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四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第十四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第十四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8-20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一年多来,精准医学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各种疾病都在寻找其精准医学的切入点.高血压病作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在精准医学领域的进展较为缓慢.但是继发性高血压,尤其是其中的某些疾病,由于发病机制较为明确,从而有可能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精准医学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精准医学的由来,继发性高血压的基因进展,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在精准医学中的定位,意在帮助读者了解精准医学在高血压领域的应用形式.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应该应用广义的精准医学的思想,即结合基因、蛋白的组学研究,结合疾病的临床特点(包括病史、体征、检验检查),结合对常规治疗的反应,一方面获得诊断信息,另一方面了解基因、蛋白水平对治疗的指导,从而最终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 摘要:Na+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通过主动转运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细胞内Na+浓度为10mmol/L,而细胞外为145mmol/L.Na+与其伴随的阴离子C1-与HCO3-占细胞外液溶质的90%以上,是细胞外液的主要渗透溶质.Na+平衡的调节与摄入量、非肾性丢失和肾排泄有关,其中肾排泄是主要决定因素.肾排泄Na+受饮食的影响,低盐饮食后3~5天尿Na+排泄量可下降至1~3mmol/L,而高盐饮食后尿Na+排泄量可升高至500mmol/L,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决定.发生低钠血症时,肾产生对抗利尿激素的逃逸现象。人体钠盐的平衡取决于机体总的摄入量和排泄量,就钠盐排泄来说,肾是主要的器官。肾排钠包括肾小球对钠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不同部位的肾小管对Na+重吸收的方式不同,调节因素亦有差异。当机体发生钠平衡失调时,肾可通过调节钠盐的排泄量来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 摘要:高血压及其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全死因的32%并导致13%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损失.高血压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脑卒中和慢性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其相关并发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高血压所造成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也是直接的经济负担.高盐饮食是导致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对于我国居民这一高盐敏感人群更是如此.多年来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均证实,食盐摄入水平与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和心血管风险息息相关。因此准确评估日常生活中钠摄入量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
  • 摘要: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54%的脑卒中和47%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均与高血压有关.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算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中国的高血压患病人群逐年增大,目前药物治疗策略并不能十分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和新发病例数.因此,通过非药物等低成本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变得日益重要.高盐摄入与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蛋白尿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以及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关,限盐对靶器官有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的保护作用。因此,通过限盐干预,不仅能防控高血压和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更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改善预后,额外获益。
  • 摘要: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相同,高盐摄入的对策也包含群体干预策略和个体治疗策略,包括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本节将侧重阐述对高盐相关高血压的处理措施.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评估并降低食盐摄入量,有助于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降低相关事件。对于高盐摄入的高血压患者,首选钙通道阻滞药和利尿剂治疗,而常用优势药物组合均适用于盐敏感性高血压,钙通道阻滞药和利尿剂的组合尤其适用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6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50%的脑卒中死亡与高血压密切关联.血压的有效评估和治疗有利于血压的控制,这将对减少心、脑血管的死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血压的机制之一是容量负荷增加,而容量的增加与盐的摄入过多有关,对于中国人群血压与脑卒中的关联较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更为密切.高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及脑卒中的增加,限盐对降压及减少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盐及高盐的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指出控盐的共识与争议,提出评估盐摄入量方法探讨的重要性.
  • 摘要: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并发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控制血压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延缓肾病的进展.近年来,在降压的目标、降压药物的选择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也存在争议.
  • 摘要:高血压肾损害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类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肾评估及疾病筛查尤为重要.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和血清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检测及相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的治疗着重于良好并适度的血压控制,及肾保护药物的应用,同时应重视合并危险因素的临床干预.
