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语言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
“语言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

“语言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澳门、珠海
  • 出版时间: 2014-10-22

主办单位:澳门理工学院

会议文集:“语言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各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变化自然反映到语言上,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的语言也不例外.朝鲜族居住在中国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多数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成为韩汉双语者(bilingual).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地区朝鲜族所使用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变化的面貌、历程和背景等情况.rn 中国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是在韩汉双语环境中产生的语言变体,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本文从两方面来分析朝鲜族的语言使用的变化.首先是汉语的变化对朝鲜族语言使用情况的影响.中国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汉语自然在双语地区成为了优势语言,必然对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产生影响.三十多年来汉语本身经历了一些变化,其变化也引起了朝鲜族语言使用情况的变化.其次是韩语对朝鲜族语言使用情况变化的影响.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两国在各方面进行全面的交流,大量的韩国企业和人员到中国大陆地区来常驻,延边地区也不例外,自然形成了同种语言的不同变体经常接触的环境.在这种语言接触的情况下,大部分朝鲜族使用的朝鲜语受到了韩语的影响.
  • 摘要:城市化造成了多语社区,引起对多语情况下交际整合度的关注.作为研究社区交际整合度的一种方法,南京语言调查中运用了"问路"调查法.言语社区因此被理解为多语环境下解决语言障碍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言语社区的形成过程可能是普遍性的,其中包含语言交换的内容.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对言语社区的多语性和多语社区的社区性进行初步的解释.讨论了几个“语言与社会生活”的问题。指出“语言”与“社会生活”是通过“语言生活”的环节连接到一起的。语言生活是人类个体与群体的言语实践,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也就是言语社区,言语社区是针对社会多语情况的一种解决方案,也是一般意义上的“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内容。
  • 摘要:作者对北京语言大学近700名中国学生和100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日常流行语"、"你心目中的北语"、"你心目中的北京"、"你心目中的中国"和"汉语"等关键词收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多文多语和流行语与学生校园生活的关系,并揭示新技术时代社会生活对中外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显示,中外学生的校园语言生活基本局限于日常生活和文化表层,无法体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了解程度。但中外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差异,即中国学生关注更为宏观,诸如环境、学校的外国留学生等,而外国学生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身上。中国学生受韩剧日剧影响,对“美女”和“帅哥”关注度更高,而留学生则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学习之余的参观和旅游上。北京的污染和交通问题成为中外学生关注最多,或者说谈论最多的问题,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呼吸污染的空气,一旦外出就要遭受“堵车”之苦,与此相关的语言词汇使用频率自然相对较高。谈及中国文化,语言词汇基本停留在表层,内涵因素无法从使用的语言词汇上找到答案。至于汉语语言,语法、语音、声调和汉字是留学生普遍遇到的困难。中国学生选择在北语学习外语是基于该校的“小联合国”氛围,而留学生学习汉语更多的是为今后找工作,真正想从事汉语研究和翻译的人似乎是极少数,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初期的学习目标形成鲜明对照。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竭力打造浓重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青年学子能在走向社会前就能融入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氛围中,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因为在未来的语言生活中他们是主体,在未来的和谐多元地球村文化的建设更要靠他们完成。
  • 摘要:本文探讨法庭翻译中的传意与达意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法庭翻译是众多口译活动中的一种,其质量与法律公正息息相关.文中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探讨法庭翻译的性质、种类、难度、历史和现状,从学者、译者和法庭三个不同的角度讨论这一领域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作者认为,翻译研究除了以语言结构(包括用词、句法、长句处理及技巧等)为中心的微观研究外,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者、语境甚至文化框架这些因素上,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语言使用中的问题.
  • 摘要:政治人物引谚话语模式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引谚话语模式是对官腔、套话、假大空话风的颠覆,具有民间性与民间认同感,可以有效提升话语公信力,可以极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政治人物引谚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言语行为体现着多种文化价值.引谚话语模式体现并维护了民族文化传统,凸显了语言内在张力和文化价值,具有增强政治人物个人魅力的文化意义.
  • 摘要:用一种语言文字体系的书写工具把另一种语言文字体系的词语的语音记录并拟写下来,这就是外来词的转写.对汉语这种语言来说,边译他语言的词进入本语言所用的工具主要就是汉字.作为工具的汉字在译借外来词时,一般只音起作用,义不起作用.但是,当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词被译借出来时,作为译借工具的汉字,除字的音要与对象语言的语音对当外,字所附带的义也存在着是否残存并向何处倾斜的问题.汉语译词的表意倾向问题,在人名、商品名的翻译上,尤显突出和重要.
