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
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

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贵州遵义
  • 出版时间: 2013-08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和水通道蛋白4、5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上脑水肿的防治提供依据,并对机制进行探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体重250~280g,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n=10)、脑损伤组(Ⅰ组,n=10)和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n=10).对照组(S组)只颅骨开窗,不作脑损伤处理;脑损伤组(Ⅰ组)采用改良Feeney法制备大鼠大脑损伤模型,损伤前30min经股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ml·kg-1·min-1,每次5min输注,连续3次,中间间隔5min;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采用瑞芬太尼(1 ug/ml)0.5ug·kg-1·min-1损伤前30min经股静脉注入,每次5 min输注,连续3次,中间间隔5 min,进行预处理,然后方法同Ⅰ组.脑损伤后24h监测颅内压,断头取脑待检.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AQP4、5蛋白表达量.结果:1.HE染色:S组未见明显脑组织损伤;与S组相比,Ⅰ组脑组织损伤明显,脑组织结构紊乱、疏松,细胞及血管间隙增大,神经元变性、坏死,血管充血扩张等脑水肿病理改变(P<0.05);与Ⅰ组相比,R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5).2.颅内压监测:与S组相比,Ⅰ组和R组颅内压增高(P<0.05);与Ⅰ组相比,R组颅内压显著降低(P<0.05).3.脑组织水含量:与S组相比,Ⅰ组和R组脑组织水含量增高(P<0.05);与Ⅰ相比,R组脑组织水含量降低(P<0.05).4.免疫印迹法水通道蛋白4、5表达量检测:与S组比较,Ⅰ组和R组水AQP4、5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与Ⅰ组相比,R组AQP4、5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脑损伤时,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5表达上调,水通道蛋白4、5可能参与脑损伤机制.2.瑞芬太尼预处理可减轻创伤性脑水肿的程度,下调水通道蛋白4、5的表达,水通道蛋白4、5可能参与了瑞芬太尼预处理减轻脑水肿机制.
  • 摘要:目的:评价异氟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50~28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I/R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P组).S组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栓;I/R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IP组吸入2.0%异氟醚2h,预处理结束后24 h时制备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4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随后处死大鼠,每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取脑组织,分别进行脑梗死体积测定,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一PCR法检测大鼠右侧脑缺血半暗带区HSP60、TLR4、MyD88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每组剩余的3只大鼠,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右侧脑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IP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大,右侧脑缺血半暗带区凋亡指数升高,HSP60、TLR4、Myd88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上调(P<0.05);与I/R组相比,IP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右侧脑缺血半暗带区凋亡指数降低,HSP60、TLR4、Myd88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下调(P<0.05).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脑缺血半暗带TLR4-MyD88信号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明确EMP(400 kV/m,200 pulses)对SD大鼠大脑皮层的生物学效应,并且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了1%,2%和4%七氟烷对EMP的防护效应.方法:①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n=8):即正常对照组,EMP(400 kV/m,200 pulses)损伤后1h、6h、24h组,应用HE染色、Niss染色、Fluoro-Jade C(FJC)染色,观察EMP对大脑皮层组织的生物学效应;②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均为5组(n=8):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EMP损伤组,C组、D组及E组分别为EMP后即刻分别应用1%、2%及4%七氟烷处理20 min组.在EMP辐射后6h,应用HE染色、FJC染色和电镜等观察七氟烷的保护效应;③分组同上,在EMP(400 kV/m,200pulses)损伤后24h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④体外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通过MTT实验,乳酸脱氢酶检测(LDH re lease),TUNEL染色和Western-Blot实验研究七氟烷防护EMP损伤的相关机制.结果:①EMP辐照后的6h和24 h时,皮层神经元排列紊乱,异常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变性神经元,神经元超微结构如线粒体等发生明显损伤.用2%和4%七氟烷处理后,能够显著减少异常神经元数量,减轻神经元变性的程度,对神经元超微结构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②2%和4%七氟烷处理后能够减轻EMP辐照造成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的损害.③在体外实验中,EMP辐照后6h及24h可以观察到神经元活力明显减低,LDH释放明显增多,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2%和4%七氟烷处理后,与EMP组相比,能够明显增强神经元活力,减少LDH释放.同时,2%和4%七氟烷处理后能够明显减少神经元凋亡的数量,减少cl-Capase-3与Bax的表达量,增加Bcl-2表达量.结论:EMP(400 kV/m,200 pulses)辐照能够致使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发生变性甚至凋亡,造成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的损害;而2%和4%七氟烷可以防护EMP辐照造成的脑损伤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七氟烷能够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增强损伤神经元的活力,调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等机制有关.
