癌诊断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基因序列(1028-1327bp),为抗体的制备及相应检测试剂的研制打下基础。方法:将GP73蛋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2上,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GP73,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利用GST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其抗原性,并与商品化的GP73抗原进行比较。结果: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SDS-PAGE显示其相对分子量为37kD,与预计大小一致。Wl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证实,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和表达了高尔基体蛋白73序列,为制备抗体和肝癌诊断试剂的研发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从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原理、分类,结合艾滋病病毒危害程度及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介绍了我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操作维护及目前存在问题。提出只有了解并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才能确保实验工作人员、检测样本和环境的安全;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将发挥更大的指导使用。
  • 摘要:沙眼衣原体感染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引起性传播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体。很多研究发现国内及国外的CT感染率和患病室均呈逐年升高趋势。预防和控制泌尿生殖道CT感染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CT基因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同,其中以E、F、D型最常见;CT基因型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不同,导致的症状也不相同;同时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CT变种。多数研究已证实CT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性乱、避孕方式、种族、合并其他STD等。泌尿生殖道CT感染是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CT感染率逐年增加,常见于年轻女性及有2个以上性伴侣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CT发病年龄有前移的迹象即从青年向儿童蔓延的趋势。泌尿生殖道CT感染应引起卫生部门的广泛重视。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年轻女性,未来需要注重对青年男性CT感染的筛查,确定筛查的最佳时间间隔,同时需要加强对各种族及各肤色人群CT感染的研究,并加强感染率较高年轻女性的生物学和免疫学机制的研究,从而达到有效防治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目的。
  •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炭疽杆菌S层蛋白EA1的保守结构域SLH结构域,并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分析多个炭疽杆菌突变株s层蛋白表达情况。方法:从炭疽杆菌A16R中经PCR扩增得到S层蛋白EA1的保守结构域SLH结构域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15b(+)中,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蛋白表达;以包涵体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ELISA法t检测抗血清效价。最后用制备的血清对不同炭疽杆菌菌株S层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包涵体粗纯后纯度约90%;制备了针对SLH结构域蛋白的高效价抗血清,ELISA抗体滴度为1:102400;同时该血清能够用于分析炭疽杆菌S层蛋白的表达变化。结论;抗SLH结构域多抗为后续研究炭疽S层蛋白奠定了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掌握阜宁县中小及幼儿园学生因病缺课状况,以便提出防制措施。方法:对2010年阜宁县中、小学校及幼儿园5973名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节假日外,学生因病缺课每月均有发生,学生缺课最多的前3位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传染病、胃肠道疾病。2010年全县三所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率为0.2‰,三者之间因病缺课人天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防控上呼吸道感染和传染病是降低因病缺课的关键点。可通过注重个人卫生,接种相应疫苗提高个人抵抗力、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卫生与教育部门加强配合、联合督查;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等其他防控措施降低因病缺课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近5年盐城市恙虫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探讨防制对策。方法:系统收集恙虫病疫情,检测病人血液中恙虫病东方体及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开展人群及动物恙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盐城市2006~2010年,共报告399例恙虫病病例,各县(市)均有疫情发生。每年疫情始于10月,11月为高峰,终于12月。病人以中老年为主。从1例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恙虫病东方体,经分子技术测定及目的基因同源性比较,基因型别属Kawasaki。15岁以上人群血清抗恙虫病东方体IgG阳性率为1.85%,牛的血清阳线率为3.4%。结论:盐城市各县(市)均发现有恙虫病疫源地,疫情将持续流行,病原体基因型别未发生变化。
