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
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

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7-09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心绞痛治疗方案、药物众多,中医中药治疗心绞痛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将有关心绞痛的中医疗法简要综述。
  •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广泛应用于室性早搏临床治疗中。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证、基本方加减治疗、专方专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到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近况作一综述,为以后研究中医药如何更有效地治疗室性早搏提供参考。
  •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VMC)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中医药在治疗方面有很好的优势,目前学者们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方面作了很深入的工作,现就中药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摘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是一种睡眠期间发生的以咽部肌肉塌陷为特点的呼吸紊乱,可分为中枢性、阻塞性、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三种类型,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为常见,约占90﹪。本篇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为研究内容,旨在阐述其与高血压的关系,以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医心病的病因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标实为痰实、血瘀、寒热、风火所致,本虚为阴阳气血不足。
  • 摘要:探讨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归纳出冠心病基本病机为瘀血、痰浊、邪毒、正虚。结合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炎症、温度、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应当重视热毒痹阻心脉在冠心病的病机中的作用。提出清热解毒法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可能是一种新方法和途径。
  • 摘要:目的:考察参麦注射液对心衰犬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组织浓度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4周后的心衰犬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高剂量组,每组3只,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0mL,高剂量组予参麦注射液1.551mL/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 iv。给药后4h时点处死实验犬,分别摘取、分离心肌、肾上腺、下丘脑,制成生理盐水匀浆冰冻保存(-80℃),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匀浆中的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浓度。结果:参麦注射液高剂量组肾上腺、下丘脑的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水平升高。结论:参麦注射液心衰犬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心衰的内源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心复康口服液对心梗后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梗死周围心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致心梗后心衰大鼠模型,用心复康口服液于术后24h灌胃给药至6周,以卡托普利作为阳性对照药。给药4周后观察大鼠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及梗死周围心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左心室收缩压、心输出量、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均显著降低,梗死周围心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表达下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复康口服液和卡托普利皆可显著降低心梗后心衰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P<0.05),升高左心室收缩压、心输出量、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P<0.05或P<0.01);梗死周围心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表达上调(P<0.01)。结论:心复康口服液可改善心梗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功能,并可上调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表达。
  • 摘要:目的:观察芩丹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4周龄SHR分为芩丹胶囊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卡托普利组和模型组, Wistar-Kyoto (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并测量血压。治疗12周后,HE和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放免法检测主动脉Ang-Ⅱ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动脉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水平。结果:芩丹胶囊除具有明显降压作用,还能够改善SHR主动脉结构,降低血管组织Ang-Ⅱ含量并抑制主动脉壁bFGF mRNA的表达(P<0.05或P<0.01),疗效与卡托普利类似(P>0.05),且与牛黄降压胶囊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芩丹胶囊对SHR主动脉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和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局部AngⅡ含量,抑制血管壁bFGF mRNA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抑制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室重构的机制。方法:采用自主饮用呋喃唑酮水溶液建立DCM大鼠模型,抗纤益心方干预8周,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心肌间质内Ⅰ、Ⅲ型胶原大量增生,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心肌内Ⅰ、Ⅲ型胶原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大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无差别(P<0.05),与小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大鼠心肌呈明显纤维化,与Ⅰ、Ⅲ型胶原在心肌组织内较高的表达存在密切关系。抗纤益心方能够抑制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CBMdisc(1978年~2006年10月)、CNKI(1979年~2006年10月)、维普(1989年~2006年10月)。收集中药静脉制剂加西药治疗作为治疗组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用Jadad评分和Cochrane手册对隐藏的评分方法测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综合。用Ravman4.2.8软件分析。结果:15篇共包含1732位患者的文献纳入了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死率固定效应模型总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0.39