  • 摘要:目的:拟证实七氟醚预处理通过抑制缺血损伤后大量激增的CTMP,恢复Akt激酶的功能活性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2.7%的七氟醚预处理45min,1h后行局灶性脑缺血1h.在预处理前给予两种Akt通路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和LY294002,观察再灌注24h后的神经功能学评分及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监测Akt,GSKβ磷酸化水平以及CTMP的表达状况,测定Akt激酶活性.再应用慢病毒转染诱导CTMP过表达,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七氟醚预处理的神经保护效果.结果:七氟醚预处理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容积(P<0.05).预先给予渥曼青霉素或LY294002可完全抵消七氟醚预处理的保护效果.七氟醚预处理能够减少缺血损伤后的CTMP表达,提高Akt激酶活性(P<0.01)及其下游分子GSK3β(P<0.05)的磷酸化水平.慢病毒转染诱导CTMP过表达可完全逆转CTMP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作用(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通过抑制CTMP,促进生存信号活化,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Delta阿片受体激动剂BW373U86对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g,随机分为4组(n=24):假手术组(S组)、窒息性缺血脑损伤模型组(CA组)、Delta阿片受体激动剂组(BW组)和Delta阿片受体拮抗剂组(Nal组).每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随机分为三个亚组:3h、24h、72h亚组.建立8分钟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模型,S组完成所有手术操作,但不诱导心跳停止(CA)及心肺复苏(CPR);其余三组诱导CA后,进行CPR,心肺复苏成功BW组经股静脉给予1mg·kg-1 BW373U86;Nal组经股静脉给予Delta阿片受体拮抗剂1mg·kg-1 Naltrindole和1mg·kg-1 BW373U86;其余组在复苏成功后经股静脉给予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复苏成功后分别在3h、24h、72h进行神经系统评分(NDS),评分结束断头取脑,采用RT-PCR观察海马BDNF及TrkB mRNA水平表达情况,72h亚组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CAl区损伤程度的组织学分级(HG)、海马CAl区内未损伤的锥体细胞神经元密度(ND).结果:与S组相比,其余三组BDNF、TrkB mRNA表达均上调,HG均增高,NDS、ND均降低(P<0.05);与CA组相比,BW组BDNF、TrkB mRNA表达均上调,Nal组BDNF、TrkB mRNA表达均下调,BW组及Nal组HG均降低,NDS、ND均增高(P<0.05);与BW组相比,Nal组HG增高,NDS、ND均降低(P<0.05).结论:Delta阿片受体激动剂BW373U86能够减轻大鼠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上调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异氟醚后处理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异氟醚后处理的脑保护效应、后处理时间窗以及JNK信号通道在异氟烷后处理诱导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A组:正常对照组,仅手术操作,不进行缺血再灌注;B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电凝双侧椎动脉,24小时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并夹闭15分钟后开放;C组:异氟醚后处理Ⅰ组,再灌注即刻吸入异氟醚;D组:异氟醚后处理Ⅱ组,再灌注10min吸入异氟醚;E组:异氟醚后处理Ⅲ组,再灌注20min吸入异氟醚.异氟醚后处理吸入浓度为1.5%,各处理组分别于灌注时间点吸入异氟醚30min.再灌注72h后取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中神经系统损伤,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在S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中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中神经细胞的病理学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JNK蛋白表达量.结果:1.HE染色:A组脑组织切片未见明显海马组织损伤;B组海马组织损伤明显,显示颗粒层细胞明显水肿和空泡变性,神经细胞坏死,血管明显充血并出血;与B组及多组间相比,D、C组损伤的程度依次减轻(P<0.05),E组损伤程度与B组相似(P>0.05).2.Caspase-3免疫组化检测:A组未检测到明显的Caspase-3阳性神经元表达;B组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增高;与B组及多组间相比,D、C组Caspase-3的阳性表达依次降低(P<0.05),E组阳性表达与B组相似(P>0.05).3.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A组未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凋亡,B组神经细胞凋亡阳性表达显著增高;与B组及多组间相比,D、C组细胞凋亡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P<0.05),E组的细胞凋亡阳性表达率与B组相似(P>0.05).4.免疫印迹法p-JNK蛋白表达检测:与A组比较,B组p-JNK蛋白阳性表达量显著增高;与B组及多组间相比,C、D组p-JNK蛋白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E组p-JNK蛋白阳性表达量与B组无差异(P>0.05).结论:1.异氟醚后处理通过抑制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脑保护效应.2.异氟醚后处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脑损伤后后处理启用越早,其脑保护效应越好.3.异氟烷后处理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JNK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5-羟葵酸阻断缺血后处理大鼠心肌线粒体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寻找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标识蛋白和保护蛋白,为科研和临床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SD大鼠(N=24)随机分为正常组(Nor)、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5-羟葵酸阻断缺血后处理组(5-HD+IPO),每组6只;各组灌注方案:Nor组:持续灌注Kerbs-Henseleit缓冲液(K-H液)120 min.I/R、IPO及5-HD+IPO组于缺血前灌注K-H液平衡20 min,灌注4℃St.Thomas停跳液缺血40 min,而后分别按以下方案续灌:I/R组:灌注K-H液60 min;IPO组:复灌前给予K-H液复灌10 s、停灌10 s循环6次,继而K-H液58 min;5-HD+IPO组:复灌前依次灌注100 μmol/L 5-羟葵酸3 min、K-H液复灌10s停灌10s循环6次、K-H液55 min.记录各组平衡末和续灌末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DEP)以及最大dp/dt等心功能的变化,并收集心室肌组织;2.差速离心联合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大鼠心肌线粒体,通过透射电镜检测线粒体的纯度、完整性和富集度;3.对IPO与5-HD+IPO组心肌线粒体蛋白行双向凝胶电泳(2-DE),扫描获取数字化图像,采用PD-Quest 8.0软件查找差异表达蛋白点,并将蛋白点挖取进行质谱分析后获得蛋白相关信息;4.利用Western blot回复验证关键差异蛋白的表达趋势,以判断2-DE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透射电镜证实Nycodenz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使线粒体的纯度进一步提高;2.各组心功能指标在平衡末无明显差异,灌注末Nor组及IPO组的心功能明显好于I/R组和5-HD+IPO组(P<0.05),5-HD+IPO组与I/R组间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图像扫描、软件分析后得到表达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5个,质谱分析成功获得差异蛋白信息;4.通过分析,在5-HD+IPO组有2个蛋白表达升高:SSP6804(线粒体内膜蛋白IMMT)、SSP7803(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表达下降的3个蛋白分别为SSP1609(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组成部分,DLDH)、SSP2107(rCG44606)、SSP3002(ATP合酶,ATPsynthase).5.Western blot验证DLDH、Grp75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在5-HD+IPO组中DLDH较IPO组下降,Grp75较IPO组上升,这些表达变化与2-DE的结果一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血后处理能明显改善大鼠心脏功能,而5-羟葵酸可部分阻断其保护作用;2.5-HD阻断缺血后处理后:①DLDH表达下调,推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PDK(丙酮酸脱氢酶激酶)促使DLDH磷酸化而下调;②ATP合酶表达下调,其原因可能是膜电位的改变致使ATP合酶亚基的旋转过程受损;③Grp75表达上调,推测可能是线粒体Ca2+超载、活性氧的生成增加等因素激活了热休克转录因子,促进Grp75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④IMMT表达上调,可能是由于线粒体内H+增加、ATP合成障碍、醛类物质堆积等原因,促使蛋白质发生了代偿性的升高;3.差速离心联合Nycodenz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可获取较高纯度的心肌线粒体.
