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第三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第三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05-0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屇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ystem,ALSS)治疗重型肝炎临床上疗效明确,能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血浆置换(PE)是ALSS中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应用最多的人工肝方法.由于单纯血浆置换需应用大量新鲜血浆,当血源紧张的情况时,限制了应用.因此,本文介绍了对42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新型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以减少血浆补充的方法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PPE)治疗,并与15例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进行对照.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3例重型肝炎进行102例次的治疗,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内科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电解质、肾功能、PT及PTA.结果: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TBIL、ALT、AST、ALB、CHO、CHE、PT、PTA、Cl-均有显著差异(P<0.05);BuN、Cr、K+、Na+无显著差异(P>0.05);重型肝炎早、中、晚期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7﹪、72.2﹪、30﹪;ALSS治愈好转率66.7﹪(22/33),对照组治愈好转率33.3﹪(10/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LSS不良反应发生率27.5﹪,经处理后均能好转.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它不仅能使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改善,同时能明显提高其治愈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其中早、中期患者疗效明显高于晚期患者.它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例重型肝炎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体征、症状明显改善,黄疸消退明显.术后3例病人肝功能明显好转,2例死亡.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为肝移植作早期准备,值得推广.
  • 摘要:为研究HA型血液灌流及血浆置换(ALSS)治疗急性、亚急性重型疗效.我院对62例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采用Plasauto-IQ机进行162例次血浆置换及HA型血液灌流.治疗方法为全身肝素化、术前地塞米松抗过敏,置换血浆2000-3000毫升,补充新鲜血浆、白蛋白等.HA血液灌流2小时,总治疗时间4小时.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ALT、AST、TbiL明显下降,CHE、PTA升高,内毒素及IL-6水平降低.62例病人中47例治愈,死亡15例,治愈率达75.3﹪.HA型血液灌流器为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分子量500-5000道尔顿中分子物质,特别是与蛋白结合紧密或脂溶性高的毒性物质,HA型血液灌流器在血小板、白细胞破坏方面较活性炭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HA型血液灌流器及血浆置换通过清除内源性、外源性,降低内毒素及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补充大量新鲜血浆及凝血因子,明显改善肝功能,避免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进行性衰竭,极大提高重型肝炎治愈率,是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新疗法.
  •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医院自2000年10月使用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生产的HA型一次性使用无菌血液灌流器(简称HA灌流器)10例.治疗后病人直觉症状改善,减低血胆红素、血氦及β2微球蛋白等方面取得临床疗效,在应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进行了疗效与价格关系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将8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基础疗法+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血液吸附),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两组按患者的PTA不同(30-40﹪、20-29﹪、<20﹪)分为三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结果:PTA在30-40﹪和20-29﹪的组中,人工肝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TA在20﹪以下的组中,人工肝治疗组在治愈好转率和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效价比关系,对该类病人应强调及时给予人工肝治疗,而对于晚期重型肝炎,人工肝支持系统与对照组在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及治疗费用方面比较其效价关系不合理,对晚期重型肝炎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支持系统这一治疗手段.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由血浆置换、血浆/血液灌流、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与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管型生物人工肝构成的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2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56次支持治疗,设同期住院病情相似的20例患者作对照组,仅用综合治疗方法.结果:20例患者中均有显著疗效,中毒症状明显好转,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内毒素明显下降,血氨明显下降.最终5例临床治愈出院,10例好转出院,1例接受肝移植,2例病情一度好转,自动出院,2例病情恶化死亡或自动出院.治愈好转率75﹪,有效率90﹪,不良反应少.对照组4例临床治愈,.2例好转,14例死亡,治愈好转率3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有显著的支持治疗作用,耐受性良好,能明显提高重肝的治愈好转率.
  • 摘要: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常用的可靠方法之一,在中毒、尿毒症等病症的抢救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该方法亦可用于肝衰竭的人工肝支持,以清除患者体内毒性物质,为其肝再生创造条件.有关研究报道中多使用活性炭吸附剂,新型树脂材料吸附剂鲜有报道.理论上讲,树脂吸附剂在降血氮、吸附胆红素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采用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生产的HA型(树脂)血液灌流器治疗10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以了解其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价值.
  • 摘要:血液灌流是典型的物理型人工肝方法之一,移植于血液净化技术,以活性炭为代表的血液灌流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树脂血液灌流理论上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但鲜有治疗肝衰竭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HA型树脂血液灌流器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旨在为其临床应用及构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提供依据.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preS1/S2/S基因)真核重组载体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等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2对寡核苷酸引物,以adr亚型HBV质粒pHBVDNA为模板,采用PCR法分别扩增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preS1/S2/S基因)片段;用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后,连接到质粒pcDNA3.1(+)相应酶切位点,转化宿主菌DH5α,分别用上述内切酶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真核重组载体脂质体法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分别用EIA法测定目的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preS1/S2/S基因)真核重组载体.preS1表位多肽、preS2表位多肽和HBsAg高效表达.细胞免疫组化示对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等信号传导通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所构建的真核重组载体转染细胞后可介导高水平抗原表达,并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preS1/S2/S基因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有激活作用.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ells)体外分步诱导为肝细胞的诱导培养条件.方法: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饲养层上培养ES细胞,培养液中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然后分阶段加入含acid-FGF、HGF、OSM,OSM、胰岛素、微量硒酸等诱导介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白蛋白(Albumin)、CKl8、CKl9,用硝基四氮唑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NBT/BCIP)显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结果:可获得肝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细胞可见白蛋白、CKl8、CKl9阳性细胞.结论:本分步诱导培养方法有利于ES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以hTERT作为永生化基因、嘌呤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puro作为筛选基因、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报道基因、loxP作为重组位点构建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为建立可回复性永生化细胞株奠定基础.方法:用NheⅠ酶切线性化pBABE-puro产生两个相同的粘端,与loxP双链混合连接构建成载体pBABE-puro-lox;用EcoRⅠ和BamHⅠ酶切下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hTERT-puro上约3.5kbhTERT基因片段,插入pBABE-puro-lox载体的相应酶切位点之间,重组的新载体称为phTERTPlox;扩增出无终止密码子的EGFP基因片段并插入phTERTPlox,正确构建的载体命名为phTERTGPlox.转染包装细胞PT67并用嘌呤霉素选择培养,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TERT基因的表达.结果:EcoRⅠ和NheⅠ双酶切鉴定phTERTGPlox形成4.0kb和5.3kb两个片段,转染PT67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散在多处绿色荧光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稳定转染的细胞胞核呈阳性染色.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phTERTGPlox.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腹水超滤浓缩回榆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护理.方法:将动静脉管路与机器连接,预冲管道及血滤器,引出腹水,调节流速,腹水收集袋满后,停止从腹腔抽吸腹水,进行超滤,如此周而复始,直至腹水基本消退.超滤结束后,将浓缩的腹水进行腹腔回缩.结果:腹水超滤浓缩回缩术能迅速消退腹水,改善压迫症状,增加尿量,降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为基础疾病的治疗赢得时间.