  • 摘要:为了确定影响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条件,本研究采用BF体外定性观察和定量粘附性检测两种方法,对一株野生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在不同条件(培养时间、培养基类型、引导载体类型、营养条件)下产生BF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禽致病性E-coli在宿主体外BF最适形成条件是:培养时间为48 h,培养基为5%TSB、引导载体为平底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美国Corning Costar)。其生长周期为8 h时开始起始粘附、24 h形成若干微菌落、36 h微菌落粘连、48 h形成完整的BF、72 h细菌脱落开始下一轮的BF生长。糖分和适量的无机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F的形成和被膜内细菌的粘附性提高。该研究明确了禽致病性E.coliBF的形成条件和周期,为抑制其形成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1881年法国的Pasteur和美国的Sterberg分别在各自的实验室中分离出了一种革兰氏阳性的双球菌——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自1886年Weichselbaum证明了肺炎球菌能够引起肺炎等疾病起,100年来它就一直是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体。肺炎球菌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个年龄组人群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因,同时也是引起中耳炎、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疾病的主要致病菌。迄今为止肺炎球菌可分为46个群,约90个型。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肺炎球菌严重耐药,疫苗预防成为抵御该病原体最有效的手段。
  •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并筛选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优势诊断表位抗原,在此基础上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实验室感染动物的抗体检测。方法:BioSun生物学软件预测抗原的B细胞表位,分片段克隆表达优势表位区段,采用变性条件镍亲和层析纯化抗原。利用蛋白芯片和ELISA法筛选上述表位抗原,在此基础上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感染鼠和感染绵羊的系列血清的IgG抗体。结果:根据BioSun生物学软件预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表而抗原的B细胞表位结果,分片段克隆表达优势表位区段,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表位抗原,根据蛋白芯片和ELISA法筛选获得与实验室感染动物血清中的IgG反应良好的表位抗原数个,在此摹础上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实验室感染绵羊的系列血清(0-8周),能较好反映IgG的消长关系(2-3周到达高峰,8周降低到免疫前水平)。结论:筛选获得的基因工程重组优势诊断表位抗原,与实验室感染动物血清中的IgG反应良好,初步结果表明建立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EV71病毒感染发病、疫苗研制、疫苗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相关文献,对EV71全病毒灭活疫苗导致免疫病理损伤以及神经毒性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以下观点:①EV71病毒感染临床重症及死亡主要归因于脑干病毒感染的急性损伤所诱发的中枢神经源性心肺功能衰竭,而非免疫病理损伤;②流行病学资料表明,EV71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具有明显保护,无再次感染后引发免疫病理损伤的报道;③EV71病毒灭活疫苗安全评价实验未发现免疫病理损伤现象,动物攻毒实验表明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具有保护性,未见免疫病理损伤。因此,EV71灭活疫苗免疫后引起免疫病理反应的可能性极小,EV71疫苗免疫的受益远大于风险。
  • 摘要:目的:评价狂犬病毒表位区段抗原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确定优势表位抗原区段,对其进行克隆表达,以间接ELISA方法初步检测了其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获得了狂犬病毒糖蛋白表位区段抗原和核蛋白表位区段抗原。间接ELISA方法初步检测结果显示以糖蛋白表位区段抗原包被与进口试剂盒的符合率为72.2%,以核蛋白表位区段抗原包与进口试剂盒的符合率为67.8%。两种不同抗原之间存在交叉互补性,联合两种抗原与进口试剂盒的符合率为77.8%。结论:可能需要将两种抗原区段进行融合表达或者联合使用进行包被,进一步提高与进口试剂的符合率。
  • 摘要:目的:我们通过将抗乙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片段λ与IFNα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重组,并表达了重组融合蛋白(λ-IFNα ),以期提高干扰素疗效,实现感染细胞水平上的抗病毒性肝炎的生物导向治疗,观察抗HBsλ-IFNα对HepG2.2.15细胞释放HBsAg, HBeAg和Dane颗粒的影响。方法:对HepG2.2.15细胞进行培养并分组实验,λ-IFNα和IFNαHepG2.2.15细胞进行毒性试验。还有一系列的细胞分泌、功能测试等试验。结果:Fab-IFNα, IFNα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未见到明显的细胞形态异常及细胞破碎等毒性变化;IFNα, Fab-IFNα对HBV DNA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α组与Fab-IFNα组HepG2.2.15细胞的调亡率(4.52+0.72vs6.11+1.07)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Jurkat细胞凋亡率(17.75+0.77)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Fas表达低下,用激活性Fas单克隆抗体CH 11诱导细胞凋亡的方法证实,Fas激活抗休不能诱导HepG2.2.15细胞的凋亡,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阳性对照组Jurkat细胞凋亡率却明显增高.由于Jurkat细胞高表达Fas,故对Fas介导的凋亡敏感,与CH 11作用8h后凋亡率为17.75+0.77;而HepG2.2.15细胞系能抵抗Fas介导的凋亡,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 摘要:通过介绍减毒重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实验室减毒技术的优势和登革热疫苗的效果,对研制登革热疫苗时需要克服的难点和技术以及其应用范围、人群和效果作了论述。