  • 摘要:目的:研究镇静催眠药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AMO,线粒体复合体I特异性阻断剂)用于bcl-2转基因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cl-2转基因及野生型小鼠,2-3月龄,22g-28g.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为:野生型组,Bcl-2转基因(Bcl-2)组,Bcl-2转基因+AMO (Bcl-2+AMO)组.AMO采用心脏灌流液稀释.野生型组及Bcl-2转基因组先平衡灌注15min,然后给予全心缺血40min,再灌注30min.AMO组在缺血前给予AMO(2.0mM) 1min,余处理与对照组相同.监测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再灌注30min的灌注液检测LDH(乳酸脱氢酶)含量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灌注结束后提取心肌线粒体(心肌细胞肌膜下线粒体,SSM).检测线粒体钙储留量(CRC)来反映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程度.结果:与野生型相比,bcl-2转基因小鼠心脏再灌注期心脏LDH释放减少(bcl-2组812±50 mU/mg/min,野生型组615±58mU/mg/min,p<0.05),表明bcl-2过表达即可以减轻心肌损伤.然而,与野生型相比,bcl-2过表达本身不能改善再灌注后SSM以谷氨酸为底物的氧化磷酸化(bcl-2组158±19nAO/min/mg,野生型组199±11nAO/min/mg)及CRC(bcl-2组272±17 nmol CaC12/mg,野生型组240±0nmol CaC12/mg,p>0.05).与bcl-2转基因组相比,AMO降低再灌注期的LDH释放(441±21 mU/mg/min,p<0.05),且改善以谷氨酸+苹果酸为线粒体复合体I底物的氧化磷酸化(218±21nAO/min/mg),但对琥珀酸为底物的SSM的氧化磷酸化没有保护作用(p>0.05),AMO提高再灌注期SSM的CRC (312±9nmol CaC12/mg,p<0.05),由此推测,bcl-2过表达减轻心肌损伤,可能并不依赖于改善线粒体功能.AMO可以增强bcl-2转基因小鼠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bcl-2过表达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异戊巴比妥可以增强bcl-2转基因小鼠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协同抑制MPTP开放有关.
  • 摘要: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复制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丙泊酚(propofol,PPF)后处理对其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观察Akt、GSK-3β磷酸化的改变,以探讨丙泊酚后处理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0 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复制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 perfusion,I/R)损伤模型.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正常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心肌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0min;丙泊酚后处理组(PPF组),在再灌注前3分钟经股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1.2 mg/kg/h至再灌注后5min,余操作同I/R组;丙泊酚后处理+LY294002组(PPF+LY组),丙泊酚注射前10 min股静脉注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0.3mg/kg),余操作同PPF组.于再灌注120min后处死大鼠,收集心脏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及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用末端脱氧核苷基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平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活性,用蛋白免疫沉淀法测定Bcl-2、Bax、p-Akt(Ser473)、Akt、p-GSK-3β(Ser9)、GSK-3β及胞浆Cytc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I/R组相比,PPF组血清CK、LDH活性,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及cytochrome c表达明显降低,而Bcl-2/Bax比率,Akt及GSK-3β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多.与PPF组相比,PPF+LY组血清CK、LDH活性和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cytochrome c表达明显增多,Bcl-2/Bax比率,Akt及GSK-3β磷酸化表达明显降低.结论:丙泊酚后处理可减轻心肌I/R引起的心肌细胞破坏,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病理改变,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二氮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功能的影响.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观察二氮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为寻找新的药物后处理作用靶点和潜在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n)和二氮嗪后处理组(DZ),每组6只.灌注方案:Nor组:持续灌注Kerbs-Henseleit缓冲液(K-H液)120 min,无缺血再灌注损伤.Con组和DZ组:缺血前先灌注K-H液平衡20 min,灌注4℃ St.Thomas停跳液,使全心缺血40 min后,按以下方案灌注:①Con组:灌注K-H液60min;②DZ组:灌注K-H液前给予50 μmol/L二氮嗪2 min,继之K-H液58 min.观察各组平衡末及灌注末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DEP)、以及最大dp/dt等心功能的变化.2.差速离心和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大鼠心肌线粒体,透射电镜验证其纯度.3.提取线粒体蛋白质,采用双向电泳技术(2-DE)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利用PDQuest8.0软件分析各组蛋白质表达的差异.选取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鉴定.4.Western blot法回复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证实双向电泳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平衡末各组间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续灌末Nor组和DZ组心功能明显优于Con组(P<0.05);2.Westernblothe和透射电镜证实了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的线粒体纯较高;3.对各组线粒体蛋白进行2-DE,每张胶上检测出513±27个蛋白质斑点;PDQuest 8.0软件分析后得到14个差异蛋白质,经MALDI-TOF-MS分析,成功鉴定出6个蛋白;4.DZ组与Con组比较发现: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1(NDUFV1)、2-酮戊二酸脱氢酶(OGDH)、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1(NDUFS1)表达升高.有两个蛋白质点被鉴定为ATP合酶a亚基,其中一个蛋白点表达升高(SSP 7704),而另一个蛋白点表达降低(SSP 2017).结论:1.二氮嗪后处理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2.①二氮嗪后处理能通过上调NDUFV1和NDUFS1的表达,维系线粒体呼吸链的稳定,促进能量合成,保障心脏的能量供应.②二氮嗪处理通过上调OGDH的表达,促进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做准备,保障有氧代谢的正常进行.3.缺血再灌注损伤会造成ATP合酶a亚基的降解,而二氮嗪开放线粒体敏感性钾通道以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的发生.4.Nycodenz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心肌线粒体.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microRNA的特点,重点从缺血预处理、缺氧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三方面,讨论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后期预处理过程,为心肌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 摘要: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受损是心肌细胞功能及活性丧失的决定性因素,而线粒体蛋白质的表达也必将发生一定的改变.