  • 摘要:暗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暗示对疾病来说,和情绪一样,有正反两种作用,它可来自外部环境,也可来自患者自身,即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暗示,对人的生理、心理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利的暗示能调动患者良好的情绪,调整和恢复植物神经功能平衡,使不适的症状减轻和改善.本文探讨了暗示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为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hemofiltration,CVVH)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这种新型人工肝模式提供科学的临床护理依据.方法:对2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联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多项生化指标以及有效维护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结果:该疗法明显提高了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结论:联合治疗疗效肯定.临床上严密观察,加强人工肝技术的护理对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研究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各种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03年10月住院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的385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生存模型.用独立的临床肝病资料进行验证,评价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结果.结果:本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7天,1月、3月、6月的生存率分别为66.23﹪,32.86﹪和26.9﹪,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22.97﹪,17.6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84例独立样本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3个月的生存情况.结论:本预后判断模型对评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价值.
  • 摘要:本文研究了人源性肝细胞HepLL脾内途径移植后在体内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人源性肝细胞HepLL移植入切除肝左叶和未切除肝左叶BALB/c裸鼠脾内,通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新建的人源性肝细胞移植入BALB/c裸鼠脾脏后可以长期成团存活、增殖并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记HEP,有糖原的堆积,始终未检测到AFP的表达.至移植后30天,脾脏内移植的HepLL细胞切除左肝组比未切左肝组增生活跃.移植入脾脏的人源性肝细胞可向宿主肝脏移行并进入肝实质,同时可长时间在宿主肝脏内增殖.结论:移植入脾脏的人源性肝细胞HepLL能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并能移行、整合入肝脏.肝左叶切除造成的肝细胞再生微环境有利于移植的人源性肝细胞HepLL增殖.
  • 摘要: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人工肝技术在临床应用已有近4年多,由于其采用白蛋白循环吸附的原理,无需使用血浆等,因此临床应用较少严重不良反应,但是由于MARS治疗的对象绝大部分均为有严重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的病人,其病情危重,并发症也较多,故在采用MARS人工肝治疗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现对其予以分析.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急、慢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342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血浆置换治疗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患者经最后一次血浆置换治疗后存活半年以上188例(55﹪);过渡到肝移植18例,其中存活6例(33.3﹪);住院期间死亡122例(35.7﹪),其中13例患者在肝衰竭得到明显纠正8周后出现消化道或颅内出血死亡;14例放弃治疗患者9例经证实死亡,5例结果不详.血浆置换的疗效与患者年龄、病因、肝病严重程度(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红素)、并发症发生率、器官衰竭数及血浆置换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P<0.01或P<0.05),而与治疗频率及置换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浆置换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为其它综合基础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肝衰竭的预后仍然取决于患者病情特点和整体性、个体化治疗.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了解病毒性肝炎应用血浆置换(PE)的相关因子.方法:对某院86例病毒性肝炎PE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治疗效果的有效率100﹪,慢性重型肝炎、重叠肝炎、失代偿肝硬化依次为56.56﹪,46.15﹪,0﹪.慢性重型肝炎55例治疗前TBil、CHOL、PLT值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Bil与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呈梯度的下降,CHOL、ALB、PLT呈梯度的上升.结论:TBil是选用PE有重要价值的使用指标,CHOL、ALB、PLT可作为PE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中药高位结肠肠浴对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8例重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采用综合保肝支持治疗基础上配合结肠途径治疗机进行中药高位结肠肠浴治疗.对照组39例仅用综合保肝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的下降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中药高位结肠肠浴显著降低重型肝炎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根据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多种肝功能衰竭的指标,进行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分析,得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指标与死亡概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方法:21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死亡120例、存活96例.死亡组病例收集患者临终前的临床资料,存活组病例收集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极期的临床资料.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肝性脑病分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白蛋白(g/L)、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间接胆红素(μmol/L)、总胆汁酸(μmol/L)、胆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血清尿素氮(mmol/L)、血清肌酐(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μg/L),B型超声波左肝上下径(mm)、左肝前后径(mm)、右肝厚度(mm)、门脉主干内径(mm)、脾厚度(mm)、脾脏门角径(mm)、脾长径(mm)、脾静脉内径(mm)和腹水最大液平厚度(mm)等.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之间男女性别构成比的差异,以及各相关预后指标分布的差异.在每一类指标中,留取死亡、存活组之间分布差异最有统计学显著性的指标,进行全变量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分析,得到判别方程式,然后,回顾性考核该判别方程式的正确判断率.依照公式p=eV/(eV-1),计算出不同的死亡后验概率所相对应的判别值(V值).结果:性别因素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概率无影响.判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概率的判别方程式为:V=2.824×肝性脑病分期+0.017×右肝厚(mm)+0.354×门脉主干内径(mm)+0.158×WBC(×109/L)+0.077×ALB(g/L)+0.00352×IBIL(μmol/L)+0.0101×CREA(μmol/L)-0.025×HGB(g/L)-0.072×CHOL(mmol/L)-0.0703×PTA(﹪)-13.75.当V>0时,判别患者发生死亡的概率大于存活的概率;当V<0时,判别患者存活的概率大于发生死亡的概率.回顾性考核该判别方程式,在死亡组中的正确判断率为90.0﹪,在存活组中的正确判断率为93.7﹪,合计正确判断率为91.7﹪.结论:性别因素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死亡概率无影响.研究得到的判别方程式为:V=2.824×肝性脑病分期+0.017×右肝厚(mm)+0.354×门脉主干内径(mm)+0.158×WBC(×109/L)+0.077×ALB(g/L)+0.00352×IBIL(μmol/L)+0.0101×CREA(μmol/L)-0.025×HGB(g/L)-0.072×CHOL(mmol/L)-0.0703×PTA(﹪)-13.75.该判别方程式用于判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指标与死亡概率之间的关系,具有客观、简便和量化的优点.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临床和病理角度探讨我国现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CSH)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分析比较5例临床诊断CSH经肝移植存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发现HBV感染3~10年,1例为HBsAg携带者(ASC),1例为慢性肝炎(CH),3例有肝硬化基础;临床诊断CSH中期3例,中-晚期2例;5例均为乙肝,其中2例为前C区/C区变异株感染,1例重叠戊肝病(HHEV)感染,1例重叠丁肝病毒(HDV)感染;1例伴有小肝癌,诊断均符合2000<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方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TBIL434.08±210.64μmol/L,PTA17.56±3.83﹪,ALB31.22±0.36g/L,CHE1986.8±952.15u/L,CHOL1.23±0.36mmol/L.MEDL分值为34.72±2.92.入院时影像学检查4例为肝硬化,1例为慢性肝病.主要并发症肝性脑病伴脑水肿1例,各种严重感染5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不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电解质紊乱5例.经人工肝支持过渡、肝移植均存活.离体病肝病理检查5例均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伴淤胆,未见大块或亚大块新鲜肝实质坏死.结论:对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脏失代偿或功能衰竭者,根据现行临床诊断标准(PTA小于40﹪,TBIL大于正常值10倍)诊断CSH有失偏颇,建议在临床无法区分是CSH还是肝硬化肝衰竭时,以CSH/肝衰竭来命名.CSH/肝衰竭患者MELD积分<40时应尽早给予人工肝支持过渡,进行肝移植,以提高存活率.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DNA克隆并测序,从全基因水平分析HBV基因变异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0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提取HBVDNA,PCR扩增HBV全基因.PCR产物构建到pUCm-T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细胞中,经酶切鉴定,获得含3.2KbHBVDNA的重组克隆菌,全基因测序,分析各读码框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化.结果:4例成功构建HBVDNA克隆,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其中3例在前C区发生G1896A变异,产生一个终止密码予,阻止了HBeAg的翻译;1例在X区1762、1764双位点出现突变;有多处点突变及缺失变异分布于PreS2区及C区已知CTL、B和T细胞的细胞表位.结论:该法可用于临床研究HBV病毒基因结构与重症乙型肝炎发病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研究其HBV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供不良(hepaticarterialinsufficiency,HAI)背景下胆道并发症(biliarycomplication,BC)的临床转归.方法:自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单位共施行改良原位肝移植术240例;术中肝动脉重建采用连续或间断吻合技术;胆道重建除4例采用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外,余236例均采用胆总管端端吻合术;术后动态监测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胆树完整性,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HAI对胆道并发症发生与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13.3﹪)受体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11例(4.6﹪)移植后早期出现HAI(HAI组),21例(8.7﹪)胆道并发症病人移植后早期未出现HAI(non-HAI组).HAI组包括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arterythrombosis,HAT)和8例肝动脉狭窄(hepaticarterystenosis,HAS).3例HAT病人均成功实施急诊取栓术,2例HAS病人接受短期抗凝药物治疗.HAI组术后出现7例胆道狭窄和4例胆漏,6例行内镜和/或放射介入治疗,4例行吻合口修补及胆道引流术,1例仅行药物治疗.8例病人死亡,3例治愈.两组资料经比较,HAI组病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non-HAI组(374.5±93.5umol/Lvs119.2±43.3umo/L,P=0.008).HAI组病人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6﹪和16.4﹪,non-HAI组为66.3﹪与61.2﹪,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2).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HAI的胆道并发症病人预后不良;移植后早期需加强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尽快恢复肝动脉正常血流;具有早期HAI背景者一旦发生胆道并发症,既需强调及时采用介入治疗,又需认识中转手术乃至肝移植的必要性.