  • 摘要:近两年网络上流行一种新的造词模式,就是把一个流行的句子缩略成三字、四字类似于惯用语、成语的形式,被媒体称作"新成语" .央视热播的节目"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发起了一个"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的活动.本文通过这两件事来分析词语的生命力是怎样获得和延续的,流行的力量能否对词语的生命力产生持久的影响.缩略创造新“成语”是一种网络流行的造语模式,新形式的争相出炉和模仿引用是在网络这个不受制约的特殊背景之下的一场语言狂欢,甚至是语言恶搞。网络流行语、流行格式年年出新,但是任何一个新格式给语言留下的新词语都是少数,不必太过担心网络新成语对语言造成祸害,也无需抵制这种语言“创新”,甚至是恶搞。语言有自滤功能,留下来的都是在千百个创新形式中脱颖而出的结构清楚、意义明确且具有独特语用价值的表达形式。
  • 摘要:本研究是通过对轻声、儿化及异形词在几种语文词典中的标注状况进行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对比,来调查各语文词典在该问题上对国家语言政策的执行状况;同时根据能够反映语言事实的调查问卷的资料统计,提出优化标注方式,也进而反观既有相关语言标准的科学化.
  • 摘要:本文从目前已有的对"动+介+宾"结构的研究入手,着重分析"V+向"类结构的的词汇化,并从介词并入角度进行跨语言的比较.首先简要分析"向"由动转介的语法化过程,介词"向"萌芽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介化,在用法上呈多样化趋势.至唐五代时期, "向"的介词功能最终确定并且稳固下来,完成了其向介词演变的漫长的语法化道路其次是从介词并入的角度分析"V+向"结构的词汇化,通过互信息值的计算比较和对"V+向"类结构的语感调查.发现"V+向"词汇化程度比较高,是典型的介词并入现象,然后对"V+向+O"结构中的"V"和"O"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找出能进入此结构的"V"和"O"各具有什麽样的特征,以此找出介词并入的可行性环境.最后,根据介词并入的有关理论,简要分析动介宾结构中介词并入的趋势,再从介词并入的普遍性着手对介词并入进行简要的跨语言比较.
  • 摘要:本文以粤方言全称量词"冚唪唥"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分析和发展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探讨了"冚唪唥"的义项内涵及语义侧重;并从历寸的角度,分析了与其他全称量词"都"、"晒"和"全部"之间的互补及替代关系,指出"冚唪唥"在粤方言区使用频率下降的速度非常快.不过,全称量词的竞争是缓慢的,需要经过一段并行兼用的时期,在未来人们使用的频率会越来越低,及至它消亡,这种竞争的结果,更加凸显了方言的辞汇系统向普通话靠近的趋势.
  • 摘要:澳门饮食文化中存在独特的传统语言,除了笔者去年为文论述过的身体语言之外,值得研究的还有装置语言.运用特定器具以特定的传统模式来代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这种源远流长的无声语言,作为本土文化的一部份,在澳门饮食业中正在受到近年营商环境变化的冲击,有必要及时地妥加整理和保存.澳门饮食业的另类语言,属于澳门饮食文化的一部份,有待系统的整理、记录、研究、保存,因为随着六国茶楼、龙记酒家等众多老食肆结业,加上近年大小店号涌人大量来自内地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外劳,这些传统已经难以为继。
  • 摘要: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日t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成语,它们有的是同形同义,有的是同形异义,也有的是异形同义或异形异义,这反映了日语成语的来源,一方面是日本文化吸收中国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日本文化自我创造的结晶.本文拟对日汉成语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成语是蕴涵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语言单位,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民族心理意识的结晶,更是该民族地理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的集中体现。成语作为一种相沿习用,具有用词精练、结构简洁、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中日两国人民的喜爱。日汉成语在来源出处、构词形态、概念内涵、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日语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在口语中用得相对较少。这与汉语成语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它既大量用在书面语中,也频繁用在口语中。毕竟,中国是成语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适宜的语境,使汉语成语这枝奇葩绚丽多彩、光芒四射、极富生命力。尽管日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并将其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入日本并被日本吸收的成语与在中国使用的成语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日汉成语有同形异义、近形异义或异形异义的现象,这说明了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走向。日语成语同样丰富多彩,这是日本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同时又富于改造和创新精神的表现。通过研究日汉成语的异同,可以使广大日语学习者从中了解日语成语的文化内涵,避免误解、误译,达到正确使用日语成语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这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提>操(“>”表示“强于”)这一序列说明,由左至右,言说动词的言性程度逐渐递减,但它们在句法、语用所受到的限制却逐渐递增,言说动词的言性程度应该与句法、语用所受到的限制成反比关系。">现代汉语言说动词"操"存在着较为特殊的句法-语用表现,在充分描写这些特殊表现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言说动词"操"与"说""提"的句法-语用差异,最后对与言说动词"操"相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看法.言说动词“操”确实与“说”“提”在用法上有鲜明的差异,它的言性程度明显低于后面两个动词。与“说”相比,“提”的句法、语用表现受到一些限制,如宾语的语义类型、趋向补语的多寡、所出现的句类和语体等方面都不如“说”的适用范围广,因而,可以构拟出言说动词言性程度的一个序列:说>提>操(“>”表示“强于”)这一序列说明,由左至右,言说动词的言性程度逐渐递减,但它们在句法、语用所受到的限制却逐渐递增,言说动词的言性程度应该与句法、语用所受到的限制成反比关系。
  • 摘要:人类语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近些年来汉语的例子就很多,如中国萝,女汉子,舌尖上的中国等,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新词汇代表着新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是由新的思想支撑的.然而,新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本发言的主要论点是,创造新思维,必须依靠多种认知过程,包括混合,压缩,概念合并,类比,以及明喻,转喻等等.在中华文明以及西方文明的历史中,无论是语言或其它的发展,这些认知过程在各个层面一直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从中国汉字的形成,火药的发明,到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再到联合国总部前扭曲的手枪雕塑,无一不是如此.语言表达的新颖性标志着一个民族进步性.中文新词汇新表达的大量涌现,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机富创造性的人民.