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粒体亚细胞蛋白质水平探讨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肌保护机制,通过药物后处理这种外源性干预措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目的:建立成年SD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观察缺氧/乳化异氟醚(EI)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的影响,以Nrf2为靶点,探讨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在缺氧/EI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机制,以及药物后处理替代缺氧后处理的可能性.方法:1.通过Langendorff灌注离体心脏,分离、培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心肌细胞随机分为7个组,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缺氧后处理组(IPO组)、EI不同浓度后处理组(0.84、1.68、2.52)mmol/L,EI1,EI2,EI3组)和脂肪乳处理组(FAT组).分离后的心肌细胞培养20h,除N组持续培养110min,其余各组均缺氧45 min,复氧60 min.IPO组缺氧45 min后缺氧、复氧重复3次,每次各5 min,在继续复氧60 min;EI1、EI2和EI3组缺氧45 min后分别以(0.84、1.68、2.52)mmol/L EI处理5 min,复氧60 mm;FAT组缺氧45 min后分别以脂肪乳处理5 min,复氧60 min.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缺氧复氧损伤后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并对其进行线粒体评分.3.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复氧末心肌细胞中Nrf2、HO-1、SOD1、和NQO1的基因mRNA表达及蛋白质表达情况.4.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复氧末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及Nrf2核转位.结果:1.电镜结果显示N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正常,C组超微结构损伤严重,IPO组、不同浓度EI组、均优于FAT组和C组,但IPO组、EI2组优于EI1组和EI3组,FAT组稍优于C组;线粒体评分结果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变化趋势一致.2.Nrf2、HO-1、SOD1、和NQO1 mRNA表达量:与N组相比,其它各组Nrf2、HO-1、SOD1、和NQO1基因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其它各组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其中IPO和EI2组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EI1和EI3组(P<0.05);EI1和EI3组Nrf2、HO-1、SOD1、和NQO1的基因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FAT组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3.Nrf2、HO-1、SOD1、和NQO1蛋白质表达量:与N组相比,其余各组Nrf2、HO-1、SOD1、和NQO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其余各组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其中IPO和EI2组Nrf2、HO-1、SOD1、和NQO1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高于EI1和EI3组(P<0.05);IPO与EI2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 0.05);FAT组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4.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与N组比较,其它他各组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C组比较,其它各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5),其中IPO和EI2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EI1和EI3组(P<0.05),IPO与EI2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FAT组荧光强度低于C组(P<0.05).5.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Nrf2的亚细胞分布.在不同的实验组有明显改变,N组心肌细胞核内Nrf2蛋白荧光强度低;C组与N组比较心肌细胞核内Nrf2蛋白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C组比较,IPO组及EI组心肌细胞核内Nrf2蛋白荧光强度显著增强(P<0.05);其中IPO组和EI2组核内Nrf2蛋白荧光强度明显高于EI1和EI3组(P<0.05),IPO与EI2组比较,核内Nrf2蛋白荧光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FAT组细胞核内Nrf2蛋白荧光强度高于C组(P<0.05).结论:1.缺氧复氧对原代培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可以造成明显损伤,缺氧、EI、脂肪乳后处理均能改善缺氧心肌细胞功能,与脂肪乳相比,缺血、乳化异氟醚后处理具有更确切的心肌保护作用.2.缺氧、不同浓度EI后处理均可激活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蛋白和Ⅱ相解毒酶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心肌保护效应,而在实验所用浓度范围中EI2(1.68 mmol/L)效果最佳.3.缺氧、不同浓度EI后处理均能减少心肌细胞内钙超载,起到保护缺氧心肌细胞的作用.4.缺氧、不同浓度EI后处理均可诱导Nrf2核转位,从而发挥心肌保护效应,激活Nrf2-ARE通路可能是EI后处理及缺氧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UrocortinⅠ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后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通过离体心脏灌注装置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培养24h后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Nor组)在37℃培养箱中持续培养155min;余3组均给予缺氧40min、复氧60min制作缺氧/复氧模型;I/R组不做任何处理;UrocortinⅠ组(UcnⅠ)和5-羟葵酸组(5-HD+UcnⅠ组)在缺氧前均给予UcnⅠ处理30min,其中5-HD组先给予5-H-D处理5min后行30min的UcnⅠ处理.各组在复氧末时加入JC-1荧光探针,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Nor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较高(P<0.01);与Nor组相比I/R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1);而UcnⅠ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I/R组和5-HD+UcnⅠ组(P<0.01).结论:UcnⅠ预处理可以稳定成年大鼠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其机制可能与开放线粒体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犬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CPB左肺缺血再灌注组(C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每组6只.于体外循环前(T1)、开放左肺动脉前(T2)、再灌注后2.5h(T3)三个时间点,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在T1、T3取股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肺动态肺顺应性(CD)及左肺功能的变化比例(FC).结果:(1)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两组肺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但IPO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C组.(2)病理切片评分:CPB前两组肺组织病理评分无明显差异;CPB后两组肺组织病理评分T3时点较T1明显升高(P<0.05);在T3时点C组明显高于IPO组(P<0.05).(3)呼吸参数的变化:CPB前两组犬肺CD、OI及RI无明显差异;但CPB后两组犬肺CD、OI逐渐降低,而RI则增加(P<0.05);在T3时点IPO组CD、OI明显高于C组,RI则低于C组(P<0.05).(4)肺功能的变化比例(FC):T3时点与基础值相比,两组肺CD、OI及RI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IPO组比C组恶化程度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提高CD及OI,降低RI,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从而改善术后肺功能.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改良超滤(MUF)在减轻体外循环(CPB)肺损伤时水通道蛋白1(AQP1)在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其肺保护的机制.