  • 摘要:本文通过7例血浆置换治疗拉米夫定相关性重型肝炎的最终疗效和治疗过程中TBIL变化趋势的分析,旨在发现血浆置换治疗拉米夫相关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拉米夫定相关性重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发生重型肝炎后对是否应用拉米夫定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程度.
  • 摘要:肝硬化腹水的发生预示了肝硬化进展过程中失代偿的严重阶段.肝硬化病程超过10年,有50﹪出现腹水.肝硬化是腹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占病因的75﹪以上,肿瘤及结核病、心功能衰竭等也是常见原因.本文介绍了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进展。
  • 摘要:肝移植是一个系统工程,移植手术的成功才仅仅完成了部分工作量,肝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仍然是阻碍受体存活率及移植肝存活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肝移植手术的各个环节,加强围手术期及术后中长期的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工作仍然相当艰巨.
  •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抗HBV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新的高效、低毒的抗HBV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11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55届美国肝病年会(AASLD)上发表的抗HBV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进展作了简要的介绍.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用治疗肝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8例肝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床旁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内毒素浓度变化.结果:8例肝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好转.结论: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对于肝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有较的疗效.
  • 摘要: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症肝炎,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特殊疗法.本文介绍了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对16例急、慢性肝功能衰竭采用了人工肝支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ARS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50例住院患者,进行MARS人工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水、电解质变化.结果: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酸血症、碱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均得到明显改善.分别为91﹪(20/22)、89﹪(25/28)、88﹪(22/25)、87﹪(40/46)、100﹪(16/16).结论:MARS人工肝是一种新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较其它方式的ALSS,其具有可以同时清除水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的脂溶性毒性物质,调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肾功能,而且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特点,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 摘要:细胞治疗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是细胞生物学和临床治疗学交叉结合的产物.本文介绍了肝病细胞治疗的几个研究热点,如胚胎干细胞(ES)、成体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核移植胚胎干细胞(ntES)的研究概况,以及关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相关法律和伦理学问题.旨在吸引较多的学者投身于肝病细胞治疗的研究,推动我国肝病细胞治疗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向前发展,使数以万计可用细胞治疗的肝病病人受益.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94例患者随机分3组,A组29例,B组31例,C组34例.A组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治疗,B组内科治疗加PE治疗,C组仅予内科治疗.比较三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并观察A组和B组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50.00﹪(5/10例),低钠血症改善,白细胞介素8(IL-8)下降,IL-10上升,近期有效率82.76﹪,生存率48.28﹪;B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18.18﹪(2/11例),低钠血症、IL-8、IL-10无改变,近期有效率48.39﹪,生存率22.58﹪;C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9.09﹪(1/11例),近期有效率26.47﹪,生存率20.59﹪.结论: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能降低IL-8,升高IL-10,提高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单纯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其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81例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总胆红素(TBIL)261.6~865.2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22~70se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15﹪~40﹪,总胆固醇(Ch)0.30~3.71mmol/L,胆碱脂酶(CHE)465~5256μ/L,,在综合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共治疗1033次,每例治疗1~11次,平均3.7次.每次血浆置换量2500~3500ml,分离血浆速度25~30ml/min,补入同型血浆2000~3000ml,白蛋白20~40g.血浆置换血流量100ml/min左右,每次置换时间2.5-4h.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肾功能等变化,比较各期的疗效,探讨TBIL、PT、年龄、出现并发症及血浆置换冶疗次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应用血浆置换治疗,TBIL值增高,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呈梯度下降;PTA越低,疗效越差,PTA<20﹪,TBIL>550μmol/L患者,疗效极差;早、中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和57.2﹪,明显高于晚期的8.8﹪.治疗前并发症越多,其有效率越低;老年人疗效较差,60岁以上患者有效率仅30﹪.每例患者行PE治疗3~4次为最多,计159例,占56.6﹪,有效率69.81﹪,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有效率并无明显的提高.结论:血浆置换疗法为抢救慢性重型肝炎提供了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了存活率,但治疗应掌握时机,严格选择病例,重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应根据治疗后的变化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次数,估计预后.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应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vacure-4A(EC-4A)进行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病人均采用EC-4A膜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病人被随机分入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组行胆红素吸附(PP)治疗17例次,对照组行血浆置换(PE)治疗17例次.结果:两组病人在TBIL、DBIL的清除方面,凝血酶原时间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对照组在CHOL、ALB、GLB的改善优于治疗组.结论: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在TBIL、DBIL的清除和血浆置换有相似的效果,联合运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C-4A使PT改善相似于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治疗对ALB、GLB、CHOL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将选择性血浆分离技术和胆红素吸附治疗联合运用是一种疗效良好、安全的人工肝技术.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肝炎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重型肝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元活动度、血清蛋白、胆固醇等.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黄染明显消退,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可以提高存活率且安全性好.