  • 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症),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发生病变时分泌过量的醛固酮,使人体内分泌代谢产生一系列紊乱现象,典型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分泌及低肾素血症的综合征.最初在1955年提出.过去曾认为原醛症发病率低于1%.自从1981年Hiramatsu等提出以血浆醛固酮(PAC)与肾素活性(PRA)比值(ARR)作为筛查原醛症的指标,重点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
  • 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妇女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可伴有或不伴有临床症状及靶器官损害。对妊娠前女性的高血压相关综合评估进行了研究,年轻的男性高血压患者拟妊娠阶段是否需要进行药物管理目前没有专门的观察和研究。总体上,男性完成生育过程通常分为两个大阶段:成熟精子和授精。任何影响或干预这两大环节的药物、不良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均会影响精子的质量、受精过程及受精卵的健康状况。总之,在医学界及全社会重视高血压慢性病管理的今天,拟妊娠前高血压相关评估及管理领域仍然非常薄弱。女性妊娠前、后高血压管理渐成为关注点,男性计划下一代前是否应该关注以及如何关注高血压相关药物选择是真正的空白地带。呼吁及期待医学界应结成由心血管系统、妇产生育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合作联盟,在专科水平上进行专业的观察及研究,对计划妊娠的高血压患者给出专业的合理化指导。而拟妊娠的年轻夫妻应在健康生活中自己把握自己。
  • 摘要: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以及大脑前动脉.它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其他系统,如冠状动脉、颅外以及其他周围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同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颅内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的亚洲国家,脑卒中死亡率也较高,提示颅内动脉狭窄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尽管针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并不少见,但目前在这部分患者中应当如何降压仍存在争议.重点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和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降压策略进行了研究。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发作的间歇性低氧。间歇性低氧发作时增加外周化学感受敏感性,从而增加交感神经的活性;间歇性低氧激活一系列导致血管收缩的神经内分泌因素,如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增加循环和组织因子活性氧(Ros),内皮素(ET)-1,从而增加了血管收缩性,引起血压升高。通过以上机制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成为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间接原因。间歇性低氧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这个过程中间歇性低氧导致的内皮损伤是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暴露于IH的小鼠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并出现粥样斑块。通常情况下,呼吸暂停后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氧需求量增加到最大,而冠状动脉痉挛,从而造成心肌需氧和供氧失衡而造成心绞痛,而本例患者因冠状动脉痉挛,血管阻塞数次引起心肌梗死、心源性晕厥。给予CPAP治疗后未再出现晕厥现象。Hanly等也观察到严重OSAS患者中约有1/3出现ST段压低,CPA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期间,夜间心绞痛和ST段压低消失。从本病例体会到应高度重视OSAS对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其严重程度不仅仅血管收缩压升高,甚至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事件影响患者的预后,特别对夜间发作性疾病应想到是否合并睡眠呼吸暂停。
  • 摘要:本例患者为1例典型的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就诊时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心力衰竭原因考虑为缺血性心肌病。根据影像学资料,患者前降支闭塞但前壁区域有存活心肌,因此该患者的治疗应包括血运重建、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本文即对患者二级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血压的控制进行重点阐述。总之,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特殊症候群,对此类患者的降压治疗已有大量临床证据,降压目标和降压药物的选择也有明确推荐。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临床阶段,安全、合理地选择降压药物,合理控制血压目标,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 摘要:本患者入院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明确血压升高的原因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明确肾病变的原因以及进一步诊治方案,近期肌酐进行性轻度升高,是否需行肾穿刺进一步明确肾病变病因;明确患者肾病变的其他可能原因,部分免疫学指标异常是否与肾病变相关;明确肾上腺占位下一步治疗,根据目前肾情况以及肾上腺病变情况,是否需行手术切除肾上腺占位。心内科认为综合全面分析该患者的病史,尽管患者目前存在肾病变,但高血压病史较长,仅近期出现肾病变,且有蛋白尿及小管功能损伤,符合高血压肾损害特点,目前认为该患者高血压病的诊断明确。肾内科认为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结合病史特点,可考虑高血压病诊断。风湿免疫科认为患者1年内出现多系统损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即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不平行,人血白蛋白及球蛋白不平行,IgA升高,补体降低,提示有感染外因素存在。泌尿外科认为肾上腺占位在临床中较常见,该患者血压高、低血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可疑异常、肾上腺占位,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但不属典型表现,如无肾功能异常,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是,鉴于患者目前肾功能逐渐恶化,药物控制血压及补钾治疗后,患者的血压、血钾水平尚可,故暂不考虑手术治疗。