方法:选择成年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三组(n=6):对照组(A组)、CPB组(B组)和改良超滤组(C组).A组只开胸,其余两组开胸并建立犬CPB模型,C组在脱离CPB后15min内进行改良超滤.三组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取肺组织行光镜学检查,用RT-PCR检测肺AQP1的mRNA转录水平;实验结束时用Western-blot检测肺AQP1蛋白变化情况.结果:(1)RI和OI的变化:CPB后各时点犬肺RI升高、OI降低(P<0.05);CPB组及改良超滤组RI均高于对照组,而OI则降低(P<0.05),实验结束时改良超滤组RI和OI均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至转流前水平(P<0.05).(2)犬肺组织AQP1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CPB后CPB组及改良超滤组犬肺组织AQP1mRNA表达逐渐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相同时点的表达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超滤组与CPB组比较,超滤后肺AQP1mRNA的表达量比CPB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结束时CPB组及改良超滤组犬肺AQP1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改良超滤组则高于CPB组(P<0.05).(3)肺组织光镜学结果:CPB后肺组织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液,超滤后明显改善.结论:在CPB中应用MUF可改善犬的肺功能,减轻急性肺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与肺组织AQP1表达上调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品对内毒素性大鼠急性肺损伤中肺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与戊乙奎醚比较.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0只,体重150-200g,雌雄不限.实验以随机数字法分成三组,每组10只.无药物干预组(Ⅰ组:不作药物干预,只行腹腔内注射内毒素6mg/kg);戊乙奎醚干预组(Ⅱ组: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5mg/kg后15min,再行腹腔内注射内毒素6mg/kg);阿托品干预组(Ⅲ组:腹腔注射阿托品0.5mg/kg后15min,再行腹腔内注射内毒素6mg/kg).3组大鼠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6小时后处死,取全左肺组织,计算肺组织含水率=(湿重—干重)/干重×100%;取右肺下叶组织切小块置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中保存,常规制作病理切片备检;取余下的右肺组织制作组织匀浆,留取上清液备检,应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浓度和白介素6(IL-6)浓度.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预期的结果 结果:1、大鼠肺W/D比重的影响:Ⅱ、Ⅲ组大鼠肺组织含水率与Ⅰ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明显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肺组织含水率无明显差异(P>0.05).2、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I0和IL-6浓度:1)Ⅰ组肺组织匀浆中TNF-α浓度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肺组织匀浆中TNF-a浓度明显低于Ⅲ组(P<0.05).2)Ⅰ组肺组织匀浆中IL-10浓度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肺组织匀浆中IL-10浓度明显高于Ⅲ组(P<0.05).3)Ⅰ组肺组织匀浆中IL-6浓度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肺组织匀浆中IL-6浓度明显低于Ⅲ组(P<0.05).3、肺组织病理改变:Ⅰ组大鼠肺泡壁间隔增厚,并有肺水肿存在,肺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肺泡内可见炎症细胞甚至大量红细胞渗出;Ⅱ组大鼠肺泡壁薄、肺泡和肺间质见少量炎症细胞和红细胞渗出浸润;Ⅲ组大鼠肺泡壁间隔厚度、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红细胞渗出比Ⅱ组严重,但明显比Ⅰ组减轻.结论:1、戊乙奎醚和阿托品在大鼠受内毒素损伤前15min干预均可预防和缓解ALI的发生.2、戊乙奎醚和阿托品早期干预LPS所致大鼠ALI能降低致炎因子TNF-α、IL-6的浓度,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浓度.3、阿托品早期干预对保护ALI的作用弱于戊乙奎醚.
  • 摘要:本文从多形核白细胞、细胞因子、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等方面,介绍了失血性休克肺损伤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并讨论了前列地尔在失血性休克肺损伤中对抑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活化,调节免疫细胞凋亡发挥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前列地尔(Alprostadil)对犬失血性休克致肺损伤肺组织前B细胞集落增强因子(Pre-B-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PBEF)以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来探讨前列地尔肺保护的机制.方法:实验用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四组(n=6),对照组(C组)、失血性休克组(S组)、前列地尔30ng组(P1组)、前列地尔60ng组(P2组).四组动物均腹腔注射2.5%戊巴比妥钠(1ml·kg-1),麻醉后气管插管、固定,股动、静脉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并行右侧开胸,肝素钠3mg/kg,5min后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股动脉放血,血压降至40 5mmHg(1 mmHg =0.133 kPa),间断回输或放血维持此血压90min,然后股静脉回输全部失血,维持MAP休克前水平.C组仅行动、静脉插管不放血,S组制备失血性休克急性肺损伤模型,P1、P2组分别股静脉持续泵注前列地尔30ng·kg-1·min-1、60ng·kg-1·min-1维持30min,预处理1h后建立失血性休克急性肺损伤模型.休克前(T0)、休克90min(T1)、复苏4h(T4)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取肺组织采用RT-PCR技术检测PBEFmRNA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于休克前(T0),休克90min(T1),复苏1h(T2),复苏2h(T3),复苏4h(T4),取2ml静脉血通过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10、PBEF的含量.结果:通过犬模型的肺组织病理改变、血气分析结果判断失血性休克致肺损伤模型建立成功.(1)氧合指数的变化:T0时点各组OI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点S组、P1组、P2组OI值均低于C组(P<0.05);P1、P2组OI值均高于S组(P<0.05);各时点P1、P2组OI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1组P2组:与T1时点比较,T4时点OI值增高(P<0.05).(2)犬肺组织PBEFmRNA表达的变化:T0时点各组PBEFmRNA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点S组、P1组、P2组PBEFmRNA表达量均高于C组(P<0.05);P1、P2组PBEFmRNA表达量均低于S组(P<0.05);各时点P1、P2组PBEFmRNA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1、P2组与T1时点比较,T4时点PBEFmRNA表达量降低(P<0.05).(3)肺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实验共72张切片.T0时点各组间以及C组各时点肺组织结构完整清晰;T1、T4时点P1组、P2组肺组织损伤均较S组减轻.S、P1、P2组T4时点肺组织损伤较T1时点减轻.(4)犬血清细胞因子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的变化:T0时点各组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点,S组、P1组、P2组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均高于C组(P<0.05)P1、P2组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低于S组(P<0.05);各时点P1、P2组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1、P2组:与T1时点比较,T2-T4时点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降低(P<0.05).结论:(1)失血性休克后血清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升高,PBEFmRNA表达增高和肺组织损伤有关.(2)PBEF可能参与了失血性休克肺损伤的机制,PBEF可能是失血性休克致ALI早期的一个生物学标记.(3)前列地尔预处理后血清IL-1β、TNF-a、IL-10以及PBEF含量较休克模型组明显降低,PBEFmRNA表达水平较休克模型组明显下降,肺组织损伤较休克模型组明显减轻,故推测前列地尔可能通过下调PBEF的基因表达,抑制促炎症因子IL-1β、TNF-a的释放,从而减轻失血性休克肺损伤.