  • 摘要:目的:人体的生理节律存在着非线性的混沌特征,作为最复杂混沌系统之一的心脏节律以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为代表,可作为反应人体混沌特性的窗口,因此,以冠心病的证候为切入点,探讨中医证候的混沌特征。方法:将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数据分为虚实两组,分别观察复杂度、关联维数、近似熵等非线性参数。结果:在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3岁,平均60.78±11.78岁。实证31例、虚证25例、虚实夹杂证44例。在非线性参数方面,虚、实、虚实夹杂三组在昼夜间每小时平均复杂度、平均近似熵以及平均关联维数三项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在复杂度和关联维数昼夜间的变化趋势图中,虚实两组间达峰和抵谷的时间及峰谷值都有差异,表现为虚证每次达峰和抵谷的时间均比实证早1-3小时,虚证峰值和谷值均小于实证。在戌时至辰时(19:00-9:00)时段,实证一直高于虚证,其中辰时(7:00-9:00)实证组复杂度指标明显高于虚证组,有显著性差异。在近似熵指标昼夜间的变化趋势图中,虚实两组间达峰和抵谷的时间及峰谷值没有显示明显差异。结论:虚、实两种不同证候的阴阳昼夜变化曲线有不同的特点;在反映中医虚实证候非线性差异方面,昼夜变化趋势是较敏感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质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15例疑诊CHD患者进行血清hs-CRP和TC、LDL-C测定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清hs-CRP浓度和TC、LDL-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hs-CRP单项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脂质判别的相应指标。联合两者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总特异度高于分别应用hs-CRP、TC、LDL-C单一指标检测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和脂质联合检测可以为冠心病集成诊断提供信息,有利于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降压水煎剂的降压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以及高血压病肾精亏虚、痰瘀互结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本课题采用补肾益精,化痰通络的补肾降压方治疗早期高血压病(Ⅰ、Ⅱ期)患者,同时设立西药怡那林(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做为对照组,观察其治疗前后血压、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价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同时观察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氧自由基、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方面的作用,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中药组补肾降压水煎剂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其显效率为87﹪,有效率8﹪,总有效率为99﹪,西药组降压的显效率为80﹪,有效率20﹪,总有效率为100﹪,两组间降压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疗后中药组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如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夜寐不安、耳鸣等;疗前舌质以淡红及淡红胖较多,疗后淡红舌占绝对优势,疗前舌苔以薄白苔及白腻苔为主,疗后薄白苔占绝对优势;疗前脉象以滑、细滑、弦滑为主,疗后脉象无明显变化,舌质、舌苔治疗后也有明显改善。结论:高血压病肾精亏虚、痰瘀互结证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肥胖、吸烟、遗传、饮酒。主要诱发因素为劳累、情志、受寒、膳食等。补肾降压水煎剂有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降压效果越显著,且明显改善中医症状及舌质和舌苔。
  • 摘要:胸痹心痛是当今心病中的主要疾病,我们认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血运不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气阴两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胸痹心痛的根本所在是肾阴过盛造成心阳的相对不足,以至于心阳无力推动血液在脉中的运行,久而久之血瘀于脉,不通则痛。在五行中阴属水,肾主水,阳属火,心主火,故而胸痹心痛表现于心根源于肾。这要求我们重新回头慎至细微的研读古人的理论体系,在其基础上完善胸痹心痛的治疗法则。在治疗胸痹时有微甚的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厥逆之阴,通胸中之阳,对病三四味即成一方。因胸痹心痛主要病机是胸阳不振,故而不但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痛阳,阴分之药所以不得预也。此治则也是本着求其根本以治肾中之阴,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的目的。我们在对以往的追述和继承中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作指导,本着心病表现于心根源于肾的理论依据,应用于临床胸痹心痛的治疗中,这也是我们敢于大胆尝试全面运用传统中医的理论最终得出的结论,且行之有效。故而以治肾为主,广泛应用在胸痹心痛的临床治疗中,疗效肯定。更好的把辨病辨证与药物的药性和现代药理研究合于胸痹心痛表现于心根源于肾的机理中,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又一新的有效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健心颗粒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心功能Ⅱ~Ⅳ级、辨证属气虚(阳虚)血瘀、水饮内停证CHF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心颗粒,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健心颗粒,可以进一步提高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中药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心悸宁丸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例(室上速、室速、房扑、房颤者除外)随机分成心悸宁丸治疗组与倍他乐克片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选比例为2:1,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134例,对照组65例,心悸宁丸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2.5﹪,倍他乐克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心悸宁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4﹪,倍他乐克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悸宁丸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心悸不安、胸闷痰多、心烦失眠等临床症状,未见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的方式对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14家中医医院AMI住院患者进行调查。