  • 摘要:基于长久以来地域文化及语言背景的差异,各地的汉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语言上的「两岸四地」其实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大陆汉语、台湾国语、港澳中文及新加坡华语.前二者都是正体,具有浓厚的正统书写及官方色彩;后两者则属变体,表现民间智慧,有时还带有边缘地区异化的色彩,充分反映汉语的灵活多姿和应变能力.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汉语都是源自一个恒久庞大的母体;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又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及岗位中,表现出个别独特优雅的身影.其实过去并没有普通话,但绝不影响「书同文」的汉语书写,不同的方言自然都是汉语的源头所在,而所要追求的更是一种有活力、有动感的中文.未来的汉语蓄势待变,并不满足于标准的现状,而海外汉语刚好就提供很多的选项和试验,优胜劣败,自然淘汰,健康的基因最后都会汇聚到汉语的母体中去.
  • 摘要: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研究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等.其中交际能力既是关键,又是目的.其他三种能力也是重要的,而且是高层次的能力.知识能力是基础.研究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它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为什麽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创新能力是一种语言的创造力.它和研究能力有交叉之处,只是侧重点有所区别而已.研究能力对语言现象的关注是用理论阐释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能力侧重在发明和创造语言,让语言日益丰富.语言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运用能力.对语言能力问题的反思和探讨促使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课的目标定位问题。认为,高校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该以语言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现代汉语作为大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对像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语文训练后,经过严格选拔进入高校的文科大学生,他们大都是同龄中的“尖子”,语言的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或者应该是高过其他人了,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引导他们进一步创造,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他们今后发展着眼,能够通过学习发挥作用以造成语言优势的,显然应该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现代汉语课程理论起点太低,学生层次不高,整个教学体系过分拘泥於实用性的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却从根本上忽视了教学物件以自己的母语——汉语为专业的本科生对现代汉语学习的需求内容,他们希望通过现代汉语课的学习能够接触到现代汉语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能力对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然而,现在却依然在语言知识的狭小空间中花相当多的时间去讲述音素、音节、语素、词、词类、短语、句子分析、辞格等。这些语言的细节知识对外族学习汉语可能有用,但是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尤其是对于那些语言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都高于一般人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却作用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反倒因为没有得到新鲜的信息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知识体系的差异,大学的现代汉语知识与中学的又不一样,甚至在有的观点上相悖,又使他们对已有的比较清楚的语言知识说也说不清了。
  • 摘要:本文通过海峡两岸语料库中文学、法律等四类语料的字频和累积频率数据对大陆和台湾的用字量、简繁差异、高频字等进行了定量考察和比较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岸语料总用字量相近,台湾语料用字量略高于大陆语料,两岸语料常用字的文本覆盖率一致性较高,常用字量大体相当,高频字实质差异小.在简繁字形方面,语料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字无简繁差异.语料库反映出两岸汉字使用总体上呈现大同而小异,同大于异的面貌.
  • 摘要:人名外来词是外来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关于其用字研究过去往往是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所关注的.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可以透析出人名外来词存在用字的性别特征.从某种角度说,人名外来词用字的性别特征是语言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如果人名外来词在用字上已经彰显出性别特征,那么在具体使用人名外来词及创造新的人名外来词时,是否应对其用字进行合理的规范。这个问题从微观角度说,是文字使用的规范问题,从宏观视角看,则关涉到汉民族社会成员的语言观和语言态度问题.