  •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LSS)目前仍沿用1994年Uchino提出的四个基本类型。本文探讨了人工肝治疗技术进展。
  • 摘要:本研究通过获得纯净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LR)蛋白多肽,进行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用于各种急慢性肝损伤及肝衰竭的治疗。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人肝细胞提取总RNA,经一步法RT-PCR获得全长hALRCDNA,构建重组克隆PET28a(+)/ALR,原核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以组氨酸为标签进行蛋白纯化,获得纯化的蛋白,用于质谱分析和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及功能研究。结果:内切酶消化和DNA测序证实hALRCDNA全长序列正确插入表达载体PET28a(+),并在BL21(DE3)中成功表达约23KD的融合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验,结果与预期相符。结论:成功表达hALR融合蛋白,纯化和酶切后获ALR天然纯净蛋白,可直接用于进一步功能研究。
  • 摘要:本文探讨了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病人111例分为两组,人工肝治疗组49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CHDF、MAR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观察人工肝支持等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毒素水平、临床情况的影响,及对临床好转率、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人工肝组共进行124次治疗,其中血浆置换23次,CHDF15次,PE+CHDF26例次,MARS治疗60例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能使48.4﹪的晚期慢性重型肝患者肝性脑病短暂改善,对照组仅17.1﹪.单次人工肝治疗血清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PE39.3﹪、CHDF14.3﹪、MARS25.5﹪.单次PE能显著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由平均15.5﹪上升互45﹪,但对血浆BUN、Cr和血氨无明显影响.单次CHDF及MARS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浆BUN、Cr和血氨,对凝血酶原活动度无影响.MARS与CHDF能改善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晚期重型肝炎的总生存率为26.5﹪、对照组14.5﹪;人工肝组30天生存率为42.86﹪,对照组为24.62﹪.结论:PE+CHDF及MARS可安全应用于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显著降低体内相关毒素,延长生存时间,为肝移植创造时机.但单纯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疗效有限,需要与肝移植相结合应用,以改善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
  • 摘要:本文构建了包括雌激素受体与重组酶的融合基因Cre-ER、永生化基因SV40T、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与胸苷激酶的融合基因EGFP-TK以及重组位点loxP序列的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为肝细胞可回复性永生化奠定基础.方法:扩增EGFP及TK并采用重叠延伸拼接(SOE)法连接EGFP和TK,将EGFP-TK融合基因亚克隆至pBABE-puro-lox的SalⅠ和CiaⅠ位点之间,构建成新载体pBGTKlox.连接SV40T与FMDV-2A,回收后用EcoRⅠ和SalⅠ酶切连接至pBGTKlox载体的相应位点,构成的新载体称为pBTGTKlox.连接Cre-ER与FMDV-2,回收后用EcoRⅠ酶切连接至pBTGTKlox的相应位点,构成的新载体称为pCTGTKlox.将纯化的pCTGTKlox和pPDFl5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PT67,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扩大培养稳定转染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V40T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拼接EGFP-TK融合基因并克隆入pBABE-puro-lox,构建成新载体pBGTKlox.酶切鉴定证明为重组阳性体,测序验证无密码突变,转染PT67细胞证明EGFP-TK基因得到表达.成功扩增出含FMDV-2A序列的SV40T并克隆入pBOTKlox载体,构成pBTGTKlox.酶切鉴定证明为重组阳性体,经测序验证无编码突变,转染PT67细胞24h后可见细胞发出绿色荧光.成功在Cre-ER基因的3'端加上FMDV-2A序列,并将扩出的Cre-ER2A片段正向克隆入pBTOTKlox,构成新载体pCTGTKlox.EcoRI酶切鉴定证实为重组阳性体,经测序验证无核苷酸突变.pCTGTKlox转染PT67细胞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散在多处绿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胞核呈阳性染色.结论:成功将SV40T、Cre及调控基因置于两个LoxP位点之间,构建并表达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pCTGTKlox,为细胞的可回复永生化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新型载体.
  • 摘要:本文应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C-4A)进行BL-300血浆胆红素吸附器串联血浆灌流器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与护理.方法:对20例患者30次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病人应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C-4A)进行血浆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灌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检测指标中血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脂酶、胆汁酸、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等,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P<0.01);而白蛋白、球蛋白、血电解质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P>0.05).患者每次治疗前后有效率为100﹪,出院时的治愈好转率达45.﹪,较国内报道的单纯胆红素吸附疗效较为提高.结论:应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C-4A)进行BL-300血浆胆红素吸附器串联血浆灌流器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更好.
  • 摘要:本文探讨了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目的:本组145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国产HP-200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规穿刺置管,每次血浆交换量2000~3500ml,全血流速为80~100ml/min,血浆分离及输入速度为20~30ml/min,出入量严格保持平衡,术中酌情使用肝素抗凝.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PT)等.常规予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慢重肝存活率为62.76﹪,高于对照组的42.86﹪.慢重肝早、中、晚期患者的临床好转率分别为89.47﹪、63.38﹪和33.33﹪.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总胆红素变化显著(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对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好,且进行得越早,疗效越好.血浆置换治疗的时间间隔以1~2天为宜.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表明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变化的研究.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技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37例,采用ELISA法于每次治疗前后检测TNF-α、IL-2、IL-10水平,并观察其动脉变化情况.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LSS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下降,而IL-2、IL-10则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ALSS治疗能降低重型肝炎患者TNF-α水平,升高IL-2、IL-10水平,从而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 摘要:某科于2004年7月9日收治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4人,其中重度中毒1人,给予血液灌流配合激素、碱化尿液、利尿、护胃、抑酸及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等治疗后,4人均治愈.本文对其详细临床进行了报告.
  • 摘要:肝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严重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明显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人工肝脏,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LSS)能担负起暂时辅助或代替严重病变的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进行肝移植.本文探讨了肝衰竭和人工肝进展。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7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血浆置换(PPE)治疗组30例,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组28例,基础综合治疗组29例.结果:PPE组治愈好转率63.3﹪,PE组治愈好转率64.3﹪,基础综合治疗组治愈好转率37.9﹪.PPE、PE组存活率均高于基础综合治疗组(P<0.05).PPE组与PE组相比,血浆用量、肝素用量明显减少.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更为安全有效方法,.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血浆置换术(PE)治疗各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71例重肝在内科综合治疗同时每隔1~2天进行血浆置换,每次置换2000ml..结果:171例共进行PE672次,每例平均3.93±2.05次,存活95例,存活率55.56﹪.PE对亚重肝早期患者疗效最好(存活率89.29﹪),慢重肝早期和亚重肝中期次之(64~50﹪),对急重肝、慢重肝中、晚期的疗效很差.对非甲~非庚和药物性重肝的疗效最好(71~88﹪),对乙型重肝次之(52.3﹪),对重叠感染的重肝最差.PE前TBil、TP、ALB、CHol、TG、GGT、BUN、Cr水平对其能否存活有重要的评估价值,是否合并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是影响存活率最重要的因素.结论:PE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乙型重肝早期、药物和非甲~非庚型重肝.
  • 摘要: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够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胆红素等毒性物质,补充生物必需物质,有效地纠正患者内环境失衡,支持其肝脏细胞再生以恢复功能,提高该病的存活率.本文报告了24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500疗次血浆置换治疗中异常现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机理,观察防治的效果.