ACCESS建立数据库,SPSS统计软件进行中医证型规律及其与病死率关系等分析。结果:1124例AMI患者中男女患病比例为1.75:1,患者平均年龄66.7±12.3岁。按证素、临床证型、分类证型进行证候研究,证素分布中虚证以气虚所占比例最多(58.1﹪),实证以血瘀所占比例最多(85.1﹪)。临床证型分布中共出现74个证型,其中单一证型8个,共129例(11.5﹪),复合证型66个,共995例(88.5﹪),出现频率占5﹪以上的证型仅有4个;分类证型分布中虚证59例,5.2﹪,实证347例,30.9﹪,虚实夹杂718例,63.996。住院期间AMI总病死率14.0‰男性多于女性,70岁以上患者占71.3﹪。证素中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而以血虚证为最。气虚血瘀证、血瘀痰阻证、气虚兼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4个临床证型与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分类证型中虚证与死亡有相关性,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医医院AMI患者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包括患者年龄偏大,女性患者发病率较高,伴发疾病较多等。1124例AMI患者按8个基本证素统计,虚证以气虚(58.1﹪)所占比例最多,实证以血瘀(85.1﹪)所占比例最多;按临床证型统计,实际证型共有74个;按分类证型划分,虚证5.2﹪,实证30.9﹪,虚实夹杂63.9﹪。证型分类繁多,提示中医证候诊断应进一步规范化。在病死率研究中,证素及分类证型研究结果均提示虚证与死亡有相关性,其中以血虚证为最。提示虚证是AMI死亡的危险因素,治疗上应注重标本兼顾。临床实际证型中所占比例在5﹪以上的4个主要证型与病死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单一证素不能完全反映临床患者疾病的实质,相关研究可能更适合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层面。而临床实际证型繁多,可能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不足有关。通过证素反应规范化研究,可能是进一步标准化临床证候诊断的重要手段。
  • 摘要:高血压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后果严重,致死率、致残率高。但是对其病因的认识,尚无定论。西医在高血压病的防治领域虽有较大进展,但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加大中医对高血压病研究力度,尤其是认识其病因病机,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面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高血压与五脏的近现代研究认识,仅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2002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冠心病瘀毒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络病理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中医"治未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上海邝安垫对556例原发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一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陈可冀等以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再狭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大量中药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诸多中医名家在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仍然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便捷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仍然是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速效救心丸等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常用速效制剂;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各项措施中的贡献度位居前列。尽管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中医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临床研究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任重道远,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挥。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有专家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预测到2020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将上升至全部死因的79﹪,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要的死因。主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2002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医药研究领域迄今获得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与此同时,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冠心病瘀毒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络病理论的提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基础研究领域,活血化瘀研究建立了中医药研究技术平台,并对多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多靶点、多层次、多学科研究,研究人员为此已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59篇。以芳香开窍法为主的中药促血管新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络病理论治疗心病的代表方剂通心络已经有300余项研究发表。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Ⅲ、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2001年以来,北京地区首次组织了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正在逐步显示其临床特色优势。中医学具"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以及"简、便、廉、捷"的特色优势,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在这些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临床特色优势。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 SFI)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大鼠地高辛(digoxin, DG)组织浓度的影响。方法:造模成功HF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只用DG)及DG+SFI低、中、高剂量组(4ml/kg、8ml/kg、12ml/kg)。4组分别于给药后0.5h、8h、36h时点,摘取和分离心、肾、肝和骨骼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时点组织DG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组0.5h、8h时点,大鼠心肌和肾脏中DG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P<0.05或P<0.01);4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中各时点DG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SFI有减少HF大鼠心肌和肾脏中DG浓度的趋势。