  • 摘要:中国每5个成年人中有1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脑卒中的比例明显增高,是心肌梗死的5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资料显示,高血压对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危险因素,是我国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其独立致病的相对危险为3.4,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高达35%.对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手段.目前血压管理已从传统关注降压的“量”逐渐转变为注重降压的“质”。清晨血压管理是进入血压管理时代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家庭自测血压的普及,对清晨血压的管理已成为可能。本指导建议旨在规范清晨血压管理,提高医生对清晨血压的认识,更有效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自我血压监测,从而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缓并逆转中国心、脑血管事件持续高发趋势。 把清晨血压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提高高血压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实施疾病管理项目,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国外研究表明,以患者为核心,医生、护士等共同参与,采用这一团队模式管理高血压,可更多降低收缩压达10 mmHg,血压达标率提高22%。提示高血压的整体管理可在疾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2013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学会(ESC)高血压管理指南已经将高血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篇章,提示高血压防控已从血压数值管理及关注个体心、脑血管获益,进入高血压人群综合管理时代。建立以患者为核心,医生、护士、社区、患者、家属等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社会化的血压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将清晨血压作为高血压管理的切入点,可能是提高我国高血压管理水平的简单有效手段。
  • 摘要:高血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良膳食习惯在高血压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倡健康膳食对防治高血压十分重要.含硫氨基酸(sulfur amino acid)是指分子结构中含巯基的氨基酸,为哺乳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氨基酸之一.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哺乳动物体内的内源性含硫氨基酸代谢产物,尤其是终产物牛磺酸(taurine)、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及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在调节高血压及相关代谢异常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从含硫氨基酸在预防高血压方面的研究进展,高血压前期作为高血压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证明,补充牛磺酸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改善血管功能,尤其是正常血压高危组患者。同时,研究还发现,在牛磺酸干预的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浆中,牛磺酸和H2S的含量与血压变化值有相关性,其机制与H2S抑制TRPC3功能有关。牛磺酸作为最丰富的、半必需含硫氨基酸,在日常食用的海鲜等食物中含量较高。高血压前期患者作为心血管代谢的高风险人群,适量食用富含牛磺酸的食物有益于高血压前期的血压控制。总之,深入研究含硫氨基酸在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中的作用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为高血压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老年高血压降压目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SPRINT HOPE-3等研究的启示与现实意义,对老年高血压病理生理特征的认识,以及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评估要点,最后提出降压治疗的最大获益是降低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的风险,同时研究证据也表明,通过降压治疗改善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可减少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对各类降压药物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在老年及非老年患者中疗效比较的前瞻性荟萃分析的结果,五类降压药物均可推荐于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在比较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中,并未显示不同联合方案间的显著差异。
  • 摘要:高血压领域的降压目标一直存在争议,血压是降至150mmHg以下还是140mmHg以下?当降至130mmHg以下是否获益?如果降至120mmHg以下呢?从争议到共识均依据了循证医学的证据.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需要有哪些重要的思考.本文将阐述相关的问题.高血压患者需要规范化的血压管理,其中血压达标是基本的要求。不同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在不同血压控制下的获益状态,也为高血压临床指南的制订提供了信息。对于高血压个体基本的达标是<140/90 mmHg以下,但在高龄老年人,全身动脉硬化较重的患者血压目标可以稍微放宽。血压控制不是越低越好,对于高血压患者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早期的长期治疗有助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对预后的改善是有明显作用的。
  • 摘要:β受体阻滞剂(以下简称β阻滞剂)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过去50年中,β阻滞剂不断积累循证证据,逐渐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一线药物,不仅用于改善症状,还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然而,近年来国外有一些声音极力否定β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价值,导致一些指南调低了β阻滞剂的治疗地位,也给临床医生们带来了很大困惑.通过复习相关临床试验和汇总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来推敲上述观点,思考在当前高血压治疗中β阻滞剂的应有地位.总之,β阻滞剂是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在降压治疗中有着与利尿剂、钙通道阻滞药、ACEI或ARB同等的地位。用好包括β阻滞剂在内的各类降压药物,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工作,让更多的患者血压达标、心血管病事件减少、预后得到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现有的临床试验证据,治疗高血压不宜使用阿替洛尔。
  • 摘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提高血压达标率,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5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遵循指南,尽可能使用每日给药1次,持续24小时有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CCB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道药)。大量的循证资料证实,长效CCB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如降压疗效不受高盐的影响,预防脑卒中具有优势。同时,长效CCB是唯一没有绝对禁忌的药物,可以和其他4大类降压药物联合使用。非洛地平属二氢吡啶类CCB,临床上常见的有基质缓释剂型和渗透泵控释剂型。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采用的是基质缓释剂型。而这里要谈的是非洛地平缓释片Ⅱ(立方立诺),一个国内外首次采用渗透泵控释技术制成的非洛地平控释制剂。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CCB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与其降压作用相关,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表现为血压反应的不同和对交感神经激活的不同。