  •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医院2003年3月开展的首例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术,成功用于人工肝血浆置换.几年中相继挽救了许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 摘要:本文对某实验室已经建立的SV40介导的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表型鉴定.方法:以正常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Schiff糖原染色、逆转录PCR、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对永生化HepLL细胞进行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永生化HepLL细胞和正常肝脏组织均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抗原,部分表达增生标记KI67抗原,甲胎蛋白表达阴性,糖原PAS染色正常肝脏组织和永生化肝细胞均阳性,经逆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HepLL细胞的白蛋白mRNA和细胞色素P4502E1阳性.结论:本实验室建立的以SV40介导的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具有正常肝细胞所特有的类似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研究的理想细胞源.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永生化胚胎肝细胞系并进行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SV40T基因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经脂质体转染至体外分离培养的人胚胎肝细胞,使其永生化,进一步鉴定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10mg·kg-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经G418700~300μg/ml筛选,40天后获得一株阳性克隆.形态学观察发现,该细胞具有原代培养肝细胞的大多数典型特征,细胞核型无明显异常,转染细胞在软琼脂中不能生长,免疫组化证实SV40T基因已整合入细胞,而且该细胞具有合成白蛋白的功能.移植实验表明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转染胚胎肝细胞具有与原代肝细胞类似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经脾脏移植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可以成为生物人工肝及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体外培养后功能和形态的变化.方法:采用两步胶原酶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并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肝细胞,采用0.4﹪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活力.然后将细胞接种于HepatoZYME-SFM培养基中培养,定期收集肝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尿素氮的水平.采用乙氧基试卤灵O-脱乙基酶活性(EROD)方法检测肝细胞P450的CYPⅠA1功能.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安定代谢实验.结果:新鲜分离的大鼠肝细胞总数(2-3)×108cells/wholeliver,Percoll分离液纯化后活力和纯度在90﹪以上.HepatoZYME-SFM培养下肝细胞生长良好并保持正常形态.AST、ALT水平在培养3天后下降显著,6-9天后趋于相对稳定的低水平.白蛋白的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在18天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可在3-6天检测到CYPⅠA1酶活性.在2-5天内可有效观察到安定的清除.结论:Percoll液纯化新分离肝细胞可提高其活率和纯度,HepatoZYME-SFM培养条件下肝细胞可有效保持良好形态结构和一定的生物合成代谢能力,适合肝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和功能研究.
  • 摘要:重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预后极差,即使进行综合内科治疗,病死率仍高达70﹪~80﹪.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上已取得显著疗效,能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但是人工肝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临床上有一定的并发症,同时重型肝炎在接受人工肝治疗期间病情仍十分危重,此时重型肝炎本身的并发症和人工肝治疗的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或加重,因此为了保证下次人工肝的顺利进行,做好人工肝治疗期间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某医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129例399人次人工肝治疗期间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 摘要:内毒素(LPS)存在于革兰阴性(G一)细菌细胞壁外层,在细胞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或由活菌以发泡形式将其释出.本文探讨了内毒素血症防治近况。
  • 摘要:鉴于新生动物肝细胞与胚胎肝细胞的生物个体发育期短,生物酶代谢系统尚未成熟与稳定,本文探讨了成年动物肝细胞基本培养法和胆红素代谢、尿素合成等生物活性,以替代前者成为EBLSS更理想生物材料的可能性.方法:(1)以简单的三类基本成分:合成培养基、血清、胰岛素对成年小白鼠肝细胞作15种组合(1mm3肝组织块、0.05mm3肝组织微块、机械分离法、胶原酶分离法、高密度法、低密度法、DMEM、RPMI-1640、William-s、无胰岛素、灭活胎牛血清、无胎牛血清、灭活鼠血清、未灭活鼠血清、肝素化鼠血浆)培养观察.(2)用人体重型肝的高胆红素血清培养肝组织微块、刚分离的肝细胞、预培养24h的肝细胞,贝克曼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观察对胆红素代谢、尿素合成活性.结果:含20﹪同种异体雄性小白鼠灭活血清、10U/ml胰岛素的高糖型DMEM培养基作高密度培养时,50﹪的细胞成活率在笫10天,第14天时仍有20﹪的存活率;预培养24h的单层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活性最强,更换培基为胆红素血清后3h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各下降28.88﹪、21.13﹪、33.63﹪,与其他二组对照P<0.05.结论:含20﹪同种异体雄性血清、10U/ml胰岛素的高糖型DMEM培养基可作为成年动物肝细胞的基本培养基;此条件下的高密度培养是延长成年动物肝细胞体外存活期的重要因素;单层预培养24h的成年动物肝细胞对人体胆红素的代谢活性很强,尿素合成功能良好;成年动物肝细胞有较成熟与稳定的代谢酶系统,可替代新生动物或胚胎动物肝细胞,可能成为EBLSS更理想的生物材料.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血浆置换疗法对重症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6例病人为治疗组,31例病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而对照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86例病人共计进行血浆置换392例次,平均每例次置换1372ml,治疗后显效52例,好转15例,有率达77.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6﹪.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重要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病毒性肝炎可显著提高疗效,两组比较有效率、死亡率差异显著.但血浆置换疗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应与其它人工肝支持疗法有机的组合起来方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 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人工肝及其它血液净化治疗的必要条件,如何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去建立经济、安全、有效、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人工肝治疗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以下几种常用的人工肝血管通路:直接穿刺法直接静脉穿刺(周围浅静脉穿刺深静脉穿刺);直接动脉穿刺(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动、静脉留置针法静脉切开插管法(大隐静脉切开颈外静脉切开颈内静脉切开);中心静脉插管法(股静脉插管锁骨下静脉插管颈内静脉插管,颈外静脉插管);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7例重型肝炎病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人工肝支持系统选用用血浆置换,对117例重型肝炎进行456例次治疗,平均3-4次.每次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血清电解质、胆固醇、胆碱脂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等生化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总有效率84.76﹪.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及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研究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应用蛋白吸附再循环治疗系统治疗重型肝炎7例17人次,平均243次/人,每次至少治疗8小时,间隔2~3天,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全套、血氨、PT、PTA等.结果:患者总生存率5/7(71.4﹪),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肝性脑病程度减轻、肝肾综合症好转,血氨、血清胆红素、胆汁酸、尿素氮、肌酐水平下降,PT、PTA及电解质、酸碱度恢复好转.治疗过程平稳,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蛋白吸附再循环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减轻肝性脑病,并能降低高胆红素、内毒素血症,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蛋白吸附再循环是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安全手段之一.