  • 摘要: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单体及其配比对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从而探明其促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V304,单体及其配比进行干预,利用MTT及BrdU-ELISA法检测其对ECV304增殖的影响。结果:1、绿原酸10<'1>ng/ml-10<'2>ng/ml,阿魏酸10<'2>ng/ml-10<'4>ng/ml浓度组为促细胞增殖的优选浓度。阿魏酸10Vng/ml与绿原酸10Vng/ml配比为最佳配比。结论:1、配比的效果与单体的剂量不成线性递增关系,配比的疗效不等于单体疗效的累加。2、等比不一定等效。单体的浓度范围为配比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环节。3、各单体有效剂量的配比,不一定对细胞增殖产生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1-2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喂饲呋喃唑酮水溶液建立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对照组、抗纤益心方大剂量组、抗纤益心方小剂量组、中西药联用组、模型组。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动物。用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Bc1-2、Bax蛋白表达,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Bc1-2、Bax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的比较: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中西药联用组减少凋亡最明显;中西药联用组与大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大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作用相似(P<0.05)。(2)各组Bax、Bc1-2蛋白阳性表达的比较: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蛋白阳性表达有所上升(P<0.05);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小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Bc1-2蛋白表达有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均能明显下调Bax蛋白表达(P<0.05),上调Bc1-2蛋白表达(P<0.05),但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作用相似(P<0.05)。结论:抗纤益心方有抑制或减少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1-2蛋白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维奥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自(CRP)的影响,探讨其在AS中是否存在抗炎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假手术组,2、模型组,3、阿斯匹林组,4、维奥欣小剂量组,5、维奥欣大剂量组。大鼠于饲养的第7天,2-5组行经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3个月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测定血脂、血清TNF-α、CRP并行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维奥欣大剂量组血清TG、TC、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P<0.05)。维奥欣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HDL-C水平在治疗组与模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颈总动脉健侧各组W/L无明显差异(P>0.05);与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局部有斑块形成,W/L明显增大(P<0.01)。维奥欣大剂量、小剂量组W/L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0.O5),维奥欣大剂量组低于阿斯匹林组(P<0.05),维奥欣小剂量组与阿斯匹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模型组比较,维奥欣大剂量、小剂量组血清TNF-α、CRP,水平显著下降(P<0.01,0.05),维奥欣大剂量组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P<0.05),维奥欣小剂量组与阿斯匹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奥欣可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TNF-α、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达到抗AS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维奥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大鼠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影响,探讨其在AS中是否存在抗炎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假手术组(GSO),2、模型组(GM),3、阿斯匹林组(GA),4、维奥欣小剂量组(WAXs),5、维奥欣大剂量组(WAXI)。3个月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测定血脂、并进行颈总动脉血管病理学观察及CRP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与GM组比较, WAXl组血清TG、TC、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GA组(P<0.05)。WAXs组与GM组无明显差异(P>0.05)。HDL-C水平在治疗组与GM组间无明显差异(P>0.O5)。(2)与GSO相比,GM组损伤侧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局部有斑块形成,W/L明显增大(P<0.01)。WAX1、WAXs组W/L明显小于GM组(P<0.01,0.05), WAX1组低于GA组(P<0.05), WAXs组与G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GM组比较, WAX1、 WAXs组CR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0.05),WAX1组明显低于GA组(P<0.05),而WAXs组与G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奥欣可通过降脂、抗炎等作用减缓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膜增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摘要:目的:探讨异莲心碱(Isoliensinine, IL)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心肌肌浆网钙泵活力的影响。方法:将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D-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对照组(RHR-C)和异莲心碱治疗组(RHR-IL)。在RHR-IL组持续给药10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左室重/体重比,以及左室心肌肌浆网钙泵(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SERCA)活力。结果:治疗后,RHR-IL组血压(136.4±10.7mmHg)较RHR-C组(189.8±4.1mmHg)显著降低(P<0.01);RHR-IL组左室重/体重比(2.24±0.50)也较RHR-C组(2.93±O.48)显著降低(P<0.05); RHR-IL组左室心肌SERCA活力(0.90±O.22μmol/g pro<'·>min)较RHR-C组(0.61±0.23μmol/g Dro<'·>min)显著升高(P<0.05),但仍较SD-C组(1.32±O.18μmol/g pro<'·>min)为低(P<0.05)。结论:IL能降低RHR的血压,减低RHR的左室重/体重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L能升高RHR肥厚心肌肌浆网SERCA活力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X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证候诊断标准,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心脏X综合征临床症状多见胸痛、胸闷、脘闷腹胀、情志抑郁等实证表现;舌质多见紫暗或伴瘀斑,舌苔多腻;脉象以弦为主;证型以气滞痰阻血瘀标实为主占66.7﹪,兼有本虚者(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占33.3﹪。结论:气滞痰阻血瘀是心脏X综合征的基本证型。