  • 摘要:目的:在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组外壳蛋白VP1的基础上建立以化学发光为基础的IgM抗体检测技术,并与普通TMB显色ELISA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抗IgM单抗及辣根酶标记的重组VP1抗原,在此基础上建立EV71-IgM捕获法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并对比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普通酶联检测技术在45份EV71抗体阳性和30份阴性血清的反应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酶联法、市售EV71-IgM检测试剂分别能与38份、19份、26份EV71抗体阳性血清发生阳性反应,灵敏度分别为84.4%、42.2%和57.8%;化学发光法灵敏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三种检测方法与阴性血清均无阳性反应(P<0.05)。结论:在EV71-VP1重组抗原的基础上建立的EV71-IgM捕获法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对200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接收的全市艾滋病监测筛查实验室送检的HIV抗体待复检的1644例标本中36例ELISA检测阳性,WB为gp160和p24双带型的患者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对上述患者做了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样品检测以及阴性转归原则判定。结果:36例研究对象首次均接受ELISA和WB检测,S/CO值大于6的25例,其中21例最终判定HIV-1感染;S/CO值小于6的11例,其中3例最终判定感染HIV。共计24例判定为HIV-1感染,12例为未感染HIV-1;24例HIV-1阳性对象分别来自于性病门诊10例、自愿咨询检测(VCT) 5例、羁押人员筛查4例、临床诊断2例、无偿献血2例和单采浆1例。结论:在WB反应中会出现不同的条带情况,尤其是可能出现不典型的阳性反应条带。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不典型的阳性反应会对检测对象的预后判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 摘要:目的:对Lica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主要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评价标准,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对Lic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分析灵敏度等进行评价。结果:Lic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批内不精密度CV在1.49%~4.40%,总不精密度在2.15%~6.22%,回收实验的回收率为96.32%~106.54%,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0.04ng/ml、1.72 mIU/ml、0.09 PEIU/ml、0.31PEIU/ml、0.02 PEIU/ml。结论:Lic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各方面性能良好,测定样本快速、准确、精密可靠,能适应医院日常样本的检测需要。
  • 摘要:目的:研究河北省HIV/AIDS患者基因的耐药突变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参加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36例,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运用RT-PCR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pol区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Web站点http://hivdb.stanford.edu分析耐药性突变。结果:在3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有28例发生了主要耐药突变。36例患者中HIV-1亚型分布为:4例CRF01-AE亚型和32例B亚型。并发现TAM突变(M41L、D67N、K70R、L210W)和Q151复合体突变(A62V、V751、F116Y和IQ151M)。病毒耐药结果显示出现了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DLV、EFV和NVP)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3TC、FTC)具有高度耐药性的毒株,及对蛋白酶抑制剂(PI)具有低度耐药性的毒株。结论;36例参加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中,蛋白酶抑制剂突变率和逆转录酶抑制剂突变率分别为27.78%(10/36)和77.78%(28/36)。耐药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对指导HIV/AIDS患者的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201例HIV-1感染者/AIDS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水平的变化,预测疾病进展情况。方法:检测201例经WB实验确证为阳性者体内的HIV病毒载量,并进行随访。结果:未治疗感染者和接受治疗的艾滋病人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2,P<0.05),,41例病人治疗效果显著,72例病人病毒复制不同程度受到了药物的抑制作用,但是有40例病人病毒载量升高,最大升高了5.05个lg值,抗病毒治疗疗效低,甚至无效。结论:大部分艾滋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部分病人的病毒数量回升,甚至超过了治疗前的病毒含量,说明出现了针对治疗药物的耐药突变。