  •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是危害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其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技术用于治疗重型肝炎,使重型病死率有所下降,有关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报导较多,但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与其严重程度之间关系报导尚不多.本文对某科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 摘要:本研究以人体白蛋白作透析液行血液透析(AHD),观察其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并与血浆置换(PE)、血液灌流(HP)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比较.方法:3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13例行AHD,每次6小时;9例行PE,每次2小时;8例行HP,每次2小时;6例行MARS,每次6小时;根据病情,每例病人治疗2-6次.AHD以4000ml4.5﹪白蛋白溶液作透析液,封闭循环使用,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6L-10L/hr.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取血样,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总胆汁酸(TBA)、氨(NH3)、内毒素(LPS)、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同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结果;AHD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血流动力学稳定,电解质与酸碱紊乱纠正,并发症部分缓解;ALB水平上升(p>0.05),PTA显著提高(p<0.05),TB、DB、TBA、氨、内毒素、NO、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AHD组虽然部分毒素的清除不如PE组,但不良反应少,治疗有效率和存活率高,综合疗效优于PE组和HP组,并且因价廉、简便也胜于MARS.结论:白蛋白透析能清除毒素和炎症介质,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治疗肝衰竭,疗效肯定,简单方便,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LSS)应用于人体原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经验体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和术后辅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本院实施的21例肝脏移植中4例病人在移植前后进行ALSS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及移植术后分别接受2~11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4例均顺利行肝移植,3例存活6~20个月,其中2例已存活1年以上,并已逐步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后10天脑死亡.结论:ALSS能纠正机体术前的内环境失衡,为供肝等待和增加手术耐受创造条件,应作为肝脏移植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ALSS为术后移植物功能发挥欠佳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恢复功能的机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是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病人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34例重型肝炎进行PE治疗,血浆分离器采用EC-4A型,在病人治疗前后检测生化、凝血指标.同时即刻用流式细胞术(FCM)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重型肝炎病人PE治疗后ALT、AST、TBil和DBil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治疗前后病人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重型肝炎病人血浆置换治疗后外周血CD3+细胞、CD3+CD4+细胞和CD3-CD19+细胞比率明显降低,CD3+CD56+细胞比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采用新型EC-4A型血浆分离器的PE治疗重型肝炎病人,可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明显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近期比值有影响.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30例,观察Tbil、Dbil、ALT、Alb、Glb、PT、PTA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生物化学指标均有显著变化(P<0.05~0.01),存活率83.3﹪,病死率16.7﹪,且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经给予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无中断治疗者.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可明显提高重型肝炎临床治愈率.
  • 摘要:重症肝炎发病机制中毒素起到重要的作用.肝功能严重受损不能有效清除体内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在体内大量蓄积对终末脏器造成损伤.这些毒素根据溶解性不同被分为水溶性毒素(和脂溶性毒素,根据与血浆蛋白结合度不同被分为蛋白结合型毒素和非蛋白结合毒素.现有的内科药物治疗不能很好的清除毒素,传统的血浆置换只能清除脂溶性毒素,单纯透析只能清除水溶性毒素,血浆流过透析(PDFplasmadia-filtration)是近期发展迅速的一种净化技术,能够较好地清除脂溶性和水溶性毒素.本研究对PDF治疗重症肝炎24例进行了观察。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总结并探讨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的经验体会及在肝移植术前运用人工肝支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近年来在我科完成的人工肝支持联合肝移植治疗的10例晚期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就其人工肝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并就其移植术中的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与既往未施行术前人工肝支持的12例重肝患者(单用肝移植治疗)相比较.结果:人工肝支持联合肝移植治疗组在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精神、食欲、腹胀均有一定的改善,CVVH后有2例肝生脑病Ⅲ级患者转为清醒,2例IV级肝性脑病转为Ⅱ~Ⅲ级;治疗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尿素氮、肌苷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尤以血浆置换明显.血浆置换后患者凝血功能显著改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化比值显著下降(P<0.05=.但胆红素吸附及CVVH后,凝血功能变化不明显.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组术中失血量为3821±903ml,单用肝移植组为9316±1971ml(P=0.031).联合治疗组术中输血量为1767±873ml,单用肝移植组为7820±1910ml(P=0.049).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为7.7±0.7小时,单用肝移植组为12.2±0.9小时(P=0.04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这10例患者移植术后有7例存活大于6个月,其中有2例已存活2年.结论:人工肝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晚期重型肝炎的病情,可作为晚期重型肝炎等待肝移植手术的桥梁.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应用血浆置换可显著减少手术中出血情况,减少术中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应用CVVH可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症状.人工肝支持联合肝脏移植是救治晚期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 摘要:本文针对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BAL)中的生物反应器,设计一种能够精确控制肝细胞培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物理量的控制方案,主要有:温度(T)、溶解氧含量(DO)、pH值等.我们构建了基于工控机的样机实验平台,使用关联互补、预测估计、比例积分(PI)等控制算法,实现了既定的控制目标.在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细胞培养环境时,实测精度达到:±5﹪(DO)、±0.05pH(pH)、±0.1℃(T).本文从原理分析入手,结合控制论给出了较为详尽的设计过程.经实验验证,该系统工作稳定,无稳态误差,解决了生物反应器中被控物理量的相互影响与大滞后的问题,可用于BAL中对肝细胞培养环境的控制.
  • 摘要: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随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生物人工肝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肝细胞的来源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三氯乙烯导致的中毒性肝炎,如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预后差,死亡率高.本例中毒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病情十分危重,经26次混合型人工肝支持治疗,最终抢救成功,治愈出院.本文对护理体会进行了介绍.
  • 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人工肝及其它血液净化治疗、临床危重病人抢救的必要条件,但由于中心静脉血管位置较深,插入的导管较粗、较长,因此在导管置换入时及留置期间易合并各种并发症,自2001年以来我们共进行了375例中心静脉置管,通过加强护理减少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留置期间的各种并发症。
  • 摘要:顽固性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病症之一,也是肝病晚期严重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是水盐限制,利尿剂的使用,静脉输入白蛋白及单纯放腹水作为对症治疗的手段,但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应用腹水超滤浓缩腹内回输的方法;一次可超滤数千甚至上万毫升的腹水,腹压迅速降低,解除了对肾脏的压迫,改善了肾小球的微循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恢复肾小管对利尿剂的敏感性,尿量增加;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以往多是应用双针腹水浓缩回输的方法,即操作较麻烦,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某医院自1995-2004年12月采用了单针腹水浓缩腹内回输术替代了双针腹水浓缩腹内回输术治疗方法治疗顽固性腹水1523例次;此方法不仅减轻患者痛苦,还简化了操作过程,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单针腹水浓缩回输腹腔的操作及护理体会进行了介绍。
  • 摘要: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肝细胞坏死,造成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积聚,不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临床治疗困难.为了清除体内毒性物质,给予患者肝细胞再生的理想环境,人工肝已成为当今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时不可避免的需用抗凝剂,标准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它可引起患者血压下降及血小板减少,因此,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时应谨慎,选择新的抗凝剂应用于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显得非常必要.低分子肝素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子深静脉栓塞的治疗,并有使用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将低分子肝素应用于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时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了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执行人工肝治疗同时,周密的护理配合利及时的护理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药复方与血浆置换联合使用对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治疗组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样配合血浆置换,并以加减十灰散口服,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总胆红素(BI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的变化及一周后巩固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清内毒素(ET)水平明显下降,并得到巩固,而对照组血清内毒素虽也明显下降,但一周后巩固不理想,血清内毒素水平再次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加减十灰散能有效清除或抑制肠源性内毒素,配合血浆置换清除循环内毒素能更加有效地帮助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恢复.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雅博司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确诊的5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分别观察其烦躁、定向力、计算力、扑翼样震颤、数字连接试验、血氨、昏迷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烦躁、定向力、计算力、扑翼样震颤、血氨及昏迷程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雅博司作为治疗肝性脑病的新药,具有安全可靠,方便,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5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维持较高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提高存活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可改善慢性重型肝炎预后.
  • 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每年约有1﹪的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而常规内科治疗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及经济发展.乙型重型肝炎是乙肝的一种特殊类型,以肝细胞的大量坏死为特征,发病机理极为复杂.一般认为,机体在肝脏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而引发的细胞免疫病理改变是重型肝炎发生的基础,涉及病毒特性和机体免疫应答功能两方面因素.本文从病毒变异、机体应答失调和代谢变化三个方面对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若干最新进展进行讨论和评价,旨在为重型肝炎的基础研究和防治应用提供新的启发.