  • 摘要: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已生育妇女无痛性下壁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1日~12月31同查出的113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组55例,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58例,两组病例先根据其舌脉差异进行辨证分型,分别归入心气虚弱、心血瘀阻、痰浊内阻证型中,然后进行治疗,以3个月为治疗终点,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胸闷、舌质舌苔、脉象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肝肾功能的变化,记录服药不良反应,据此评价药物效果。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的心电图对比,心肌缺血获得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两组对心气虚弱、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型患者都有治疗作用,但治疗组对心气虚弱型、心血瘀阻型的作用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分别p<0.01、 p<0.05),对痰浊内阻型的作用则两组接近(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亦无异常改变。结论:补气活血豁痰法治疗已生育妇女无痛性下壁心肌缺血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观察固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培补元气、益心通脉法,自拟固心汤(黄芪、五爪龙、白术、仙灵脾、甘草等)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并与对照组36例进行对照观察,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心绞痛有效率为91.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9.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心电图有效率58.3﹪,对照组有效率44.4﹪。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培补元气、益心通脉为法的固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可减少发作次数,降低硝酸甘油消耗量。
  • 摘要:目的:观察红桂心力康冲剂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78例心肾阳虚、水泛血瘀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口服中药红桂心力康冲剂,15g/次,3次/日,病情重者,配合小剂量的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72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以7日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3.39﹪)和总有效率(91.51﹪)显著高于对照组(26.39﹪和80.56﹪,P<0.01和P<0.05),临床应用未发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红桂心力康冲剂具有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功效。在改善心功能,纠正心律失常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对心动过缓或过速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可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整体调理作用的优势,并进一步说明其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各30例,分别用补阳还五汤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中医症候变化、心电图改善以及测定观察评价冠心病内皮功能的有效指标ET-1,NO, vWF, FMD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P<0.01);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电图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56.7﹪)(P<0.05);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后ET、 NO、 vWF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和中医症候,改善心电图疗效,并有明确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复脉康胶囊对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方法,按1:1随机方法将80例病例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在采用常规西药扩冠抗凝基础上,同时口服复脉康胶囊,4粒/次,每日三次;并口服心宝丸安慰剂,5粒/次,每日三次。对照组40例:在采用常规西药扩冠抗凝基础上,同时口服心宝丸,4粒/次,每日三次:并口服复脉康胶囊安慰剂,5粒/次,每日三次。观察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悸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治疗后心悸总有效率8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心电图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提高率为35.4﹪,对照组提高率为22.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主要症状的改善方面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患者服用复脉康胶囊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复脉康胶囊能有效提高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副作用。