  • 摘要:目的:了解2008年引起广西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型别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疱疹液、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等样本,应用RT-PCR方法检测EV、EV71和CoxA16病毒核酸。结果:共检测75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286份样本,422例(56.0%)检测到肠道病毒核酸,其中EV71阳性176例(41.7%),CoxA16阳性36例(8.5%),非EV71、CoxA16肠道病毒阳性210例(49.7%)。全区14个市送检的病例标本均检测到EV71,来宾市等5市EV71检出率大于50%,钦州市和百色市EV71检出率小于20%。25例(89.2%)重症死亡病例中检测到EV71病毒核酸。结论:手足口病在广西分布广,病原体组成复杂,引起广西2008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应加强HFMD病原图谱监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的要求,各厂家血筛产品(ELISA)反应模式都进行了变更。我们对五家试剂进行了国家参考品和临检中心血清盘的试剂评价,通过各厂家的试剂结果分析,我公司血筛产品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在临检中心血清盘的检测结果中标本符合率也高于其他各厂家。
  • 摘要:鉴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肆虐,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严格监察新型流感,防止病毒变种。在依据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生产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检测试剂盒,文章详细对该试剂盒以及人工RNA假病毒技术在此试剂盒中的应用做了论述,最后阐述了该项技术的意义。
  • 摘要:目的:比较ORTHO HCV 3.0 ELISA试剂长短两种孵育试验过程在血液筛查中是否存在差别 方法:随机挑选在常规血液筛查中检出的抗-HCV有反应性的标本,对其RNA进行检测,并用RIBA和不同于常规抗-HCV筛查的抗-HCV ELISA试剂对其抗-HCV进行检测。依据ORTHO HCV 3.0 ELISA检测试剂说明书中的两种检测程序,同时用对库存180份该类标本进行对比检测。结果:16份标本的检测结果不一致,长孵育试验过程漏检3份确证阳性的标准并有2份假阳性的结果,其灵敏度高于短孵育试验方法。两种试验方法S/Co值分布没有差别,但RIBA不确定的标本其S/Co在一定的灰区范围内,结论:在新献血者比例较高的献血人群,采用高灵敏度的试验方法和设定合理的结果判定灰区,有助于预防输血传播HCV,提高血液的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HCV-Ab检测结果的S/CO值与HCV-RNA检测阳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化学发光法检测HCV-Ab的S/CO值大于1.0的病人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CV-RNA的检测。结果:143例HCV-Ab血清学检测阳性标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阳性为60例,两者总符合率为42.00%.S/CO<7.0符合率为0.00%,8.0>S/CO≥7.0符合率为66.67%,9.0>S/CO≥8.0符合率为75.00%,10.0>S/CO≥9.0符合率为83.33%,S/CO≥10.0符合率为96.00%。结论:HCV-Ab检测结果S/CO<7.0的患者,医生要结合病人综合信息,慎重解释结果,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建议病人进一步做HCV-RNA或免疫印迹检测;有必要建立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已确定适合我们国家人群的HCV-Ab检测结果S/CO界限值。
  • 摘要:目的:找到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进行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评价。方法:用恒温快速检测方法进行154例北京地区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诺如病毒的检测,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作对照,评价该方法。结果:在154例病毒性腹泻的病人标本中,采用恒温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结果610例,阳性率为39.6%,RT-PCR方法进行检测,阳性结果54例,阳性率为35.1%,以RT-PCR为金标准计算,检测灵敏度90.7%(49/54),特异性88%(88/100)。这两组检验结果经过χ2检验,P=0.143,P值>0.05,说明两组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种实验方法结果无差异。通过一致性检验显示,KAPPA=0.765,P=0.000<0.05,说明这两种试验方法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恒温快速检测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检测诺如病毒的方法,适合临床及流行病学筛查使用。
  • 摘要:目的:筛选我国HIV-1B’亚型毒株中可能存在的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方法:收集整理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获得的451条HIV-1B’亚型pol区基因序列,序列含蛋白酶全长(1-99个密码子)和逆转录酶全长(1-560个密码子),长度约1977bp。将354条来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序列与97条来自未接受治疗患者的序列分别与B亚型野生型pol基因共享序列进行逐个密码子比对,筛选在治疗序列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序列的突变位点,将筛选出来的突变位点在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SHDB)中进行检索,根据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及解释初步分析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在逆转录酶区有6个位点7个突变在治疗患者序列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患者,分别是D123E、V292I、K366R、T369A、T369V、A371V和1375V,前2个突变位于逆转录酶的聚合酶区、后5个突变位于逆转录酶的连接区。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情况,7个突变均为相应位点的主要变异形式,在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服药的患者。结论:筛选出7个存在于我国HIV-1B’亚型毒株的可能与耐药有关的突变,下一步将通过构建突变病毒及药物敏感性实验鉴定突变对耐药的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国内建立起来的in-house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以美国FDA批准的HIV-1基因犁耐药性检测系统(ViroSeqTMv2.0,瑞士)为参比对象,与建立起的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in-house)平行检测待检样本,比较二者在扩增效率、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以及耐药报告等方面的一致性。