  •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及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唇腭裂修复患儿术后恢复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66例唇腭裂小儿患者,采用七氟醚诱导及维持,术毕静脉给予小剂量芬太尼及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镇痛,观察P、HR、MAP、SpO2、R、PetCO2、拔管时有无咳嗽、屏气及喉痉挛、有无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记录患几的清醒时间.结果:小儿唇腭裂手术,采用七氟醚诱导及维持,诱导期P、HR、MAP、SpO2、R均平稳,气管插管顺利,术后恢复期给予小剂量芬太尼及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镇痛,术后基本无呼吸抑制,较少发生屏气、喉痉挛、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及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唇腭裂修复患儿术后恢复期的镇痛,苏醒快而完全,不良反应少,气管导管拔除早,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拟阐明CpG ODN 107在体内的放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87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评价CpG ODN107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和组织中VEGF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U87细胞中HIF-1α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采用毛细血管表面抗体CD34作为一抗).结果:0.083mg/kg的CpG ODN 107联合10Gy射线局部照射能够显著延长原位移植瘤裸鼠的生存期;CpG ODN 107联合射线能够显著降低脑胶质瘤中MVD的表达,能够显著减少体内外实验中VEGF和HIF-1α蛋白的表达.结论:体内外实验证实CpG ODN107对脑胶质瘤U87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联合研究COMTval158met和OPRM1A 118G基因多态性对国人电刺激疼痛敏感性和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284例择期手术患者,年龄20-50岁,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1±20%),ASA Ⅰ或Ⅱ级.电刺激测量痛阈和耐痛阈;重复三次,各取其平均值.所有患者术前一天接受特质焦虑状态问卷调查评分,记录焦虑状态评分(SAI)和焦虑特质评分(TAI).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COMTval 158met和OPRMlA118G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患者基因型联合分组,共分9组:A/A并val/val组、A/A并val/met组、A/A并met/met组、A/G并val/val组、A/G并val/met组、A/G并met/met组、G/G并val/val组、G/G并val/met组以及G/G并met/met组.结果:联合基因分型成功277例,九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OPRM1A 118G和COMTval 158met等位基因在国内人群中的突变率分别为32.1%和34.3%.相对于A/G并val/met组,G/G并val/met组和G/G并met/met组痛阈降低;G/G并val/vl/组、G/G并val/met组和G/G并met/met组耐痛阈降低.相对于A/G并val/met组,术前焦虑状态评分SAI和TAI在A/G并met/met组和G/G并met/met组升高.结论:COMTval158met基因多态性通过加重术前焦虑,和OPRM1A 118G基因多态性对疼痛敏感性存在协同影响.相对于COMTval 15 8met,OPRM1A 118G基因多态性是影响机体疼痛敏感性的主要因素.COMTval158met和OPRM1A 118G基因多态性对患者术前焦虑无明显联合作用.
  • 摘要:18kDa转位蛋白-TSPO通过其特殊的定位及功能,可以介导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在调节线粒体稳态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TSPO与疼痛的关系,认为TSPO通过调节内源性神经甾体的生成,进而与下游受体或(和)细胞组分相互作用而发挥效应,从而抑制疼痛.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比重和剂量0.5%的布比卡因在腰麻剖宫产中对循环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来探讨布比卡因在腰麻剖宫产手术中的合理使用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择期剖宫产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予0.5%重比重布比卡因2ml;B组:予0.5%等比重布比卡因1.5ml;C组:予0.5%等比重布比卡因2ml,选择L2-3间隙进行腰麻.观察注药后产妇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感觉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所用的时间、腰麻后和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注药5min时,三组间血压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血压下降更明显;感觉阻滞平面A组较B、C两组高,且所用时间短(P<0.05);术中B、C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发生牵拉反应的概率较A、C两组高(P<0.05).结论:腰麻剖宫产用0.5%的等比重布比卡因10mg能够满足手术要求,且能降低对产妇循环系统的影响,减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大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借鉴.
  • 摘要:本文对某孕妇局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硬膜外腔置管后,预将硬膜外导管退出,出现拔管困难现象,术后拔管仍困难.采用中心静脉穿刺针的扩张器,套于硬膜外导管外,沿原穿刺孔经皮肤、棘上、棘间韧带向硬膜外腔方向刺入直至遇到阻力,再向内推进扩张器阻力消失,然后拔出扩张器,另一助手在硬膜外导管两侧牵拉皮肤,结果导管被较顺利地拔出,硬膜外导管前端4cm处明显拉长变形.在分析拔管困难原因的基础上,认为遇硬膜外拔管困难时,可以试用各种措施试拔,但都不一定即刻有效,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时机,最终还是能够拔出的.
  • 摘要:本文主要就右美托咪定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其在临床围手术期麻醉合并用药、临床拔管管理应用、神经外科手术用药、普外科手术用药、心血管保护等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经济学特征.
  • 摘要:目的:探讨苯二氮口类镇静催眠药-咪达唑仑对bERG钾通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将bERG基因转染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评价咪达唑仑对bERG钾通道电流的影响以及对激活、失活曲线的影响.结果:①咪达唑仑能浓度依赖性(0.001、0.01、0.1、1.0、10和100μM)的抑制hERG钾通道电流(Istep和Itail),其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S0)值分别为0.47±0.21μM和1.85±0.93μM.②0.1μM的咪达唑仑使激活曲线特性左移(加药前:V1/2:2.32±0.38 mV,k:11.87±0.33;加药后:V1/2:-1.96±0.83mV,k:14.68±0.7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n=11).失活曲线左移(加药前:V1/2:-49.25±0.69 mV,k:19.66±0.61;加药后:V1/2:-57.53±0.53 mV,k:21.45±0.46),有显著性差异(P<0.05,n=6).结论:咪达唑仑使bERG钾电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加快,从而抑制bERG钾电流.