  • 摘要: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2005年北京地区部分中、西医三级医院AMI患者住院状况及病死率相关情况。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及4家三级甲等西医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出院的595例AMI患者进行登记,ACCESS建立数据库,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总结和描述性分析,描述AMI的诊疗现状,分析病死率情况。结果:共计595例患者中,中医医院296例,西医医院299例。中、西医院男女比例分别为1.57:1和2.48.1,平均年龄分别为69岁和62岁;中医医院AMI患者伴随冠心病、脑卒中病史及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患者比例较高于西医医院。治疗上,中医医院的再灌注治疗率以及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ADP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均低于西医医院,而硝酸盐类药物、钙拮抗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中药静脉制剂的使用率高于西医医院;住院期间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1.6﹪,中医医院高于西医医院,分别为15.9﹪和7.4﹪,AMI患者病死率与年龄、女性比例、冠心病、脑卒中病史及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呈正相关,这些因素与中医院的高病死率密切相关。结论:中医医院AMI患者具有年龄大、女性比例高、伴随疾病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院在AMI的治疗手段和观念较五年之前有很大进步,与西医医院及《指南》尚存在一定差距。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及病死率。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16家中医医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AMI进行注册登记,描述AMI的诊疗现状,并对影响病死率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家中医医院共计注册139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6.46岁;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平均年龄为64.41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平均年龄为68.09岁。420例患者进行了再灌注治疗,总再灌注治疗率30.66﹪(420/1370)。住院期间硝酸酯类药使用率86.6﹪、阿司匹林为90.3﹪、低分子肝素为83.9﹪、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64.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为71.5﹪、调脂药为47.7﹪、中药静脉制剂90.6﹪。所有患者总病死率为14.3﹪;男性患者病死率为12.3﹪,女性患者为17.6﹪;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病死率11.8﹪,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16.4﹪。将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及患者一般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统计模型中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一般资料中AMI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有(危险度从高到低排序):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增加、女性。治疗状况中病死率降低的相关因素有(从贡献度由高到低排序):阿司匹林、ACEI、中药静脉制剂、再灌注治疗、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治疗状况中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为利尿剂。结论:比较世纪之交北京地区所做的调查结果,中医医院的AMI住院患者老龄化趋势明显。中医医院总体住院病死率较高,可能与中医医院住院患者独立的临床特征有关。规范治疗方面比较世纪之交北京地区所做的调查结果进步明显。中药静脉制剂在AMI治疗当中显示出积极的作用。不同级别医院患者之间在发病特点方面及病死率方面存在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种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e2.0软件作为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0.0进行。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阴阳两虚证类(0.4﹪)。结论:资料重整后,病因重定性结果,痰瘀眩总计253例,占50.6﹪,痰瘀已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五脏归属重定位结果,心眩者321例,占64.2﹪,肾眩者313例,占62.6﹪,心眩和肾眩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占主位,而以心眩者尤多。故而,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以痰瘀为主,五脏归属以心为主,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
  • 摘要:早搏是由心脏异位节律点提前激动引起的心律失常,临床常见,一般人群发生率为3.6﹪~5.0﹪。目的:明确早搏(premature beat)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早搏的中医流行病学中医辨证客观特点。
  • 摘要:目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病变以及其中医证候学的特点研究。方法: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并与冠心病非糖尿病组比较临床的基本情况、冠脉病变的特点、中医证候学的特点。结果: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中,高血压和血管重建病史和冠心病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中,回旋支、右冠脉、多支病变显著高于冠心病非糖尿病组。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舌体暗红、舌苔少津、舌下络脉怒张、脉细弱组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糖尿病组。4、冠心病糖尿病组中血瘀证、阴虚证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糖尿病组。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病变和中医证候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 摘要:通过收集郑州市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2004年至2006年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病例共144份,分析患者一般情况、症状、用药情况,以总结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的一般信息、症状变化、证型用药规律,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144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的发病年龄、病毒感染史与国内外的流行病学基本相符,男女发病比例不相符。患者心血管症状表现以胸闷、心慌为主,全身表现以疲倦乏力、气短为主。中药复方用药以清热类、益气养阴类、活血类、化湿类为主,推测邪热、气阴亏虚、血瘀、痰湿为患者主要证型,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化湿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治法。由此得出结论,以心慌、胸闷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如有病毒感染史,应高度怀疑病毒性心肌炎。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医辨证应从热邪、气阴亏虚、血瘀、痰湿等考虑,可能为某一单纯证型,也可能为兼夹证型,从此立法辨证可覆盖大部分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的证型,有助于简化中医临床辨证思路。
  • 摘要: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e2.0软件作为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0.0进行。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发现,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患者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而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的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作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