结果:已知的14850个耐药突变位点中,2种方法可同时对99.34%(14752/14850)的耐药突变位点准确检出;在对不同突变位点的检测中,2种方法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及两类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一致率分别为99.70%、99.01%和99.34%(Kappa值分别为10.9099、0.9521和0.9488,P值均<0.00001);2种方法出具的两类药物的耐药结果报告一致率94.55%(Kappa=0.6374,P值<0.0001)。本研究共检测到34个ViroSeqTM数据库(ViroSeqTM software v2.7)未收录位点,其中2个突变位点对耐药的影响较大,提示in-house耐药突变位点检测方法的耐药数据库与ViroSeqTM相比具有一定优势。结论:In-house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与ViroSeqTM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系统在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以及评价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一种快速准确、性价比高的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
  • 摘要:在我国广西地区收集1例感染了HIV-1毒株的病人外周血血浆,提取病毒RNA,利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分两段扩增病毒近似全长基因序列,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获得了8800bp长度的近似全长序列,利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为G亚型毒株,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G亚型参考株成簇,Bootstrap值较高(99%);通过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流行的G亚型毒株进行亲缘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喀麦隆流行毒株关系较近,提示该毒株可能是由境外传入。这是广西地区发现的首例HIV-1G亚型毒株,也是国内报道的首例G亚型近似全长基因序列,该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对于广西地区流行毒株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建立肠道病毒71型(EV71)抗原的定量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EV71疫苗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的病毒抗原含量检测、EV71的TCID50试验及病毒免疫原性与免疫保护性的关系分析。方法:EV71或其重组抗原免疫小鼠制备的高亲和力抗EV71的中和单抗用作包被抗体和HRP标记抗体,构建定量检测EV7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经方法验证。以EV71国家抗原标准品为定量依据检测样品中的EV71抗原量,比较本法与显微观察法检测的EV71‘TCID50。对EV71抗原的特异比活与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方法检测抗原的线性范围为0.125-4.0U/ml、R2=0.9911、灵敏度达到0.125 U/ml,试剂特异性、准确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本法与显微观察法检测的EV71TCID50的相关性高,r=0.990。21株EV71病毒抗原的特异比活与免疫血清中和抗体间存在强相关性。结论:构建了性能良好的EV71抗原的ELISA定量检测方法,取代显微观察法准确、客观和特异的分析EV71的TCID50,本方法用于检测EV71抗原的特异比活,有望取代动物效力实验评价疫苗的免疫保护性。
  •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媒介叮咬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较高(5%~35%),而且后遗症严重。本文在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长、繁殖、分离培养做了坚定的基础上,对如何用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来进一步鉴定病毒做了详细论述。
  • 摘要:目的:研究HBsAg和抗-HBs双阳性无症状乙肝携带者(“双阳性”)HBV s基因“a”决定簇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乙肝酶免试剂初筛后用Abbott试剂确认出“双阳性”血清20份,荧光PCR试剂检测HBV DNA,采用PCR方法扩增S区或“a”决定簇基因序列,将PCR产物克隆入T载体,选择4-10个阳性克隆测序,分析“a”决定簇基因变异情况,同时利用INNO-LiPA HBV genotyping试剂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另外随机选择HBsAg阳性、抗-HBs阴性血清72份,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S基因序列。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构建进化树划分基因型并进行氨基酸变异分析。比较“双阳性”的样品和HBsAg阳性抗-HBs阴性样品间的差别。1m和6m两次随访检测双阳性样品的HBsAg、抗-HBs。结果:“双阳性”样品中核酸阳性比例为16/20:“a”决定簇基因突变比例为6/16,变异类型有T123N,1123S,1126S,A128D,M133T,F134L,F134S和C149R。72份对照血清中变异比例为6/72,变异类型有T123A,I126N,I126S,T131N,M133T,F134I,F134Y,T143M和G145R。“双阳性”样品与对照组的血清型(X2=2.43,P>0.05)和B、C基因型(X2=2.43,P>0.05)分布差别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例抗-HBs和2例HBsAg在6m阴转,其余16例随访期末仍为“双阳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双阳性”与HBV“a”决定簇变异、血清型、基因型有关,但“双阳性”中的核酸阳性率较高,对“双阳性”的原因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评价罗氏电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HIV抗原抗体试剂的检测性能。