  •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Prof)镇痛及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板法观察Dex 10μg.kg-1对Prof 20mg.kg-1热板痛阈(HPPT),扭体法观察Dex 5μg.kg-1对Prof 20mg.kg-1扭体次数的影响;翻正反射法观察Dex 40μg.kg-1对Prof100mg.kg-1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及入睡率的影响.结果:热板实验中,NS组、Dex组和Prof组HPPT较基础痛阈无差异(Dex组30min时除外,p<0.05),合用组HPPT给药后较基础值延长(P<0.01,P<0.05);与NS组相比,仅合用组HPPT延长(P<0.01);与Prof组相比,合用组HPPT延长(P<0.01,P<0.05).扭体实验中,与NS组比较,Prof组小鼠的扭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合用组扭体次数减少(P<0.01,P<0.05);合用组小鼠的扭体次数较Prof组减少(P<0.01).翻正反射法实验中,NS组和Dex组无一只小鼠入睡,Prof组与Dex+Prof组入睡率均为1.0;与Prof组比较,合用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结论:合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的镇痛及催眠作用增强.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PLC)预测体外循环(CPB)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可行性.方法:300例择期实施CPB的患者,分别于CPB前、后以及术后0、4、20小时5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PLC数量.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8小时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并评价肾功能,观察记录患者的预后.根据AKI定义将患者分为AKI组(n=19)和非AKI组(n=281).将各时间点PLC数量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PLC预测CPB相关AK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PLC数量的总体水平于CPB后0小时降至最低并于术后0小时逐步升高至术后20小时达高峰,血清CREA和BUN多在术后24~48小时才显著升高;AKI组PLC数量在CPB后4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非AKI组(均为P<0.05)并且两组间的差距随时间逐渐增大.(2)PLC占WBC数量的百分比(PLC%)的总体水平于CPB后0小时降至最低,并在随后的时间点逐步升高;AKI组PLC%在CPB后0小时、术后0小时均显著高于非AKI组(均为P<0.05).(3)CPB后4个时间点的PLC数量均与患者术后的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PLC高数量水平患者术后CREA、BUN更高.(4)CPB后0小时PLC数量≥0.265×109/L预测AKI的灵敏度为89.5%;CPB后PLC的平均数量≥2.867×109/L预测AKI的特异度为91.8%.结论:发生CPB相关AKI的患者PLC数量升高较血清CREA和BUN升高早24~48小时;当CPB后0小时PLC数量≥0.265×109/L、CPB后4个时点PLC数量的平均值≥2.867×109/L时可能发生CPB相关AKI;PLC可作为早期预测CPB相关AKI的高危指标.
  • 摘要:目的:近年来,在医学实践中应用激光穴位麻醉进行某些外科手术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光麻醉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通过调研文献,据报道,采用lOmW氦氖激光照射绵羊胫神经(甲组)、抢风穴(乙组)和天门穴(丙组),通过肛门部痛阈测定和实验性手术的方法检测麻醉效果.氨氖激光照射不但有提高痛阈的作用,而且手术时麻醉效果良好.氦氖激光麻醉及其镇痛机理为氦氖激光照射引起全身性镇痛时,动物脑脊液中5-HT、乙酰胆碱及血钙、血钾的变化规律.激光镇痛对不同脑区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动态变化趋势,并与脑尾状核胆碱能神经系统在镇痛中的作用等.激光照射30分后停照10分,CSF内Ach含量显著增高,即由照前的197.91±17.89pg/ml升高到405.50±23.45pg/ml,激光停照60分时,CSF内Ach含量恢复至与照前值没有显著差异的水平.认为在激光镇痛过程中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增强,积极参与了激光麻醉.据文献资料,中枢5-羟色胺(5-HT)是重要的中枢神经递质之一,并与镇痛有密切关系.它既参与吗啡镇痛,又参与针刺麻醉等.结果:不同功率HeNe激光穴位照射镇痛作用的研究一、用不同功率(2mW,20mW)He-Ne激光作动物穴位照射15-20分钟后,发现都能提高动物的抗痛能力.二、动物经不同功率激光照射后皮温大多数有升高现象.三、低功率激光对机体软组织穿透深度为1.5cm上下,高功率为2.0cm上下.四、激光照射后动物剖腹探查,发现照射2、3次以上的动物,肠系膜、胃网膜和肠曲表面有充血现象.结论:氦氖激光麻醉拔牙,施行甲状腺手术,应用激光麻醉施行外科手术.
  • 摘要:目的:通过老年患者的血浆orexi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的现象,探讨神经递质Orexin在全麻苏醒过程中表达上调相应的机制.方法:选择雄性青年和老年SD大鼠.实验步骤:(1)异氟醚1MAC+氧气1.5L/min吸入麻醉30min.记录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时间;全程记录脑电活动.(2)应用上述的麻醉方案麻醉动物,但在翻正反射消失后15min腹腔注射orexin-A 30 ug/kg.观察对麻醉觉醒时间的影响.(3)收集股动脉血,测定血浆orexinA浓度;断头处死大鼠,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orexin受体1(OX1R)和2(OX2R)的含量,用RT-PCR方法分析pre-proorexin、OX1R和OX2R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orexin能神经元的定位和数目.结果:(1)两组大鼠的麻醉诱导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老年大鼠的苏醒时间较青年大鼠长(18.12±0.72 vs.14.65+0.29 min,P=0.002).(2)腹腔注射orexin-A明显缩短了青年大鼠的苏醒时间(11.55±1.11 vs 14.65+0.29 min,P=0.002),但老年大鼠的苏醒时间与未干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老年大鼠血浆orexin-A含量高于青年组(34.93+1.15 vs.26.58+2.95 pg/ml,P=0.03);两组大鼠orexin能神经元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608.30±15.22 vs.642.8020.70,P=0.19);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大鼠的OX1R的表达较青年大鼠低(0.40±0.07 vs 0.93±0.17,P=0.04),OX2R无差异;RT-PCR分析OX1R的表达较青年大鼠低(0.43±0.07 vs 0.81+0.09,P=0.01),OX2R、pre-proorex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龄动物OX1R的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其苏醒延迟的原因.