因此,从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可以反映制剂的技术效果,同时间接反映这些药物的降压作用时间、降压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盐是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而在人群内个体间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出不同的血压反应,即存在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ity)问题.盐敏感性是连接盐与高血压的遗传基础,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中间遗传表型.在高盐摄入下,通过增加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激活,血管重塑以及内皮功能障碍等机制导致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研究证明,遗传性细胞膜离子转运缺陷,导致钠离子代谢异常、肾排钠障碍是盐敏感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机制。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风险,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同时兼顾靶器官保护。精准医学主要分析患者的生物医学信息,包括分子、基因、细胞、临床、行为、生理及环境参数等,再根据以上信息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对患者个体进行表观遗传分析或许可以实现精准医学中的降压目标。
  • 摘要:高血压管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范畴,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社会课题。作为高血压管理的行业人员,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更好地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感受“互联网+”高血压发展脉搏,把握高血压发展趋势,从而可以更好地研究高血压管理现状,思考高血压管理方法、学习高血压热点知识,提高高血压诊疗技能,加深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更好地建设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并提出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动态血压测量三位一体的“互联网+”血压监测,以及高血压保险。
  • 摘要:单基因致病性高血压是一些特殊类型的继发性高血压疾病,是指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血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病年龄早(通常早于35岁),往往表现为恶性或难治性高血压,心脏、脑、肾等重要脏器的靶器官损害常常严重.传统诊断方法无法确诊,必须要依靠基因测序技术才能完成诊断.其中,钠代谢是多种单基因致病性高血压的致病途径,例如,Liddle综合征、Gordon综合征等为肾小管上皮离子通道或相关调控蛋白发生异常;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familial hyperaldosteronism,FH)、表象性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AME)等则为盐皮质激素生成数量或作用活性产生异常,这些异常均与钠代谢密切相关.重点对这些与钠代谢相关的单基因疾病进行了介绍.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心、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生受到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环境因素中,高盐摄入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著名的INTERSALT证实,个体盐摄入与血压显著相关,24小时钠排泄量(反映钠摄入量)每减少100mmol(相当于盐6g/d),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6.0mmHg和2.5mmHg.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对高盐摄入的危害及低盐饮食认识不够,医生很少评估高血压患者的食盐摄入情况,缺乏便利、有效且客观的盐摄入评估方法。评估盐摄入量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饮食中钠含量的测定,基于尿钠排泄量的测定。
  • 摘要:高血压是慢性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正常的肾病患者可有高血压;而GFR下降的患者几乎均存在高血压,尤其是在GFR严重下降的患者.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可发生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多囊肾、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其中各类肾小球疾病是肾实质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不同肾小球疾病高血压的发生率可不相同.肾小球疾病导致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生,也可使原发性高血压加重。高血压控制不良又可导致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增多,从而加速肾功能下降;如果血压剧烈波动尚可引发肾功能急性下降。而合理的高血压治疗会延缓肾小球疾病的进展。重点对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对肾小球疾病预后的影响及其治疗原则进行阐述。
  • 摘要:血液透析相关高血压是指在血液透析充分的状态下,患者透析前平均动脉压(MAP)>106mmHg(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在平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血液透析患者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根据HEMO研究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70%,服用降压药者占75%,其中72%以上的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部分患者经合理、联合应用3种以上降压药,血压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临床上称之为"难治性高血压",发生率为5%.高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患者生活质量、心和脑血管并发症及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压对改善预后极为关键。在治疗方面,合适的容量控制是前提,尽量避免透析间期容量增加过多和透析期间超滤速度过快、容量下降过多;在降压药物的选择方面应该考虑透析对药物的清除,选择蛋白结合率高和透析清除率低的降压药物。
  • 摘要: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是指各种病因引起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其分支狭窄,当其狭窄进展至一定程度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压升高.此类血压异常增高现象称之为肾血管性高血压(renal vascular hypertension,RVH),是一类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类型.其机制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明显供血不足,血流灌注的固定性减少,肾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进而引起血压升高.目前已知,在诸多引起肾动脉狭窄的病因中,最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三种。RVH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肾动脉狭窄、肾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狭窄远近段收缩压差四者均有特征性表现,且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中以收缩压差的诊断价值较大。RVH临床表现有其特点,包括症状、体征、检验及检查,进行客观、规范的检查、检验以期明确诊断及鉴别。目前,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措施包括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