方法:收集1327例血清样本,包括健康献血员样本、HIV感染者样本、HCV抗体阳性样本和高危人群样本。购买美国BBI公司的7套HIV血清转换盘共51份血清样本。检测采用Rochecobas e 411(架式系统)电化学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相应的检测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以及检测参数,定性检测血清HIV p24抗原和HIV1/2抗体并评价检测方法分析性能、结果一致性和血清转化灵敏度。结果:Roche Elecsys HIVCombi试剂盒批内和天间不精密度良好,符合临床使用要求;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和参比试剂检测结果一致性完全符合;评估试剂的血清转化灵敏度比参比试剂平均提前了5.1天。结论:Roche Elecsys HIVCombi试剂盒良好的精密度和血清转换灵敏度有利于筛查HIV早期感染,为临床HIV早期诊断、随访监测提供有效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 摘要:蓝舌病是引起反刍动物发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病原(BTV)抗原检测技术研究对于蓝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制备的大肠杆菌表达V-P7蛋白、VP7单克隆抗体建立了BTV抗原捕获ELISA检测技术,并对该检测技术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试验评价,结果显示,该检测技术特异性良好,可检测不同血清型BTV,与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无交叉反应,对VP7的检测灵 敏度为9.1ng/mL,重复检测变异系数(CV)小于10%。结论:研究建立的BTV抗原捕获ELISA检测技术可用于不同血清型BTV抗原的特异性检测,此外制备的抗BTV VP7单克隆抗体也可用于BTV抗体的竞争ELISA检测。
  • 摘要:目的:本文对2010年广西HFMD死亡病例的影响死亡因素深入分析,探寻可干预的关键环节,为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该病的死亡病例调查报告或防控工作进程日报中收集死亡病例的个案调查资料,将全面调查了感染病原、发病、就医和处理等情况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EMS 3.1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结果:共有36例成为研究对象。对象分布于全自治区5个市20个县区、时间分布于2010年3月至11月。男女之比为1.4 : 1,年龄以6月龄-4岁为主(97.22% ),散居儿童为主(66.67% ),居住地以乡村为主(69.44% )。临床表现中,83.33% ( 30例)有发热和皮疹,5.56%(2例)有皮疹无发热,11.11% (4例)有发热无皮疹,其诊断依据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结果。36例均经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测。并且对死亡影响因素、影响早期误诊的主要因素作了详细论述。结论: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也具有年龄小、EV71感染为主的特点,提示防范HFMD死亡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的时期和地区,重点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重症患者在诊断两天后死亡率达73.91%,死亡死亡率达47.83%,因此早期误诊是HFMD死亡的主要因素;最后对造成误诊的原因和防治、预防、减少死亡率的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
  • 摘要:目的:利用已有的非典预警及流感样病例两个症状监测系统,建立无锡市流感监测预警基线值,评价其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的早期预警效果。方法:对2007~2009年无锡市非典预警数据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采用2004~2008年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建立基线数据,使用控制图法、移动平均回归方法,对2009年的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其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早期预警的效果。结果: 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ILI%)自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前一个月就出现上升趋势,出现本地病例后上升趋势更明显;非典预警监测系统中发热呼吸道病例门诊就诊率高于2007、2008年同期水平(P<0.001),在出现本地病例前1周就出现上升趋势。控制图法显示,2009年流感疫情从第18周、第20周~29周进入流行季节,第31周~41周,第45周~47周,第49周出现预警信息,移动平均回归法显示,第34~37周,46~47周二个时间段超过了平均线+2.0标准差预警线,上述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不同阶段流行趋势基本一致。结论:两个监测系统2009年预警信号和实际甲型H1N1流感疫情基本吻合,综合利用控制图法、移动平均回归方法进行流感疫情早期预警,结果比较科学和可靠。移动平均回归法预警甲型H1N1流感暴发较控制图法在流行时间上更为精准。
  • 摘要:目的:了解人细小病毒B19在献血员及HIV感染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中国南北方6省市的自然人群及HIV感染人群的血清样本共1008份,应用酶联免疫法(EIA)检测人细小病毒B19-IgG、IgM,应用荧光PCR检测人细小病毒B19核酸,核酸阳性的样品经套式PCR后进行基因测序及基因型分析。结果 :献血员血清样本中,沈阳地区人细小病毒B19-IgG、IgM阳性率分别为24%(67/276)和17%(42/276);天津地区IgG、IgM阳性率分别为33%(103/216)和7%(24/326);贵州地区IgG、IgM阳性率分别为52%(21/40)和15%(6/40);武汉地区IgG、IgM阳性率分别为48%(103/216)和11%(23/216)。贵州、安徽、新疆地区HIV感染人群Ig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6/51)、95%(57/60)和77%(30/39),IgM阳性率分别为2%(1/51),0(0/60)和18%(7/39)。献血员与HIV感染人群中B19核酸检出率均在2%以下。南方省市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率显著高于北方省市。HIV感染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献血员人群。