  • 摘要:汉语中的流行语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的价值关系中,流行语具有更浓的社会意义.文章作者认为,流行语自古有之,上自先秦,下至当代,上下数千年,无数的名言佳句,在社会上无数次地流传,即成了流行语.有的消亡,有的存活至今.流行语的社会价值,从流行语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来看,可以说古今一理,相差不大.孔子对我国第一部流行歌谣集《诗经》的评论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兴"、"观"、"群"、"怨"四字,大致概括了流行语的四种社会价值,即可以激发正气,振作意志;通过流行语所反映之内容,可以观察社会生活、民风民俗,考察为政得失;流行语可以引发共鸣岛,形成舆论,统群和众;流行语可以宣泄愤懑,嘲讽劝谏.
  • 摘要:"标记性"作为触动因素在新概念词汇化及旧概念词汇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标记性触动下产生的标记性新词语还会促使其他概念词汇化.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标记性出现和凸显的原因以及标记性词语的发展的结果.讨论了新出现概念的词汇化与标记性问题,指出旧概念词汇化与标记性这一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探讨:其一,有些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早已存在,但一直就没有词汇化,如今凸显的标记性成为其词汇化的触动因素:其二,有些概念早已经词汇化了,但新的标记性或者凸显的标记性成为其进一步词汇化的触动因素。
  • 摘要:吕叔湘先生的《有"大"无"小"和有"小"无"大"》一文举了一些词例指出汉语普通话词汇在以"大-小"为语素构词呈现出了不平衡性.重读此文,认为这是一种造词结构上的词汇空缺,进而在对这些词例的考察中,发现有些词汇空缺已经或正在得到填补,如"大门""大蒜""大楼""大厦""大众"出现了相对立的"小门""小蒜""小楼""小厦""小众";"小偷""小菜""小工"也出现了与之对应的"大偷""大菜" "大工" ,形成了词汇系统新的对称平衡.本文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语言交际的需要推动了上述词汇空缺的被填补,而语言的类推机制和言语社团的完型心理是填补词汇空缺的内在动力.本文讨论的词汇空缺现象是由反义词构调的不均衡造成的,反映了词汇系统发展的不平衡,词汇系统和任何事物一样总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中前进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语言交际的需要是化解矛盾推动词汇空缺得到填补的永恒动力。语言系统有不平衡就会要尽量求得平衡,针对以“大-小”为代表的反义造词不平衡性造成的词汇空缺,语言的类推机制是填补空缺达到新平衡的内在力量,言语社团的完型心理会加速类推机制的实现。对汉语普通话词汇而言,方言词汇的渗透和影响有时会成为填补空缺使达到平衡的推手。
  • 摘要:不同的族群各自拥有不同的语言、方言及文化,而族群和族群之间接触时也有互相影响的情况.由于历史因素,葡萄牙于19世纪末至1999年约100年间管治澳门,葡语对于华人社会中的常用语言——澳门粤语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上中文地位的逐渐提高以及运用的日渐普遍,葡语借词日渐被通用中文词所取代.本文以食物类葡语借词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方式,透过统计学手段,从年龄、性别、教育等因素,分析及讨论澳门粤语中葡语借词的消退情况.研究发现相关消退现象与年龄有较密切关系,而在学习阶段葡语人士的中年层保存葡语借词的情况则是最高,同时,在与青年层比较后出现显着的消退现象.
  • 摘要:文章指出粤语方言中有很多俗语粗言之隐词为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常见于粤港澳等地方的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及互联网络.传播影响所及,还有相当部份被通语或其他方言所使用.这些隐词多源出于市井之人乃至黑社会中人之口,为了隐藏原意而谲譬指事,加之大多数隐词都有音变字讹的复杂情况出现,以致难以见词明义,直接知道其原词之形、音、义.所以,无论是本土还是外地使用者,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试对"光棍"、"扯皮条"、"老千"等俗语隐词作还原探讨,并略论"屌"、"鸟"、"操"字等涉及性器官、性交的字词的一些禁忌与变化.
  • 摘要:本文对于东亚地区(主要是日本和中国)近现代语言系统的创制过程及其观念之变化加以探讨,以"国语"概念的形成为线索,考察社会语言意识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观察在近代文化和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日本的语言观及其诸概念传入中国的状况.着重解析日本的国语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究竟如何,并对东亚地区的语言思想以及语言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包括语言生活状况,语文教育和文字改革,语言归属感等问题.在这一东亚视角之下将19世纪后半以来日本语言观念形成过程这一特殊的"他者"作为参照系,从社会语言学的立场理解并剖析近现代中国的语言观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