  • 摘要: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增龄是CKD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一个老龄化时代,中国亦不例外.不难预期,临床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面对老年CKD患者的处理问题.高血压作为CKD的常见病因及并发症,是导致CKD患者肾功能进展及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是CKD患者一体化治疗的重要一环.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增龄、肾功能改变以及因其他一些基础病同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等,都可能带来降压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使老年CKD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反应与年轻患者不一致。而且,一般的临床药物研究也多不纳入老年患者。因此,目前关于老年CKD患者如何选择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何等都缺乏高水平临床研究证据。尽管近年来认识到应对老年CKD患者进行血压干预,但目前我国老年CKD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并不令人满意,而在实际工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明确。老年CKD患者的血压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 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的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1954年首例切除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后获得痊愈的,因而将本病命名为Crohn综合征.原醛症在难治性高血压人群的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确定诊断后的原醛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原则为补钾、醛固酮拮抗药的应用。因为醛固酮拮抗药在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对于患者一定注意跟踪监测,定期复查,尤其是血清钾水平的监测。血压、血钾、相关的不良反应,是复查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 摘要:"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Hcy≥10μmol/L)的高血压,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学者于2008年提出."H型高血压"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指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的风险控制来说尤为重要,其中血浆Hcy水平升高也被纳入其中,作为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伴高Hcy的状态下,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因此应当将降压和降高的Hcy的同步治疗作为主要策略,鉴于补充叶酸是降低高Hcy最有效的手段,但需要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现有的研究显示了这种治疗策略的可能性。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相比血压正常的同龄人,高血压患者共病抑郁的可能性增加了37% -46% 。Huang等对6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高血压人群患抑郁症的危险度是血压正常人群的1. 25倍。在日常生活中,有心理问题的人与没有心理问题的人相比,患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风险增加;长期的心理问题和急剧的心理创伤是原发性高血压病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长期的抑郁和心理压力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血小板聚集、胰岛素抵抗、代谢异常等,从而致使血压调控困难,并发症风险增加。存在抑郁或焦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与心理正常者相比,其不良预后风险明显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此外,焦虑和抑郁者的个体自控力差、少运动、沉迷烟酒和高脂、高盐饮食,也是降压困难和预后不良的原因。对于高血压伴随情绪障碍的患者,除了科学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外,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心理治疗对于患者心理疾病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当非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病情时,需采取药物治疗或转诊精神科。
  • 摘要: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病,与糖尿病类型、年龄、肥胖以及种族等因素有关,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为30%~80%.糖尿病足最常见的形式是足溃疡,最严重的结局是截肢、致残甚至死亡。防治足溃疡就是降低截肢率的最有效措施。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的三要素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和感染。我国有研究证实,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下肢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1. 19倍;收缩压>180 mmHg,下肢动脉病变患病率明显增加[比值比(OR)=3. 7]。重点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流行病学及分类,以及糖尿病足患者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糖尿病足的筛查方法,干预策略以及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总之,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预防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预防的关键在于识别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加强足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和管理甚为重要。由于超过85%的截肢是起因于糖尿病足溃疡,因此预防和及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是降低糖尿病截肢率的关键。