  • 摘要: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可将HBV分成A、B、C、D、E、F、G和H等8种基因型.HBV基因型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转归和抗病毒疗效等密切相关.不同基因型的重组体感染以及协同感染体现了HBV感染的新特点和复杂性.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诊肝移植救治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急诊肝移植标准和预后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单位46例急诊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存活组(32例)与死亡组(14例)的一般资料和术前各临床化验指标的差异,探讨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29.2±459.9d,存活组平均生存时间为736.2±399.3d,死亡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6.2±75.8d,两组血清肌酐水平(死亡组vs存活组:190.4±138.7vs96.6±50.6μmol/L)、MELD积分(死亡组vs存活组:42.3±8.6vs35.5±9.0)和CTP分值(死亡组vs存活组:11.9±1.9vs10.5±1.4)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CTP和MELD各级别间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主要原发病移植后死亡比例分别为,乙肝重型肝炎31.0﹪(9/29),乙肝肝硬化0﹪(0/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5﹪(1/4),术后肝功能衰竭及其他80﹪(4/5).全组术后1、3、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4.78﹪、73.91﹪、71.74﹪和69.57﹪.结论:急诊肝移植能有效救治危重肝病患者;术前高血清肌酐水平与移植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MELD较CTP能更好地指导受体选择和判断预后.
  • 摘要: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肝衰竭病人过程中也存在,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烦躁,严重者出现全身不适、痉挛、扑翼样震颤.昏迷.采用综合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而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可以防止因为DS造成MARS治疗的中断,对提高MARS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 摘要: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病毒复制明显的,需要抗病毒治疗.本文介绍了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剂、肝性脑病脑水肿的处理、肝肾综合征的处理、N-乙酰半胱氢酸(N-actylcysteineNAC)、肝细胞再生因子、前列腺素E1(PGE1)、人工肝的应用、肝移植。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肝细胞癌等慢性肝病,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尽管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在一部分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来讲疗效不满意.因此,必须探索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慢性肝脏疾病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要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就要以肝炎病毒致病的机制作为基础.近年来,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肝炎病毒DNA/RNA结合蛋白、肝炎病毒蛋白结合的肝细胞蛋白、肝炎病毒蛋白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肝炎病毒相关新基因50余个,为病毒性肝炎新型治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寻找新的思路、奠定理论基础.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支持治疗,每次6小时.结果:2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MARS人工肝治疗后,治愈好转12例,好转率60﹪;血中总胆红素、胆汁酸等非水溶性蛋白结合毒素及血氨等水溶性毒素明显下降(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后肾功能、血常规和电解质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期间血压、心率稳定.结论:MARS是临床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变化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检测指标中血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脂酶、胆汁酸、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尿素氮等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P<0.01);而白蛋白、球蛋白、血肌酐、血电解质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P>0.05).患者每次治疗前后有效率为100﹪,出院时的治愈好转率达66.67﹪,较国内报道的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为高.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方法,在有效清除体内毒素的同时,补充生理活性物质.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相比,不仅节约了血浆用量,且治疗更为安全可靠、疗效更好.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6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疗效.结果:49例患者痊愈或明显好转,存活率56.98﹪;37例病情恶化或死亡,未愈率43.02﹪.结果显示多因素与血浆置换的疗效有关,未愈组年龄大于存活组(P<0.01);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的疗效低于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患者(P<0.01);慢性重型肝炎血浆置换治疗的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未愈组,而血清总胆红素、内毒素水平低于未愈组(P<0.01);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疗效高于晚期患者疗效(P<0.01),慢性重型肝炎存在的并发症也影响血浆置换的疗效.讨论:血浆置换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白蛋白及内毒素水平有关.血浆置换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反跳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的疗效差.提出血浆置换治疗>5或6次后病情仍未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或反跳幅度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为肝细胞再生衰竭,有条件者应尽早施行肝移植术,而无条件施行肝移植术者,可结合患者经济情况考虑停止血浆置换治疗,以避免加重病人更大的经济负担.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应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vacure-4A(EC-4A)进行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病人采用EC-4A膜进行血浆胆红素吸附(PP)治疗17例次,对照组采用PS-06膜型血浆分离器进行PP治疗11例次,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在TBIL、DBIL的清除,白蛋白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治疗组在凝血酶原时间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联合运用选择性血浆分离器EC-4A使PT改善显著.将选择性血浆分离技术和胆红素吸附治疗联合运用是一种对凝血因子影响小、安全的人工肝技术.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治疗时机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252名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对照组122、例.两组在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观察不同病期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重型肝炎早,中,晚期有效率分别为97.87﹪,82.00﹪,30.30﹪,总有效率72.30﹪;对照组分别为69.64﹪,53.66﹪,12.00﹪,总有效率52.4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670人次,发生不良反应62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9.2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尤以早,中期效果最好.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时期.方法:47例重型肝炎为治疗组,应用ALSS治疗;94例重型肝炎为对照组,仅用综合疗法治疗.结果:经ALSS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总治愈好转率为59.5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42﹪(P<0.05);而早、中期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100﹪,与对照组(51.66﹪)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但晚期重型肝炎中,ALSS治愈好转率为20.83﹪,对照组为6﹪,两组无显著差异(P>0.1).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在早、中期重型肝炎进行ALSS治疗效果较好.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三种组合方式的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HALSS),评价它们治疗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管型生物人工肝系统(BAL)为基础,构建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BAL的组合、缓慢血浆置换(SPE)+持续血液透析滤过(CHDF)+BAL的组合,以及缓慢血浆置换(SPE)+血液灌流(HP)+BAL的组合.选取120例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6组,治疗组分别接受BAL+MARS、BAL+SPE+CHDF和BAL+SPE+HP治疗,对照组分别接受MARS、SPE+CHDF和SPE+HP治疗.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即刻、治疗结束后72小时的临床症状、肝性脑病分期、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血氨、肌酐和AFP等的变化情况.统计各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AL+MARS和BAL+SPE+CHDF、BAL+SPE+HP三种组合方式HALSS均能较显著地改善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TBIL、LPS、NH3(P<0.05),提高患者的PTA和AFP水平(P<0.05).BAL+MARS和BAL+SPE+CHDF能显著改善肝性脑病和肾功能.BAL+MARS的治愈好转率为65﹪(13/20),BAL+SPE+CHDF的治愈好转率为60﹪(12/20),BAL+SPE+HP的治愈好转率为45﹪(9/20),均优于对照组.三组HALSS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BAL+MARS、BAL+SPE+CHDF和BAL+SPE+HP组合治疗晚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优于相应的非生物人工肝技术,而BAL+MARS、BAL+SPE+CHDF治疗晚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优于BAL+SPE+HP组合.