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有B19阳性样品中的病毒序列高度保守,均为基因型I型。结论:人细小病毒B19在中国自然人群中有一定感染率,流行存在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明显高于北方。HIV感染人群较之献血员人群显著易感。我国6省市流行株为基因型I型。特别是B19 DNA阳性的献血员样品存在较高的输血传播的风险。鉴于HIV感染人群较之献血员人群显著易感的现状,对于此类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输血传播的风险就更高,可在输血前对所输血液作B19核酸筛查,以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片(百赛诺)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以及TGF-β1、Ⅲ型前胶原(PCⅢ)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以拉米夫定作为基础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双环醇片,疗程48周,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TGF-β1、PCⅢ表达水平。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I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酶氨基转移酶降低的幅度,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PCⅢ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治疗组TGF-β1、PCⅢ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双环醇片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双环醇可通过减轻TGF-β1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胶原合成。
  • 摘要:目的:对广州万孚公司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183个受检者(包括514个HIV-1感染者、86个HBV感染者、33个HCV感染者、20个梅毒感染者,10个类风湿病人、520个正常人),分别采集血浆样品和口腔分泌物样品,对口腔分泌物样本采用广州万孚公司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和北京玛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口腔粘膜渗出液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平行检测,对来自同一受试者的血浆样本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进行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品采用新加坡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进行进一步检测,评价考核试剂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结果:广州万孚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与北京玛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口腔粘膜渗出液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9.61%,阴性符合率为100.00%,总符合率为99.83%:与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8.06%,阴性符合率为100.00%,总符合率均为99.15%。广州万孚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对口腔分泌物样本的敏感性为98.25%[97.12%,99.38%],特异性为100%[99.91%,100%]。结论:该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可用于HIV抗体的初筛。
  •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菌)多糖(多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即PRP)的ELISA方法。方法:用灭活Hib菌免疫6只雌性兔子,一周免疫4次。1个月后开始采血测血清滴度,待抗体效价达到1:32,兔子动脉采血。对兔血清进行非特异性抗体免疫吸收以消除非特异性。纯化兔抗PRP抗体,用纯化的兔抗PRP抗体包被,用标记HRP兔抗PRP抗体作为二抗,建立夹心法检测PRP。结果:该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PRP,线性检测范围为0.020ng/ml~0.2ng/ml,其敏感度为0.030ng/ml。结论:该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多糖。
  • 摘要:目的:对不同国家生产的7种快速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验效果进行实验室评价,筛选敏感、特异、快速、简便、价廉的快速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TPPA方法作为“金标准”,采用盲法,分别对92份TPPA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进行快速试验检测,检测结果由2位观察人员分别判读纪录,并在第一次判读结果后一小时读取第二次结果,以评价7种快速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判读的一致性以及稳定性等。结果:7种快速试验的敏感性为70.8%~97.9%,其中三种快速试验的敏感性较高,与另外四种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7种方法的特异性为89%~95%,统计学分析各方法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结果判读的一致性及稳定性都很高。结论:实验室对7种快速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验效果的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Determine(Abbott,美国)及Bioline(Standard,韩国)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便、相对价廉,可望作为理想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检测试剂推广应用。