  • 摘要:以发作性血压升高,伴心悸、出汗、手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患者,临床中需排查有无嗜铬细胞瘤的可能。近年来通过亲嗜铬组织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准确对嗜铬细胞瘤进行定位诊断,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本例患者入院后在日常查房中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情绪不稳定,十分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反复呼叫医护人员测量血压。多次在情绪波动时血压升高明显,伴手抖、心悸、出汗等不适,曾一度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但多次症状发作中测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大致正常,奥曲肽显像未见典型嗜铬细胞瘤表现,故不支持嗜铬细胞瘤诊断。结合精神科会诊意见,考虑惊恐障碍致情绪波动所致血压升高、症状发作可能,加用抗焦虑药物并给予心理疏导后,患者血压逐渐趋于平稳。该病例提示,在高血压诊疗过程中应适当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对于怀疑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当及时请心理专科会诊协助诊断与治疗。当然,该患者奥曲肽显像提示不除外肾上腺髓质增生可能,在抗焦虑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随诊,动态了解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如仍反复出现发作性血压升高,必要时需考虑行131I-MIBG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重点对流行病学,病理机制,有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与非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明确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于风湿免疫科进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
  • 摘要: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也是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因素.盐的摄入对血压有重要影响,动物实验、人群观察性研究、干预试验都明确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之间存在关联.但是,盐摄入量增加后个体血压的反应并不一致,部分人血压升高,部分人血压变化不明显,血压对盐摄入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的现象被称为血压的盐敏感(salt sensitivity).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定位盐敏感相关的易感基因成为可能。确定盐敏感相关的遗传标记和易感基因,一方面有利于血压的盐敏感个体的早期识别,利于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阐明高血压盐敏感的遗传机制,发现血压调节的生物通路,为高血压的个体化防治奠定基础。总之,有关盐敏感遗传变异的研究,将完善对于血压调节和高血压发生机制的理解,促进新型降压药物的研发。在全人群中提倡低盐饮食的同时,通过高血压盐敏感基因或生物标志物的筛查,发现“盐敏感”的高危人群,对其采用个体化的限盐干预或治疗方案,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
  • 摘要: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继发性高血压患儿的血压水平大多显著升高,主要发生在低龄阶段。儿童继发性病因以肾源性疾病为首,占继发性高血压的1/3-1/2,近年药物性高血压成为第二位病因。儿童高血压防治的关键环节在于识别高血压患儿和易患个体。然而,高血压患儿通常没有自我感知,除非定期体检,否则不易被发现。因此,对前来就诊的3岁以上儿童每次都应测量血压,以尽早发现高危个体并进行相应干预,指出儿童高血压高危因素,血压评价标准,近、远期危害。儿童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性评估,主要包括4个方面:血压水平的真实性、高血压的病因、靶器官损害及程度、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提出,儿童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原发性高血压或未合并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儿童应将血压降至P95以下;合并肾疾病、糖尿病或出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时,应将血压降至P90以下,以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降低远期心血管病发病率。
  • 摘要: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在一生中经历着激素水平的阶段性变化,而这些变化使女性由一个小女孩经历青春期、育龄期、妊娠期和更年期,行走一程丰富多彩的人生.女性一生中不同的生理状态存在不同的激素变化,同样,女性一生中不同的生理状态需要不同的代谢状态,而不同的代谢状态带来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些则出现病理性的血压增高,发生高血压。因此,女性在尽情享受绚丽多彩、波澜起伏的一生的同时,应关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远离心血管疾病风险。
  • 摘要:对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高血压是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替代疗法还是可选项的考量,决定了验证该疗法在临床研究中如何设计和选取主要有效性临床终点。换言之,是要验证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这一器械治疗是应当优于药物治疗,还是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用于控制血压的一个选项,而无药物治疗常见的弊端如服药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是后者,验证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设计就应当能够体现器械治疗高血压的优点,如既能够控制血压,又能够少服用药物量。因此,对于入选患者血压的测量方式和所服用降压药物量的评价就成为这一类研究的关键点。
  • 摘要:对北京、上海、广州等22座城市92家三甲医院的5086例门诊高血压患者的调查表明,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较低,利尿剂使用严重不足,其在降压药物的使用中仅占10.1 %。必须指出,我国高血压人群日益增长,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很低,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噻嗪类利尿剂应用的受阻,主要是因为国内部分专家和许多医生不了解该类药物的降压作用机制而产生困惑;由于这种困惑而将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扩大化。
  • 摘要:在高血压防治策略中人们既往一直重视的是高危人群,即对那些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包括控制血压在内的全面的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这些患者往往是目前医院高血压病房或中心管理的人群,对于相对低危的患者重视程度和干预力度都非常有限,导致这些患者病情进展,进入到高危状态。而未能有效地早期积极干预高血压患者也直接导致我国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即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持续加重。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加强对于高血压早期低危患者的检出和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需重视“低危”患者潜在的靶器官损害检出、积极有效干预和全面危险因素管理,从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终生心血管发病风险。重点内容需要非常专业化的操作。因此也非常需要整合现有医疗资源,适应高血压分级诊疗的系统要求,强化疾病管理体系,促进高血压的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由目前仅重视高危人群的策略,转变到重视潜在高危人群的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水平。现阶段,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适应转化医学的时代要求,以大医院为骨干,与社区相结合,建立新型的高血压中心,即高血压的研究、治疗、预防及研究的综合体,涉及到社区、门诊、病房患者的管理,同时包括临床、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以高血压为切入点,全面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从而降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负担。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