  • 摘要:本文通过大样本回顾分析血浆置换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至2004年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11例,回顾性分析了患者临床特点、血浆置换疗效与及影响因素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治愈或好转251例,存活率61.1﹪,①年龄越大、疗效越差,≥60岁患者有效率为37.3﹪,②急性重型肝炎有效率为25﹪、亚急性、慢重肝重型肝炎中,脑病型、混合有效率低于腹水型、无脑病及腹水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早期、中期、晚期存活率分别为96.9﹪、64.3﹪、19.9﹪(P<0.05),④慢重肝发病基础为肝硬化有效率为34.8﹪,⑤合并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症(HRS)、脑水肿者存活率分别为63.3﹪、60.2﹪、31.5﹪、15.5﹪、9.9﹪,无并发症多少与血浆置换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⑥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甲胎蛋白(AFP)高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血清总胆固醇(Tc)及白蛋白(Alb)降低与血浆置换的疗效有关(P<0.05),⑦血浆置换停止治疗3天后,总胆红素下降至治疗前>50﹪者存活率为78.9﹪,<50﹪者存活率为26.7﹪(P<0.001),结论:年龄、临床分型、分期、慢重肝发病础、并发症及血生化(Tbil、AFP、PTA、Tc、Alb)等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因素,把握治疗时机、防治并发症,动态监测重型肝炎患者TBil、是提高血浆置换疗效重要措施.
  •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预测作用,比较血浆置换(PE)和持续缓慢血液透析滤过(CHDF)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血浆置换(PE)为A组59例,中期28例,晚期31例.血浆置换联合持续缓慢血液透析滤过(PE+CHDF)为B组86例,中期39例,晚期47例.两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观察两组病例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清除率、总胆红素反弹率及预后等,B组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结果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有影响意义的因素为治疗方法(P<0.05)、治疗前的诊断(病情轻重)(P<0.05),两者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0.116、0.043.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与预后之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两者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324(P<0.05),治愈或好转病人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均值为31.88±21.07﹪,自动出院或转肝移植或死亡组病人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均值为45.17±22.65﹪.在两组各诊断的构成比相当(即病情相当)的情况下,A组、B组总胆红素清除率为39.73±12.64﹪、38.05±9.89﹪,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16);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分别45.22±20.23﹪、31.03±19.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能有效纠正肝性脑病、低钾血症、降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血肌酐水平.B组有效率70.93﹪优于A组有效率50.84﹪.结论人工肝治疗后,对总胆红素反弹率有影响意义的因素为治疗方法、治疗前的诊断(病情轻中重),可以通过总胆红素反弹率初步推测病人的预后,PE+CHDF联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国内外除肝移植外治疗重型肝炎最好方法之一.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治疗时可产生一系统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的变化.本文介绍了血压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的护理护理体会。
  •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损伤重、肝功能差、病死率高.采用血浆置换疗法能够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胆红素等毒性物质,补充生物必需物质,有效地纠正患者内环境失衡,支持其肝脏细胞再生以恢复功能,提高该病的存活率.本文报告了500例次血浆置换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机理,观察防治的效果。
  • 摘要:本文探讨了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血浆交换仪治疗重型肝炎30例,共54次.结果:3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存活率为53.3﹪.血清胆红素从平均487.6下降至287.7,凝血酶原活动度从平均29.6﹪上升为51.2﹪.该方法对晚期重型肝炎疗效较差,存活率只有22.2﹪.在重型肝炎的合并症中肝肾综合征,出血者预后差.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有肯定的疗效,该治疗对早期中期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好.重型肝炎应早诊断早治疗.
  •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胎肝细胞悬液联合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方法.方法:对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胎肝细胞悬液治疗,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单纯非生物人工肝治疗,观察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胎肝细胞悬液治疗及单纯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消化道症状、血氨及生存率的变化.比较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胎肝细胞悬液治疗与单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的疗效.结果: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胎肝细胞悬液治疗较单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能更有效提高重型肝炎患者好转存活率,但均能改善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结论: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胎肝细胞悬液能有效提高重型肝炎的疗效.
  • 摘要: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是有效的措施,血浆置换是最常用的方法.血液通过管路和血浆分离器时血细胞的成分有一定的破坏,治疗后血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如使用Plasman06膜型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血小板平均下降22.17×109/L.因此,当血小板过低时,血浆置换后有增加出血的危险.人工肝治疗一般要求患者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常有长期的病史,有些伴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有些是肝硬化恶化而来.这些病人常常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常在50×109/L以下.我们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对11例血小板低于50×109/L的慢性重型肝炎伴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16次,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对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应用日产可乐丽8800人工肝机,使用新型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外周动静脉穿刺或股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通路.血流速度60-100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血流速度的20-25﹪.总循环血量12-14L,分离血浆3000ml,补充相等的置挟液,置换液为纯血浆或血浆加4-5﹪白蛋白溶液(比例为2-1:1).小剂量肝素抗凝.结果,血小板治疗前为22-48×109/L,平均3769×109/L.治疗后23-47×109/L,平均33.63×109/L,平均下降4.06×109/L.有6例次治疗后血小板上升,最大值9×109/L;有10例次治疗后血小板下降,最大值17×109/L.另现察37例次血小板大于50×109/L的患者,使用Evacure4A膜型血浆分离器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血小板为100.46±52.2×109/L,治疗后为94.01±49.25×109/L,平均下降6.45×109/L.治疗前后临床出血情况的观察:10例患者进行14次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皮下出血和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等内脏器官的出血.1例患者进行2次治疗前已有广泛的皮下淤斑;治疗后在动静脉穿刺处和肌注处出现大量的渗血,但没有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等内脏器官出血发生.Evacure4A是一种新的膜型血浆分离器,采用Eval膜,材料为乙烯和乙烯醇共聚物.组织相容性好,膜交换面积大,达2m2.因此血液通过时对血细胞的影响较小.血小板降低数量少、影响小.再加上治疗时肝素用量少,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大幅度缩短,因此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皮下和内脏出血.新的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4A能保留白蛋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起到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的作用.应用新型Evacure4A膜型血浆分离器、小剂量肝素和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纠正,是慢性重型肝炎伴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成功的关键.对这些病人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是安全的.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目前临床常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之一血浆置换(PE)对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对116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PE方法进行治疗142人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另有118例病情相近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E治疗组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好转,显效率达96.60﹪,血清胆红素(TBIL)平均降低62.96﹪,PTA上升67.76﹪,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E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谒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IL-1、IL-6和TNF-α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结果: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正常人(P<0.01);其升高水平与血清ALT、T-Bil、PT呈显著相关(P<0.05和P<0.01);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死亡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结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探讨肝性脑病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治疗组43例肝性脑病病人,经HA血浆吸附冶疗91次,平均2.1次,比较治疗前后肝昏程度、球结膜水肿、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变化,血常规,血氨,凝血功能指标.对照组32例同类病人.结果: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Ⅱ°肝性脑病较对照组有差异,治疗Ⅲ°24小时内肝性脑病较对照组也有差异,对清除血氨,缓解脑水肿、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方面,观察到血小板减少,但对血细胞、部分凝血功能指标、患者的血压等无明显影响.结论: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肝性脑病、脑水肿、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 摘要:PDF(Plasmadialysisfiltration)是血浆置换血液滤过透析,是选择性的血浆置换与连续血液滤过透析结合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一种方法.PDF虽然治疗时间较普通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长,但它可以减少血浆的用量,又可以清除体内蓄积的毒素、维持机体内电解质的稳定.故PDF较PE先进和优越.本文探讨了PDF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