  • 摘要:本文从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角度,介绍了右美托咪啶(DEX)的药理学特点,并讨论了DEX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为预防术后寒战和疼痛有显著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患者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88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 tomy,LC)、开腹胆囊切除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ASA Ⅰ~Ⅲ级,年龄22~80岁,排除术前有认知功能障碍者;活动性肝病、中风后遗症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者服用相应药物史者;并发听力和语言障碍者;有颅脑疾患病史者;术后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者.记录术前指标:年龄、性别、民族、身高、体重、文化程度、ASA分级、手术类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烟酒史、实验室检查异常数值、其它系统疾病史、手术史及其手术次数.术中均常规准备,按实际执行的麻醉归组,记录术中指标:麻醉方式、吸入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阿托品或麻黄素用量、肌松药、低血压次数、术中补液量、输血量、出血量.记录术后指标: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1d、术后第1d、第3d、第7d、1月、3月、6月测定患者的定向力、注意和计算力、识记能力、语言能力、回忆能力的评分,记录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方法及其药物、特殊临床表现.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总分30分,术后评分与术前评分比较,若下降2分或2分以上判断为认知功能障碍.结果:共有168例完成随访.①术后第1d,168例全部完成院内随访,POCD发生了50例,POCD的发生率为29.8%;术后第3d,167例完成随访,其中,124例为院内随访,43例为电话随访,POCD发生了19例,POCD的发生率为11.4%;术后第7d,149例完成随访,其中,62例为院内随访,87例为电话随访,POCD发生了8例,POCD的发生率为5.4%;术后1、3、6月均为电话随访,且均完成随访106例,其中,术后第3月POCD的发生率为1.9%,而术后1、6月均无POCD的发生.术后早期POCD(术后1周)共发生59例,发生率为35.1%.②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民族(P=0.041)、手术方式(P=0.012)、吸入麻醉时间(P=0.002)、住院时间(P=0.000)是影响早期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长短(P=0.065)与术后镇痛泵的使用(P=0.091)对早期POCD的发生也有影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入麻醉时间(P=0.047)、术后住院时间(P=0.001)、术后不良反应(P=0.020)为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全身麻醉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呈逐渐恢复趋势.以术后1d~3月变化趋势明显,而术后6月未见POCD的发生.2.研究的执行内容看,POCD的发生是可逆性的,最多见于术后1周,最长见于术后3月.表明实验中两种全身麻醉未见长期POCD的发生.3.吸入麻醉时间(>1h)、术后不良反应为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POCD增加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4.研究的执行全身麻醉方式即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间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年龄段合并轻中度上呼吸道感染(URI)患儿,择期手术实施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择期手术插管全身麻醉患儿207例,依据患儿术前上感症状、体征,分为非URI组(unURI组,n=140),轻度URI组(miURI组,n=50),中度URI组(moURI组,n=17).监测并记录患儿围术期、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按年龄段分层(年龄≤3岁和4-12岁)比较组间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1)围术期年龄≤3岁患儿:与utURI组和miURI组相比,咳嗽、屏气(时间≥30s)的发生率moURI组增高(P>0.05);年龄4-12岁患儿:三组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与unURI组相比,多痰的发生率moURI组增高(P>0.05);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屏气(时间≥30s)、SPO2<90%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围术期相比术后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轻度URI、年龄4-12岁的合并中度URI患儿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相对安全,而年龄≤3岁合并中度URI患儿需全面评估风险利益关系后慎重实施全身麻醉.
  • 摘要: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中超滤对婴幼儿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需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26例,分为无超滤组(W组):在CPB中不行超滤;及超滤组(C组):复温至33℃时开始超滤,超滤流量10~15ml/(kg·min),时间8~10min,每组各13例.两组患几分别于转流前(T1)、升主动脉阻断后10min(T2)、C组于超滤时/W组于复温至33℃时(T3)、停机时(T4)、术后24h(T5)和术后36h(T6)采动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同时记录CPB转流时间、阻断升主动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随访各组患儿住院天数、ICU停留天数、呼吸机辅助及撤离时间、输血总量、引流量、尿量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在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均自主复跳,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均顺利出院.2、血液流变学变化:组内效应比较:CPB开始后两组患儿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总体呈下降趋势;超滤后,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T3时明显升高(P<0.05);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与T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滤后各时间点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效应比较: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超滤后各时间点C组比W组明显升高(P<0.05).3、术后随访情况:超滤组ICU停留天数、呼吸机辅助及撤离时间、引流量明显少于无超滤组(P<0.05).结论:CPB中应用超滤可迅速提高红细胞压积,减少患儿术后的引流量,缩短患儿在ICU的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及撤离时间,有利于心、肺及全身各脏器功能的恢复.同时,超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的红细胞变行性无明显影响,对红细胞的聚集性可能有一定影响.
  • 摘要:目的:比较含1%葡萄糖醋酸林格液与乳酸林格液对小儿先心病手术中的血糖及乳酸的影响.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或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儿童60例.年龄1~6岁,体重8~20kg,心功能Ⅰ~Ⅱ级,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预充组(R组)和1%葡萄糖醋酸林格液预充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深度(NT指数)维持在20~30,浅低温(鼻咽温度30~32℃)体外循环方法.分别在麻醉诱导后10分钟(T1)、阻断主动脉灌注停跳液后5分钟(T2)、停机前(T3)、关胸后(T4)抽取动脉血或CPB机管路动脉端血液,检测乳酸(Lac)、血糖(Glu)、渗透压(mOsm)及电解质浓度.结果:1、乳酸值:R组,与T1时点比较,T2~4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3、T4时点逐渐降低,低于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组,与T1时点比较,T2~4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T3、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T1、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点R组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R组,与T1时点比较,T2、T3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逐渐降低,低于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与T1时点比较,T2、T3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逐渐降低,低于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T1、T3、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L组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血浆渗透压(Osm)、血球压积(Hct)、剩余碱(BE)、血清钠(Na+)、钾(K+)、钙(Ca2+)浓度,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两种晶体预充液对小儿电解质、渗透压无明显影响;2.乳酸林格液可引起血乳酸浓度一过性明显增高,而1%葡萄糖醋酸林格液对血糖无明显影响;3.从提供能量底物和乳酸浓度角度看,作为小儿CPB晶体预充液,1%葡萄糖醋酸林格液更优于乳酸林格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