  • 摘要: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若有也只是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个别死亡报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秋冬时节。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原理是胶体金标记抗人IgM,同时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肺炎支原体抗原,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的原理来达到检测人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STAg抗原的最佳免疫次数。方法:5-6周龄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头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头背部皮下注射20 μg STAg,免疫5次,每次免疫后一周处死一组小鼠,采血并分离血清,通过ELISA法测定IgG抗体亲和力;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清中产生的IgG和IgM抗体。结果:第二次免疫后小组血清IgG滴度明显高于初次免疫小鼠的血清Ig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western-blot检测的IgG抗体反应能力未明显增强;第四次免疫后小鼠血清IgG再次增高并达到峰值,并且第四次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的IgG抗体与抗原的反应也明显增强。结论:ELISA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利用STAg免疫小鼠,免疫两次就会产生明显的免疫效果,但是免疫四次可能有效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 摘要:目的:借鉴流行性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测定法(TTC法),对传统的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血清杀菌抗体检测法进行改进。方法:在传统的TTC法基础上改用1%蛋白胨水和1%TSB琼脂分别作为稀释液和培养基,以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外膜蛋白免疫的家兔血清作为待测血清进行实验。另外增加补体与灭活补体组作为阴性对照。结果:以TTC作为指示剂的补体溶菌法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血清杀菌抗体活性是可行的,血清表现出有效的杀菌抗体活性。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血清杀菌抗体的测定。
  • 摘要:目的:应用破伤风抗体(IgG)定量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对健康人群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与标准法检测进行比较,评价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采用双盲法检测300份健康人血清,依照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破伤风抗体浓度,通过与标准检测方法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相关性等指标。结果:通过检测标准品,计算线性回归方程y=7.7489x-0.0018,r=0.99,国产试剂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96.8%,约登指数为0.909,阳性预测值为98.5%,阴性预测值为88.5%。相关性分析结果r=0.987798,P<0.05,标准法测定结果与国产试剂盒测定结果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该国产试剂操作规范,简单快捷,不受条件限制,利于大量标本的快速检测,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流行病调查,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精确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
  • 摘要:目的:应用白喉抗体(IgG)定量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对健康人群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与标准法检测进行比较,评价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采用双盲法检测300份健康人血清,依照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白喉抗体浓度,通过与标准检测方法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相关性等指标。结果:通过检测标准品,计算线性回归方程y=8.1119x+0.0358,r=0.9987,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9.3%,约登指数为0.97,阳性预测值为99.4%,阴性预测值为97.8%。相关性分析结果r=0.992676,P<0.05,标准法测定结果与国产试剂盒测定结果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该国产试剂操作规范,简单快捷,不受条件限制,利于大量标本的快速检测,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流行病调查,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精确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
  • 摘要:目的:优化流感病毒H1N1在MDCK细胞上的培养条件,高效扩增流感病毒。方法:对MDCK细胞培养流感病毒时添加的TPCK-Trypsin的浓度和培养基的种类进行了筛选;比较了不同细胞代次的MDCK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按MOI值0.001、0.01、0.1于MDCK细胞上接种H1N1,CPE>75%收获病毒上清,并按MOI值0.001接种H1N1后连续培养5天,分别于1、2、3、4、5天收获病毒上清,HA试验检测上清滴度,上清浓缩纯化后行TCID50检测,分别选取最佳的接种MOI值和收毒时间;最后对浓缩纯化病毒的红细胞吸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通过对比,TPCK-Trypsin的最佳作用浓度是0.25μg/ml,MEM为培养病毒的最佳培养介质;代次低的MDCK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强于代次高的MDCK细胞;于MDCK细胞按MOI值0.001接种H1N1,且第3天收获的上清病毒滴度最高;红细胞吸附法能高效浓缩纯化流感病毒。结论:优化了在MDCK细胞上培养及纯化流感病毒的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